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他被苏黎世大学授予了荣誉博士称号,同年他离开了瑞士,前往英国。1920年,他回到柏林,在普鲁士艺术学院担任作曲教授。由于通货膨胀,他的经济境况再次陷入窘迫,因此不得不再次开始筹办音乐会演出,但由于日益恶化的身体健康,使他终止了演出。1924年7月27日,布索尼逝世于柏林。他未完成的歌剧《浮士德博士》,由学生菲利普·雅尔纳赫续写完成,并于1925年在德累斯顿首演。
主要成就:
布索尼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先驱。他的音乐理念就是作曲家应该坚持客观精神和中立态度。在创作上模拟古代的音乐风格,在手法上采用现代的技术。但是后期的他也采用了超前的现代作曲手法,和声语言模糊,展露出新古典主义的倾向。他的音乐风格既有意大利奔放抒情的特色,有时又有德国深邃厚重的气质,反映了作曲家性格中的矛盾和复杂,也形成了激情理智的融合。
布索尼的钢琴演奏技巧突出,以气势宏伟和富有诗意著称。他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他成熟期的作品,伟岸宽广,思想深刻,在音乐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部作品规模庞大,总长度有75分钟,分为5个庞大的乐章,末章用到了男声合唱团。作曲家让钢琴成为整体乐队的一部分,让钢琴融入其中,这样子一来,钢琴协奏曲更像是一部交响曲。
第一乐章给人雄奇阔达的感觉,开篇便是宏大的场面。由弦乐引领,乐队齐奏,气势万钧,宏伟壮阔。钢琴的声音沉雄厚重,整个乐章优美而庄重。第二乐章是诙谐曲曲式,钢琴的音符呈现跳跃状,弦乐出现了颤音。高音部分,钢琴的声音清脆剔透,低音部分凝重沉稳。打击乐如狂风般肆舞,高亢的齐奏将阴霾一扫而空。第三乐章是最为持重的部分,先是宁静祥和的众赞歌旋律,然后是铿锵有力、波澜壮阔的主题,散发出肖邦的夜曲风格,之后归于宁静的田园曲。第四乐章,乐曲如滚滚奔流,倾斜之下,势不可当。第五乐章的颂歌,柔美轻灵,搭配了钟琴的清脆声音,仿佛将人带到了回忆之中。男声合唱团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升起,唱起了丹麦诗人欧伦施莱厄的《心向永恒万能的神》。音乐如潮汐,去了又来,来了又走,往返之间,钢琴的华彩乐章打破了静谧深沉,在一片绚烂之中精彩落幕。
《C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囊括了钢琴助奏部分的大型交响乐,战胜了作曲家风格中的古典主义色彩,布索尼后来将这部作品称为“意大利交响曲”。
拉威尔:杰出的管弦乐色彩大师
国籍:法国
生卒年:1875-1937
全名:莫里斯·拉威尔莫里斯·拉威尔
职业:作曲家
代表作品:《波莱罗舞曲》、《鹅妈妈》、《达芙妮与克罗埃》、《茨冈》、《F大调弦乐四重奏》、《小奏鸣曲》、《镜子》、《水的嬉戏》
生平简介:
拉威尔出生于法国南部的山区小城西布勒。父亲是位法国工程师,但是有着瑞士血统。母亲是西班牙人。在拉威尔出生后不久,全家便迁往巴黎。父亲十分喜好音乐,便努力将儿子往音乐家的路上领。拉威尔7岁就开始学习钢琴,14岁入巴黎音乐学院钢琴预科,之后升入了贝里奥的钢琴班,跟随佩萨尔学习和声。
在班上,拉威尔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自西班牙的瑞卡多·维涅。拉威尔非常钦佩维涅的钢琴演奏技巧,维涅也总是热情地演奏拉威尔创作的新曲。刚进音乐学院不久,拉威尔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1889年,巴黎举行了国际博览会。拉威尔被科萨柯夫的管弦乐作品和爪哇加美朗乐队表演的东方音乐深深吸引。于是在他的创作当中,也开始了对一些新的音乐语言进行了探索。
和另一位印象主义乐派的音乐家德彪西一样,拉威尔也是一个喜欢打破规矩的学生,在保守的音乐学院当中,这样的学生便是“名声不佳”的人。但幸运的是,拉威尔的两位老师总是积极鼓励他的创作积极性,看到了他非凡的创作才能。
音乐学院每年都会举行罗马大奖比赛,获胜者可以获得去罗马进修3年的机会。德彪西等音乐家都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于是,1901-1903年间,拉威尔参加了3次罗马大奖比赛,但是每次都铩羽而归。到了1905年,拉威尔将要超过竞赛的年龄限制了,于是他决定再做一次尝试。这时候的拉威尔也早已经有不少作品成功问世,其中他在1901年创作的钢琴曲《水的嬉戏》,成为第一首印象主义乐派的以“水”为题材的钢琴作品。
但是,他第4次提交参加比赛的申请,结果遭到了有强烈宗派主义的评委会的拒绝。这时,巴黎文艺界的一些作曲家、作家、画家都纷纷站出来声援拉威尔,最终使音乐学院改组,福莱担任了音乐学院的院长。拉威尔也因此声名大振。
1902年,德彪西的歌剧《佩列阿斯与梅雨桑德》在巴黎上演,拉威尔和德彪西初次会面,并受到了德彪西的很大影响。1903年,拉威尔便写了3首管弦乐曲。很多人认为他是德彪西的后继者,但是其实两个人的美学观点并不一致。与德彪西毫无调性可言的创作风格相比,拉威尔的创作还是有自己的调性基础的。
在1914年之前,他先后创作出了《西班牙狂想曲》、《鹅妈妈》组曲等作品,并在个别的作品中设计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语汇,还将《鹅妈妈》组曲编成了芭蕾舞剧。1913年夏天,他结识了斯特拉文斯基,并看到了《春之祭》的总谱,产生了极为强烈的震撼。他的作品风格上受到斯特拉文斯基的很大影响。
一战爆发之后,拉威尔应征入伍,担任了军中的货车驾驶。战争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灵创伤,对拉威尔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917年,拉威尔又遭受了母亲去世的巨大打击,身体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便从军队退役了。
但是,战争的创伤不是那么容易恢复的。拉威尔的创作进度明显滞后了很多。为了转换心情和环境,他甚至躲到乡下去创作,后来完成了巴蕾音乐《大圆舞曲》,作品完成之后在音乐会上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战后,他创作了大量富含深情的作品,有《茨冈》、《马达加斯加歌曲集》、《波莱罗舞曲》等。
闲暇的时候,拉威尔开始旅行演出,最后在巴黎的蒙伏拉莫瑞村进行埋首创作,过起了恬静而又平淡的生活。直到1932年,他在一场车祸当中,头部受了重伤。经过手术治疗也没有起色,他无法再进行创作,在1937年12月19日与世长辞。
主要成就:
和另一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一样,拉威尔也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立主见和想法的年轻人。在学生时代,就有追求标新立异的创作构思了。在早期创作当中,拉威尔受到了德彪西创新思想的影响,有着严重的印象主义特点。但是在一战之后,他的创作风格便发生了改变,更加趋向严谨和朴素,追求明确的音乐语言,要从传统的法国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寻找语汇、音色等,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法国音乐。
拉威尔同古典传统音乐的关系联系得比较紧密,乐队当中常常出现宽广的旋律,色彩浓重,富丽堂皇。他的音乐节奏没有脱离节拍的束缚,强调调性基础,但是有时也会有大胆的移调动作。与早期印象主义乐派的作品风格不同,拉威尔更加注重音乐的表现力,通过音乐绽放出五彩缤纷的效果,倾向于诗意的洪亮的表达,赋予作品浓郁的色彩。
拉威尔是公认的管弦乐大师,在发挥管弦乐的色彩方面,有许多创新性的探索。他创造出独特的管弦乐配器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每个乐器的性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音乐达到精美活力的效果。他的作品形象清晰,色调生动明朗,在艺术上有许多作品都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他的音乐,是以法国的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而在充分发挥管弦乐的色彩特点上,却有着许多的创新。
创作于1928年的《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一部舞曲作品,也是他在舞蹈音乐当中最为优秀的一部作品,可以说是响彻全球的一部大作,被誉为最珍贵的艺术纪念碑。在这部作品中,拉威尔运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将全曲凝结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两个主题反复交替。
这首曲子是一位西班牙芭蕾舞表演者邀请他创作的。在创作的起初,拉威尔就有了一个构想,要将这个作品创作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采用了巨大的“渐强”,小鼓无休止地击出三拍子的节奏,其他各种乐器将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进行演奏。而后,音乐突然而迅速地滑进了E大调,尾声则以压倒一切的力量达到高潮。全曲节奏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保持不变,旋律只有一遍一遍的重复没有变奏,拉威尔通过对力度的纯熟使用和巧妙的音色结合,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这种别出心裁的创作方法,产生了和单纯手法不相称的特殊效果,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关注。
关于《波莱罗舞曲》,还有一个小故事。1929年11月14日,《波莱罗舞曲》在纽约首演,世界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亲自担任指挥。拉威尔也来到了现场,和现场激动热情的观众们相比,拉威尔显得非常冷淡。在音乐会结束后,拉威尔突然冲指挥家说了一句:“这不是我的速度。”
演奏中,托斯卡尼尼用了比原曲更快的速度进行指挥,演出效果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但是这句话,严重打击到了这位充满自信的指挥家。于是他回敬道:“如果我用了你的速度,那么波莱罗就不会给人什么印象了”。拉威尔立刻反唇相讥:“那你就别演奏它”。这场争吵,让两人的关系降到了冰点。连续很多年,托斯卡尼尼再也没有指挥演奏这首曲子。又过了很多年,托斯卡尼尼意才在一次音乐会上再次指挥了《波莱罗舞曲》,而这一次,台下的拉威尔对他的表现很满意。
《鹅妈妈》组曲本来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四手联弹钢琴组曲,1911年,拉威尔把它改编为管弦乐组曲。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乐章,又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通过间奏曲衔接起来,形成了舞剧音乐,并在1912年于巴黎首演。舞剧以睡美人为蓝本,讲述了公主的梦境,讲述了5个精彩的童话故事。
拉威尔创作组曲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儿童时代的美好回忆,整个音乐干净清明,像小孩子清澈纯净的内心。精致华美的前奏曲运用了带有梦幻色彩的法国号,轻轻的颤音当中流露出神秘的气息。第一个场景便是古老的故事,公主中了魔法,被纺锤刺破手指而长睡不起。
之后的“睡美人的帕凡舞曲”是一段充满了诗意的柔美舞曲。拉威尔运用长笛吹奏出温雅的主题,用飘渺轻柔的竖琴和缠绵悱恻的法国号将梦境引到一个个奇妙而梦幻的空间里。
“大拇指”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儿被父亲抛弃的故事。拉威尔用双簧管演奏出了凄凉哀怨的效果,似乎是小男孩找不到回家的路,充满了悲伤与绝望。
“瓷偶女王莱德罗纳”讲述的是睡美人公主在梦境里来到了神秘的东方。为了展现东方的韵味,拉威尔用短笛和钟琴重复演奏着五声性的韵律,并采用了铜锣等反映东方特色的乐器。
“美女与野兽”同样是取材于广为人知的童话故事,拉威尔用单簧管和竖琴奏出浪漫的旋律,展现了公主的曼妙身姿。用大型管乐器奏出野兽的怪异声响,用小提琴演奏的激情旋律象征破除魔咒的喜悦,生动而传神。
“仙境花园”一段当中,王子最终唤醒了公主,乐曲明朗欢乐,好像森林中重新充满了勃勃生机,大地光辉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