书城哲学不要赢
3584200000014

第14章 接纳自我,强大内心:“自我”的法则(2)

遭遇困境,总是环顾左右、希望别人拉一把的人,也许能较快地逃离暂时的不幸,但有些困境之所以被称为困境,绝不是一时一事的结果,而人帮助人往往是力所能及的范畴之内的行为,前方的路究竟还有多长,也只有顺势而为了。外界的援助,是建立在人与人正常互通的社会因素内的,而困境往往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境遇。

自我拯救不见得就是一种个人能力的表现,有时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人的见识和学问的累积,找不到山洞出口的聪明人会认为,应该在山洞内活下去。因为生命是我们人与生俱来的第一笔财富,离开这个前提条件,其他一切都是枉然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又何谈自我拯救呢?

自我强大的赢家在面对困境时,总是不会放掉问题的核心点位去思考的,然后才会去考虑以能力解决难题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拯救。

在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自甘堕落的人,往往是困境中不具备自己拯救自己条件的人。我们不能因此而看轻任何人,因为先进社会里的多元文明,使各种各样的人生境遇都成为了可能,也更具备了充分的被人理解和安抚的理由,有的甚至于是有着更为被人深度尊敬的情由的,只不过因为没有走出困境而不为人们所知罢了。

困境中的灵魂都是忧伤的。一个具备自我拯救能力的赢家往往是从容淡定而又机智理性的。遇到困境,总是环顾左右、希望别人拉一把的人,也许能较快地逃离暂时的不幸,但在不远的前方还有多少困境,谁也无法预料。他们一旦失去外界的援助,大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自甘堕落。而在逆境中懂得自救的人,也许在苦痛中煎熬的时间会长一些,但他们从中锻炼并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当再一次身逢逆境时,就能变得从容而机智。

认识自己,离赢就不远了

在古希腊帕尔索山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称这一碑铭“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

正确认识自己,对于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工作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正确认识自己是改造自己的前提,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增强自我改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产生自我改造的内动力。太多人希望自己总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总能充当“赢家”的角色,但是却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赢的实力?所以说,要想赢,就必须先别去想输赢胜负,而是先考虑一下自己到底有哪些赢的资本,或者是想一想自己要“赢”在什么地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自己”。

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才能熟稔于长短,长而发扬、短而收敛,做到不卑不亢,自信而不失容纳之怀。

西晋时期的名臣周处,原本只是一个在家乡无恶不作的浪子。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市)人。少年时期个子长得就很高,力气也比一般小伙子大。幼年丧父,周处自小就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制伏不了它。当地的长桥下,还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而这“三害”之中,最让百姓感到头痛的,竟还是周处。

一次,周处得知百姓为猛虎和鳄鱼而烦恼,便拍着胸脯许下诺言,答应为百姓除掉二害。邻里街坊们都很高兴,因为这样既可以除掉猛兽大蛟,说不定还能在搏斗的过程中,除掉另外一害周处呢。

第二天,周处果然带着弓背着剑,进山射死了老虎。没过几天,他又换了紧身衣,带了弓箭跳进水里杀死了大蛟。

当周处得以完胜而归时,看到乡亲们都在庆贺,以为他和猛虎鳄鱼都死了。这时周处才意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何种程度。

于是,他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拜师学习。他找到当地很有名望的陆云,把自己决心改过的想法诚恳地向陆云坦白。他说:“我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现在想干一番事业,只怕太晚了。”

陆云勉励他说:“别灰心,你有这样的决心,能重新认识自己,前途还大有希望呢!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志气,何时都不算晚。”

从此以后,周处一面跟陆云学习、刻苦读书,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热心助人的品质,让方圆百里的人们都大加称赞。

不久,连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山做官。而周处毅然从军报国,建立了自己人生的一番功业。

周处在没有认识自己之前,虽然一直都在努力追求“赢”,但是却走错了方向,发错了力,直到他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并且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之后,才真正实现了“赢”。人都是如此,能正确看待自身的弱点、缺点和错误,知耻而后勇,奋起改进,这样才能体现出人生更大的价值。

有些人、有些事就得在特定的时间里才能理出纹理,比如周处,他的认识自己并不在于知耻而后勇,奋起而改进。他所谓的正确看待自身的弱点、缺点和错误,也是因为他自以为是的义举,他当初只知道百姓为猛虎和鳄鱼而烦恼,以为自己“好汉”一下除了祸害就能使人们欢欣鼓舞,却不知道自己在人们心目中比祸害更有过之而不及。

这样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认清自我的,当他做出义举的时候,别人在他的眼里往往都是傻瓜和笨蛋,周处以为他若替老百姓除了虎蛟二害,他就成了众人心中的大英雄,而忘掉了他平日里比二害更恶的作为,没想到老百姓对于二害与他的类别还是分得很清的,要不也不会把他设计进除害的图谋里。

这就有了分析事件及其背景的多重眼光的问题,是真是假,是祸害还是栋梁,周处做祸害或者做栋梁都是他一个人的事,我们看重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觉悟若需要全社会都来参与唤醒的话,那是不是代价也太大了?这其中一定有着更为庞大的价值体系在与之做着赢的博弈。民众的赢就在于迎合了周处的想做大英雄的企图,并认同了甘于被周处当做傻瓜的心理待遇。

一个真正认识自我的人往往不是周处这样的人,但可能会有着和周处同样的认清自我的经历。世界的相似性给了周处这样的人机会和可能,清者自清,曲高者一定和着寡,同样的认识自我,周处这样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做不到的。现实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强大的赢家的确是时刻都处在认识自我当中的。

事实上,任何人都非完美,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这样或着那样的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你走向成功。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然后加以改正,走向相对完美。认识自己在很多时候其实就是自己和自己较劲的过程。人往往都自视甚高,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会不断打破原来主观化、理想化的自我认识,建立更客观的个人评定。

自我认识的过程可能会非常艰苦,但是如果你能够通过自我认识提高自己,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德摩西尼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以口才闻名天下。但最初的时候,他却天生是一个声音微弱、吐字不清的人,尤其是字母“R”,他无论如何都说不清楚,而且,他还有气喘的毛病。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德摩西尼每天都要把石子含在嘴里练习发音、吐字。每天天还没亮,他就站在海边对着大海呐喊,希望滔滔的波浪能在他的喊声中平静下来。后来,他开始一边在山上跑步,一边练习背诵,练习一口气念好几行字;他对着镜子练习演讲,以矫正自己的姿势。再后来,他建了一个地洞,每天在地洞里练习声音和演说姿势,每次练习都会持续两三个月。为了克服自己想上街的念头,他还将自己的头发剃去了半边。

最终,德摩西尼在克服缺陷的过程中掌握了演讲的一切技巧,成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必须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把自己估计过高,会脱离现实,守着幻想度日,怨天尤人、怀才不遇,结果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终究一事无成;把自己看得过低,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自暴自弃,明明能干得很好的事,也怯于尝试,结果错过很多机会,落得抱憾终生的后果。只有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面对成功不忘乎所以,遇到挫折不灰心丧气,这样才能在人生奋进的道路中,不自夸,不沉浮,以一颗饱满的心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认识自我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人经常会陷入自我迷失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而丢失了自己。另外,大多数人很少能够去主动审视自己,很少去反省自己,更不会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很不容易弄清楚自己究竟是谁。

跳出自我迷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期用冷眼旁观的态度去审视自己。古人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首先要跳出“庐山”,以旁观者的眼光分析、审视自己。功过是非,不夸大,不缩小,避免主观、片面,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这样才能克服不足、推动进步,以期不断成熟、不断更新。

认识自己当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它只是通向成功的一个环节。我们认识自己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定位,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即最终取得人生的成功。

人首先应该给自己一个定位,自己到这个世界上来究竟是干什么的,必须有个十分清晰的描述,离开了这个描述,人就会迷茫,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就会在一个个十字路口徘徊,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你对自己有充分足够的了解后,知道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的时候,你才会懂得扬长避短,才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家的长处相撞击,也不会为本来就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发愁、怨恨自己,而这一切的修炼都离不开淡定的处世原则。

有自我定位的人,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人需要有自知之明,自知而自立。人人都希望进步,成就一番事业。没有自我定位,就难于明是非,辨立场,分得失,就会身在错中不知错,身在弱中不知弱,就会安于现状、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而不思进取,游戏人生。反之,一旦认识了自己,有了准确的定位,便能瞄准自身的薄弱环节,奋发改进,有所作为。

接纳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一个人接纳另一个人很难,但一个人接纳自己更难。我们时常对自己不满,为自己的缺点懊恼与烦闷,千方百计想掩饰。自己面对自己时,我们常常会陷入惧怕与悔恨中不能自拔。

太多人之所以会对生活有那么多的不满,其实不是外界影响,而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境遇有太多的不满。这种想法大部分人都有,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对自己不满又有什么用呢?自己又不像别的物件,不喜欢了就可以随时扔掉;也不和别人一样,合得来便相处,合不来便分手,用不着去委曲求全。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扔掉,也不可能自己与自己“绝交”。自我是一个不可能逃避的话题,无论你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满意时它和你在一起,不满意时它同样不会离开你。生命的无奈也在于此。

有的人很早就接受了自己,有的人至死都无法接受自己。

尽管我们知道,相貌、性格和生命一样,都是我们所不能自由选择的,然而,对于自己的不满意,却时刻折磨着我们。丑陋使我们不敢大声讲话,不敢仰起头走路,不敢面对他人的注视,在美丽的人面前,我们更本能地感到自卑,总希望有一天魔镜会突然出现,告诉你你是天下第一美人。

性情也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虽然我们并不对自己的容貌与性情负完全的责任,但我们却不得不每日面对它。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能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才宣称自己自知其无知。我们虽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知自己无知,但接受自己是无知的,却是可以做到。

接受自己有多种方式,因为世界上有照脸的镜子,但没有照心的镜子,也因为这都是自己的私事,别人可干涉不上。

比较世俗的一种是若隐若现,对自己的优点不去自己挑明,而千方百计诱导别人说出,虽然说的人不同,可这其中的奥妙就很深了。自己说的那叫自我吹嘘,叫逞能;别人说的,是“客观”,是“实事求是”。聪明的人最善用这一招,临了还会让对方说一句“你真谦虚”。

对于自己的缺点,我们难以接受,更不愿意被别人指出,尤其是当众指出。领导每次作完报告都要说“欢迎批评指正”之类的话,你可千万不要当真。这意见不能“指正”,只能当做没有,最好本来就没有。不然,你肯定会免费获得许多“小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