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3675700000035

第35章 海上传奇(2)

贾樟柯多次强调,《上海传奇》的主体是上海这座城市,但电影里涉及的区域并不会局限在浦江两岸。影片会以百年上海的历史为时间线索,关注上海人的迁徙。从晚清闽粤人入迁开始,跟随不同的历史背景来记录这座城市的人口变迁。“视点会放在上海与其他城市的关系,因此会去美国纽约、日本东京、中国台北和香港等城市拍摄。‘上海’无处不在,我们会寻找散落在全世界的上海人,我想了解的是他们的个人故事。”他从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全球各地调回旧上海的影像,放进这部纪录片。而关于上海的当代部分,贾樟柯提起:“我特别想拍一些很当代的空间,比如说深夜便利店的年轻人。”

在3年来阅读关于上海的文献资料,30天带着相机徒步上海的基础上,贾樟柯初步完成了准备工作,其执导的纪录片《上海传奇》2009年5月31日在上海光陆大戏院旧址举行了开机仪式。

在发布会现场,一直滚动播放贾樟柯在过去一个月内徒步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时所拍摄的影像。他兴奋地说道:“徒步的行走,让我注意到这座城市很多有趣的细节,从中更能仔细体会到这座城市的不一样。上海的每个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幢楼宇、每个弄堂里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出席开机仪式的还有上海市文广局局长、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世博局宣传部部长徐威,出品方代表李京怡等。

任仲伦在开机仪式上介绍,《上海传奇》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联合拍摄,上影集团、西河星汇(北京)、怡明时空(北京)国际传媒广告有限责任公司、星艺视界(北京)国际娱乐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片将系统梳理上海百年历史,呈现上海的当代魅力。他强调,“在世博会的契机下,让上海的当代气质万代流传,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工作”。任仲伦对这部纪录片抱有很大寄托,他称,“上海一直缺少一部系统梳理其百年历史的经典影像,贾樟柯导演的纪事风格和他对人物及城市命运的一贯关注,与我们拍摄《上海传奇》的初衷非常契合”。他相信,“这部电影将会为上海这座不朽的城市留下当代最为珍贵的影像记录。”

任仲伦介绍说,最初在策划这部片子时,曾考虑过找六位国际知名导演联手拍摄,“当时我们设想的有阿萨亚斯、侯孝贤、贾樟柯等,希望他们以国际的眼光来打量这个城市”。这个想法最终没有通过,因为包括任仲伦在内的策划者都觉得“六大国际导演一起拍摄,更高的价值在于其形式感,反而因为每个人只拍摄一小段,在内容上未必很全面”。

基于这样的考虑,最终《上海传奇》的拍摄任务落到了贾樟柯这个山西人一个人身上。“贾樟柯虽然不是上海人,但他对于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他认为,“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极具开放性的城市,很多在这里支撑起上海文化脊梁的文化大师,比如鲁迅和矛盾等都不是上海本地人,我相信贾樟柯的视角肯定能别开生面”。

开机当日,剧组在上海外滩源光陆大楼(现为外贸会堂)进行拍摄。光陆大楼始建于1928年9月,位于虎丘路146号,共八层,底层为赫赫有名的光陆大戏院。它是好莱坞各大制片厂当年在远东的最大办公室,来自世界各国的电影商经常云集在此,很多好莱坞大片都曾选择在这栋楼内的大戏院进行远东首映。光陆大戏院是当时上海票价最贵的电影院,别家戏院花六角能看场好莱坞大片,在这里要花大洋一元,那时上海的达官贵人为此仍趋之若鹜。

几度变迁,正当光陆大楼的辉煌几乎要被人们遗忘的时候,贾樟柯却再一次将它从上海电影历史中翻了出来。《上海传奇》就从记录这座大楼开始,将视点扩散至外滩源头一组充满故事的老建筑,诸如协进大楼、女青年会大楼、亚洲文会大楼等。正如贾樟柯自己所说:“建筑是承载故事的载体,在上海每个建筑背后都有它的故事。”

03 展现百年上海世博梦想

在为《上海传奇》准备素材的过程中,贾樟柯阅读了很多历史文献资料,他曾谈到他读书的体验:“谈到上海,脑子里就会闪现两个字‘洋气’。‘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曾经是上海的关键词。有一次看书,谈到上海开埠之前,上海人要说谁时髦,会说‘苏气’。那时候,上海还是小县,苏州却是萌芽过资本主义的州府。没想到,只几十年工夫上海便成了‘东方巴黎’,这是资本的传奇,也是上海的传奇。我开始从书本上寻找上海。读过《上海的早晨》、《子夜》等关于上海的左翼文学后,法国作家马尔罗的《人类的命运》吸引了我,马尔罗在法国颇受争议,虽然后来官至文化部长,但他早期在亚洲偷运文物的劣迹总受人诟病。据说他写《人类的命运》时,从未来过上海,小说是在越南写的。一个法国人身在越南却想象上海,就让我明白上海滩风云际会,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上大学时,我开始搜集大量关于上海的口述历史,那些传教士、革命者、艺术家的回忆录,通过阅读,在我的脑海里开始有了一个想象中的上海。”

在这艰苦而又有斩获的阅读过程中,他说自己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上海可能是全中国唯一实现了自己梦想的城市。因为在1910年的时候,有个上海的作家写过一本科幻小说叫《新中国》,里面就预见了百年之后,也就是2010年,上海会举行万国博览会。现在这个梦想真的要实现了!”

出生于青浦朱家角的近代著名小说家陆士谔,在1910年32岁之际出版了《新中国》。这部充满幻想的小说共分十二回,以一个梦贯穿,虚构了一百年后的上海。他在这个小说里面写道:在我们中国上海浦东要召开一个万国博览会,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上海来。在小说里,主人公陆云翔与妻子李友琴游历上海,他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而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更让小说主人公陆云翔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为了方便往来,才建造这大桥的。

书中他以自己的梦为载体,描绘了心中的理想世界,其中有关上海世博会的描述是全书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第七届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的开幕式上也提到此书。

陆士谔的嫡孙陆贞雄说:“祖父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个意境高远的完美之梦,和他的个人经历、家人的影响、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都有密切关系。”

小说家陆士谔家学渊源,学贯中西,善于接受新思想。他还是一个非常具有爱国情怀的人,看到清末社会腐败黑暗,心中苦闷,便通过《新中国》一书寄希望于未来,憧憬美好的社会。而时代背景也是重要原因,在当时的小说界革命和倡导维新的氛围下,涌现出大量政治小说、社会小说,梁启超的一些未来体小说就对陆士谔产生了一定影响。

陆贞雄认为,祖父创作《新中国》首先是受到了家人的启发,陆士谔的妹妹陆灵素是当时的南社(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成员,南社曾经在其刊物上全文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陆士谔在《新中国》中也多次提到“社会主义”。其次是个人经历,陆士谔是一位名医,在上海行医时经常出诊,走街串巷是家常便饭,对上海的地形非常熟悉,他还自办了一个租书社,将看完的小说通过邮局出借。

贾樟柯为了拍摄《上海传奇》,采访了晚清作家陆士谔的孙子陆贞雄,他现在是上海一家照相馆的老板。

2009年6月16日,贾樟柯率领《上海传奇》剧组在上海世博园举行了首次探营,这也是世博园首次为记者开放。这天《上海传奇》的主角就是陆贞雄,他被邀至世博园内,讲述关于《新中国》这部作品的记忆。略带上海乡音的陆贞雄站在巨大的“东方之冠”钢结构前侃侃而谈,他身后的中国馆已添上了三道明艳的“中国红”。

陆贞雄介绍说,在《新中国》这部小说内,我的祖父以“梦”为载体,描绘了自己所憧憬的理想社会:上海浦东正在召开世博会(“万国博览会”),中外游客都到上海来,为解决“过江难”和“乘车难”的矛盾,上海建起了地铁(“地下电车”)、越江隧道和浦江大桥。另外,祖父还“梦”见人民广场(“跑马厅”)建起了上海大剧院(“新上海舞台”);浦东也已开发,“中国国家银行”就设在浦东……充分体现了祖父惊人的超前意识。我经初步梳理,祖父陆士谔的20余种预言已被一一应验,而今的上海,远比祖父的梦更加美好。

贾樟柯与《上海传奇》剧组在世博园的探班当天,也成为世博园的首次记者开放日。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90多名记者与摄制组同游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轴等令人称奇的世博园区主要建筑。

当天,进入世博园区,随处可见巨大的钢架结构以及高大的吊车矗立,先期开建的中国馆、演艺中心等已初具雏形。贾樟柯兴奋地说:“我以前总是拍拆,这是我第一次拍建。进入到世博园区之后,才真正体会到那些伟大的历史时刻总会诞生一些伟大的建筑。世博园既是一个景观,又是环保的、节能的,这些概念本身都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我来说,建的部分预示着未来。这部电影不光是关于历史与过去的电影,也是关于未来和梦想成真的电影。”他还表示:“在世博会园区有两条主线,中国馆和世博演艺中心。我们开始拍摄中国馆的时候,它刚刚封顶,我们将从封顶一直记录到建成开放。”

有人问贾樟柯,除了对电影背景有了解的上海人,该片是否比较难吸引其他地区的观众?贾樟柯说,就像申办世博,一个上海就可以代表全中国了。而在历史变迁方面,“上海应该是和每个中国人都有关联的,每个人都能从上海的变迁里找到熟悉的感觉”。贾樟柯表示,上海这段浩浩荡荡几十年的历史,不仅资料繁多,主题也非常庞大,贾樟柯坦言,“很有难度”,但他找准了一个角度,“我会通过上海的迁徙来展现这段历史。在结构方面,我决定分三方面,一种是按时间顺序,一种是按空间顺序,还有最特别的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因为我发觉采访一个人,往往他又会带出他熟识的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