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为什么没有优衣库:解密中国式连锁经营困局
3674500000002

第2章 零售连锁品牌现状(1)

想要“造服全球”的男人:无论是低价策略、与世界顶级设计师吉尔·桑达的合作,还是创新广告、自创管理体系,柳井正都大胆尝试,敢于在争议中坚持自己,也敢于面对失败,并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因而在引领新的高峰。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

中国为什么没有优衣库?

品牌发展模式和营销重点

案例分享:涅槃优衣库

中国为什么没有优衣库?

优衣库(UNIQLO)是全球十大休闲服饰品牌,也是SPA零售模式的代表性企业之一。优衣库作为日本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休闲服饰品牌,已有20多年的运营经验。

优衣库在2002年才进入中国市场,其连锁实体店的品牌体验功能已构建了一定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忠诚度。要知道优衣库在广告上的投入是很低的,但其开在繁华商圈的实体连锁店已经有了强大的广告作用,给品牌形象增加不少分量。

迅销公司还公布了针对优衣库新的大规模扩张计划,其计划在日本以外地区每年新开优衣库服装连锁企业200至300间,其中计划在中国每年开设新店100间。迅销还在2013年2月表示将在今年夏天在印度尼西亚开设第一间UNIQLO优衣库门店,该店位于雅加达Kuningan 区 Lotte Shopping Avenue,面积29000平方英尺,共两层,这间店也将是UNIQLO优衣库东南亚面积最大的门店。

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很多零售企业在优衣库如此迅速扩张的时候,内心充满了羡慕、嫉妒,同时也在思考着为什么?优衣库的销售业绩斐然,产品定位清晰,经营管理得当,扩张步伐稳健,单店盈利能力强劲,中国市场几个快时尚品牌几乎全部被外资企业占领了,C&A、UNIQLO、H&M、 ZARA、 GAP、Jack & Jones等品牌占据了一线城市的大部分市场,也许这是新的“八国入侵”吧。

我们在感叹之余,可否想一下,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优衣库这样的品牌呢?

当然,在中国也有一些初具规模和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服饰企业,如运动品牌中的安踏、361度,休闲品牌美特斯邦威、森马、品质男装七匹狼等。而优衣库品牌在全球市场都如此强势,让中国服装企业不得不重视,并且应该借鉴学习。

优衣库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从品牌、产品、商业模型、对连锁企业的复制管控、广告传播等都有其创新和独特之处。优衣库快速而海量的设计也是高性价比背后的支撑力。如每年夏天仅推出的印花T恤系列就有几百款的量,还各有主题,消费者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款式。很多消费者是看到其门店才被吸引进店购买的,这点和中国企业注重大传播,注重广告有很大区别。其独特的发展经营方式中国企业是否可以效仿?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这个人的成长路径,更是决定了这个人未来发展。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前景。而优衣库独特的商业思维模式决定了其发展前景。

中国企业受到西方商业模式的影响,只要有钱就在央视做广告,一年投入几个亿,这也是中国很多中小企业,对广告的最高追求。这个办法10年前也许是有效果的,但时过境迁,现代的发展思路如果还是依靠大广告和大传播理论的话,那企业无疑是在赌博。比肩优衣库的还有ZARA、H&M等服饰品牌,这些外资品牌并没有砸钱大声说话,而是润物细无声的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力量。

也有部分中国连锁专卖品牌注重终端的建设,做得也相当成功,如达芙妮,百丽等。达芙妮一直坚持以终端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抓住终端就是专注消费者,良好的终端形象,增加了品牌形象资产。品牌是综合经营的结果,不是单凭广告投放就可以“打”出来的,特别在服装、餐饮、化妆品、箱包等消费品行业。广义地讲,传统媒体广告只是品牌传播的一个很小方面,以终端为中心的品牌建设才是符合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规律的。以终端为中心理论构建的商业模型是最切合中国企业的。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在品牌传播上有大量投入,而是注重终端建设,这样的模式更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用少量的资金,就可盘活整个市场。

中国服饰品牌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很多企业对品牌的认知不深,或者迷信广告的作用,还有就是对终端的不重视。以终端为中心,涉及客观诊断、商业模型设计、招商、管控复制、盈利复制、立体传播等,这些内容都是必须踏踏实实落地执行才能出来的结果。企业在前期发展也许不追求快,但是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以终端为中心的特点,用中医理论来解释就是“气血论”。渠道或者终端就像是一个人的血管,贯穿身体全部,只有渠道或者畅通,足够优秀,才能拥有强大的盈利能力。一个人讲究精气神的凝聚贯通,一个企业注重品牌建设、渠道或终端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将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理论,也是结合东西方文企业经营的精髓。未来十年中国将会出现更多的类似达芙妮和百丽等以终端为中心,“自下而上”实施经营战术的本土强势品牌。

全球经济看中国,中国市场充满了让世界企业家都在渴求的机遇,国外知名企业都在不断抢滩中国市场。国外品牌若能很好地在中国发展,那么中国品牌是否可以顺利走出国门呢?

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势必会在全球大放光芒。届时,中国品牌被国际消费者接受的机会也越来越大。毕竟文化根基、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不同,中国或许永远都不会出现类似优衣库这样的品牌,但我们相信,随着本土广告咨询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企业家经营理念的日趋成熟,中国市场也会孕育出极具特色的世界级时尚品牌,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品牌发展模式和营销重点

渠道品牌与消费者品牌的建立

当你去饭店对服务员说,来一瓶“王老吉”,服务员拿来了一罐“加多宝”——这就是渠道的威力。顾客开始还会在意,但是在加多宝广告轰炸的配合下,也就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加多宝。市场调查显示,很多人并不了解加多宝和王老吉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渠道体现出来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多宝通过先前建立的强大渠道,让产品潜移默化的替换,也让广药“王老吉”没有可乘之机。

是先建渠道,还是先做传播?这是两种不同的品牌发展模式。中国的企业,更注重先做传播,对于渠道往往是放在第二位。

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央视舞台,产业资本跨行业的纵情搏杀,留下的并非全是“佳话”。回首间,往日央视的众多标王,如秦池酒业、爱多VCD、太子奶集团、熊猫手机等,唱响的无非都是陨落的悲歌。

事实上,在中国建立一个消费者品牌,前期基本靠广告轰炸,需要的投入巨大。特别是对于一个新面孔,品牌需要不断重复强调我们是谁,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有什么优势等等。因为他们认为,有了品牌的号召,再建渠道就并非难事。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广告上花费了大量投入的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铺开销售渠道,改善产品。品牌再响,却苦于没地销售,即便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买单,也无法方便地购买到这个品牌的产品。同样即便是买到了产品,却因广告的夸大无法对产品产生认可,甚至对产品感觉失望,那么品牌就难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所以说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市场环境中,获得成功实属不易。

但是,反观渠道品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一个连锁品牌,往往以单个门店为核心,注重单个门店的收益盈利。在打造企业品牌的路上,没有大而空不切实际的战略安排,而是兢兢业业的单个战术执行。我们可以举例卖鸭脖子的绝味、久久丫、煌上煌等品牌,都已相继发展到了成功上市的地步。路边小店的鸭脖子,究竟有何吸引力,让风投如此眷顾?分析称,风投把鸭脖产品作为快消休闲食品项目来运作,更多看中的是鸭脖企业的品牌和终端渠道。深耕市场,制胜终端是渠道品牌得以崛起的原因。

雷士风波中渠道商的反水打了管理层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毫无应对能力。没有渠道支持,雷士就像人一样,血液停止了流动。当然,渠道商们试图打造一个新品牌的计划也基本宣告失败。毕竟渠道还只是商业运作的一环,没有雷士品牌的支撑,也无法短时间内再建新品牌。但最后投资方还是对渠道商做了妥协,渠道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为什么渠道屡屡战胜品牌或者说是在博弈中占到了主导作用呢?多年实战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品牌日趋同质化,产品也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大家对品牌的敏感度越来越低。而自媒体时代,品牌的建立门槛也越来越低。以前一个驰名商标可能要在央视轰炸大半年,花上几个亿。现在通过社会化营销,整合多样少量的资源,品牌知名度马上上升。品牌快速树立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渠道的建设,比如做电商的去自建物流,实际上也等于是建立渠道,而这个优势本来是国美和苏宁的。京东渠道的短板一直试图用物流弥补,但一旦弥补了,实际上京东和国美、苏宁的差别也就不大了。因此说,很多商业模式只是切入点不同,最后的结局都是大同小异的。

很多看似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竞争,却都彰显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渠道完全能够左右战局。只是相对于品牌的无形,有形的终端渠道在当下的中国市场环境下更具发言权。其实打造一个品牌,无论哪种发展模式都可能成功。这需要企业对自身品牌特性及市场经营环境有综合的考量。

中国营销模式的发展升级

中国企业品牌的理论知识,更多是来自国外品牌的经营理念。而由此产生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理论模型,无论是唐·舒尔茨4C理论(整合营销传播),麦肯锡的4P理论,还是当今前沿的4R理论,都是在阐述消费者品牌理念。

关于最早的4P

(1) 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Product),包括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任何东西,包括形产品、服务、人员、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

(2) 企业销售的价格(Price),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时的价格,包括折扣、支付期限等。价格或价格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成本补偿以及是否有利于产品销售、促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