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3585600000014

第14章 浪漫主义时期(2)

罗西尼的喜歌剧取材丰富,既有对贫民生活的反映,也有对贵族生活的刻画,内容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紧凑简洁,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其中《塞维尔的理发师》是喜歌剧当中最成功的代表作,它继承了意大利喜歌剧的精华,注重旋律和美声唱法,音乐充满了装饰,语言生动,形式活泼,幽默快乐。同时又进行了革新,学习贝多芬,用管弦乐取代古钢琴伴奏。

罗西尼的正歌剧的音乐通常壮丽宏伟。《威廉·退尔》是根据席勒诗剧创作的正歌剧,它也是罗西尼的代表作,充分反映了罗西尼的民族意识,推进了大歌剧体裁的形成,为19世纪欧洲歌剧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这部歌剧的序曲比歌剧本身的名气更加响亮,虽然这部歌剧现在已不再上演,但它的序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成为演奏会上的名曲。序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生动描绘了自然的优美景色。第二乐章则是对暴风雨来临,乌云满天,电闪雷鸣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第三乐章展现了雨过天晴之后大自然的明丽景色。第四乐章又变为催人分发、激情洋溢的进行曲。《威廉·退尔》是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成就的最高峰。

初演并不顺利的歌剧《赛维尔的理发师》吸收了意大利喜歌剧的精华元素,用生动的音乐语言,自由的表现形式讲述了理发师费加罗救助一位少女的故事。主题音乐欢快诙谐、生动活泼,之后又伴有温馨怡人的管弦乐旋律,之后呈献给听众的是欢快跳舞的场景。结尾宏大壮观,广阔壮美。主人公费加罗唱的咏叹调,也是当今最受青睐的演唱曲目之一。

除了歌剧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罗西尼在弦乐四重奏、小型交响曲、芭蕾舞曲等方面都有创作。其中有6首1808年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是他在3天之内一挥而就的。晚年写的两首宗教乐曲都是佳作,其中作于1864年的《小庄严弥撒》旋律清新,轻松自然。

罗西尼擅长用音乐刻画人物,他的音乐和情节结合得十分自然到位,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剧情紧张,描写生动,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敏捷,充满了活力。罗西尼对配器有着深刻的研究,为朗诵调加上乐器伴奏,使简洁的配器更易发挥丰富的色彩,同时注重声乐的表现,让人声更好地表达出感情。凭借这些创新性的改革,罗西尼开创了意大利新的歌剧时代,使后世得以继承和发扬意大利特有的美声风格。直到今天,号称声乐艺术天堂的意大利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舒伯特:歌曲之王

国籍:奥地利

生卒年:1797-1828

全名:弗朗茨·舒伯特

职业:作曲家

代表作品:《魔王》《鳟鱼》《美丽的磨坊少女》、《菩提树》、《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冬之旅》、《天鹅之歌》、《死与少女》、《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生平简介:

19世纪初,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的巨星之后,音乐之都维也纳又有一颗新星冉冉升起,这便是作曲家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一个贫困的教师家庭里。父亲是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自幼他便跟随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他的音乐才能便显示出来。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做“曲有误,周郎顾”。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年少的舒伯特身上。父亲弹错了的时候,作为儿子的舒伯特都能第一时间感知到,并且清楚地把错误指出来。

1808年,11岁的舒伯特考上了皇家神学院,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担任了神学院的乐队小提琴手和指挥。在那里,他得到了系统的音乐理论及作曲方面的训练,有机会接触到莫扎特等古典主义乐派音乐家的名作,并可以去歌剧院欣赏歌剧。在那段时间里,舒伯特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是为乐队演出所作。之后不久,因为变声,嗓子不再适合担任唱诗班的工作,他便离开了神学院。为了避免服兵役,他便到父亲学校里担任教师,尽管工作繁重,但是他继续跟随神学院的老师萨列里学习音乐创作。

萨列里是善于创作教堂音乐的作曲家,因此,舒伯特这个时期的作曲风格也深受其影响。1814年10月19日,舒伯特成功地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娜》谱曲,创作出了第一部歌曲杰作。从此,源源不断的灵思奔涌而出,他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1815年一年的时间里,舒伯特就创作了144首歌曲,甚至创下了1天之内写8首歌曲的记录。名作《魔王》、《野玫瑰》等都是这个时期创作而成的。此外,同一年里,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和2部弥撒曲。

1816年,由于父亲的极力反对,他辞去教师的职务,全身心投入到作曲的事业当中。辞职之后,便没有了固定收入,他的生活贫困潦倒,和朋友栖身于狭小的屋子,凭着对音乐的一腔热情而苦苦支撑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世人最喜爱的音乐,正是我以最大痛苦写成的。”身为作曲家,却买不起一架钢琴,便只能跑去朋友那里借用。有时灵感突起,赶紧跑去朋友那里,却发现钢琴前已经有人在用,便只能无言地离去。世人只知道舒伯特的乐思如流水泉涌,却不知道那背后压抑的辛酸与泪水。那一晚,他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泣。

舒伯特对音乐的喜爱是强烈而单纯的,纯粹地导入了没有任何商业性的杂质。他的性格,使他不想成为教授音乐的老师,使他不想成为出版商市侩的音乐元素,他只是简单地喜欢着音乐,热爱着音乐,创造着音乐,而这条路对他来说,却走得异常艰辛。微薄的版税,勉强支撑着他的生活,而窘迫的他有时候甚至买不起作曲需要的五线谱,这种忧愁苦闷的情绪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经常流露出来,这种艰难的生活折损着他的身体,可能,也在默默地消耗着他的精神。

1823年,舒伯特完成了第一部自己的歌曲集,收录了他的巅峰代表作——《快乐的磨坊女》。直到1825年,舒伯特的作品才得以大量出版,稍微缓和了下他经济紧张的状况。于是舒伯特去了奥地利旅行,在当地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拥戴。1826年,他的作品《死亡与少女》进行了首演。之后,舒伯特一直呆在维也纳平静地作曲,中间只去过格拉茨一次。1827年又完成了代表作歌曲集《冬之旅》。

舒伯特一生中没有积极地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的才华,因此有种怀才不遇的遗憾。在1828的时候,才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召开了个人音乐会,取得了的巨大的成功。但是长期生活的艰辛和不遗余力呕心沥血的创作耗尽了他的精力。

舒伯特对贝多芬十分的崇敬,可惜在很长时间里两人都无缘相见。直到贝多芬的生命之旅临近终点之时,他才看到了舒伯特的作品,他说,他从中看到了圣光。乐圣这中肯的评价似乎来得太迟,舒伯特的一生当中,鲜有世人真正欣赏到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魅力。但是另一方面,这句姗姗来迟的褒扬,又何尝不是对终身对音乐不懈追求的舒伯特的最大肯定?

贝多芬去世的时候,作为忠实的拥护者,舒伯特默默走在了送葬的队伍当中,然而,他的生命之旅转瞬也便达到了重点。1828年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根据他临终前的要求,死后被葬在了他崇拜的偶像贝多芬的墓旁。

主要成就:

在当今世界上,可以说还没有一个人在歌曲创作方面的数量和水平上超越舒伯特。他的一生极为短暂,但是这短暂的一生当中,舒伯特完成了1100多部作品,其中有10多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500多首歌曲等。其中为数不少的作品成为世界名曲,风靡全球,因此被称作“歌曲之王”。他的歌曲创作通常都是灵感突发即兴而至,显示出了他超群的曲调创作能力。

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他继承和发扬了古典主义的传统歌剧风格,另一方面又开创性地创作了带有浓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歌曲和钢琴曲。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作品中,舒伯特注入了自己的抒情风格,作品往往带有浪漫主义要素的随想性和自发性,无不让人沉醉忘返。

他创作的歌曲直抒胸臆,才华洋溢,曲调真挚朴实,戏剧性强,巧妙地利用了变化音,大小调交替进行。和声新颖,钢琴伴奏往往产生了特殊效果,用一两哥小节便能生动地反映出真实的场景,再现诗歌中表现的情绪,达到诗词与曲调之间最和谐的平衡,让两者相得益彰。

在舒伯特去世之后,人们发现了许多他还未曾问世的作品,其中不乏惊世绝笔之作,于是将这些遗作整理成册。因为在传说当中,美丽的天鹅在将死之时,会用最美丽的歌喉唱出世上最动人的歌曲。毫无疑问,舒伯特的遗世之作自然是最为动人的绝笔之作。因此这套歌曲集的名字就叫做《天鹅之歌》,其中第四首歌曲《小夜曲》,便是舒伯特最著名的艺术作品。

这首小夜曲是1828年舒伯特在去世前几个月完成的。这首歌曲是根据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所创作的,流传度非常高,也常被改变成器乐演奏,深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小夜曲通常是被用来在夜晚向心上人倾诉衷肠的歌曲,和其他小夜曲一样,这首《小夜曲》也以爱情为题材,幽静而深沉。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歌曲中有大小调穿插进行。d小调旋律柔和清婉,D大调使感情变化激昂。在第一段当中,感情逐渐得到升华,曲调被推向了第一个高潮部分,在充满期望的等待之中结束。间奏抒情悠缓,安谧祥和,情绪转为热烈而激动的恳求,再次形成了高潮部分。尾声部分以D大调为主,大小调结合,由强烈转弱,音乐渐渐淡去。余音不绝的后奏部分,旋律轻轻回荡,就像爱情之声在轻轻敲打着心扉,所有的心思沉浸到了朦胧夜色之中。

创作于1815年的《魔王》是舒伯特的著名的作品之一。《魔王》是一首叙事歌曲,用不同的音色处理来表现感情的变化和不同的人物形象,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性。它以歌德的叙事诗为歌词,用不同的腔调搭配不同的旋律音调,发现出父亲、儿子、魔王和讲故事的人资格人物形象。并用钢琴声模仿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描述了大风之夜里烟雾弥漫的森林场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用口语化的朗诵调表现叙事者的声音,用低音表现父亲的讲话,用抒情的歌唱表现魔王的狡猾和虚伪,用沉痛的音调描述儿子死去的悲痛结局,用钢琴的特强和弦表现了父亲悲痛绝望的心情。这首歌曲当中有着看似不和谐的合奏,但是这种不和谐恰恰反映了见到魔王时内心的那种恐惧和战栗,这首歌也成为后世检验歌手演唱质量的名作。得到许多音乐家的青睐,先后被李斯特和柏辽兹分别改编为钢琴曲和管弦乐曲。

《圣母颂》是1825年舒伯特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爱伦之歌》谱曲而创作完成的。歌曲采用了分节方式,前奏采用对六连音的分解和弦表现了起伏的情感,旋律优美动人,感情细腻委婉,表现了少女主人公的纯真感情。歌曲中还采用了变化音、连音以及装饰音等,技法通俗,巧妙新颖,别具特色。在歌曲第八小节出现高潮,而后全曲归于平静恬淡。

除了歌曲,舒伯特在交响曲方面也有颇深的造诣。他的交响曲均为古典曲式,采用了美妙抒情的旋律,运用了独特的和声,巧妙的色彩变化,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乐谱之间充满了他的想象和遐思,一切独特的感受都转化成了音乐形象。交响曲中较为著名的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由于尚未完结便被称作《未完结交响曲》。1828年完稿的《第九交响曲》,是他原本打算送呈维也纳音乐之夜协会的作品。但是这部作品被认为太长太难而直到1839年才得以演奏。这部交响曲有许多风格和形式上的新颖处理手法,主题简介有力,四个乐章都带有管弦乐的独特色彩,并充分保留了乐器的独奏能力:用法国号走出开端,用双簧管进行抒情的伴奏。节奏充满活力,力道充足,展现了诗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被称为《伟大交响曲》。

柏辽兹:浪漫主义标题交响乐的开拓者

国籍:法国

生卒年:1803-1869

全名: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

职业:作曲家

代表作品:《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纪念亡灵大弥撒曲》、《特洛伊人》、《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罗马狂欢节序曲》、《李尔王序曲》、《海盗序曲》,《本维努托·切里尼》、《阿尔瑟斯特》、《浮士德的沉沦》

生平简介:

柏辽兹,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海滨小镇柯特·圣·安得烈的一个医生家庭里。柏辽兹最早接触的是教堂音乐,自幼喜爱吹长笛和竖笛,但是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也没有学习过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