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大概是在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崇尚人的主观感情,强调了主观幻想性。
1848年爆发的欧洲革命以及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蓬勃开展,带动了一系列哲学思想、文艺思潮的兴起,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都对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音乐创作当中,感情和想象被放在首位,音乐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浪漫主义音乐格外注重音乐与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如诗歌、戏剧、绘画等,最终形成综合的艺术。强调以个性为重点,突出个人的主观感觉的表现,常常带有作曲家自传的色彩;将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境界,作品充满了幻想;更加重视挖掘民族音乐元素,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大力提倡标题音乐。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大量的器乐小品,如夜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以及各种玛祖卡、圆舞曲等舞曲,创新的艺术题材不断增多。浪漫主义音乐将和声的表现范围进一步加大,和声语言大有扩展,增强了音乐中和声的色彩。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形式还有标题交响曲和标题交响诗。
韦伯:浪漫歌剧的创始人
国籍:德国
生卒年:1786-1826
全名:卡尔·玛利亚·冯·韦伯
职业:作曲家、钢琴演奏级、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品:《奥伯龙》、《魔弹射手》、《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西尔瓦纳》
生平简介:
韦伯,1786年11月18日生于德国奥伊廷。他出身于音乐家庭,父亲是位业余音乐家,在一个巡回剧团做领班,母亲做过歌唱演员。所以自幼年起,韦伯就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得到熏陶。跟随父亲在各地旅行演出的时候,他接触到许多民间音乐,这些音乐素材都成为他后来的创作源泉。
1798年起,韦伯跟随海顿的弟弟米夏埃尔学习作曲,到14岁的时候就创作出了不少作品。他创作的几部歌剧《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等,风格接近歌唱剧,已经显露出他的歌剧创作当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倾向。1803年到维也纳跟随福格勒学作曲。福格勒对民歌有着强烈的爱好,这一点也深深影响了韦伯,让他对民间音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04年在福格勒的帮助和支持下,韦伯担任了布雷斯劳的歌剧指挥。韦伯在剧目、乐队组织方面都有自己的改革思想,只是这些想法得不到理解,最终只能被迫辞职。
1807年,他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公爵的秘书,主要工作是负责管理账目和教授公爵的孩子上课。1810年,他重新全力投入音乐活动。写出了两部交响曲作品和歌剧《西尔瓦纳》。1813~1816年,他有负责领导布拉格歌剧院的工作,工作中再次努力实施他的改革理想,但是仍然遭到反对。1815年,韦伯创作了康塔塔《斗争与胜利》,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在群众中得到了很大反响。1817年起,韦伯定居德累斯顿,和一位女歌唱家卡罗琳·勃兰特结婚。1820年以前,他还在欧洲各国进行了旅行演奏和指挥。
定居德累斯顿之后,韦伯开始了他创作上的成熟时期。在1819年和1821年分别创作出了著名的钢琴曲《邀舞》和《钢琴小协奏曲》。1821年,他还创作出了巅峰之作——革命歌剧《魔弹射手》,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使韦伯成为世界闻名的音乐家。这部作品具有成熟的浪漫主义特征和德国民族风格,打开了歌剧创作的崭新之路。
1823年,韦伯又写了歌剧《欧丽安特》。这次作品中他又进行了新的创作尝试,歌剧中没有口白,而是采用了朗诵调。但是由于题材方面的限制和音乐欠缺个性,演出后反响冷淡。1826年,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之邀,韦伯完成了最后一部歌剧《奥伯龙》。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代表作,韦伯亲自前往伦敦担任指挥,但是演出时依然没有达到《魔弹射手》的水平,只有序曲成为后世演奏会上管弦乐的名曲曲目。由于旅途劳累和身体状况恶化,1826年6月5日,韦伯在伦敦病逝。
主要成就:
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锋代表人物,韦伯在创作、演出、指挥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创作富于幻想性,吸纳了民族音乐元素,注重情节的构思和色彩变化,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
韦伯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在他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中,就已经显露出前人所未有的浪漫主义倾向。歌剧《魔弹射手》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护林人马克斯与林务官的女儿阿加特相爱。但是马克斯必须取得射击比赛的胜利,这样他才可以和阿加特结婚。为了赢取胜利,马克斯受到了卡斯帕尔的蛊惑,向魔鬼要了魔弹,但是在射击比赛时险些射中阿加特。幸亏在隐士高人的帮助下,魔弹射中了阴险的卡斯帕尔。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马克斯和阿加特终成眷属。
这部歌剧在题材内容上将奇幻的背景和现实中的人物连接到一起,在音乐方面也展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序曲对剧情进行了精彩的概括,具有色彩性的和声、配器和主导动机的运用,使整个音乐都充满着一种奇幻氛围的浪漫主义色带。韦伯还对山林景色进行了生动刻画,吸收引用了民间的音调,将民间音乐素材处理得清新而又亲切,真实再现了风俗风情的特色,使整个作品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也是对传统歌唱剧进行的一次改造。可以说,这部歌剧的风格和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创新,都对后来的浪漫派歌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一部歌剧《欧丽安特》也颇有创新性,在结构上,它摆脱了德国歌唱剧的影响,将各种不同的朗诵调连接在一起,形成音乐连绵不绝。在和声方面,使用了全音阶和半音阶对比的和声,和声和调性法十分大胆和出新,得到了极大的评价;配乐也有进一步发展,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处理方法也让人耳目一新,采用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对比,让剧中人物的主导动机跟随思想感情的转化而变化,向音乐剧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这些创新的探索,都对以后的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歌剧《奥伯龙》当中散发着清新的浪漫主义气息,旋律轻松流畅,节奏明快。虽然有人认为它结构松散,但是序曲却生动贴切,成为传世佳作,并且深深影响到了舒曼、门德尔松等著名音乐家的创作。
韦伯的器乐作品中,协奏曲较为突出,他常常将标题性和协奏曲相结合。钢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的配器手法都较为特别,形成奇特的组合,有着浓郁的浪漫气息。韦伯非常喜欢钢琴的音色,创作了有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曲。其中最为出色的是1819年的钢琴独奏曲《邀舞》。这首曲子是他为庆祝妻子的生日而作,描绘的是在舞会上一位绅士邀请一位贵族淑女共舞的情景。乐曲由序奏,几个圆舞曲段落及结尾组成。以从容不迫的低音区旋律表现男士发出邀请,高音区旋律表示女方对邀请的婉言谢绝。通过圆舞曲节奏的映衬,突出了生动的对话效果。《邀舞》的音乐通俗易懂,带有华丽的技巧,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常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它开创了将日常生活的内容和舞蹈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并为后来的作曲家创作标题钢琴曲做了范例。作为一名钢琴演奏家,韦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手掌较大,可以毫不费力地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技巧性很强,甚至能轻松在#C大调上演奏《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他的小协奏曲中,有不少颇有弹奏难度的大跳和八度滑奏,似乎就是为他高超的演奏技巧量身定做。
韦伯还是一位音乐评论家,发表了不少音乐方面评论性的文章,其中杰出的代表作是自传体小说《音乐家的生活》。
罗西尼:意大利歌剧复兴者
国籍:意大利
生卒年:1792-1868
全名: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
职业:作曲家
代表作品:《塞维尔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德美特里奥与波利比奥》、《结婚证书》、《试金石》、《坦克雷迪》、《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灰姑娘》、《湖上女王》
生平简介:
1792年2月29日,罗西尼出生于意大利的佩罗萨的一个音乐家庭里,父亲是当地屠宰场的检察员,不是专职的音乐人,但是会吹小号。母亲是一位优秀的歌唱演员。罗西尼4岁时,父亲因政治问题而被关入监狱。此后,罗西尼便跟随母亲移居博洛尼亚。母亲凭借出色的歌喉,在博洛尼亚但任喜歌剧中女主角,以此为生,抚养罗西尼。幼时的罗西尼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困苦,家里的条件使他不能上学接受教育,所以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得自食其力。他先在肉店当学徒,又跟随铁匠学打铁技术。虽然条件艰苦,使他不能得到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但他继承了母亲出色的演唱声音,10岁起便在教堂唱歌,以补贴家用。13岁时,他平生唯一一次以歌手身份登台,参加了一部歌剧的演出。之后又在剧院演奏羽管键琴。
1806年在凯瓦利埃·朱斯蒂的资助下,罗西亚得以进入博洛尼亚爱乐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他跟随马泰伊学习大提琴和对位法,并认真钻研名家的乐谱,手抄海顿、莫扎特的多部作品进行研究。在求学期间,罗西尼就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德美特里奥与波利比奥》。18岁毕业时,他创作了独幕喜歌剧《结婚证书》。这部剧在威尼斯首演,演出获得了成功。毕业之后,他随巡回剧团四处演出,从此开始了他创作的高峰期。1812年,歌剧《试金石》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1813年,正歌剧《坦克雷迪》和喜歌剧《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在威尼斯得到公演,从此他声名远播。1814年,罗西尼被那不勒斯的两家歌剧院聘请,担任音乐指导。1815年,罗西尼创作了2幕歌剧《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这部作品里,他开创性地将声乐装饰音写在了乐谱里,是前人未曾做过的。1810-1815之间,他创作了15部歌剧作品。
这一段时间,是罗西尼创作的高峰期,他的生活和作品深深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意大利民族运动蓬勃发展,使他的作品当中充满了积极进步的因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而另一方面,欧洲大陆封建主义复辟行为频繁,他的作品又有许多是为迎合当时上流社会贵族统治者需要而创作的,因此就带有消极方面的倾向。但是总体而言,他的作品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高超的艺术造诣是不容抹杀的。
1816年2月5日,罗西尼新创作完成的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在罗马剧场首演。结果嫉妒心强的同行故意召集一批喝倒彩、吹口哨,演出现场混乱不堪,使这部剧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首演以失败告终。但酒好不怕巷子深,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在不久之后再度公演的时候,罗西尼天才之作最终打动了观众,大获成功,甚至还有热情的观众举行了火炬游行,这部作品从此被誉为“意大利喜歌剧精神的化身”,成为当时意大利喜歌剧的巅峰代表作之一。更令人赞叹的是,罗西尼完成这部巨作居然只用了13天的时间。
《塞维尔的理发师》之后,罗西尼又创作了《奥赛罗》、《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等15部意大利式歌剧,这些作品在当时也都引起了轰动,但是除了序曲之外,现在已经基本不再被公开演奏。1822年春,罗西尼应邀来到维也纳,他的歌剧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也受到了欢迎。在维也纳,罗西尼见到了年过50的贝多芬。贝多芬十分赞赏《赛维尔的理发师》,并希望罗西尼能够创作出更多同样高水准的作品。
1823年,罗西尼与他的第一个妻子结婚,这段婚姻于1836年结束。1824年,在伦敦逗留了5个月的罗西尼选择在巴黎定居,并出任了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1826年他被授予“王室首席作曲家”和“法国声乐监察”的称号,在巴黎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是《威廉·退尔》。这部四幕歌剧耗费了他大量心力,用了整半年的时间。1829年8月,这部作品在巴黎首演,时间长达5小时,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写完《威廉·退尔》之后,罗西尼就此搁笔,在之后的40年的生涯哄再没有写过一部歌剧,只创作了宗教音乐品和一些短曲。1839年,他回到意大利,担任波洛尼亚音乐学院院长,1846年,罗西尼再婚。1848年,博洛尼亚的发生动乱,罗西尼便离职并移居佛罗伦萨。1855年,再次到巴黎,就此安度晚年。1868年11月13日在巴黎郊外的帕西别墅逝世,享年76岁。9年后,意大利迎回了他的遗体,罗西尼被移葬在佛罗伦萨的圣塔克罗才教堂。
主要成就:
罗西尼一生创作了近40部作品,在正歌剧和喜歌剧领域有突出的表现。他的正歌剧体现了他的民族解放思想,加入了喜歌剧中的生活气息;喜歌剧明快、机智,寓意深刻,妙趣横生,又引入了正歌剧的元素。他在创作当中展现的旋律天赋、细腻丰富的剧情以及轻松的幽默,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共鸣,使当时僵化没落的意大利歌剧重获新生,因此被誉为“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复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