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3675700000026

第26章 二十四城(1)

20世纪90年代,中国服装设计师马可和毛继鸿一起创立的品牌“例外”在国内已经拓展到近60家店铺。2007年他们又一同远赴巴黎,带去了新的品牌“无用”,那一年,由毛继鸿担任制片人,邀请贾樟柯拍摄纪录片《无用》,后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

01 直面物质社会困境的《无用》

贾樟柯对纪录片情有独钟,他拍了《公共空间》之后拍了《东》,然后就是《无用》。据他介绍,“《无用》是马可对服装的创作,我是偶然听到她在做这个系列,首先‘无用’的哲学概念很吸引我,再一方面她通过服装来表达对中国当代现实的响应,我从没想过服装可以有这样的响应。马可完全用手工,这是她的观念:以前人们会知道这个物品的来源,比如这围巾是你妈妈做的或姊姊做的,通过手工有一种情感的传递;自从变成机器流水线工作后,这传递就被破坏了,紧接着来的还有环保问题。马可有她很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也有悖论的地方,但我觉得这是很难得很可贵的。拍完小东又拍马可,是因为我特别想跟这些同时代的艺术家互动,用不同的媒介来面对同样的中国现实,我觉得这种互动的感觉,打破电影的封闭,有一种文化活力的出现。我很希望通过纪录片建立小小的桥梁,让普通观众可以观赏和了解这些知识分子的工作和他们的思想——如果社会完全切断了聆听这些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声音的管道的话,我觉得那很可怕。当然不是说我光拍两部纪录片就能建立起这个管道,而是说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重新建立知识分子思考跟公众联系的管道。比如《东》的DVD跟着《三峡好人》在中国卖了六十万张,这当中可能只有十万人真正看到,他就可能听到刘小东对变革、对生命、对肉体在这个时代里怎么被安排,这种聆听、这种工作,我觉得是需要去做的。”【注: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241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服装设计师马可和毛继鸿一起创立的品牌“例外”在国内已经拓展到近60家店铺。2007年他们又一同远赴巴黎,带去了新的品牌“无用”,那一年,由毛继鸿担任制片人,邀请贾樟柯拍摄纪录片《无用》,后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

马可是在当年2月的巴黎时装周上,举行个人品牌“无用(Wu Yong)”发布会的,贾樟柯也同时在巴黎开始拍摄纪录片《无用》,主角就是马可和她的衣服。与著名画家刘小东成功合作纪录片《东》之后,贾樟柯又计划与中国时装设计师马可合作,拍摄一部时装纪录片《无用》——主题是关于马可在创作服饰中的故事,衣服和人之间的故事,具有浓烈的艺术色彩和实验性质。

在对自己这次“无用”发布的解释中,马可这样说道:“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做个有用的人,做个有用的物件,买个有用的东西,是否有用甚至已成为我们做事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往往不同,我想做些眼前未必有用但以后会有价值的事,我想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我想人们不再以是否有用作为取舍的原则。我喜欢无用,才能赋予它新的价值。价值从不在物件本身,而在使用的人。”

马可的设计理念在这次主题为土地的展览中显露无疑(这的确更像一次展览而非普遍意义上的流行发布,因为模特都是位于高高的展台上,观众在其中穿行,而不是通常的模特在T台上前进,观众在台下端坐)。几乎所有的衣物都采取了超码、做旧的处理,絮乱的缠绕和粗糙的缝制仿佛下定决心和现代文明对抗。模特的表情和姿势更是冰冷而绝望,马可甚至收集来了真正的泥土做为设计的一个元素,这一切都将发布会装点得像个雕塑展览。每套服装的设计都有类似,它们一同搭构起一个巨大的语意义场所,在其中不停重复着“无用”的概念,让每个参观者都能轻易感受到设计师的主旨。发布会后,马可的作品被博物馆收藏,我相信,这是对无用品牌设计的欣赏与赞誉,也是对设计中雕塑气质的最好回应了。

“无用的创作,对于我,意味着,从现在开始,我将只听从心灵的声音……我所做的是现代艺术,每件都是孤本,至于美与不美并不重要的……就像在旅行中,我其实从来不会带着某种刻意的目的去寻找什么东西,只是任凭欲望去感知,我从不提前预想什么事情,我只是向人们敞开自己的心灵。这不仅是创作,这也是我的一种生存方式……”马可的肺腑之言透露了作为设计师的最高艺术级别……她所做的不是市场或经济能左右自己思想的……人总要有自己追求的声音——完全释放的心灵之声(当然作为一个普通设计师,这种想法不尽能视作为正确的选择,因为摆在眼前的不是艺术而是你半生的追求——金钱,但我们可以期盼他能走出这样的一条路,以满足自己精神和思想的追求,人活着不一定要亲力亲为,只要追求还在延伸,思想还活着——人才不会是一个空壳)。

马可的“无用”系列,将人们带到中国南方,那些只有用步行才可到达的偏远乡村,将人们召唤到远古的时间深处。“失却了土地,农民将无法生存”,她说,“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土地之间,我感觉到了一种紧密依赖的和谐。我试图回溯着过往,那时,生活是如此地简单朴实。我也衷心地愿意,去守护传统手工技艺,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以便尽可能地将传统保存下来”。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传统手工刺绣,还有通过在阳光下暴晒而装饰过的,或是在沸腾的水中洗煮过的裙装,“我想制作一些无时间性的作品,因为人们己经渐渐遗忘了衣服的真正功用,我不只是来创造时尚的……”

在导演贾樟柯的眼里,马可的头衔绝对应该是“现代艺术家”而非“服装设计师”那么简单。时隔将近一年,他仍然非常兴奋地谈起在巴黎拍摄马可“无用”发布会时的情景。“她所做的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服装展示的范畴,她的整个秀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反潮流的装置艺术或者说行为艺术。在秀场里其实原本有很多权力的东西,哪个座位是谁的,谁和谁打招呼而不理会谁等等。但当音乐响起来,现场安静下来,大幕被放下来的那一刻,所有的东西都被消解了——你必须走下去看每一件衣服,这种展览方式的改变就很震撼人心。她时常有些特别天才的创意,比如发布会结束后,马可在巴黎Joyce的画廊布置‘无用’服装的展览,因为她的展厅里地上都是放着土的,衣服都拖到土里,她居然就跑到附近的花卉市场买了很多种子,在开幕时撒到了土里。十几天后我再去拍摄时,小草已经长出来了。”

“无论是电影还是时装,所有艺术的最终意义是殊途同归的。”

贾樟柯一直有计划拍摄三部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纪录片,第一部关于画家刘小东的《东》已经完成,服装设计师马可是进入他镜头的第二位艺术家。他对于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非常赞同:“拍摄《无用》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世界被打开了,我以前并不太了解所谓时尚或者时装设计,以我的成长的时代和教育背景来说,我对时尚完全没有认识,知道几个名字而已,全然不成系统,甚至可能还会觉得时尚是浅薄的,和我没关系。但是,《无用》让我开始去了解时尚,去尊重那些拥有独特思想的设计师。我认为跨界的合作应该更多一些,每个人的教育、出身、专业都有自身的局限,留恋于那个局限是不对的,不应该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各个领域都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艺术是丰富多彩的。跨界合作,吸收其他的东西和艺术家的坚持没有关系,现在有一种艺术家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最好的,排斥其他的东西。”

谈及拍摄这个时装的故事的缘起,贾樟柯说,一方面是源于和马可在巴黎的一次邂逅,另一方面来自少年时代的一段记忆。“我小时候唯一一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让我妈给我买一件绒衣作为奖励。因为那时的同学们都有,上体育课穿的,就我没有。可我妈怕我长得太快,买了一件大号的,几乎一直长到膝盖,我当时很生气,把衣服扔在一边再也没穿过。直到长大后,那件衣服还是新的,可惜又太短了。”这就是县城少年贾樟柯第一次对于时装的渴望,他说很值得回味。

在贾樟柯看来,无论是电影还是时装,抑或其它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其实,法国新浪潮反叛人物的造型和当时在欧洲盛行的美国作派、美国商品文化有直接的联系,艺术和时尚产品很多时候都传播着当代的生活观念和态度。以前觉得时尚没有思想内涵,就是些好看的衣服。其实,衣服里面有每个设计师对生活的态度,比如马可的设计里面就有很多女权主义的观念在里面。女性是什么,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是她做设计的一个背景观念。她设计的衣服不是穿来取悦别人的,是穿给自己的。就好像我在电影里表现的那些女性形象,有一种‘我不需要用女性的姿态来让你们喜欢我,我就是我’的精神。在这里,突然电影和时尚就通到一起了,只是通过服装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观点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无用》拍到最后,我发现其实我和马可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只不过运用的媒介不同而已。每门艺术都有对这门艺术本体的一些理解,比如做电影要理解影像和声音,马可对于服装就有她自己很长时间以来建立起来的独特理解,她的表述能力特别强,她的设计理念非常清晰,她想要通过服装传达出的对人、对社会、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在现实意义里面,她是一个做设计、做艺术都不是为了追逐金钱和名利的典型,她超越了这些东西。世俗需要的成功,她的商业品牌‘例外’都给到了她,但是她没有满足。我打心眼里认为她的身份绝不局限于是一个服装设计师。”

马可的“无用”系列在巴黎时装周发布后,早就引发了不少关于是艺术展还是时装秀的争论,而“无用”系列的设计也与一般意义上的华丽、性感这类字眼毫无关系,她启用了大量业余模特,甚至蓬皮杜艺术馆前广场上的流浪艺人,他们脸上的化妆也不是眼影口红或者亮片,而是如泥土般涂抹开的、充满土地气息的特殊材料。

马可并不介意外界对她的设计的种种评价,她说:“设计从深层次来讲直接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当然前提是这个创作人是在很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想法。其实,从2000年以后我就一直有想法要做类似‘无用’这种概念的东西,来表达我对自然,人类和时间的关系的思考。比如中国以前有一种说法叫‘手艺人’,他们用手去劳作、创作,把心里的想法用手工的方式表现出来。又比如‘慈母手中线,儿女身上衣’,通过‘手工’传递的情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是被忽略的,‘时间’的价值也是被忽略的,我们在拼命地抛弃一路走过来的痕迹,城市里什么都是崭新的。我认为,衣服就是皮肤之外,跟皮肤最亲近的一层东西,它的价值在于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流行、时尚都是不重要的。”

贾樟柯对马可在“无用”系列中强调的“手工”、“时间”和“情感”非常认同。“马可讲,消费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你可以扔,你不知道生产者是谁,只要有钱或者厌倦了就可以把一件东西扔掉。她的这些思考,都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这些想法逐渐帮助我形成了影片的结构。”

贾樟柯的纪录片《无用》的结构有三个部分:山西,巴黎,广东。“马可一直强调手工,强调衣服传递感情的作用,除了在巴黎时装周期间的拍摄,我还到山西矿区残留的小裁缝作坊里拍摄,后来又到例外公司在广州的工厂流水加工车间进行了拍摄。其实,她的‘无用’是主张反消费的。”贾樟柯说。

02 《二十四城记》开拍

《三峡好人》为贾樟柯赢得威尼斯金狮大奖等无数奖项,而他的下一部新片《二十四城记》依然难舍巴蜀情结。《二十四城记》以成都420厂的变迁为背景,用“平民史诗”的独特视角展现成都乃至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为展现成都本土特色,贾樟柯邀请了成都本土著名诗人翟永明合作剧本,并将启用本土演员。2007年4月1日上午,贾樟柯联手西河星汇和上影集团在成都召开了《二十四城记》启动新闻发布会。作为嘉宾出席的有投资方代表华润置地助理总经理唐勇、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副总裁汪天云、电影策划人马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