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3585600000004

第4章 巴洛克时期(3)

他将意大利的三重奏鸣曲形式引入法国,将独特的感受能力溶于器乐表演当中。他的《风格汇集》曲集及在两首《“典范”奏鸣曲》中,就采用了意大利奏鸣曲的外在形式,加强了对音乐的构思,保留了一贯的器乐风格,同时遵循了法国艺术的基础规范,形成了一个自然流畅的简朴旋律和丰富多样的和声的结合。所以后来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都称他具有“法国音乐气质的最纯粹和最典型的表现”。

库普兰在键盘装饰音的使用上下了很大工夫。库普兰的羽管键琴音乐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倾毕生精力而创作的《羽管键琴曲集》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这套曲集共4卷27套组曲,每一套组曲都由同一调性的舞曲组成,而每首曲子都会带有一个充满诗意的标题。著名的《蝴蝶》就是第二组曲中的一首,鲜明的转调表现蝴蝶飞舞的意境。此外还有《闹钟》、《飘动的发带》、《芦苇》、《恋爱中的黄莺》等等。这些作品表现了库普兰的音乐才能和旋律方面的天赋,其丰富的思路可是说是18世纪法国音乐界的翘楚。曲子包含了各种内容,旋律新颖富含意境,回旋曲式形成了对比效果,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所描绘事物的形象。

库普兰的大键琴曲以优雅华贵的风格著称,提起他的作品,人们往往采用的辞藻是“温柔的”、“有修养的”、“诗意的”,他的音乐精致、细腻、小巧,又有宫廷版的装饰性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世的理查·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等浪漫派音乐家都有重要的影响,理查·施特劳斯就曾经改编过库普兰的羽管键琴作品,在《嬉游曲》中也选用了他的一些音乐元素。

库普兰具有坚实的对位技艺,不仅对巴赫的键盘音乐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德彪西等后来现代印象派音乐。德彪西等人在其《库普兰之墓》中对库普兰的清澈、平衡和精致的风格进行了公开的颂扬。

《管风琴曲》是库普兰古典管风琴的顶点之作,显现出了他坚实的作曲技术,其中包含了两首弥撒曲,展现了时而深刻内敛时而奔放热情的旋律线。三部曲式作品《c大调弥撒》则充分利用了冗长的礼拜仪式,展现出法国特色的华丽的序曲。

维瓦尔第:红发神父

国籍:意大利

生卒年:1678-1741

全名: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职业:神父,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

代表作品:《四季》《和声的灵感》《里拉琴》《奥托尼在维拉》

生平简介:

1678年,维瓦尔第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父亲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瓦尔第是圣马可大教堂一位职业小提琴师。那时的威尼斯已经是欧洲的音乐中心之一,空气中到处都飘荡着灵动的音符和优美的旋律,船夫嘹亮的歌喉可以同歌剧院里专业的优秀歌手相媲美,王公贵族府邸丝竹之声不绝如缕。乔瓦尼凭借西西里亚联会会员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乐界迅速声名鹊起,成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

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里,维瓦尔第从小随父亲学习小提琴,早早地便显示出不输其父非凡的音乐才能,10岁年纪就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进行演奏。在18世纪初,有一本威尼斯来由手册中出现这样的字句:“……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维瓦尔第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15岁时,维瓦尔第便接受了剃发仪式,但这时还没有成为神父,可能当时他的目的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18岁时,维瓦尔第接受了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这才立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

1703年,25岁的维瓦尔第开始接受神职,两年后因身体原因离职。维瓦尔第因长着一头红发,被称为“红发神父”。在威尼斯,如果提起维瓦尔第,有人可能不认识,但是如果说到“红发神父”,那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30多年时间里,维瓦尔第先后数次在威尼斯仁爱教养院任职,担任过指挥、作曲家、音乐教师、音乐总监。在维瓦尔第的悉心指导下,仁爱院乐队和唱诗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为一个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声望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传到了山的那端。期间,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们便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威尼斯,聆听维瓦尔第的演奏。

维瓦尔第的主要职责是为仁爱教养院举办的音乐会提供大量新作品,包括清唱剧和协奏曲。由于这类音乐会频频举行,需要的作品数量庞大,更新速度也必须很快才能适应需求。因此,维瓦尔第再一次展现了他惊人的创作速度。据说他写一部歌剧只需5天时间,而写一首协奏曲的速度竟比抄谱员誊写分谱的速度还要快。威尼斯有四家类似的教养院,而以仁爱教养院的演出最受欢迎,也最为精彩。

在维瓦尔第任教几十年的岁月里,大量音乐作品源源不断地从他的鹅毛笔端流淌出来,最出色的还是他的器乐作品。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他在世时就出版了。在威尼斯发表过两部奏鸣曲集,分别是1705年发表的12首三重奏鸣曲和1709年的12首小提琴奏鸣曲。之后,维瓦尔第在1711年发表了协奏曲集《和声的灵感》,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欧洲范围内的名声。直到1729年他共写有12部曲集,第三部之后的作品都在阿姆斯特丹印制。其中最著名的是1725年的《和声与创作之争》,当中前四首即是著名的《四季》。另外,其中的第五首《海上风暴》、第六首《愉悦》和第十首《狩猎》带有浓郁的巴洛克风格,意境深远,也是非常美妙的曲子。

1713年,维瓦尔第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奥托尼在维拉》。从此他似乎想往歌剧的方向发展,但是他一生所创作的近50多部歌剧中,存世的只有21部。所以,人们更为欣赏的是他的协奏曲。

1718年,维瓦尔第迁移到曼图亚,担任音乐会主持并创作歌剧。1721年,多次在罗马逗留,两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赢得了大量的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委托。1726年他以圣安格洛剧院音乐总监的身份返回威尼斯。这一次,身为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重新赢得了全欧洲人的敬仰。

18世纪中叶,欧洲音乐正经历著一次巨大的变革,巴罗克时代复杂费解的复调音乐正逐渐被单纯自然的主调音乐所取代,而维瓦尔第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728年,维瓦尔第似乎已经开始“反击”,他出版了第9部曲集《里拉琴》。比起贵族化风格的作品来说,他更有自由民的思想,有些早期古典主义的风格。1730年左右,维瓦尔第在风格上进行了更彻底的变化,将从前的巴洛克风格转向优雅,但似乎不怎么成功,听众们渐渐对他的音乐失去了兴趣。1730年,维瓦尔第出版最后两集协奏曲作品,这两部作品的风格已经趋向于保守。

1739年以后,维瓦尔第在威尼斯已无法继续他的事业,打算决定离开威尼斯。在他动身之前,卖掉了他大部分的协奏曲作品和宗教乐谱,作为维瓦尔第本人最后离开旅行的路费。对他来说,可能这次旅行就是最后的一次赌博。维瓦尔第于1741年抵达维也纳,投奔早年听过他演奏并很赏识他的查理六世皇帝。可在1740年10月这位爱好音乐的皇帝就去世了。失去了依靠的维瓦尔第穷困潦倒,一病不起,1741年7月28日,死于维也纳。他死去的当天,就被草草埋葬在圣查尔斯教堂的贫民公墓里。

主要成就:

由于意大利从文艺复兴以来积淀了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因此维瓦尔第虽然身为神职人员,但是在作品里并没有太多的神迹,反倒经常洋溢著清纯蓬勃的气息,就像亚平宁半岛的煦暖阳光一样,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维瓦尔第大胆地进行试验和创新,以他火热的性格、娴熟的技巧、清新的构思、独特的手法创作了大量乐曲,对器乐体裁,特别是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协奏曲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主流乐器的组合。他的天才创作大大丰富了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其小提琴高把位的运用也为日后的炫技技术的发展作了铺垫。

维瓦尔第近500部协奏曲中,有超过241部是为小提琴独奏而写的。另外,他对巴松管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写有39部协奏曲。其他则是为不同的木管乐器创作的乐曲,少部分为大提琴而写的,其中还有为抒情维奥尔琴或曼陀林而写的乐曲。他协奏曲很多要求一把或多把小提琴独奏,大约70部协奏曲是为两把或多把小提琴独奏而写的,组合多样,甚至在协奏曲中将独奏组扩展到16人的规模。

维瓦尔第将独奏协奏曲变成了巴洛克音乐的最佳表现形式,他还使三乐章作品走向成熟。在快速的开始或终末乐章,独创性地引入了重复乐段,让乐队不停地重复一个音乐桥段,每次转换成不同乐器,乐曲都显得自由而且多角度。维瓦尔第作品中的慢乐章则以悠扬如歌的旋律著称。此外,他还有55部的伴奏协奏曲(无独奏协奏曲)和近21部室内协奏曲(无乐队协奏曲)。这些作品都可以反映出维瓦尔第对协奏曲这种形式的多番尝试。因此后世也有人将他称为“协奏曲之父”。

1710年起,维瓦尔第开始写歌剧。他的歌剧传世的仅有21部,但是他的歌剧是当时威尼斯剧院中上演频率最高的,并在佛罗伦萨、费拉拉、罗马、维罗纳等城市享有声誉。除了歌剧以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康塔塔、清唱剧和经文歌。

维瓦尔第的影响力不但集中在北意大利,甚至远在德国的音乐家也对他钦佩有加。约翰·乔治·匹森德在宫廷中就应用了维瓦尔第的技术。早在魏玛时期,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曾改变过他的几部协奏曲,维瓦尔第清纯甜美的意大利风格对巴赫音乐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其向更深层次发展。此外,巴赫还改编了维瓦尔第的作品用于羽管键琴和管风琴演奏,在巴赫后来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里,也有维瓦尔第的影子。

维瓦尔第作品的风格,具有火一样的热情和辉煌的色彩。但是,在他去世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他的名声沉寂下来,他的作品逐渐被人遗忘。直到20世纪中叶,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洛克音乐,才又对他的音乐感兴趣。他的大批乐谱在故纸堆中尘封多年后重见天日,让人们可以欣赏到这些200年前回响在欧洲大地上的动人篇章。直到今天,他的《四季》以及一些弥撒曲还是很受欢迎,而且是经常被演奏的曲目,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

《四季》是维瓦尔第的代表作,是颇有新意的标题音乐,因此表达方式上更加自由。草木荣枯,冬去春来,世间万事万物,似乎都有可以描摹的形态,唯有时光,四时更迭的季节,自顾自地行走,不可捉摸,难以触及。但是,时光依然留有印象,它的所过之处,大自然便展现出了四季轮回。维瓦尔第借助音律的玄妙,用令人振奋的节奏,给世人绘出了听觉中的四季,纵是音乐,也画意盎然,让人体会到四季的壮美影子。

《四季》当中,《春》的主题华丽洒脱,轻快愉悦的旋律,仿佛春天的活泼俏绿。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鸟儿欢唱,林叶婆娑。独奏小提琴用优美恬静的旋律展现了一派静谧悠闲的田园风光。阳光下,乡间里,春光明媚,快乐的气氛中,弦乐器渲染出舞曲的情绪。回旋曲形式写成,其主要主题华丽而洒脱,具有欢快的春天气息。开曲即展开轻松愉悦的旋律,使人顿时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和生机。描写的是春光重返大地,小鸟欢愉地歌唱,森林枝叶随风婆娑,呢喃私语。突然,电光乍闪,春雷惊蛰,万物苏醒。

《夏》则反映出慵懒烦躁的情绪,隆隆闷雷惊醒好梦,一场大雨突至,荡涤了所有烦闷不安情绪,酣畅淋漓。《秋》是一派丰收景象,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和快乐;《冬》的第一乐章,将寒风凛凛的情境刻画到了极致;第二乐章,却让人仿佛突然走进了温室,从窗户眺望窗外雪景。这样独特的构思,让《冬》的第二乐章格外出名,甚至被改变为轻音乐而流传开来。

泰勒曼:“前卫”作曲家

国籍:德国

生卒年:1681-1767

全名: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

职业:作曲家,风琴家

代表作品:《a小调组曲》、《汉堡的潮汐》

生平简介:

泰勒曼,1681年3月14日生于马格德堡?fe50他没有出身于音乐世家,而是来自一个牧师家庭。家族当中只有曾祖父担任过指挥,其他人从事的工作和音乐完全没有关系。家族中的大部分都是上层中产阶级家庭,大多都在教堂工作。1685年,泰勒曼的父亲便早早地撒手人寰,母亲便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但是不知为什么,泰勒曼小小年纪便展现出了音乐方面的天赋,10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fe51长笛和键盘乐器。12岁时?fe50就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但是,泰勒曼的音乐学习并没有得到家庭的支持和认可。1693年,母亲没收了他所有的乐器?fe50将他送到泽勒菲尔德的学校。但是,泰勒曼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学习,在学校校监的支持下,他继续进行对音乐的自学。通过研读名家总谱?fe50分析曲式?fe51和声?fe50领悟作曲原理?fe50自己尝试作曲。到他毕业的时候,泰勒曼已经学会了演奏直笛、管风琴、小提琴、维奥尔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低音提琴、低音喇叭等众多乐器。并到各处游历,学习各种新兴音乐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