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3677300000012

第12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次大分裂时期(3)

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至北魏统一期间,南至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黄海,相继建立了16个割据政权,西晋永兴年建立的成(氐)、汉(匈奴,后改称前赵),西晋亡后建立的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西凉(汉)、夏(匈奴)、北燕(汉),史称十六国时期。入主中原的5个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总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时,羌族及杂胡居泾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两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则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西晋的民族歧视及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引起反抗,公元294年匈奴郝散反,公元296年郝度元联合羌、胡反,秦、雍二州氐、羌响应,推氐帅齐万年为帝。起义声势浩大,历时4年才被镇压。汉民大量流亡梁、益、荆、豫等州求活。晋惠帝末年,关陇连年战乱,岁俭人饥,大批流徙入蜀,受当地官民压迫,胡汉居民推氐人李特为首,起义反抗。李特子李雄率领流民攻占成都,称王,国号大成。同年,刘渊也在左国城称帝,国号汉,后攻陷洛阳、长安。刘聪死后爆发内乱,刘曜在长安自立,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而刘渊部将羯人石勒亦据中原东部自称赵王(史称后赵)。公元329年石勒灭前赵,北方基本统一,并且维持了31年。汉人冉闵灭石氏,建国冉魏。氐族酋长苻生崛起于关中,公元352年苻健称帝,国号秦。鲜卑族慕容氏也乘乱自辽东进兵南下,自称燕帝。北方形成(前)燕、(前)秦两雄东西对峙的局面。公元370年苻坚灭前燕,又灭河西汉人张氏的前凉,北方恢复统一。公元383年苻坚挥兵进攻东晋,淝水一战秦军大败,北方又陷入四分五裂状态。陆续出现的胡族国家有汉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后燕、南燕;汉族冯氏所建的北燕;羌族姚氏据长安建立后秦;匈奴人赫连氏在陕北河套建夏国;凉州河西走廊一带有氐族吕氏的后凉,鲜卑秃发氏的南凉,鲜卑乞伏氏的西秦,匈奴系卢水湖沮渠氏的北凉,汉人李嵩所建的西凉等。代北的鲜卑族拓跋氏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北魏先征服北燕,进入中原,继又消灭北凉,结束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分裂,北方再次统一,进入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虽处于分裂时期,但它开创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汉族门阀庶族统治的独占被突破了。以少数民族与汉族寒门庶族联合的统治,其中多数受过儒学熏陶,重用寒门庶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北方获得短时间的安定。

9.南方门阀政治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士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就是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东晋政权于公元420年灭亡,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东晋的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来选举,这是沿袭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东汉时孝廉察举是地方士人进入仕途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依据是乡里评议。汉代已以九品之法来区分人物优劣。乡里评议掌握在清议名士手中,他们甚至干预政府用人,互相交结。这些名士又往往是地方大族或受大族支配的人,他们交结在一起,任意臧否政治人物。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公元313年,大将祖逖收复河北,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桓温的三次北伐很着名,但都未能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3年,前秦南下,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农民军,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汉末魏初所抑制的是渐趋没落的世家大族,为曹氏政权所不容。而新出门户靠的便是九品中正制,其势力飞速发展,重新成为统一中央政权的威胁。到东晋,皇权式微,门阀政治兴盛起来。豪门大族十分重视威望,家学世代相袭,在地方上注重破私财,赈恤贫民,调解民间纠纷,领导农业生产,协助其他宗族与乡党得以独立生存。由于东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

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着农民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10.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公元471年,孝文帝继位后,北魏进行班俸禄、行均田、立三长三大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时只有5岁,由具有汉族血统的冯太后主政。孝文帝受到冯太后的影响,为了融合胡人、汉人文化和以后统一中国,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称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北魏的国都原本在平城,北魏孝文帝认为洛阳经济富足,又有运河可以四通八达,理应迁都,但遭到群臣极大反对,便以南征为借口,率领军队、文武官员南下,到洛阳就停止,隔年正式定都洛阳,接着展开了一连串的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自己以倡导衣冠礼乐的“哲王”自居,换上汉族帝王服饰,规定文武百官都穿汉服,凡官员30岁以下者都须断绝说鲜卑话,学汉语,否则免职。鼓励汉、胡之间通婚,希望消除胡汉之间的差距。凡帝室及功臣文武百官皆改为汉姓,如拓跋改为元、独孤改为刘、拔列改为梁等。

孝文帝的汉化规模很大,推行的速度快、范围广,汉化的结果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胡汉界限消弭,为中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11.南朝的更迭

南朝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后,在南方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95年,最短的仅有23年。

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在与东晋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公元420年废掉晋帝,自立国号为宋,史称“刘宋”。由于刘裕出身贫寒,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灭亡的教训,故不再重用名门大族。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予自己的皇子。然而皇子之间因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残杀,是刘裕始料未及的。公元422年,刘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

文帝刘义隆在位的30年间,南方的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宋与北朝的魏国交战虽各有胜负,但都损失惨重,南北方均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南北方政治相对稳定下来。公元453年,文帝薨。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都是有名的暴君,政治一度混乱。

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公元479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齐存在时间仅有23年。齐高帝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提倡节俭。继位的武帝遵其遗嘱,使南朝又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武帝死后,齐国的皇帝又走上了宋灭亡的老路,同室操戈,至东昏侯时,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

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于公元502年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共在位48年。在武帝时期,北方的魏国已经衰落,再无能力对南方发动进攻。公元548年,投降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侄子萧正德为内应,进攻梁国。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梁武帝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551年,侯景杀死简文帝,此时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

公元557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陈,是为陈武帝。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陈宣帝死后,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他们的存在都不过几十年,但其作为汉族的统治,使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以及南部地区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