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个经济学家眼中的别样世界
3596100000005

第5章 经济学格调=严谨的胡思乱想(2)

最后是自负。最容易摧毁一个企业帝国的,就是自我满足和自我膨胀。特别是对黑莓这样一个总部位于加拿大四线城市的企业而言,辉煌的商业成功毫无悬念地带来了小城市里铺天盖地的美誉和无以复加的尊敬。在云端的成功体验和远离经济金融中心的距离感,使黑莓有如井底之蛙,表现出一种令人讶异的安于现状和自以为是。在2007年乔布斯拿出iPhone的时候,黑莓高层竟然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天真地认为用户不会接受触屏智能手机“手机+电脑”的多媒体模式。事实上,黑莓没有意识到,它的核心客户虽然是天天收发邮件的商业人士,但这些商业人士也是人,也需要工作之外的娱乐,也喜爱个性化的手机应用。所以,当苹果、三星和微软提供了黑莓能给的一切,又给出了黑莓不能给的其他部分,手机用户抛弃黑莓,只是时间问题。自负的黑莓,忘记了关键的一点:什么是对的,黑莓说了不算,苹果说了也不算,只有客户说了才算。

总之,自闭、自我和自负,毁了黑莓。下一个被这些恶魔附身的伟大企业,又会是谁?

2013年8月20日

脸书疯了吗?

人是真正稀缺的资源,现代经济的核心已经从权力、金钱和科技变成了人。

没有领导调研,没有开会研究,没有激情宣讲,没有可行性报告,没有讨价还价,只有库姆(Whatsapp创始人)情人节提来的一篮草莓,脸书(Facebook)就花掉了190亿美元,年轻的扎克伯格(脸书总裁)一定是疯了。更疯狂的是,这190亿美元买来的,不过是一个才成立四年、只有几十人的小公司,这小公司的产品也不过是一款类似微信的手机应用,而且这个应用还不像微信那样花哨绚丽和无所不能。

2014年2月19日发生的脸书花费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一事,让很多人跌破眼镜,诸多业界评论认为,这种超高估值就是“新互联网泡沫”的体现。那么,脸书真的疯了吗?

对于脸书,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社交网络》里的一个桥段,有人问扎克伯格为什么要做脸书,这个聪明的年轻人只说了一句:“It is exclusive(它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事,不仅很酷,也很稀缺,而经济学最基本的一条法则是,稀缺是价值的源泉。

这一次,脸书又做了一件很酷、很独一无二的事,在我看来,也是很有经济头脑的一件事。脸书没有疯,190亿美元买来的,是4.5亿活跃用户,在当下这个互联网科技时代,人是最有价值的。

人为什么最有价值?因为人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这听上去似乎有点疯狂,却是时代使然。发展经济学认为,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力(包括科技、企业组织模式等一系列元素)是长期增长源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更关注资本和创新,但行至现在,资本和创新却不是最稀缺的了。

为什么资本不稀缺?因为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本更多、更快的积累,而金融渠道的多样发展和相互竞争会自发削弱融资成本。无论如何,资本是可以花钱得到的,不管资本价格是高是低,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所以资本谈不上稀缺。

为什么创新不稀缺?因为知识普及和信息传播越来越顺畅,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是足以满足创新需求的。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变化实在太快,企业在生产端的埋头创新有很多是无用的、过剩的,即便创新出最低成本、最炫的BP机或是胶卷,也是自寻死路。

那么,为什么人是最稀缺的?全球人口很多,还在快速膨胀,但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多样化而言,人的增长还是相对很慢的,而且,多样化的需求是易变的,昨天人们还在追捧黑莓,今天就已经转而偏爱苹果和三星。但不管商品多样化和需求易变性多么恐怖,抓住人就抓住了需求的根源,再加上现代企业都具有跨行业、常创新的能力,所以,人是真正稀缺的资源,现代经济的核心已经从权力、金钱和科技变成了人。

只有真正懂得尊重人的企业,才能把握人这个最稀缺的经济资源。脸书做到了,所以脸书并没疯,而且还聪明得很“独一无二”。

成功能赶早,经济才会好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去追求成功、勤于为成功去努力,才真正是经济之幸、民族之幸。

自古英雄出少年,但从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少年英雄云集。近来就有两条关于少年英雄财富暴增的商业新闻:阿里巴巴赴美高调IPO(首次公开募股),受到市场热捧,而阿里27位合伙人里,有21位是70后;微软花费25亿美元收购了沙盘游戏Minecraft及其开发商瑞典公司Mojang,该公司创始人、1979年生的泊松玩儿着就把大钱给挣了。虽然有商业作家高呼“把世界交给90后”,而和90后相比,步入中年的这些70后们看上去有些像是老男孩了,但从普遍意义上说,70后仍是年轻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功折射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集体崛起。

年轻人的成功故事,听上去酣畅淋漓,却并不是每个人都买账。在一次颇为无趣的饭局上,我就听到过一位国企人士的一番高论:“年纪轻轻就能成功的行业一定是混乱的行业,年纪轻轻就能成功对于商业社会和国民经济都不是件好事,因为它会打破了中国社会运行良久的稳定秩序。”且不论这番话中的酸味,他倒是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好问题:年轻人容易成功,对经济整体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我看来,毫无疑问是好事。原因有四:

一是加速了创新。创新是创造性破坏,破坏力最强的人恰是最不受现有模式约束和影响的人,年轻人的思维范式是在新技术、新潮流、新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他们越容易成功,就意味着束缚先进生产力形成和壮大的保守防线越容易被破坏,整个经济社会就越容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

二是改善了激励。激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经济体释放自身潜力的催化剂,成功的年轻人就像是鲶鱼,即使不能带来全局性的圆梦,也可以刺激每个人付出努力。年轻人越容易成功,经济社会就越充满活力,人力资本的积累就越有层次,进而整个实体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就能提高得越快。

三是优化了配置。模式转型和结构转变是当今时代所有国家的经济主题,年轻人能够取得成功的行业,很少是传统行业,大多是科技、能源、生物、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虽然波动性更强,却代表了经济结构转变的主流方向。年轻人越容易成功,经济结构调整就越容易取得进步,社会资源配置就能越快地实现优化配置。

四是促进了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不是结果公平,而是起点公平,因此,和平发展时代,阶级固化是经济社会稳定最大的威胁。年轻人越容易成功、特别是普通年轻人越容易成功,经济社会的机会公平就越能够得到保障,“中国梦”的精神就会更加深入民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就能更多、更快地形成和扩散。

总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成功能赶早,经济就越好,一个少年英雄辈出的时代,才是经济健康繁荣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去追求成功、勤于为成功去努力,才真正是经济之幸、民族之幸。

虚拟入侵现实

决定虚拟世界边界的,并不仅是技术水平,即便技术阀门全面打开,人类世界也不会进入完全的虚拟状态。

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就从未遭遇过对其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入侵”,所以对这种“入侵”挑战的幻想格外丰富,进而形成了大量经典的科幻和魔幻文学创作。作为20世纪末年诞生的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一直被视作具有预言意义的科幻巨作,它展示了一个现实被虚拟不断吞噬和挤兑后的人类世界。随着21世纪以来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黑客帝国》中的想象世界越来越像是人类世界不断进化的未来。

虚拟正在入侵现实,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不再撰写书信,而是选择发送邮件;我们已经很少手捧真正的书报,而是选择在各种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阅读;磁带、CD和唱盘这些老古董似乎也在一夜间消失殆尽,我们不需要额外的“存储介质”就能轻松地下载和欣赏音乐。如果说生活中的虚拟入侵迹象还算润物细无声的话,那么,金融领域的虚拟入侵则显得有些忽如一夜东风来的味道,2013年11月29日,比特币的美元标价首次超过了黄金,未来还远未到来,就已在某些维度迅速击溃了人类的过去。

虚拟入侵现实的势头如此猛烈,以至于人们不禁会问,《黑客帝国》似的虚拟化世界会很快到来吗?人类是不是无法逃脱被虚拟彻底吞噬的命运?在我看来,科学技术是一道阀门,这道阀门的逐步打开,自然会带来虚拟世界的不断膨胀,但值得强调的是,决定虚拟世界边界的,并不仅是技术水平。即便技术阀门全面打开,人类世界也不会进入完全的虚拟状态,决定入侵边界的,不是别的,恰是虚拟和现实的丝丝羁绊。

首先,虚拟入侵现实,很大程度上是虚拟对其本位的回归,真正意义上的现实,虚拟是很难攻破的。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当前虚拟入侵现实的大部分成果,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虚拟化”,而信息本身就是虚拟的存在,所以,这种入侵本质上是虚拟事物的表达和传递从现实形式回归虚拟形式。例如,书报承载的,是知识信息,纸媒受到冲击,其实是“纸”作为“媒”受到了冲击,不用纸,知识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这就是虚拟事物“虚拟化”的优势。但人类世界具有双重属性,例如黄金,作为财富信息的表征,它有虚拟的一面,但作为首饰和工业用品,它又有现实的一面,所以即便比特币火到极致,充其量也只能取代黄金的虚拟面,黄金的现实属性,是比特币无法取代的,比特币价格超越黄金也只是一种被投机力量夸大的虚拟入侵成功。

其次,虚拟入侵现实,即便是在虚拟回归层面,也很难取得全面胜利。信息,作为一种虚拟的存在,虽然用虚拟方式来表达和传播会更节约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方式可以完全取代现实方式。从经济学角度看,信息表达和传播总是和消费息息相关,而消费者消费的目的,是在有限资源约束下最大化效用。值得注意的是,效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仅快捷能带来效用提升,品质、存在感和特殊偏好的满足也能带来效用提升。所以,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和消费并不总是以提升快捷属性为唯一目的,只不过,现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使得虚拟入侵现实进展更迅速、给人类带来的效用提升更明显,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效用的多元性。由于效用是多元的,所以很多时候虚拟信息用现实方式来表达和传递也能带来福利改善。例如,虽然MP3很普及了,还是有一部分人喜欢听唱片,各种现场演唱会也有很多粉丝;虽然电子阅读愈发普遍,但很多人依旧抵挡不住好书“纸香”的诱惑;虽然黄金和比特币都可以作为财富信息的表征,大部分央行和个人还是更喜欢“真金白银”的财富质感。

最后,虚拟入侵现实,即便在虚拟部分回归过程中,也离不开现实的约束。在信息表达和传递方面,虚拟入侵现实虽然在21世纪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这种入侵速度太快,甚至有些野蛮,在摧毁旧世界、旧观念、旧习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让可以虚拟的东西虚拟化,这一方面引致了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风险恶化。例如,虽然各种各样的网络自媒体把传统纸媒逼到了绝境,但大部分自媒体既缺乏对版权的尊重,又缺少可持续的原创能力,可以预见的情形是,如果原创、采写成本高的纸媒突然死亡,以抄袭为生的一大部分自媒体也会走向灭亡;再例如,虽然比特币十分火爆,但缺乏监管使其既蕴藏着大起大落的市场风险,又面临着洗钱和黑客等犯罪行为激生的挑战,还不得不接受进化为未来货币可能性不升反降的现实。因此,虚拟入侵现实,越是看上去来势凶猛,越是需要认清其本质、空间和风险,尊重虚拟化的效率提升作用,并加强现实对虚拟的约束,恰是人类社会稳健进化的当前所需。

至于《黑客帝国》,那只是电影。

加速进化的科技将如何改变经济世界?

科技加速进化势必导致经济世界“由重变轻”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还将加速发生。

在刘慈欣的硬科幻大作《三体》里,人类科技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加速进化。在我看来,没必要解释什么是加速进化,因为,不仅它的科学内涵一目了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在现实中也已得到充分的体现。仅看互联网产业的一个细节,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前赴后继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就在大多数人还在怯怯讨论微博的没落之际,就在很多老派人士才刚刚发现和接受微信之时,潮流已经悄然露出了新一轮进化的迹象。

2014年11月12日,腾讯发布了三季报,微信和WeChat的月活跃账户为4.68亿,虽然环比增长了6.8%,但增长率较二季度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微信游戏收入甚至出现了环比下降。一个令人略感惊讶的事实就是,微信的霸主地位才刚刚确定,科技进化的脚步就又迫不及待地迈了出去。那么,下一步会迈向哪?这不是我的专业所能回答的问题。我更关心的是,人类科技这种日益凸显的加速进化特征将给经济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