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3585600000009

第9章 古典主义时期(2)

1781年,海顿闻名欧洲。这个时候,音乐天才莫扎特也来到了维也纳。在维也纳,海顿第一次与29岁的莫扎特相识时,就一见如故,格外亲切,从此便开始了密切的交往。莫扎特十分尊敬海顿,自认为是海顿的学生,称呼海顿为“父亲”,将自己创作的6首弦乐四重奏曲献给了海顿。年长的海顿则由衷地赞赏这位“音乐神童”的非凡天才,看到了莫扎特在歌剧方面的创作优势。两人互相交流,成为挚友。海顿音乐中的宏伟激越,给了莫扎特的音乐的无限灵感;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柔和、细腻、纤巧以及乐器的灵活运用,也被海顿所接收和吸纳,用于音乐创作当中。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上的成就,给海顿的旋律和风格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18世纪80年代,梅顿的创作上日臻成熟。1781年,他为俄国皇储保罗大公爵写了《小鸟》、《你好》等6首《俄罗斯四重奏》,第二乐章当中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1784年,他应邀为巴黎宗教音乐会谱写交响曲。1785年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创作了管弦乐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1786年他为巴黎奥林匹克音乐会写了6部交响曲。此外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四世也邀请海顿为他作曲。1790年埃斯泰尔哈济亲王去世,管弦乐队解散。海顿来到了维也纳,由于他依然具有乐长衔头和俸禄,不必为生活所忧心,便开始了自由创作时期。刚到维也纳不多久,他就接受了英国小提琴演奏家扎洛蒙的邀请,到伦敦访问,一直至1792年7月才回维也纳。到伦敦的中途路过波恩,在那里海顿遇见了年轻的音乐家贝多芬,为贝多芬所展现的音乐才华所折服,于是收他为学生。1792年,贝多芬专程前往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因两人性格上的冲突,这段师徒之谊并没有维系太长的时间。但海顿给予贝多芬很高的评价,并为自己是他的老师为荣。他后期的作品《降E大调奏鸣曲》,都能看到贝多芬的风格,奔放、激动,感情激越强烈。

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期间,他又第2次出访了伦敦。1791年,海顿参加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亨德尔纪念节,在那里,他第一次听到了《弥赛亚》和亨德尔其他许多杰作,深深为之倾倒和感动。当《哈里路亚》的曲调在大厅里回响起来时,海顿甚至突然激动得振臂高呼:“亨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先师!”然后便如同小孩子一样哭泣起来。

伦敦之行为海顿打开了视野,在伦敦这个繁华的都市里,音乐听众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听到更为深刻、更为新颖的音乐作品。海顿此时已经年过六旬,但是仍然保持对创作的热情,他既要忙于参加社交应酬,同时还要忙于创作,召开音乐会。即使是这样,海顿也没有令听众失望,创作出了大量更高水平的作品。其中他为扎洛蒙的音乐会写下的12部“伦敦交响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巅峰之作。英国上下各阶层的音乐爱好者都向他投注了目光,连英王乔治三世也恳请他留在英国,牛律大学颁给他音乐博士学衔。

1795年8月,63岁的海顿再次从伦敦回到维也纳。之后,他便开始创作《创世记》,历时3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巨作。在1798年,海顿得到了在施瓦岑伯格亲王宫殿首演《创世记》的邀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802年以后,垂暮的海顿似乎没有什么好的创作问世了。但他已经获得了至高的荣誉,他加入了巴黎阿波罗协会,后来又加入了圣彼得堡音乐爱好者协会。

1808年,维也纳的音乐爱好者们组织了一场向海顿致敬的音乐会,上演的是他的《创世记》。当合唱队唱到那句“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时,海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把手指向天空,高声喊:“它是从那里来的!”他是那样的激动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在演出中途就将他送回家去。崇拜者们环绕着他簇拥着他,贝多芬亲吻了他的手。这是海顿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1年之后他便去世了。

1809年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法国军队进驻维也纳。5月31日,海顿与世长辞。安葬于洪德斯图尔姆公墓,直到1820年,又改葬于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

主要成就:

海顿的音乐当中,没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即使是和宗教相关的乐曲当中,也流露出欢快的情绪,充满了人情味。如他的《危难时刻弥撒曲》,具有独特的音响和壮丽的语汇。他的作品热情典雅,崇尚清新与自然。民间音乐因素也可以在他的作品当中得到表现。他的音乐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善于表达明朗的情感,传达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信念,充满着欢乐与希望。乐曲当中,充满了美妙和幽默的创意,海顿的创作风格突出,和声清晰,结构匀称,在作曲技术上形成了古典主义乐派交响曲和室内乐的规范,是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奠基人。

海顿一生的创作涉及范围很广泛,其中以交响乐和四重奏曲最为突出,他在交响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瞩目,虽然海顿并不是交响曲的首创者,但他为交响曲开创了新的主调风格,将交响曲完善为4个乐章,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促进了复调手法的发展,完善了乐队的双管编制,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被称为“交响曲之父”。

海顿一生创作了大约104首交响曲。他极少给交响曲标题,但是他的交响曲经常能给人以平易亲切的联想,因而得到了形形色色的别名。《第八十三交响曲》第1乐章副题的音响令人联想到母鸡的叫声,因此被称为《母鸡》交响曲。《第八十三交响曲》末乐章的风笛舞曲,被命名为《熊》交响曲。标志着海顿交响乐最高成就的12部“伦敦交响曲”,也因主题鲜明,热烈活泼,充满活力,得到了如《惊愕》、《军队》、《时钟》、《鼓声》等绰号。《时钟交响乐》是因为乐曲中有时钟般滴答作响的声音。《惊愕交响乐》据说可以让打瞌睡的人惊醒。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奇迹交响乐》据说是因为在乐曲演出时发生了奇迹。天花板上一只大吊灯在突然掉了下来,但这时候台下的人群都纷纷涌上前台热烈欢呼,结果大家都毫发无损。

海顿创作的室内乐作品也很丰富,他一生创作了70多首弦乐四重奏作品,这些作品的重要性仅次于他的交响乐。海顿的弦乐四重奏确立了4乐章的形式,表达了欢快而热烈的感情。并形成“对话的原则”,将主题的叙述分配于各个声部,注重和声的丰富,有着生动的节奏活力。90年代创作的《皇帝》、《日出》等8首弦乐四重奏被认为是可与“伦敦交响曲”相媲美的作品。

海顿还创作了5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风格并不突出。《C小调奏鸣曲》在豪放背后透露出丝丝伤感,终乐章选择了激烈的爆发形式。80年代海顿吸收借鉴了莫扎特的风格,晚期风格更接近于贝多芬。海顿还有20多部协奏曲,但是这不是海顿主要创作领域,没有展现太多的光辉。

此外,海顿在声乐方面也有作品,写有8部清唱剧和12部弥撒曲,其中清唱剧《创世记》和《四季》是代表作。《创世记》的诗篇取材于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四季》则改编自从英国诗人汤姆逊的同名诗。

唱剧《创世记》代表了海顿的最高成就,也是宗教音乐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重要程度几乎被看做等同于亨德尔的《弥赛亚》。这是一首交织了罕见的灵感和宗教感的庄严作品,虽以圣经当中的亚当、夏娃为主角,却鲜有浓厚的宗教说教色彩。

长达6分钟的乐队序曲表现了宇宙太初的混沌,节奏缓慢而摇摆,这种“混沌的表现”作为全聚德额序幕,有些近似印象主义风格,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行为,在今天也是独特而力气的,在那个时代似乎吓到所有人。

《创世记》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二部分叙述上帝创造天、地、昼、夜和世间万事万物的过程。重点突出了最后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第三部分表现亚当与夏娃因吃了“智慧之果”而被逐出乐园,同时又描述了他们因获得知识和爱情而喜悦,他们在地上的乐园里继续幸福的生活。

海顿将“创造”的过程处理地平易世俗,乐队起奏轻柔舒缓,但是当唱到“光”的时候,调性突然变得坚定、明亮,气氛豁然开朗,如同光明突降人间。之后,海顿用音乐语言描绘出了风雨、山峦和溪流等事物,渲染情绪变化巨大的情感。纯朴的民歌旋律展现了硕果累累的景象,色彩丰富的乐器组合表现了不同动物的形态。

全剧洋溢着追求光明的快乐,朴实无华、温馨和谐、亲切感人,让人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乐曲当中还有大量生动的描写段落,表现了作曲家丰富的想象,“日出”、“溪流”等场景,是对大自然最真诚的赞美和热爱,也成为后来浪漫主义作曲家们汲取灵感的源泉。

海顿的另一部清唱剧《四季》,也是对大自然的明丽景色的讴歌。与之前的常用的宗教体裁不同,这部《四季》完全表现了世俗生活,用象征春夏秋冬的四个乐章描绘了乡村生活景象和田园风景,表现了农民的劳动和欢乐,赞美了他们的天真质朴。带有牧歌般的韵味,传达出人类生活的甜美幸福。《四季》的音乐明利轻快,在欢乐的情感当中包含了对造物主的感恩,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清唱剧的印象。

莫扎特:音乐神童

国籍:奥地利

生卒年:1756-1791

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职业:作曲家

代表作品:《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假园丁》、《牧人王》、《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生平简介: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是位音乐爱好者,擅长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但最后只有他和一个姐姐长大成人。出生于宫廷乐师家庭的莫扎特3岁就流露出音乐家的天赋,能弹奏出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4岁开始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并能辨音名和音高,有着超乎常人的绝对音准。这样的天赋异禀,让许多早熟的音乐家都难以望其项背。父亲对小莫扎特悉心栽培,不仅教授他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学习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以及文史知识。

1762年,在父亲的带领下,年仅6岁的莫扎特开始到慕尼黑、法兰克福、维也纳、巴黎等地进行漫游巡回演出,大受欢迎。在维也纳,甚至被邀请进入王宫表演。这些演出的经验,对莫扎特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一路上,他有机会接触到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德国的器乐等音乐形式,又结交了J.C.巴赫、马蒂尼、萨马蒂尼等音乐家,跟他们学习交流作曲方面的知识,所以莫扎特成为那个时代作曲家当中的集大成者,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在英国伦敦,莫扎特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奏鸣曲和3首交响曲,这个时期莫扎特还展现出了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与热情。

1773年,莫扎特结束了长达10年的漫游生活,回到故乡萨尔茨堡,担任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的首席乐师。这一期间,莫扎特继续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歌剧《假园丁》和《牧人王》。尽管莫扎特才华横溢,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地位只是大主教的仆人,只能低眉顺目,忍受欺凌。1777年9月,为了摆脱大主教的控制,寻找更好的落脚之处,他又跟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旅途之中,还曾经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在曼海姆,莫扎特受到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创作了诸多协奏曲和奏鸣曲。

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创作了巴黎交响曲,钢琴变奏曲等等。母亲病逝后,没有寻到栖身之地的他在1779年1月回到萨尔茨堡。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这一时期莫扎特受到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作品呈现严谨的风格,主题出现的次序经常改换,音乐作品富有戏剧性,促进了他的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回到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遭受到了更加刻薄的对待,1781年,莫扎特忍无可忍,和大主教决裂,便提出辞职,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1782年7月的首演大获成功。1782年,他同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婚。同年,莫扎特遇见了正在维也纳的海顿,两人一见如故,遂成莫逆。他自认是海顿的学生,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并将自己精心创作的6首弦乐四重奏送给海顿。

1784年,他加入“共济会”,受到共济会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影响。在1785年,他写出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这部戏在1786年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演出。同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姻》,该剧的影响很大,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度。1787年完成了《唐璜》的创作,并得到演出。在维也纳,莫扎特还深入研究学习了巴赫的复调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