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管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管理似乎应该是少数人的事情。虽然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士兵中只有零星几个才能晋升到将军的位置,但是将军也是从士兵的阶段一路走过来的,所以了解士兵的想法,做好“身教重于言教”的事情,是一个将军必须学会的功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一个已经成为管理者的职场人和有心成为管理者的职场人都应该学点管理中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把你的团队带入良性运转的轨道。
目标很明确,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应该学会应用哪些管理技巧,学点怎样的心理学知识,怎样去理解上司和下属的心理,当管理者自己遇到“情绪感冒”的时候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本书希望和你探讨的问题。
从一个心理咨询谈起:不要让老板个人的问题成为企业的问题
2009年深秋。某一天晚上8点。
我整理着办公桌上前一位患者的资料,诊室门被一个穿着朴实的中年男子推开。
从他进来的那一刻我就注意到他应该正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乱糟糟的胡子茬,深陷的眼眶,带着血丝的眼睛,满脸的倦容。
我招呼他坐下,问他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在这里我简称他为老陈。
老陈告诉我,他经营着一家中等规模的家具制造厂,员工大概有500人,中层管理人员30人。身居要职的都是他的亲戚,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家族企业。
2008年金融风暴时,生意惨淡,他愁但并不忧,因为那是大环境的关系。当时他只能加大研发力度,在他的带领下新研发的产品在展会上获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走过严冬,他以为终于迎来了春天,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措手不及。
公司业务部在最近几个月里一连接下了100多个订单。按照公司现有的设备和员工数量,计划每月的产量为50个柜。所有的交货期都按照计划的月产量报给了客户。
始料未及的是,一个月下来老陈总共只完成了25个柜,其中成品需返修的超过了30%。
第二个月虽然老陈对工厂员工管理作出了一些调整,但是产量还是没有办法上去。
第三个月公司内外部矛盾凸现。业务部收到了很多客户关于质量和交货期的投诉。为了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答复,业务部经理跟老陈要求,生产部经理必须每天告诉他们所有订单的生产情况并且完成一定的数量。老陈是做业务出身的,当然也知道客户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所以他给生产部经理下了指标,要求工人必须加班加点完成。
可是事情并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工作时间延长了,但是员工们的实际工作效率却在下降。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在压力下开始抱怨,而他这个老板每天就疲于解决管理人员的纠纷和研究如何提高产能上,以致晚上不能入睡,白天精神恍惚。
“一开始我并觉得自己出现了什么问题,直到身边的人觉得我脾气变得暴躁,没有耐心听别人说话,睡眠又不好的时候,就问我是不是压力太大了。眼看着交货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近,而我的状态也不见得好转,实在是太焦虑了。”
我对他说:“对的,你这就是典型的焦虑症的表现。”
老陈显然很焦急:“那我应该怎么做?”
我笑着问他:“你是想治疗你的焦虑症呢?还是想治疗企业的‘焦虑症’呢?”
老陈一愣,反问到:“企业的‘焦虑症’?”
没错,老陈的焦虑就在于企业得了“焦虑症”,公司产能上不去,货物无法按时交差,员工处于抱怨的情绪当中,这才是这个工厂遇到的“金融危机”。
老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如何治疗企业的“焦虑症”,从而使老陈的“焦虑症”得到标本兼治?亲爱的读者,别着急,您要做的就是成为企业的心理医生,懂得积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管理企业,这样才能让你的企业度过每一个需要面对的“危机”。
我对老陈说:“企业管理简单地可以分为人和事的管理,核心是人员的管理,人作为管理和被管理的主体,都会有自己的主动意识,所以运用心理学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积极干预,直接影响事务的成败。如果片面地只抓事的管理,比如说订单的及时完成,而忽略人的心理和思想规律,会挫伤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人,需要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来改善人际关系,磨合各部门合作,提高效率。首先,你说的50柜产量,是不是指充分利用了设备的产能与挖掘了企业的员工潜能才能完成的?”
老陈一想:“是的,我是这样做计划的。”
“每个个体的承受力是不一样的。你没有考虑你的员工是否能像你一样满负荷运作,没有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心理承受力比体力承受更脆弱,我建议在你的员工与你没达到一致前,先计划40柜的产量,要给员工一个接受过程,等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再提升产量计划。”他连忙点头。
我继续问他:“企业在不断成长,你有没有成就感?”
他如实回答:“有的,我有强烈的成就感。”
我继续问:“员工有吗?还有就是你对每件具体事务插手多吗?”
他回答:“我真没关心过这个,我觉得员工只要拿到好的报酬就可以了。老实讲,企业是我一手创办的,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我都清楚,谁也别想瞒我。”
“没错,好的报酬很重要,但如果员工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主人翁精神,看到企业的成长他就会充满了成就感,会更尽心尽力地服务好企业。成就感可以培养,在心理学上,称为成就需要动机的培养。如果你每件具体的事都插手,员工就没有独立完成事务的成就感,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会大大挫伤。相信你的员工,从每一个订单开始,让生产与销售部门配合起来,让这两位经理联合对这个订单负责,你负责磨合看结果。同时你也要教育中层经理放手基层员工自主负责。当每位员工的成就需要动机得到激发后,他们就会越来越关注企业的发展。”我建议道。
“还有就是你一旦焦虑,不要把这种情绪带到企业,不能传染给员工,其实老板的心理健康会决定企业的特质。你整天浮躁不安,员工做得不好就对着员工发脾气,将会导致员工的不信任。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又是多变的,而且还具有自我封闭的特征,即心灵深处的东西往往是不愿意轻易地暴露。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建议你在企业中充当一个心理辅导员的角色,越是了解别人的心理,你就具有越强的操控力和把握力。”
6个月后,老陈打电话告诉我,他按时完成了订单。他说:“现在我也有时间好好想想怎么做一个好的管理者,以前企业不大,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件事情后,才知道管理真是门学问,幸亏这次有惊无险。”
老陈代表所有的管理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有什么样的健康心理,或者说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这不仅是老陈的问题,也是我在咨询中经常遇到的案例。借着与老陈的对话,谈谈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的角色举足轻重,管理者不仅要反复权衡每一个重大决策,还要为如何管理好每一个员工付出精力,为如何处理好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费尽心思,几乎时刻绷紧神经。因此,在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和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很重要。否则,他将很难保持清晰的思维、冷静的头脑。那么,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
强烈的成功欲望
小朱是宁波某国有塑机集团的欧洲市场销售经理,他父亲是集团副总裁。他说:“分公司总经理也许是因为照顾到我父亲的面子,把我安排到这个岗位。在这个岗位上我觉得做好做坏没太大影响,结果在去年几个销售市场的销售量排行中我竟然落到了最后一名。这对我的自信心打击很大。”我问小朱:你想赢吗?他说:一般。
如果连自己都不想赢,怎么能赢得比赛?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小朱的症结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解释就是缺少成就动机。
在心理学上,动机是指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比如肚子饿了,你就会去寻找食物。“成就动机”指的是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行为的时候,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的特点是:他们追求的是自身价值的认同,而不是物质回报本身,他们极力想把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更有效;他们能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承担责任;他们喜欢设置有中等挑战性的目标,因为中等难度的工作既有成功的可能,又有足够的挑战性,能够满足个人的成就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两个人聪明才智大体相同时,一般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要高。
为什么我要把有着“成就动机需要”当做管理者心理素质的首要因素呢?
我看过很多失败的管理者,什么事情都做得马马虎虎,什么工作在他的眼里都只是在完成任务,缺乏工作热情,直接带来的就是企业或者他领导的部门停滞不前,员工士气低落,在碰到大的变革时就被淘汰。
成就动机关系着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一般来说,成就动机高的人,更容易取得突出的成就,如果没有任何动机,无聊地重复做事,谁都无法持续努力下去。相反,如果胸怀大志,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那么再单调的工作也不会觉得无聊。在心理学上我们有个小故事:一天,一位调查者到建筑工地问了三个建筑工人相同的问题。他问他们:正在干什么?第一个建筑工人头也不抬地回答:“我正在砌一堵墙。”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正在盖房子。”第三个工人的回答是:“我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调查者记下三个建筑工人的回答。若干年后,调查者再来调查时,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当年的第一个建筑工人现在还是建筑工人,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当年的第二个工人,至于第三个工人,他现在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工人正在为他工作。想当年他们还是同一个工地的建筑工人啊……可见,成就动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三种境界,三种结果。
即使是砌墙这一乏味的工作也能发掘到一种神圣的意义,何况其他的事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若企业能帮助员工(或自己)找出这一神圣的使命,并能善用之,则威力无比。
小朱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强烈的动机。在访谈中他谈到:“并不是我不想做好这个市场,而是想爸爸会帮我安排,而且这个部门在我管理前销售业绩一直是最好、最稳定的,我没什么好担心的。”如果作为管理者没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满足于现状,那么,他带领的企业或部门就会停滞不前甚至退步。
坚强的职业意志力
王女士是宁波某著名服装品牌的外贸副总裁。我曾经和她有过好几次接触,这是一位非常有毅力的女性。她到那个企业上任的时候,广交会刚举办没几届。她说,“那时候展位非常紧张。因为我以前是跑供销的,单位就派我到北京去向有关部门的同事推荐我们公司,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实际规模,有可能的话帮企业多要几个展位。”
她清晰地记得那是个下雪天。“时间很紧张,我必须当天就见到那位相关部门的人。我去单位找了好几次,都被挡在门外,我就辗转打听到她的大概住址,在楼下守株待兔。从下午3点开始等,北京很冷,积雪很厚,直到晚上9点她才出现。她知道我等了那么多小时,加上天又那么冷,十分感动,让我进门,我才有机会把我们的企业详细地介绍给她,最后成功地帮我们多要了一个半的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