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
3639400000005

第5章 金融海啸导致美国泡沫消费爆破(2)

另外,被我们中国银行业视为风险控制规则的巴塞尔第二号协议,在国际金融炒家看来,就是一个从发布那天开始就已经陈旧落伍的垃圾标准。而我们现在还在学这个垃圾,这就是我们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国际金融炒家席卷中国之后我们毫无招架之力,因为我们根本不懂。为什么美联储不提高这一标准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从格林斯潘开始一直到现任的美联储(也就是美国中央银行,我要提醒读者,美国中央银行是民营企业,不是国有企业,和我们完全不同)主席伯南克,他们都是学者,他们不一定能搞清楚华尔街在干什么。真正掌控美国金融政策命脉的是财政部,而美国财政部基本上是由熟悉华尔街内部运作的高盛等国际金融炒家所掌控的。这个奇怪的组合布好阵之后就开始一步一步地狙击。至于后果是什么,我相信高盛等公司事先是不知道的,可是它能够利用政府所犯的一切错误来图利自己。

所以从2001年就开始了此次金融海啸的前哨战,为什么是2001年?那时格林斯潘还是美联储主席,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由于格林斯潘采取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政策,互联网泡沫破灭并没有波及美国的实体经济。

2001年初,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泡沫突然破灭,一些老牌的通信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随之大量倒闭。网络泡沫的破灭直接导致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了阻止这一衰退,当时就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迅速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调低,在之后的几个月里美联储又多次大幅度减息,将基准利率从3.5%降低到1%。正是连续降低利率的决定,让这场由网络泡沫引起的衰退维持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

回首格林斯潘就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他几乎每次都是用降息的方式阻止了危机的蔓延,他也变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偶像”。甚至有人曾经比喻说,格林斯潘是个“一打喷嚏,全球就得下雨”的“财神爷”。那么,神通广大的格林斯潘怎么会被金融炒家所利用呢?

在美国舆论的一片赞扬声中,格林斯潘这个老头子有点儿得意忘形了,可以说是利令智昏,觉得自己了不起。而且奇怪的是,媒体都一面倒地吹捧格林斯潘:你是最伟大的人,你的金融政策伟大得不得了,只有你真正地控制着美国的前景,只有你才是美国的救星。都是这一类的话。我建议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家千万不要相信欧美人士对我们的吹捧,它们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国家,只要有利于它们,它们什么好听的话都可以说。

格林斯潘这一生都做过什么事情?他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经济萧条时期调低利率、经济过热的时候上调利率,其他什么事都没有做。就这么一件事情,格林斯潘就被美国的媒体捧上了天,把他誉为天之骄子、金融界的泰斗甚至“金融教父”。我告诉你,国际金融炒家可以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亮丽名词,你的一切手法全都在它们的掌控之中。你知道格林斯潘在做利率调整时都看哪些报表吗?他只看两个报表,第一个是通货膨胀率,第二个是劳动力价格指数,其他的他基本上不看。

也就是说,只要通货膨胀率不高,劳动力价格指数不高,利率就不会高,就这么简单。为什么要看劳动力价格指数呢?因为美国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来源就是劳动成本的上升。所以格林斯潘就看这两个指标,只要这两个指标正常,他就不调高利率。如果这两个指标恶化了,就提高利率。这就是他一生所做的事。很好,国际金融炒家们看懂了。所以,只要通货膨胀率不高,没有劳动成本上升的风险,它们就算准美联储一定会采用低利率政策,就这么简单。

四、是什么启动了泡沫消费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于是美国等国的跨国公司陆续将工厂迁往中国。接下来的几年,中国在制造业的带动下,对外贸易突飞猛进,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可是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美国又做了什么?他们会获得哪些利益呢?

从2001年开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逐步放弃了制造业。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劳动成本一上升,在以金融炒家为首的基金股东的压力之下,美国的制造企业就开始纷纷把工厂搬到中国。

所以美国制造业开始不断地衰退、不断地淘汰,而中国的制造业却如火如荼,越来越火暴。越来越多的美国淘汰制造业搬到中国来,只要美国制造业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它的下场就是关门,搬到中国去。而从2001年到2008年,我们中国的劳动成本从700元增长到1000元。这么多年,每年的增长率低得可怜,不到5%。这一切就是因为国际分工。国际金融炒家给我们中国人一个美丽的名词叫做“制造业大国”,就像它们给格林斯潘一个美丽的名词“金融教父”一样。我们一听,还得意得不得了。我们是制造业大国?请各位读者想一想,怎么可能呢?我们太单纯了。

为什么全世界的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说中国是后起之秀,是崛起的大国,是制造业大国?就像它们当初吹捧格林斯潘一样。于是更多的工厂在中国落户了,而劳动成本却根本不可能上升。为什么?因为这个指标太重要了,这是格林斯潘看重的指标。所以这么多年来,美国的劳动成本几乎没有任何上升。

它们怎么压制中国的劳动成本呢?通过国际分工,让中国做制造业,而其他大物流的环节全部留在美国。我以前曾经讲过一个例子,我们东莞出厂的芭比娃娃以1美元的价格卖到美国后,在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这中间的差价9美元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就是在国际分工中由美国掌控的六大板块所创造出来的,包括:(1)产品设计;(2)原料采购;(3)仓储运输;(4)订单处理;(5)批发经营;(6)终端零售。

这就是它们所谓的国际分工。产品的定价权由谁掌握?价格就是由这六大块所决定的,在这“6+1”的整条产业链中,美国掌控了“6”的大物流服务环节,中国掌控了“1”的制造环节。而真正掌控定价权的,就是美国手中的“6”。当它们掌控定价权之后,就可以回过头来压制制造业。只要我们提高价格,它们就不买了,所以我们中国制造业的处境才会这么艰难。我们的成本如果上升,利润就必须下降。我们不能提高价格,因为定价权在美国人手上。不能提高价格怎么赚钱?我们出口工厂只有回过头来剥削工人,不给工人加薪。这就是美国的国家战略。

所以,从2001年我们加入WTO之后,我们通过剥削工人、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制造出来的廉价产品大量输入美国。结果就是美国的第一个指标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非常低的水平,再加上美国工人只要嚷着加薪,工厂就会搬到中国去,所以第二个指标劳动力价格指数也是很低的。格林斯潘这老头一看这两个指标,很好,通货膨胀是可控的,劳动成本也是可控的。因此美国才会维持了好几年的低利率政策。

说句公道话,这种国际分工并不是国际金融炒家创造的,只是它们善于利用这种国际形势,这就是它们聪明的地方。

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这一周期一直持续到2004年6月。很多人说,这一阶段持续的低利率政策是带动21世纪以来美国房地产繁荣以及引发次贷市场泡沫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鼓励消费,美联储在2008年12月又一次把基准利率从1%下调到0.25%,美国几乎进入了“零利率”时代。那么调低利率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而美国人曾经实施多年的低利率政策又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把中国搞定之后,格林斯潘看的通货膨胀率和劳动力价格指数被控制住了。下一步是什么?下一步就是找到美国的消费者。简单地说,如果美国的消费者不买国际金融炒家的账,就不会有金融海啸。但他们买了账,因为他们要买中国的廉价产品。于是美国的消费者和中国的生产者挂钩了。那么怎么买?比如说你一个月赚1000块钱,想买个大屏幕彩电需要6000块钱,你一算得存六个月的钱,所以不想买了。可是国际金融炒家通过它们所控股的银行告诉你,没有关系,你买,我们借给你6000块钱。我们给你安排两年的消费贷款,你每个月只要还252.6块钱,其中250块是本金,2.6块是利息,利息非常低。你一想,我这6000块钱分两年还清,每个月利息才不过2块6毛钱,好便宜啊。于是你就买了。而且你发现不但可以买一台电视,你可以买三台电视。但是,银行说,你不要光买电视,你买个手机吧,买个DVD吧,什么都可以买。最后,美国老百姓上瘾了,他们习惯了通过高负债去购买这些产品。拿借来的钱去买东西,这就是泡沫消费。

美国人习惯了泡沫消费,我们就出问题了。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的出口之所以这么旺盛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国际金融炒家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泡沫消费。也就是说,我们的出口就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泡沫消费。而这个泡沫消费就把中国占GDP35%的过剩产能给吸收掉了。而我们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中,还给这个产能过剩取了一个靓丽耀眼的名词——出口创汇,其实出口创汇的本质就是我们国家有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我们的产能过剩,姑且叫个好听的名字——“出口”吧。我国出口占了GDP的35%,一个国家35%的GDP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泡沫消费,你们不觉得可怕吗?如果泡沫破灭怎么办?我们这么多年来所谓的经济“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政府投资),其中的“一驾马车”就是别人的泡沫消费。这太可怕了。国际金融炒家现在把美联储、中国生产者、美国消费者都装进了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