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3677300000021

第21章 大明天下——与西方平起平坐(2)

明太祖曾建铁牌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字样,悬于宫门。明朝宦官干预朝政,宦官操纵锦衣卫,秘密杀害文臣,均始于王振。英宗成年后,信任东宫太监王振。张皇后死后,王振日益干预朝政,权势渐盛。对边境军务,王振也力主南征。英宗倚信的重臣张辅、将军王骥、宦官王振都主南征,明廷北边的防务,日渐虚弱。

明军南下作战刚刚结束,瓦剌发动了对明朝的大举进攻。脱脱不花与也先统率大军,分四路侵入明境。攻掠辽东,进攻甘州、宣府,围赤城。也先亲率大军直逼大同。大同明守军战败,消息传到北京,兵部尚书邝垄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太监王振劝英宗亲征。英宗下诏亲征,诏下两月后,军需都来不及充分准备,大军匆匆出京了。英宗率领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大军到阳和,遇见败军,军心大受影响。也先主动北撤,诱明军深入。太监郭敬密告王振,如继续北进,正中虏计,英宗下令班师,退至宣府。大军遭到追击,英宗逃到离怀来城20里的土木堡,随从的文武官员主张入堡里,王振因辎重千余辆未至,主张留待。瓦剌军四面围攻,英宗与亲兵乘马突围,被瓦剌士兵俘虏。明王朝遭遇到建国以来未曾遇见的严重危机。

明英宗被也先由宣府押解到大同,孙太后命英宗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兵部侍郎于谦等人坚决反对南迁避难。于谦受命备战,抗御瓦剌。也先自宣府引兵改道南下,进逼京师。郕王由群臣拥戴即皇帝位,是为景帝,尊英宗为太上皇。景帝即位,于谦等主战诸臣更得以全力奋战。

也先抵紫荆关,督促瓦剌军攻关。喜宁向也先建策,要明臣出迎英宗。明廷以通政使参议王复、中书舍人赵荣到也先营见英宗。也先要求胡潢、于谦、王直、石亨、杨善等前往迎接。于谦知瓦剌军将攻德胜门,命石亨伏兵道路两侧空房中。瓦剌军来攻,明军神机营的火炮、火铳齐发。瓦剌军三面受敌,被迫退去。瓦剌军自德胜门和西直门退走后,又在彰义门进攻。于谦挫败了瓦剌军的前锋。明军抗御瓦剌,屡获胜利,士气旺盛,于谦领导的京师守御战最终取得胜利。

也先派遣使臣来京师议和,送英宗还京,以太上皇居处南宫。景帝无意让位,对南宫严加防范,不准与廷臣交往,英宗也因丧师辱国,身为敌虏,无颜复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危,石亨与都督太监曹吉祥等密议,共谋废立,向英宗密陈。扶拥英宗入东华门,至奉天殿升座,宣告太上皇复位。明英宗由臣僚太监仓促拥出,时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随即逮捕于谦、陈循等,而后下狱治罪。处死于谦后,又进而诛除“于谦党”。石亨、曹吉祥恃功要赏,权势日盛,英宗将石亨下狱,太监曹吉祥策划再次起兵夺门。兵败,以磔刑处死曹吉祥。

英宗逝世后,宪宗即位,阁臣李贤等受命辅政,对于弊政重加厘正,以争取朝野的支持,扶正驱邪,顺乎人心,稳定了新朝的统治。

5.张居正改革

明神宗朱翊钧继位时,只有9岁。穆宗朱载垕病重时,太监冯保秘密地嘱托张居正预先起草一道“遗诏”。高拱布置一些官员上疏攻击冯保,张居正密告冯保,两位太后指责高拱专权擅政、蔑视年幼的皇帝,并下令罢他的官,驱逐出京城。张居正当上首辅,并且在此后的10年中主持国家大局。

张居正为人机敏,处事干练,敢于负责。冯保与张居正的关系也处得很好,两人在重大事情上,互相配合。张居正当宰相,李太后、冯保很支持,实现了“宫府一致”的局面,这是张居正得以进行改革的基本条件。

在政治上,张居正主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整顿腐朽的吏治,裁减了许多冗官。万历元年(1573年)提出考成法,逐级考核,随事考成。加强了与蒙古的政治经济联系。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设立茶马互市,开展中原与蒙古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又调抗倭名将戚继光北上守卫蓟门,派李成梁镇辽东,加强边防。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量入为出,节缩开支。为挽救当时的财政危机,维持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田、民田、职田、军屯田等,一律丈量。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府库钱粮充羡,边防力量加强,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张居正按照“不拘资格”的方针,破格提拔了一批人才,同时下大力度整顿驿站管理。张居正的改革,涉及财政、税收、教育、国防等各个方面,并取得了显着效果,举国呈现升平气象。

6.魏忠贤专权

神宗死后,光宗即位,一年以后,熹宗继位。魏忠贤成为炙手可热的当权人物,从此他开始了专权生涯。从天启元年到四年,短短四年时间,他的一系列罪恶勾当激起了朝中大臣和黎民百姓的强烈愤慨。

魏忠贤有恃无恐地排斥异己,迫害无辜。阉党许显纯假造口供,强拉汪文言画押,又将他活活打死。诬陷杨涟、左光斗等人,从而达到铲除异己的目的。接着矫旨逮捕了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6人。每天都勒令六君子跪在阶前,施以酷刑,甚至将他们的衣服撕碎、扒光,让他们裸体受辱。顾大章自尽在狱中,而其他5人都死于酷刑之下。杨涟死时,被土囊压身,铁钉贯耳,面目皆非。左光斗更是受过炮烙之刑,面额焦烂,膝下筋骨全部脱裂。

杨左冤狱的第二年,魏忠贤再一次对清流儒生大开杀戒,逮捕了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缪昌期、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7人,诬告受贿罪名。周顺昌裸体受刑,又被重物压首而死,死后鼻子都被压扁了。缪昌期因拒绝给营造坟墓的魏忠贤写碑文被魏忠贤明目张胆地定了“反魏”的罪名,十指都被折断。还有周宗建,被铁钉钉身,又以沸水浇烫,惨死狱中。

这两次冤狱,许多大臣因反对魏忠贤的暴行受牵连惨遭杀害。如苏继欧、丁乾学、吴怀贤、张江等人,只因良心未泯,被魏忠贤施以报复手段,或被缢死,或受杖刑而死,或被迫自杀。

两三年内官员接连不断入狱,中央政治一片黑暗,社会底层的生活更是悲惨,又一场农民大起义酝酿并即将爆发。

7.“大顺”和“闻王”

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东林党人议政,徒遭迫害。明朝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在位的期间,农民起义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最终埋葬了朱家王朝。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人物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李自成投奔了高迎祥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高迎祥自称“闯王”,李自成在他麾下为“闯将”。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在陕南与明军作战,采用谋士顾君恩献上的“诈降计”,带领部队走出绝境。

崇祯八年(1635年),13路义军兵分五路:一路向四川、湖广发展;一路向陕西方向发展;一路向河南进军;高迎祥、张献忠这一路则向东进军。向东发展的高迎祥、张献忠攻下凤阳,焚毁了凤阳的皇陵建筑群,打出了“古元真龙皇帝”的旗帜,表示了他们决心取明代之的政治主张。

高迎祥被俘获,处以磔刑而死后,因李自成不好酒色,生活朴素,领导有方,旧部推举他继任闯王。张献忠在湖北谷城重新起兵造反,李自成从商洛山中杀出,进入河南。李岩深得李自成赏识,建议李自成实行“均田免粮”,以争取贫苦农民的拥护,他们把纲领编成歌谣:“吃他娘,穿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李岩还劝李自成整顿纪律,宣布“不淫妇女,不杀无辜,不掠资财”,使农民军大得人心。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军攻入洛阳。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农民起义军勒令明朝官员交出自己搜刮的赃款充当义军的军饷。刘宗敏在向退休官员吴襄追赃时,把吴襄儿子吴三桂最宠爱的歌女陈圆圆也抢来据为己有。吴三桂起初还有投降李自成的打算,后来听到父亲被抓,家产被抄,宠姬被夺,不禁气得捶胸顿足,赶紧派人同清摄政王多尔衮接洽,请求支援。

李自成的农民军与吴三桂军在山海关决战。双方激战正酣之际,多尔衮指挥事先埋伏在附近的清军向农民军发动突然袭击。农民军猝不及防,惨遭失败。

李自成率军退回北京城,在武英殿匆忙举行登基典礼,第二天清晨,率领军队向陕西方向撤退。清军步步紧逼,李自成的农民军节节败退,不久起义被清军镇压。

明末农民大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统治。领导这场伟大斗争的农民英雄李自成所具备的顽强的反抗斗争性格,杰出的军事才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勤俭朴素的高贵品德,成为中国劳动人民的光荣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