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
3623700000013

第13章 古装追女仔(2)

孔雀的眼睛不比柳叶大,养由基这样的勇士,多少年才能出一个。根据史书记载,去窦家应征的人很多,都是兴高采烈射箭去,垂头丧气回家来。估计窦毅的老婆也着急了,你说你这个主意,那不是明摆着让咱闺女找不到对象吗?窦毅说不然,咱们闺女确实和一般的闺女不一样,性格非常刚烈,不是等闲之辈,不能随便嫁人,必须要找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才降得住。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来了一个一表人才的公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李渊二话没说,拿起箭来,嗖嗖两箭,都射到了孔雀的眼睛上。窦毅非常高兴,把女儿许配给了李渊,就成了后来的窦皇后,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

从李渊“脱光”的事迹上,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

一、要有一技之长。对于找对象来说,一技之长是非常重要的。有特长就有机会。比方说,一个会弹吉他的男孩,在追女孩的时候,弹着吉他唱着歌,女孩可能就动心了。一技之长是找对象的敲门砖。

二、要有好的心态。射箭这样的事,是很考验自己的心理素质的,平常箭法再好,到了关键时刻,在你身边看着你的,可能就是你未来的老丈人,手一哆嗦,就不行了,发挥不出来了。我们现在搞对象,虽然用不着射箭,但是心理素质也是很关键的,尤其是相亲,怎么才能给对方留一个好印象非常重要,一定不要压力太大,买卖不成仁义在,无心插柳柳成荫。李渊的心态就很好,就算是箭没射好,至少和窦家算是认识了,交个朋友。有这种心态,反而更容易成功。

三、要找一个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这种帮助并不是说家庭的优越,而是找的这个人本身的素质,能否鞭策你,甚至指导你。婚姻不是风花雪月,两口子在一起过日子,能把日子过得红火才是最重要的。窦皇后和李渊结婚后,经常给李渊提出合理化建议,比方说,李渊还在做扶风太守的时候,有一次有人送给李渊几匹千里马,李渊非常喜欢,窦皇后就提醒他,当今的皇帝也就是隋炀帝最喜欢马,四处找千里马,你又不是不知道,你现在有了千里马,应该赶紧给皇上送过去,要不然皇上知道了,肯定会责怪你。李渊一想,有道理,但是想来想去,没舍得给,结果隋炀帝知道了,就下诏把李渊批了一顿。后来李渊遍寻天下名马,献给皇帝,皇帝很高兴,就给李渊一再升职。李渊能有后来的这番事业,和窦皇后的远见卓识还是有关系的。

再讲一个“脱光”的特殊例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绝对是文章高手,所以在当时,他有一份“兼职”,就是给人写墓志铭。据说,当时很多人都找他写,一字千金。很多官员、名士的墓志铭都出自韩愈之手,比方说柳宗元的墓志铭,夸张点说,和韩愈同时代的有名望的人,墓志铭差不多都是他写的——除了他本人。韩愈的悼词是刘禹锡写的,刘禹锡在悼文里还说,韩愈写的墓志铭“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在韩愈的墓志铭中,有这么一篇,叫《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也就是为一位王姓的男子写的墓志铭。这个男的叫王适,当年是一个老百姓,没有功名,也没有娶妻,纯屌丝,看上了侯处士家的姑娘,因此,遇到一个大难题。

侯处士对未来女婿有明确要求,硬杠杠,必须要是做官的人。

大家都知道,在找对象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就特别容易扎堆。比方说宋朝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种征婚奇观,叫“榜下捉婿”,就是在科举考试发榜那一天,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金榜题名的人做女婿,就日本核辐射后抢盐一样抢女婿。因为宋代文人的待遇特别好,能做官,有高薪,所以,当时就是这个标准。甚至“饥不择食”,有时候连年龄也不考虑。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并未拒绝,而是作了一首绝句:

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现代人当然也有标准,征婚启事上体现的特别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征婚启事上一般都“爱好文学”,现在一般都“有车有房”。过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没有黄金屋,找不到颜如玉。

侯处士就咬定了做官这一点,毫不松口。王适很郁闷啊,感慨道:“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

王适找了一个媒婆,对媒婆说:“我参加过国家的明经考试,已经上榜了,很快就要当官,你帮我去侯家做媒,我拿百两黄金谢你。”

媒婆一听很高兴,百两黄金不是个小数,兴致勃勃去侯府做媒,把事情一交代,侯处士说:“既然已经考试通过了,行,把拿凭证给我看。”当时考取进士后,都会发一个凭证,叫做“告身”,以后再参加选拔官员的考试,就需要这个“告身”。有点像先拿一个大学文凭,再去考公务员。侯处士的意思就是,马上要当官也行,至少你得有个资格证是吧,你考试通过了,得有成绩单啊?

媒婆一听,没错,确实得有,你看我光惦记黄金了,没顾上要这个,回去找王适要,王适对媒婆说,我要是有,还能给你一百两黄金吗?媒婆恍然大悟,是啊,我说你怎么给这么多啊,以为你傻呢,闹了半天你也不傻,不过没关系,你我有招。

过去媒婆外号叫撮合山,就是两座山,她也有办法给你撮合到一块。口碑很差,但是,在找对象上,又不能不用媒婆,有点像一个垄断行业,必须得有,行业内部也很少整顿,所以很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之后又很难投诉,也没法退货,没法给好评差评,要是有支付宝就好了,可能会避免这样的问题。

这个媒婆就是这样,他对王适说:我们也不用专门去做假证,你拿本书,跟朝廷发的证件差不多大小,我放在袖子里去侯府,侯处士未必看,老侯是个厚道人,老厚道了,对我很信任,以我的人品,他绝不会怀疑我骗他。

王适一想这个没问题,我虽然没有功名,也没有证件,但是家里书还是不少的,你拿一本过去吧。媒婆拿了一卷书,就去侯处士家了,把书塞到袖子里面,对侯处士说:这次我把他的凭证给带来了,就在我袖子里面,老侯毕竟也是读书人,不好意思细看,一想人家既然已经带回来了,肯定没问题,算了,不用拿了,你的人品,我还是很信赖的。有这个证,我就放心了,就把女儿嫁给他吧。

就这样,王适娶了老侯的女儿,结束了光棍的日子。

那我们又要问了,王适这不是个骗子吗?这件事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一、看昨天,更要看明天。其实这件事的中的核心矛盾在于:侯处士的要求的硬杠杠太刻意。为什么非得要当官呢?重点要看你要找的人是否具备潜质。王适后来也没有考取进士,却依然开创了一番事业。并且,他对事业的追求就像当初对婚姻的追求一样,非常勇敢,也非常果断。他听说长安治安部队司令李将军喜欢干事业,就自己上将军府,毛遂自荐:“我是天下奇男子王适,愿意见将军说抱负。”李将军一看,怎么还有这样的狂人,直接跑到我府上,说自己是天下的奇男子?我倒要看看有多奇。于是,接见了王适,两个人聊得很投机,王适从此得到了重用。在李将军的举荐下,王适一直做到大理评事,相当于最高法院的调研员,官不小,要不然也请不到韩愈来些墓志铭啊。

二、信证书,不如信眼睛。找对象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标准,有标准也没错,但不要被标准限制。其实,证书都是可以造假的,王适用本书就冒充了文凭,但是,人到底怎么样,要用你的眼睛自己去看,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媒婆的话不能相信,介绍人只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其余的事情,要自己去考验。我相信,如果是侯处士直接见到王适,就会改变非要证书不可的想法,一看王适是个不错的小伙子,有前途,闺女嫁给你放心,就行了,也没有这个骗局的发生。

三、为爱情,不怕反常规。如果你像王适那样,在茫茫人海之中,遇到了一个你觉得可以在一起生活一辈子的人,那么,一定要去勇敢的追求。因为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人和人的缘分关键就在刹那间,只有去追求,才有机会。追求的过程有时候是可以反常规的。这种反常规不是欺骗,而是与众不同的做法。目的就是可以得到常规,得到婚姻的幸福。再比方说,王适虽然骗婚,看上去不太光彩,但是,他结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生了一男两女,和老婆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