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3675000000018

第18章 登高壮观天地间(1)

——盛唐诗歌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今天讲盛唐诗歌。上次讲到唐代,是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共290年,加上五代,一共约350年。在中国古代当中,第一个强盛的王朝是汉朝,大约是420多年。第二个就是唐朝,加上五代350年。宋朝320年,明朝和清朝都不到300年。所以有这样的说法:“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

初唐从公元618年到公元712年,大约100年,是格律诗的形成期,主要诗人是陈子昂。初唐时期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女皇,叫武则天,她当政从684年到704年,首尾21年。武则天是一位奇人,女子真正称皇帝的,中国历史上就她一个,其他都是垂帘听政,因此,武则天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盛唐时期主要是唐玄宗——李隆基,关于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盛唐主要是开元和天宝两个年号。因此,我们在历史上津津乐道的就是“开天盛世”。有一个历史年代,大家要记住,就是755年,农历的冬天,11月份,爆发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安史之乱”,这个事件一直持续到762年的春天,首尾八年时间。这八年对唐朝的打击非常之大,从此一蹶不振,元气大伤。所以,我认为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

唐朝从开元起是非常鼎盛的时期。盛唐的诗歌反映了盛唐的精神,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的、昂扬的、乐观的精神;有一种高亢的、豪迈的旋律。这就是文学史家非常称道的“盛唐气象”。哪怕是发愁,也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愁都是夸张的。又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我们北大中文系有一位教授林庚先生,他是五四运动时的新诗诗人。我们问他,身体为什么这样好,有什么养生之道?他说,得益于“少年精神”四个字,心态永远年轻。林先生85岁时,还在家里唱昆曲,但现在已经不太能唱了。他自己有两句话:“蓝天为路,阳光满屋。”路在何方?路在蓝天!我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到林庚先生呢?因为是他第一个提出了“盛唐气象”这个概念。盛唐的人充满了豪情,一点也不悲伤,一点也不消极,没有“回首不堪”这样的感觉,而是大方的,有气派的。

例如盛唐的边塞诗,一张嘴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诗。不把敌人打败决不回去,这就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气概,充满了英雄主义豪情,不畏艰苦,相信我们一定能胜利。又例如王维,他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便死了,也是侠义之骨,也是香的。这就是盛唐人的精神。到了中唐晚唐的时候,这种精神开始逐步地减弱了。例如晚唐有陈陶的一组诗歌叫《陇西行》,其二说:“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样的诗歌是催人泪下的,哪里还有什么豪情呢!

再如岑参,他写道:“一生大笑能几回”,古人说“好怀百年几回开”,诸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种难得的“好怀”,人生中能开几次!在这种时刻,一旦朋友聚在一起,就是“斗酒相逢须醉倒”,这也是盛唐人的精神,好朋友在一起喝酒,一定要一醉方休。

盛唐时像李颀写“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他是说,如果一个人读了一万卷书,知识非常丰富,他决不甘心长期沉沦在草野之中,不甘心一辈子沉沦在下僚,一心要奋发向上。我曾讲过,传说南北朝时有一个神童,从小读了好多的书。有一年夏天一个大官要从他家门口走过,看见这个小孩脱光了躺在大道上。下边报告说,路当中躺着一个小孩,我们走不了。大官就下来问:“孩子,你躺在路当中干什么?”孩子指了指太阳说,“我晒晒腹中的万卷书!”大官一听,这孩子口气这么大,就绕道走了。所以,“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这就是盛唐的精神。

总的来说,盛唐的诗歌充满盛唐的豪情。而最能代表盛唐精神的是李白,等一会儿,我们讲李白。在盛唐时期,我们讲两个诗歌流派和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个流派就是山水田园诗,关于这个流派,我们讲两个人,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王维。

孟浩然这个人很有才华,但命运不好,运气不佳。一辈子想向上爬,但一辈子也没爬上去。因此,他千方百计想找好朋友帮助他。孟浩然跟李白、王昌龄、王维、高适等都是好朋友。王维在长安做官的时候,有一次孟浩然去看他,正好唐玄宗来了。孟浩然因自己没有功名,不能见皇帝,赶紧躲避。但是唐玄宗已经看见,对他说:“出来!出来!”孟浩然只好走出来。唐玄宗一问是孟浩然,说:“你不是个大诗人吗!给我写一首诗吧。”可正是这首诗让孟浩然受苦啦。诗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就是说,我呀,没什么才华,故皇帝把我抛在一边不用。唐玄宗听了这句之后,很不高兴。他说,我并没有抛弃你呀,你这样说是诬蔑我。我没有弃你,你奈何诬我?唐玄宗从此对孟浩然不感兴趣。孟浩然长期过着田园生活。我们讲他这方面的两首诗歌。

第一首诗歌叫《过故人庄》,是很好的一首诗歌。“故人”就是老朋友。“过”在古汉语中有几种解释,在这里是指“拜访”的意思解。律诗有八句,共四联,组成“起”,“承”,“转”,“合”。这是格律诗结构上的特点。“起”就是兴起。这首诗这样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是说老朋友做了鸡肴和黄米饭,请我到农家,这是“起”。我去之后,看到绿树非常深情地环抱着这个小村落,而青山在村子外边横躺着,像哨兵一样守护着村庄。这个“合”与“斜”是拟人化,感情化。这两句诗,色彩用得非常好,树是绿树,山是青山,绿和青这两种颜色是生命的本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朋友们可以这样体会一下:假如不叫“绿树”,而是“大树村边合”;又假如不叫“青山”,叫“高山郭外斜”,这样的情感色彩就远不如绿树和青山来得好。这两句是“承”。而第五、第六两句就不能再写景这样的内容了,要“转”向另一个内容。诗中说:他和老朋友一起吃饭,打开窗户,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蔬菜的苗圃,拿起酒来,谈话的内容是“桑麻”,是一般的农事。大家看,在这个淳朴的农村小院子里,会见的是淳朴的老朋友,一个种地的老朋友,而谈话的内容是淳朴农村种地的事情。最后两句是“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意思十分丰富。第一,在刚刚分手的时候,就渴望下一次重逢,说明诗人对这次拜访非常满意。如果不满意的话,巴不得早点走,也不会想到下一次再来访。第二,再来拜访的内容是什么呢?赏菊花。在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中,菊花是非常美好的,而且是百花凋谢后它“冲寒怒放”。春天的花在凋谢时,都是一瓣一瓣地掉下去。而秋天的花,是一朵一朵地掉下去,菊花就是这样,因此有这样说法:“春花落瓣,秋花落朵。”人们在写菊花时,就会有这样的好诗句:“宁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第三,诗中“就”字用得好。“就”是趋向动词,而且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它比“还来赏菊花”,或者“还来看菊花”要好得多。大家看看,这首诗写得多好呀,“起”,“承”,“转”,“合”表达得多么好呀!它既是田园诗,又是友情诗。因此,如果你们写律诗,一定要注意“起承转合”。

这首诗让我想起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其诗中表现的“起承转合”我认为明显地是受到孟浩然的影响,虽说孟浩然的诗是五律,陆游的诗是七律。让我们将二者对比欣赏。孟浩然的前两句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陆游的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与孟浩然写的不是一样吗!接下来陆游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中国古诗名句,名在哪里呢?一重重的山,一道道的水,好像找不到路了;但转过来一看,路又有了。中国人擅长用比喻,因此把这句诗比喻为工作中思考问题时,在人生道路上碰到挫折和困难时,以为走投无路了,可是忽然出现了转机,豁然开朗起来,这时候就会脱口而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中“山重水复”是很好的,但民间流传时,往往成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意思完全不一样了。陆游的诗接下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的最后两句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若再有时间,就会不时来敲门。这与孟浩然的最后两句也是非常相似的。

孟浩然还有一首诗,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到洞庭湖后想写一首诗,正好碰见丞相张九龄(也有说是张说),故希望张丞相能给他提拔一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也是非常清晰的。诗的开始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写洞庭湖水面开阔。下面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写得非常开阔,非常豪迈。孟浩然诗写得非常好,是个名家,但是他心里想的只是他自己。你看接下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我呀,想渡湖去,可是没有船,也没有船桨,只好在家白白地闲着,感到很有愧。最后诗里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我坐在这里看别人钓鱼,一会儿钓得条大鱼,一会儿又钓得条大鱼,可是我没有鱼竿,能给我根鱼竿就好了,如今我只有白白地羡慕别人钓得大鱼的心情。孟浩然写这首诗就是希望能够给他一官半职。

让我们来看看杜甫。同样是写洞庭湖,同样是五言律诗,也是“起承转合”结构井然。杜甫是这样写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上楼一看,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地是江苏、浙江;楚地是湖南、湖北,洞庭湖正好把吴楚两地分开了。乾指太阳,坤指月亮,太阳白天倒映在洞庭湖里,月亮夜晚倒映在洞庭湖里,所以太阳和月亮日夜在洞庭湖里沉浮着。有人说,洞庭湖岳阳楼上曾经挂过两副对联,右边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左边就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国人是以右为上,即杜甫的诗被放在上面,孟浩然的诗被放在下面。这两句诗的写景可以说不相上下,但诗人的情怀却有天壤之别。杜甫是这样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时杜甫已到了晚年,亦很少收到朋友来信了。杜甫的伟大在于他总是从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想到别人的不幸。你看他接下来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想到的是战争未歇,征战未停,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诗人靠在窗栏,眼泪哗哗流下来了。眼泪为谁而流?为天下的百姓而流!为天下国家不安宁而流!因此,杜甫这样的人才是“大家”,而孟浩然则是“名家”。什么叫“名家”?就是有大才华、大聪明、大手笔,在某一个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这就是“名家”。什么叫“大家”?就是在“名家”的基础上,在大才华、大聪明、大手笔的基础上,还要再加上大胸襟、大气派、大境界。这是我对比讲这两诗的主要观点。我认为,“大胸襟”说起很容易,但要真正做起来就很难,大胸襟的内核就是“不为自己,全为别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是圣人。杜甫就是个诗圣。或者“多为别人,少为自己”,这也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