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3585600000020

第20章 浪漫主义时期(8)

1849年,老约翰因为一场猩红热而辞世,这场音乐世家父子两代人的恩怨终于落下了帷幕。送葬的队伍格外地声势浩大,维也纳市民们自发前来,缅怀这位曾经也心怀梦想对音乐有着无限追求与渴望的艺术家。不知道那天,小约翰在想些什么呢?历尽艰辛的音乐家很多,但是和他们不同,小约翰的音乐之路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困窘,不是来自于他人的腹诽嘲讽,而是自己的父亲,自己那业已成名多时的身为音乐家的父亲。这场父子之争持续了小约翰近一生的时间。不知在老约翰临终之时,他是不是也略微心生悔意,是不是也在悄悄替儿子的成就而骄傲呢?

1855年起,小约翰开始担任圣彼得堡夏季音乐会的指挥,这一职位他担任了10年,直到1865年结束。1862年,小施特劳斯与歌唱家吉蒂结成夫妻。吉蒂有着丰厚的财产,小约翰可以不必依靠演出来赚钱,得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作曲当中。这一时期,小约翰创作了圆舞曲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起初,他将蓝色多瑙河设计为一首男声合唱曲的序奏。但是这首名作刚问世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认同,反而被认为是失败。直到后来,小约翰应邀到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才想起了这首曲子,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结果在博览会上演出后,获得了全场的欢呼喝彩。1863-1870年,小约翰担任了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来开始进行轻歌剧的创作。

1872年,小约翰在美国波士顿进行了14场演出。在美国期间,小约翰指挥着规模庞大的巨型乐团,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爱。很多贵妇将他当做偶像来崇拜,甚至索取他的头发来收藏。他的仆人总是来者不拒地向每个人送上几根毛发。在离开美国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小约翰的发量似乎没怎么减少,但是他身边的那条纽芬兰狗,身上的毛已经秃了。

事业如日中天的小约翰,在感情生活上逐渐出现了问题。1877年,他的妻子吉蒂被人杀死在家中。不久之后,小约翰再婚了,新娘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年龄上的差异使两个人矛盾重重,最终这一任妻子也离开了他。1883年,58岁的小约翰再次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一次的新娘是一位更加年轻的姑娘,21岁的阿黛尔。两人相濡以沫,在阿黛尔的照顾之下,小约翰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继续进行着音乐创作。

1889年,小约翰多了一位邻居,他就是同为音乐家的勃拉姆斯。两个人的住所只有一墙之隔,于是他们常常一起散步,聊天。1893年,小约翰还将自己的作品《拥抱起来,亿万人民》圆舞曲送给了献给了勃拉姆斯。这首曲子的题目来自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

1899年5月,奥地利传统的圣母升天节当天,演出了小约翰的歌剧代表作《蝙蝠》的演出。74岁的小约翰·施特劳斯指挥了歌剧的序曲,这是他最后一次登上舞台。同年6月3日,小约翰·施特劳斯离开了人世。

主要成就: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名字和圆舞曲密不可分,他为圆舞曲的流行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最初的华尔兹是流行于民间的舞曲形式,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在他的推动下,这种舞曲成为了哈布斯堡宫廷中的高雅乐曲,因此被成为“圆舞曲之王”。他的作品不只限于圆舞曲,还有一些波尔卡和进行曲、轻歌剧等也很受欢迎。

小约翰作有500余首作品,主要是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及一些轻歌剧等。他的创作核心是圆舞曲,完成了这种源自连德勒舞曲的奥地利民间舞蹈曲体的深化和发展过程,从而使它具有真正艺术的特点。施待劳斯的圆舞曲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它表现手法为依据,民间色彩深厚,形象鲜明、旋律丰富,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他曾戏言其笔下的旋律就好象水龙头里的水那样滔滔不绝地流出,他常常早晨作曲,下午分发乐队练习,晚上演出;加之某些商业的原因,他的作品并非首首都有是珍品。

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动听,节奏明快,生机盎然,格调轻松,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丰富的旋律。施特劳斯访美演出后感到了轻音乐和舞蹈音乐的局限性,转而创作了16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剧。他的轻歌剧虽是继奥芬巴赫后出现的新成就,但没有达到前者的水平。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和《安娜波尔卡》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120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16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蓝色多瑙河》享誉全球,甚至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本来是为了男生合唱而作,后来改编成为管弦乐曲。通篇采用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格调高雅。整部曲子的结构包括序奏、五段圆舞曲和尾声。序奏用小提琴走出缓慢的颤音,使人感受到多瑙河的水波粼粼。然后,象征着黎明的圆号的高昂的声音进入,使整个乐曲变得活泼而轻盈。

第一圆舞曲描绘出了多瑙河畔人们翩迁起舞的景象,旋律抒情动人,明朗欢心,同时又轻松明快的情绪,呈现出一派春天到来生机勃勃的气息。第二圆舞曲,用递进的方式,将活泼跳跃的旋律向深层次推进,使人感受到爽朗清新的情绪,然后突然转调,委婉动人,和前部分形成了对比,充满了变化的色彩。第三圆舞曲,在典雅庄重的主题中又有流动的特质,富有动感,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舞蹈的场面,倍感亲切。第四圆舞曲当中,既有富有歌唱性的优美仙侣,又有热情奔放的舞蹈节奏,热烈而活泼。第五圆舞曲的旋律跌宕起伏,由柔美过度到热烈欢腾,最终达到了高潮,那充满了起伏、波浪般动感的旋律如多瑙河湖水,浸渍了心田。

圆舞曲《春之声》是小约翰的即兴作品,相传他仅用了一个晚上就创作完成了。虽然作曲家当时已经年近六旬,但这首曲子却充满了年轻的活力。百余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春之声》也是一首圆舞曲,但是和小约翰的其他圆舞曲不同,更加具有回旋曲的特征,它的节奏更加自由,变化多端,生动的旋律富有连贯的美感。与其用来做伴舞的背景音乐,不如拿来当做欣赏用的作品更好。

整部乐曲没有序奏,但通过各个主题的依次出现,生动地描画出一幅春回大地,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一主题运用了明显的装饰音效果,极其富有色彩,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主题进入时,曲调趋向平和,但是依然保持了油墨画般的生动色彩。第三主题融入了春水般源源不绝的竖琴声,舒缓流畅,惬意非常。第四主题带有明显的跃动之感,在大音程之间的游移,绽放出无限的活力。进入到第五和第六主题时,音乐似乎惹来一丝阴霾,充满了一些略带阴沉的气息。这种阴郁的气质在第七主题出现时又化为乌有,重新呈现出春日里生机勃勃的感觉。结尾干净利落,基本上重现了第一主题,并适当地加以变化,整个曲子便这样走向了结束。

在小约翰的成长经历中,父亲充当了反面角色,总是对他的音乐学习横加指责,百般阻拦。唯有母亲,始终站在他这一边,支持他鼓励他勇敢地进行着所热爱的音乐之路。从内心深处,小约翰对母亲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1852年,他专门写下了一首优雅华丽的舞曲《安娜波尔卡》,深深地表达了他对母亲那份浓浓的爱。在乐曲的开始,由一个四小节的引子引出主题,节奏缓缓加快,到了最后,形成节奏强力动感十足的感觉,乐音明丽,质朴之中流露出轻松活泼。可以让人体会到,在母亲的呵护之下,他的心情是如何飞扬、放松、自在而欢乐的。

《艺术家的生活》也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圆舞曲,整个曲子的风格轻松活泼彰显了活力,几乎可以看作是对艺术家真实生活的再现,完全是小约翰本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乐曲全篇由序奏、6个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的主题和尾声构成。

第一个主题是平静舒缓带有抒情性质的旋律,表现了艺术家们既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也有对工作的热情。第二主题十分短暂,旋律流畅而且活泼生动,充满了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第三主题轻松亲切,也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第四主题是对艺术家们在夜晚生活当中的情景进行描绘,走向了深沉,在幽静之中略带有感伤,和之前的感情基调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并且在管弦乐的表演强度上也显著增强。第五主题出现时,似乎展现了一派田园风光,小提琴和短笛的声音轻松地律动,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第六主题将这种感觉延续了下去,再次走向了舒缓,乐队的声音更加轻柔,闪现着第三和第四主题,最终达到了喧腾热闹的结束部分。

勃拉姆斯:最纯正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国籍:德国

生卒年:1833-1897

全名:约翰奈斯·勃拉姆斯

职业:作曲家

代表作品:《德意志安魂曲》、《里纳尔多》、《狂想曲》、《命运之歌》、《胜利之歌》、《摇篮曲》、《圣安东尼众赞歌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生平简介:

一天,音乐大师舒曼在莱茵河畔杜塞道夫的家门被轻轻敲开,来访者是一位20岁的腼腆的年轻人。一曲演奏完毕,舒曼不禁大赞“天才!”这位被舒曼称为天才的年轻人,就是后来与巴赫齐名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没有拜师学艺,他的音乐成就大部分是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的。1833年,勃拉姆斯诞生在德国汉堡。父亲是个乐手,会吹奏小号。母亲是个裁缝,随着家里3个孩子的出世,生活越来越艰难。勃拉姆斯在童年时期就习惯了父母的争吵和贫穷的生活。年幼的勃拉姆斯常常在酒吧等各种娱乐场所之间奔波赶场演出,15岁就举行了个人音乐会。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

20岁的勃拉姆斯,曾经尝试着用半低音钢琴将贝多芬的协奏曲提高了半个音来演奏。这次精彩的移调尝试引起了年轻音乐家约阿希姆的兴趣。约阿希姆是哈诺瓦管弦乐队的首席乐手,只有21岁。两个年轻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很快变成了好朋友。勃拉姆斯为约阿希姆创作了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以酬知音。在约阿希姆看来,勃拉姆斯的音乐才华如同“宝石一样纯净,雪一般柔润”,这样的才华不容埋没,便积极地为他写了推荐信,并将他推荐到李斯特门下。但是对勃拉姆斯来说,李斯特的音乐风格太过花里胡哨,他从内心里对之深深反感。

于是,他怀揣着推荐信,登门拜访了舒曼夫妇。舒曼对勃拉姆斯的才能极为赏识,怀着一颗惜才爱才的心,他拿起了10年都没有拿起过的笔,在他一手创办的《新音乐杂志》上写下了音乐评论《新的道路》。这篇著名的音乐评论成为他一生中最后一篇乐评,文章中,舒曼不吝给予勃拉姆斯最高的评价,称他为“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就这样,年轻的勃拉姆斯被推向了乐坛,为人所知。舒曼还主动帮助勃拉姆斯找到出版商出版了他先前的一些作品。在舒曼的家里,勃拉姆斯受到了舒曼和舒曼夫人克拉拉热情的款待,因此他对舒曼夫妇除了音乐造诣上非常佩服之外,也深深地感动于他们的知遇之恩。

1854年,舒曼出现了神经虚脱症状。他的父亲就是死于精神疾病,这种遗传病症给舒曼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病症的折磨下,舒曼独自一个人跑到了莱茵桥上一下子跳下河,幸好被人及时发现并救了上来。但是从此之后,舒曼就被送入了疯人院。当时勃拉姆斯在汉诺瓦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急忙赶到克拉拉那里,给她帮助和支持。为了维持家计,克拉拉不得不外出进行各种演奏。在克拉拉外出演出的时候,勃拉姆斯便主动帮助她照顾孩子,代替她照顾在疯人院养病的舒曼,并将舒曼的近况写在信纸上寄给克拉拉。闲暇的时候,勃拉姆斯便弹奏自己创作作品给克拉拉听,咨询她的意见,缓解她的情绪,陪伴安慰着她。

克拉拉从小出身于音乐世家,高贵优雅、美丽知性,在音乐方面更是有着难以掩饰的才华。她周身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光芒。随着时间的流逝,勃拉姆斯对她的倾慕之情也与日剧增。虽然克拉拉比他要年长14岁,虽然她还是7个孩子的母亲,但是这些都没有降低她的魅力。生活的磨砺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两年的时间里,勃拉姆斯始终在克拉拉最为需要的时间里出现,在克拉拉去外地疗养的时候,正在旅行的勃拉姆斯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前去陪伴她。在克拉拉去荷兰旅行演出时,勃拉姆斯甚至不仅倾尽所有赶去鹿特丹。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勃拉姆斯对于克拉拉那超乎寻常的感情,但是勃拉姆斯却将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从未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