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3585600000010

第10章 古典主义时期(3)

莫扎特没有固定收入,而妻子又不善理财,日子过得穷困潦倒。他的创作总是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当时他家的妻子患病,却没有钱买药,甚至连给孩子买面包的钱也没有。莫扎特在纸上写的首先不是乐谱,而是向朋友借钱信件。但是他的朋友读完信后,只给了他极少的钱。莫扎特悲愤交加,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在1788年7月25日完成。

1789年4月,为了改善经济状况,莫扎特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进行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改变经济上的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同年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新继任皇帝请求接任宫廷乐长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

1791年,莫扎特已经贫病交加,陷入了生活窘迫、抑郁不得志的境地,他的精神状态也几近于绝望。但即使是这样,莫扎特依然保持了强烈的创作热情。当剧院经历席卡内德邀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爽快地便答应了。《魔笛》上演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用德语演唱的歌剧是他生命中最后完成的一部杰作。

之后,莫扎特又接到了委托,要写一部悼念用的《安魂曲》,莫扎特用尽全部力气投入到这首曲子的创作当中,他几乎将这部作品看成是为自己而作的。最终,因为体力不支,他倒了下来。《安魂曲》尚未全部完成,35岁的莫扎特便与世长辞了。这部作品最后由他的学生休斯梅尔代做。莫扎特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的公墓中,但是具体墓址已经无人知晓。

主要成就:

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年纪轻轻便展现出音乐才华的的天才并不少见。但是,像莫扎特如此早熟的音乐奇才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被公认为“音乐神童”,甚至他创作的音乐也被人拿来当作胎教乐曲。

莫扎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为世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音乐财产,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生共有549部作品,其中包括歌剧22部、交响乐41部、钢琴协奏曲27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此外还有安魂曲、奏鸣曲和大量的器乐、声乐等作品。他的音乐典雅优美,轻松欢乐,但是背后又深含着悲伤。音乐语言质朴易懂,结构严谨清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短暂的一生当中,莫扎特有25年的时间从事于歌剧的创作,其中《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是他的代表作。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歌剧作品当中最为出众的一部,是他的巅峰代表作,取材于当时的话剧,讲述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为保卫自己的婚礼而与伯爵等人斗智斗勇的故事,保留了原作中对贵族奢靡生活的批判精神。莫扎特摒弃了当时意大利的夸张风格,注重对人物内心进行重点刻画和描写,发挥的重唱的表现力,使歌剧的抒情性增加。歌声犹如天籁,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让剧情迭起的计谋都成为观众百看不厌的经典。

《唐璜》取材于西班牙的民间传说,是一部有着丰富伦理道德的歌剧,揭露了封建贵族的奢靡生活,是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同样着重于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利用重唱的技巧加强了歌剧的矛盾冲突。剧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典型人物,他厚颜无耻,乐于寻花问柳,欺骗妇女的感情,但又勇敢机智,反面的特点之外还有正义的一小部分,最终他被拉进了地狱。全剧主要围绕他和为了保护女儿而被唐璜杀死的司令官之间展开剧情,将哲理揉入到生活当中,开了心理戏剧的先河。歌剧的序曲当中就反映了中心思想,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主题当中描写了唐璜玩世不恭的性格和火热奔放的情绪。将序曲同歌剧之间联系到一起,是这部歌剧的一大特色。

《魔笛》取材于神话《露露》,讲述了埃及王子塔米诺误信夜女王的谎言,为了救回夜女王的女儿帕米娜而勇敢挑战智慧的主宰萨拉斯特罗的故事,王子最后识破了夜女王的计谋,最终和帕米娜结婚。剧中主人公为实现理想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成功。这和莫扎特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十分相像,莫扎特用了赞歌式的音乐,庄严而崇高;还结合了抒情的咏叹调,也带有德奥等地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发展德国民族通话歌剧的代表作,并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歌剧奠定了基础。《魔笛》还得到了贝多芬的格外青睐,他还根据《魔笛》的曲调写了2首变奏曲。

弦乐声精美华丽,如泉水般流畅,代表着美好光明的生活。旋律优美的感叹调,生动地描画出塔米诺这样抒情式的人物内心。为了表现出帕米娜外柔内刚的人物形象,莫扎特为这个角色创作了很多优美唱段,其中与帕杰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成为经典之作。

此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精彩曲目,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起到了深刻的作用。《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用民谣基调,生动活泼,轻松刻画出捕鸟人快乐的天性。夜女王的咏叹调用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完成,由抒情到花腔,旋律实现了有节制规律的变化。《仇恨的火焰》是咏叹调当中的名曲。莫扎特用精湛的华彩乐章刻画出夜女王由善到恶转化的本质,在高音域当中,混合了乐圣的重复和长笛,令人印象深刻。

莫扎特仿佛为《魔笛》注入了新鲜的生命,用清晰明朗的音乐,让歌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流露出庄严肃穆的感觉。莫扎特在这部歌剧当中明确指出:“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胜利属于最勇敢的人,美德和智慧将永放光芒。”这些通过最后的合唱表现出来。

莫扎特对协奏曲的贡献也颇为突出。他确立了古典主义乐派协奏曲的结构原则。采取第一乐章奏鸣曲,第二乐章咏叹调,第三乐章通俗性音乐的套曲结构;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设置了独奏乐器技巧的华彩段,使协奏曲具有和交响乐同样深刻的内在意义。所以,莫扎特也是近代器乐协奏曲形式的奠基人。

莫扎特一生当中大约创作了50部交响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7部。《第三十一交响曲》,别名《巴黎》,反映了巴黎的音乐风格和音响效果。《第三十八交响曲》即《布拉格》)被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只有3个乐章,一部独立于意大利风格之外的纯正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则明显受到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欢快;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充满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宏伟豪迈。

莫扎特的交响曲乐队编制一般人数比较少,但是音响格外明朗纯净,富有感情色彩。正如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瓦格纳所评价的那样:“莫扎特使乐器发出了人的声音”。

1773年年仅17岁的莫扎特曾经写下了《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在崇尚自然和个人意识的“狂飙运动”影响下,莫扎特在创作当中便投入了自己的情感。第一乐章当中体现出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即是鲜明独特的“狂飙”特点,旋律有巴洛克式的躁动和粗犷,充满着紧张而沉重的情绪。第二乐章当中采用巴松管与弦乐器进行巧妙地应答,旋律舒缓有软,音色昏暗忧郁,使音乐充满了感染力。第三乐章以庄严整齐的齐奏开始,旋律充满着悲伤。中段音乐转为G大调,管乐器的旋律恬静优美,似乎冲淡了之前的哀伤,但是紧接着又回到开始部分,使总体风格保持了一种悲剧性。终曲乐章在第一乐章躁动不安的气氛上,更增加了激烈和紧张之感。开始部分先是弱音齐奏,之后是喷薄而出的强大乐队的和声力量,似乎是压抑已久的爆发,而爆发之下似乎又潜藏了一种隐忍压抑,整个乐章笼罩在灰暗的色调之下。

莫扎特的《第三十一交响曲》也被称作《巴黎交响曲》,充满了浓郁的法国气息,主要是因为莫扎特在创作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法国巴黎听众的欣赏口味。巴黎的乐队编制往往比较庞大,莫扎特的这首交响曲便显示出光芒万丈,辉煌壮阔的风格。他运用了丰富的乐器种类,尤其是采用了单簧管让整个音色更加具有表现力。这种热闹纷杂的音色效果,丰富多情,正合巴黎人的口味,因此得到了巴黎听众的欢迎。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一部最沉沉,但也是最豪放的作品,乐曲抒发了温柔真挚的感情,展现了激昂向上的精神世界,所有的乐章都带有抒情性。抒情的风格派上了悲怆的气氛,倾诉了莫扎特的哀怨之情,凝聚了他的全部生活体验。

第一乐章是极快的快板,采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式。显示部主题兼具了抒情性和误导性,流畅取悦。连接部充满勃勃生机,副部又有沉静凝思的情绪,旋律典雅优美,与主题部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第二乐章的两个主题平静抒情,柔美动人,与第一乐章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乐章显得温柔亲切,充满了深情。

第三乐章是一首热情、激动,同时极富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基本的主题坚定有力,温馨明媚,第三乐章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第四乐章保持了辉煌的气魄和乐观的精神。主题轻快跳跃,风趣幽默。副部主题旋律精致优雅,具有抒情性。展开部轻松活泼,管弦乐的演奏充满了活力,再现部的音乐极富动力感,结尾处辉煌又振奋人心。这些特点,让《第四十交响曲》成为莫扎特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交响曲。

《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交响曲,规模宏伟,堪称优秀的器乐作品。这首作品是他在完成《第四十号交响曲》之后15天即推出的,创作速度十分惊人,同时也展现出莫扎特的惊人作曲天赋。因为这首交响曲气概轩昂,带有有不同寻常的堂皇气势,因此后人并用罗马神话中主神朱庇特的名字来作为这首曲子的别名。但其实,这首交响曲却不仅仅于此。首乐章中,就有相当迷人、轻盈可爱的舞曲走出。“如歌的行板”,是清澈、安谧的吟唱。小步舞曲主题的半音带有谐谑曲的色彩。末乐章壮烈宏伟,英雄气概得到了非同反响的展示,光芒四射。

莫扎特确立了奏鸣曲套曲形式,推动了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他的钢琴奏鸣曲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域效果。小提琴奏鸣曲自成一派风格。

在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中,最杰出的是1773年献给海顿的6首。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莫扎特真挚的情感,明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五重奏作品更加显示出他的天才,《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是他的代表作。

由于长期服务于宫廷,莫扎特在宗教音乐创作中也颇有建树。他临终的遗作《安魂曲》最有代表性。这部作品被作者认为自己的安魂曲,凝聚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反映了他穷困潦倒、壮志难酬的痛苦,也体现了他对光明和欢乐的执着,情感真挚动人。

在风俗性作品中,莫扎特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体现在他的嬉游曲、小夜曲和舞曲当中,普遍轻松而且生动。《G大调弦乐小夜曲》包含了清新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广阔质朴的抒情性。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尽管莫扎特本人一生穷极潦倒,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却真挚细腻,优雅清新,轻灵脱俗,表现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状态。作为18世纪后期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用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在歌剧作品当中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莫扎特的音乐既有优美欢乐,又蕴含着悲伤,如同当时知识分子的命运。他那典雅秀丽的音乐风格,热情而温暖,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生命力。

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乐圣

国籍:德国

生卒年:1770-1827

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职业: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代表作品:《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皇帝钢琴协奏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献给爱丽丝》、《五重奏赋格》、《B大调钢琴奏鸣曲》、《庄严弥撒》、《第九交响曲》

生平简介: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家境贫寒,他的祖父曾经做过宫廷的乐队长,父亲在宫廷里担任唱诗班歌手,整日只知道饮酒度日,碌碌无为。母亲是宫廷厨师的女儿,早前有过一次婚姻,在贝多芬17岁时去世。贝多芬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因此父亲便想要他成为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4岁时,贝多芬在父亲的暴力打骂下,开始了羽管键琴和小提琴的学习。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父亲为了使他像个神童,谎报了他的年龄,称他只有6岁。贝多芬取得了成功,被称为第二个莫扎特。11岁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

虽然在音乐上已经初现才能,但是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却显得有点拔苗助长。有时候深夜里,酒醉的父亲也会将贝多芬从被窝里拖起来练琴,要他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展示才能。11岁的时候,父亲没有经济能力负担贝多芬的学费了,贝多芬只能被迫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