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
国籍:意大利
生卒年:1813-1901
全名:居塞比·威尔第
职业:作曲家
代表作品:《茶花女》、《奥赛罗》、《弄臣》、《唱游诗人》、《命运的力量》、《纳布果》、《阿依达》、《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
生平简介:
1813,威尔第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他的父亲是旅店的老板,也是位杂货商。因为家境贫寒,父亲便让他去布塞托一个鞋匠巴霍·兹家里居住。在那里,威尔第受到了全城最好的音乐教育,他开始学习管风琴,并到镇上管弦乐团工作。1832年,威尔第想要进入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了学院的拒绝。关于被拒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说,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14岁。也有人说,因为威尔第穿着简朴,一身农民打扮,使米兰音乐学院给他的通知上写到他不具备音乐才能……无论哪一种原因,对于苦心向学的威尔第来说,这种结果似乎都太过残忍。好在威尔第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开始积极跟随歌剧院的乐师学习对位法,并着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贝尔托》。这部歌剧问世之后,马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威尔第开始闻名于世。
1836年,威尔第与与巴霍·兹的女儿结婚了,婚后两人有了两个孩子,但是不幸的是,这两个孩子都过早地夭折了。1840年,妻子也因为瘟疫而不幸去世,他呕心沥血创作的《一日国王》也遭遇到了失败,这些给威尔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他还是凭着坚强的毅力接受了生活带给他的一切不幸。1842年,他创作出了歌剧《纳布果》。这部剧在米兰史卡拉歌剧院上演,大获成功,为他赢得了空前的盛誉。从此威尔第一跃成为意大利知名的作曲家。
音乐家的性格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执拗倔强,这种脾气让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和想法,保留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气质,也往往使他们的作品得以脱颖而出。但是像威尔第那样执拗孤僻的人,在音乐家中还是少见的。或许是因为过早地承受了生活中的太多打击,30岁的威尔弟一直保留着冷傲孤僻、执拗倔强的性格,他不爱说话,甚至不爱同别人打交道。生平唯一的爱好,只有一件,就是“歌剧”。成名之后,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但是他却将之称为“服苦役的年代”。慢慢地,他进入到创作的高峰期,1847年的《麦克白》成为他创作风格的转折点,他开始通过音乐来反映人物心理深处的表现。接下来的3部歌剧《弄臣》、《唱游诗人》与《茶花女》,奠定了他在意大利歌剧界的大师地位。
8年的时间里,威尔第创作了12部歌剧。如此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创作生涯对任何一位作曲家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后,威尔第的创作能力似乎也大不如从前,颇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1861年,威尔弟受到彼得堡皇家剧院经理的邀请,要他专门为俄罗斯帝国首都写一部歌剧。他创作的歌剧《命运的力量》于1862年在彼得堡上演,但是这部歌剧可能比起他的之前的声名来,就有些逊色了。1866年,威尔第和第二任妻子朱塞平娜来到巴黎,开始歌剧《堂卡洛斯》的创作。1867年,这部歌剧进行了首演,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和宫廷人员都出席了这次首演,但是演出的过程当中,气氛十分冷淡。
1870年,威尔第受邀为歌剧《阿依达》作曲。他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歌剧《阿依达》,而恰在此时,普法战争爆发。虽然歌剧完稿,但是由于战争的限制,服装、背景、舞台道具等设备都不能准备齐全,歌剧不能及时上演。对威尔第来说,不能在舞台上同观众见面的歌剧就是没有诞生的歌剧,他痛苦极了。虽然在1871年,《阿依达》在开罗得到了首演的机会,但是那时候作曲家的热情已经被冲淡了,他对这次首演没有太关心。当首演取得成功之后,他也没有表现出激动的情绪。《阿依达》表达了作曲家对流逝的青春岁月的追忆,成为威尔第生命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晚年的时候,威尔第对莎士比亚的著作《奥赛罗》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他对这个故事心醉神迷,渴望着将这部作品用自己的力量改写成歌剧,期待有一天能够让它在舞台上同观众见面。于是从1879年开始,威尔第开始了长途跋涉般的创作历程。最终1887年,《奥赛罗》在斯卡拉剧院正式上演,得到了观众们的巨大欢迎,反响强烈。
《福尔斯塔夫》是他创作的第二部喜歌剧。在创作的时候,威尔第似乎从这部作品当中又找回了年轻时的激情,短短的时间里便写出了3个本的曲谱。《福尔斯塔夫》也是威尔弟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虽然创作的时间极为短暂,但是这部作品仍然不失为一部标准意义上的杰作。
1897年11月14日,威尔第的第二位夫人朱塞平娜也去世了,80高龄的威尔第衰老而孤寂,生命的力量在他的体内一点一滴流逝,余下的人生里除了等待,便只有回忆。1901年1月27日的凌晨,这位老人也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临死的时候,他没有认出身旁的任何人。生前的成就赢得了去世后的尊荣,为了不惊扰这位老人,市政府下发了命令,在路上铺上秸秆,以免过往的车辆发出噪音。1901年2月,威尔第的骨灰移至由他自己出资建造的养老院的小教堂里。
主要成就:
威尔第所处的时代,意大利正处于反抗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尔第创作了一系列歌剧作品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的斗争意志,因此又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的称号。威尔第一生创作了20多部歌剧,在他的作品里你可以感受到意大利的民间音调和效果丰富的管弦乐,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绘声绘色地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具有强烈感人的力量。
他的歌剧《弄臣》根据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故事讲述了面貌丑陋驼背弯腰的宫廷弄臣里戈莱托欺人和被人欺的故事。里戈莱托经常给公爵曼图亚出谋划策,帮他勾引他人妻女,惹起了众怒,于是对他展开报复,让他不自觉地诱拐了自己的女儿吉尔达。里戈莱托发现情况之后,雇佣了刺客前去刺杀公爵,结果却不曾想女儿成了替死鬼。作曲家十分重视歌剧的戏剧成分,通过音乐将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里,威尔第写了一首很短的前奏曲,用冰冷的铜管音色奠定了全剧的悲剧气氛。用玩世不恭的曲调来凸显公爵高傲轻浮的性格特征,用美丽动人的咏叹调反映了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一方面,弄臣是个可笑的小丑模样,而另一方面,在女儿面前,他又是一个慈父的形象。在他和女儿交谈的场景时,作曲家为这个温馨的场景设计了一段感人的二重唱,表现了父女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时候的主人公弄臣和宫廷里的形象判若两人。
第四幕中,威尔第为公爵的角色创造了一首轻松活泼的抒情歌《女人爱变卦》,可以说是对这位情场浪子的最佳写照。据说当时威尔第为了防止这首歌在首演之前外泄,在最后一次排练时才拿出曲谱。演出时这首歌大受欢迎,被反复要求“再来一次”,很快流行了起来。
全剧的乐曲摇曳生姿,展现了神秘、宿命的悲凉,如同悠远的梦境。精彩的旋律搭配了小丑式的任务,成为了作品的主导,也是威尔第的精彩所在。
完成于1887年的四幕歌剧《奥赛罗》是威尔第在搁笔10年后创作的一部天才之作。作品的脚本根据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写成。这部歌剧当中,威尔第以丰富饱满的音乐形象再现了莎士比亚原著里壮丽动人的故事,歌剧运用了他一向精炼的手法,并吸取了瓦格纳“音乐剧”的独特创作手法,强调发挥了乐队的表现功能,将各种乐器音色高低明暗、轻重缓急应用得恰到好处,又丝毫没有影响歌声的清晰程度。
整部作品的旋律深刻又富有感情,和声巧妙更有号召力和亲和力。总之,这部作品对歌唱表演者的演唱功力、演技和整个乐队的团结协作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被认为是“最难表演的歌剧”之一。威尔第通过音乐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刻画十分到位,在第三幕和第四幕当中分别用两场咏叹调将奥赛罗多疑的性格和英雄气概详细地描绘出来。
歌剧《茶花女》创作于1853年,是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而成的。《茶花女》集中了威尔第中期作品的特点,用细腻的音乐生活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并借助音乐的力量展现了悲剧的主题,让人感动不已。歌剧通过女主人公薇奥列塔的人生悲剧,鞭笞和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虚伪腐朽的道德观,因此最初在歌剧舞台上上演时,引起了人们的谩骂与职责,导致失败。但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历练,这部作品日久弥新,最终成为世界歌剧界的知名剧目。其中第一幕的歌曲《饮酒歌》轻松优雅,热烈活泼,成为流传甚广的曲目。
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
国籍:奥地利
生卒年:1825-1899
全名:小约翰·施特劳斯
职业: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代表作品:《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安娜波尔卡》、《维亚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
生平简介: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著名音乐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名字,有着和父亲一样的知名度,在音乐成就上甚至超过了父亲。1825年10月25日,小约翰·施特劳斯降生在维也纳的音乐世家施特劳斯家族里。这个家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著名音乐家。而其中,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成就却是整个家族中最大的。
虽然出生于音乐家庭,但是奇怪的是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却并不希望儿子也成为音乐家,相反倒是希望他成为一个银行家。这是因为老约翰·施特劳斯深知音乐之路坎坷多艰,不希望儿子再受到和自己一样的辛苦。小约翰·施特劳斯6岁的时候,便勾画出了自己的圆舞曲的旋律,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让小约翰·施特劳斯不忍轻易放弃音乐的修行,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偷学小提琴,却不小心被父亲发现并毒打了一番。虽然如此,小约翰·施特劳斯依旧坚持了下来,他的学艺之路走得分外艰难。
直到17岁那年,老约翰·施特劳斯与他的情人离家出走。对一般的家庭来说,这算不上什么好消息,但是对小约翰来说,可以算是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摆脱父亲的控制,全心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行业当中。他向私人音乐教师阿希姆·霍夫曼和指挥家约瑟夫·德雷施勒学习对位与和声,同时还向芭蕾舞教师安东·科尔曼学习小提琴。孜孜不倦的学习得到了回报,各位老师都给予小约翰非常高的评价,他也因此得到了公开演出的“通行证”。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出梦想,他甚至到当地的酒馆招募自己乐队的乐手。但是在父亲的故意干扰和阻挠下,没有一家剧院或者舞厅让他演出,小约翰只好到露天花园举行了他的音乐会。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父亲老约翰似乎专门要和儿子打擂台,宣布在同天晚上自己也要举办一次演出,要和儿子一争高下。事情的结果出人意料,虽然老约翰声名在外,知名度和资历远远胜过初出茅庐的小约翰,但是显然,观众似乎更买年轻表演家的账。于是,在父与子的斗争中,老约翰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在音乐会上,小约翰在观众的掌声与喝彩声中,表演了父亲的一首名曲,这是对作为前辈和父亲的致礼,在这美妙与精湛的表演当中,观众被感动了。
1844年,19岁的小约翰开始带着自己的乐队到各地去演出,乐队演奏的曲目当中,既有他自己本人的创作,也有父亲的知名作品,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观众热烈的欢迎。小约翰作为音乐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光芒越发耀眼。
1848年3月,维也纳爆发了起义革命。这次革命甚至再一次影响到了约翰家族的父子关系,老约翰因为过去经常在宫廷演出而站到了保皇党一面,他为军队写了轻松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小约翰则同情和支持自己的朋友,希望实行宪政,因此站到了起义军一面,创作了有革命意味的《自由之歌》、《革命进行曲》等作品。虽然维也纳革命失败了,但是小约翰的知名度却大大提高,而老约翰却如江河日下,逐渐走向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