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3675000000007

第7章 大风起兮云飞扬(2)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任安是他的好朋友,他写一封信给任安,谈他的想法,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事业,要想写下永垂不朽的著作,一定要经受得住磨难。孔子正是在穷困的时候写下《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要以前代的伟大人物为楷模,在艰难困苦中,在人生的磨难当中,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人生的屈辱,人生的苦难,有时候是一笔财富。“能受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忌是庸才”,我很喜欢这副对联。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还有其他原因。司马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父亲请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给他当老师。另外,当司马迁20岁时,他开始游历天下,特别是楚汉相争之地,就是我的老家苏北,在徐州的东边,连云港南边,盐城北边,当时叫淮阴。楚汉相争,徐州、沛县、淮阴这一带,司马迁都去过。从汉朝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99年已经过了100年的时间。当时司马迁搜集了很丰富的资料,把当时许多活着的老人说的“我爸爸怎么怎么样”的故事都给记下来,这为他后来写《史记》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正是做了这样的事情。《史记》写完之后,司马迁就不知所终了。

《史记》首先在思想倾向方面非常非常了不起。他自己受苦难,受宫刑,因此非常同情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例如,他有进步的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知道,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是胜利了,项羽是失败了。但是,项羽虽然失败,司马迁依然把他放在帝王的位子上,写了《项羽本纪》。陈涉、吴广是造反的英雄,虽然失败了,但是依然把他们放在“世家”的地位,写了《陈涉世家》。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进步的观点。例如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起来,要挟刘邦:要是你不投降的话,我就把你爸杀掉,将肉剁碎炖成羹。而刘邦说什么:当你作羹汤时,不要忘记分我一勺。你们看,这是流氓、无赖的嘴脸。我想,这些都是司马迁内心的悲愤。就像蒲松龄说,内心有悲愤,才能写出千古好诗,好文章,好著作来。另外,他文学的才华非常高,文笔非常生动。你看他写吴起,这是一个非常有本事又非常狠毒的人。吴起是鲁人,妻子是齐人,当时鲁国和齐国打仗,鲁国国王不敢用吴起,为什么呢?因为他妻子是齐国人,“人之相爱,爱莫大过夫妻”,我们和齐国打仗,怎么可以重用他呢!因此,迟疑,迟疑,久久不批准他担任统帅。后来他就派人打听这是怎么回事,鲁王说,他的妻子田氏是齐人,我用他不放心。他的朋友就来告诉吴起,吴起说好办。他回去就对妻子说,为什么要娶妻子呢?就是要帮助丈夫成就事业。现在我要借你一样东西,帮我成就事业,就是借你的头。吴起不由分说,手起剑落,砍下妻子的脑袋,裹巴裹巴提了过去。“你看,你不是不相信我吗,我把她杀了。”这非常狠毒。鲁王一看,这个人爱官胜过爱妻子,这个人利欲熏心啊!可是又不敢不用。如果不用,必为别国所用,这就更不得了了,所以只好用他。吴起做大帅以后,个性非常鲜明,他带兵身先士卒,跟士兵一起吃苦,士兵们心甘情愿地为他送命。有一次,一个士兵生了大疮,当时没有医疗条件,吴起就用嘴把血脓吸出来,大疮也就好了。当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士兵的母亲放声大哭,别人说,大将军为你的儿子亲口吸毒疮,老太太你哭什么?他妈妈说,我担心我的儿子不久于人世了。别人问:怎么说?她回答:你看,他爸爸就是被大将军吮痈,于是心甘情愿赴汤蹈火,打仗冲在最前面,因此死得最早。我的儿子现在又被大将军这样,他一定感恩大将军,打起仗来冲锋在前,就会最先阵亡。果然一打仗,冲在前面很快就牺牲了。

另外,《史记》的语言平易生动。《史记》是汉代的作品,可是直到现在,稍有文化的人,读《史记》不太困难。可是你读清代的文章却很困难。它的语言写得非常平易,先秦的文章亦这样,里面用了一些很好的俗语。例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和李树不说话,它的下面踩了一条条的小路,因为它上面有丰硕的果实。人有成果,不必要自我炫耀。又如,“有白头如新,有倾盖如故”,有的人交朋友交到头发都白了,也不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东西,如同刚见面一样;而有的人则一见如故。我讲交友之道的时候,跟朋友们都讲过,人生要襟怀坦荡,不要把自己藏得太深。有的人在办公室就坐在对面,30年,50年,硬是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一直都不表态,伊拉克战争不表态,“三个代表”也不发表什么看法,这样的人就是“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是什么呢?我的车子过来了,与你的车子遇上了,偶尔相逢,只倾斜了一下车的盖子,一下子就成为好朋友。“倾盖如故”就是因为真诚坦率,交到了好朋友。《史记》中有很多这样好的话,我们就不多说了。

下面讲班固的《汉书》。记住,《史记》是纪传式的通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写春秋战国,然后写秦,然后写汉,一直写到汉代的前期司马迁自己所在的时代为止,是通史。而班固的《汉书》则是纪传式的断代史,主要写西汉整个朝代。跨朝代为通史,只有一个朝代为断代史。班固的《汉书》完全沿用了司马迁的体例,但是班固的思想远远没有司马迁那样突出。尽管《汉书》有一些章节也写得很精彩,但是从总的思想方法方面是不如的。关于《汉书》,还有个故事。宋代有个文学家叫黄庭坚,特别喜欢《汉书》,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苏是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蔡是蔡襄。他在岳父家每天晚上吃过饭后,就提了一壶酒到书房去看书,但不带菜,不拿花生米什么的,到了第二天,一壶酒就喝掉了。他老岳父挺纳闷的,说怎么回事呀,只带酒不带菜,一壶酒就喝下去了。有一次他岳父就悄悄跟着去看,黄庭坚提了一壶酒坐下来看《汉书》,读到张良找一个勇士去刺杀秦始皇,他是韩国人,要报仇。秦始皇坐在马车上,这位勇士骑着马,抡着大锤,一锤捶下去,捶得非常厉害,可是捶偏了,只把赶马车的人捶死了,没打中秦始皇。看到这里,黄庭坚拍案说,咿呀,太可惜了,“惜乎,未中也”,然后就满饮一大杯酒。一会儿又看到一个地方,“咿呀,真过瘾呀”,又喝了一大杯酒。他岳父看后感叹道,原来“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矣”。这就留下一个著名的典故,叫“汉书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