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3677300000022

第22章 大清王朝——封建帝国的余晖(1)

1.后金的建立

后金创建者爱新觉罗氏是明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努尔哈赤青年时深受汉族封建文化的影响,投靠明将李成梁部,屡立战功。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父、祖遗甲13副起兵,逐渐统一建州各部,表面上对明朝极为恭顺,实际暗自扩张势力。

古勒山一战,努尔哈赤击败海西女真叶赫、哈达等九部3万联军,统一了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和东海女真的大部分。在文化建设上,努尔哈赤令额尔德尼和噶盖用蒙文字母标注满语语音,创制了满文,适应女真内部加强联系的需要。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努尔哈赤停止向明中央政府朝贡。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颁布法条,建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设议政大臣参决机务。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向明朝宣战。率军6万在萨尔浒大败分四路合围的10万明军,攻占沈阳、辽阳以及辽河以东70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宁远战役中努尔哈赤被明将袁崇焕击败,不久去世。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继位。这位清朝的奠基人,审度内外形势,采取了一系列增强实力的战略举措。为了改变自己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俱南面坐”的局面,皇太极独自控制了正黄、镶黄、正蓝三旗,进行内政改革,加强君权,使后金政权进一步封建化。建立内三院及六部,厘定官制。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为“清”。继续开科取士网罗汉族士人,扩大统治基础;颁布保护农业的法令。针对明朝做出了“剪重枝,伐美树”的重大决策,增编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压服朝鲜,统一黑龙江流域,打败蒙古察哈尔部,稳定后方。对明朝以和谈为烟幕,多次越过长城大掠京畿直隶、山东等地。发动松山、锦州战役,尤其以反间计智除袁崇焕,大败明军。清军只待时机成熟,就准备攻入中原了。

2.山海关之战

明朝末年,三方势力激烈角逐。明朝一面在东北应付满洲骑兵,一面在中原与农民军苦战。崇祯帝调动在山海关外抵御清军的吴三桂部保卫京师,清军乘机占领了关外全部土地。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10万大举南下,企图与大顺争夺天下。宁远总兵吴三桂得知北京已为大顺军占领,退守山海关。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吴三桂联合多尔衮所率清军,在山海关与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决战。

李自成亲自统领6万兵马,进攻山海关吴三桂所率明军。多尔衮接到吴三桂乞求合兵攻李自成书后,立即改变进军路线,日夜兼程,急驰山海关。山海关守军共计8万人,吴三桂于西罗城外的石河列阵迎战。大顺军士气高昂,李自成同时在石河及东、北、西三面全线进攻。激战一昼夜,吴军已渐渐不支。大顺军自角山亘渤海,列南北长蛇阵,胜利在望。中午,风沙骤起,蓄势伺机的清军骑兵在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率领下,突然从吴军阵右杀出,大顺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全军崩溃。李自成率部退回北京,于紫禁城武英殿仓促称帝,随即率大顺军西撤。多尔衮命吴三桂向西追击,自己统领清军直趋北京。

吴三桂击败殿后的大顺军刘宗敏、李过等部,奉命继续追击。李自成怀疑并杀害制将军李岩,内部失和,士气大衰。清军新占领的京畿及附近地区基本略定,兵锋同时指向西北和东南。英亲王、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同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部,进攻大顺军;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同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部,南下进攻南明弘光政权。

清军与大顺军在潼关激烈争夺,阿济格军主力直逼西安。李自成转战湖广,清军围武昌,大顺军退往咸宁、蒲圻。不久,大顺政权灭亡。

3.少年天子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福临的即位是皇室内两大政治集团互相妥协的产物。这两大政治集团一个以多尔衮为首,一个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多尔衮集团拥有正白、镶白两旗,还有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实权派将领;豪格集团则掌握两黄旗,还有亲信老臣及蒙古的支持。太宗皇帝驾崩后,两集团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清代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提出由福临即位,封多尔衮为摄政王,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掌朝政。

顺治元年十月初一(1644年10月30日),迁都北京。在多尔衮的主持下,下令剃发,圈地,颁布《大清律》,禁止文人结社。同时派兵西进和南下,镇压农民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控制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奠定了清王朝的基础。

顺治帝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但他注意积极吸收汉文化,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审时度势,倚重汉官。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顺治帝为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喀喇城围猎时病逝,顺治帝亲政。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讦告多尔衮生前“谋逆”,顺治帝下诏削多尔衮睿亲王爵位,撤庙享,黜宗室,财产入官。

顺治帝亲政之初,面临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相当严峻。孔有德、尼堪相继战败身亡,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顺治帝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重新起用老谋深算的洪承畴,命他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一方面向郑成功和各地抗清力量颁发诏书,宣布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洪承畴剿抚并用,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清初因长期战乱,流民遍地,农田荒芜,不仅使清廷难以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也严重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推行屯田,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使濒于绝境的农业开始有了转机。

顺治帝对地方官员普遍进行甄别考核,并规定以后每3年举行一次。爆发顾仁贪赃案后,顺治帝严令,此后凡官员犯赃10两,衙役犯赃一两以上者流徙,赃重者斩绞,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顺治帝允许汉官拥有比过去较多的权力,但并没有摆脱满洲贵族对汉人根深蒂固的猜忌,尤其害怕汉官结党。顺治十一年(1654年),宁完我弹劾大学士陈名夏“结党怀奸”,陈名夏即被处绞刑。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他要求不分满汉区别的做法引起满洲贵族的不满。

顺治帝逝世后,孝庄太后在顺治帝遗诏中,对于满洲贵族的权力再次作出了保证。承认对满族大臣使用和安排不当,使有些满洲大臣有才能而不能施展。顺治帝死后的庙号为世祖章皇帝,因为清朝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又称顺治皇帝。

4.康熙初政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世祖在北京去世后,由第三子玄烨继位,第二年改年号康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鳌拜凭借军功卓越,总有些跋扈的行为。康熙八年(1669年),年仅16岁的康熙帝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直到晚年,康熙帝念鳌拜战功之多,改赐鳌拜子孙一等男爵。

康熙帝亲政后,即宣布永停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蠲免钱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试探性要求削除王位,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臣商议。许多大臣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康熙帝认为: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就下诏答复吴三桂,顺水推舟同意撤藩。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就在这年冬天,从昆明起兵反清。

吴三桂为了笼络民心,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又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说是要替明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清楚记得:把清兵引入中原的是吴三桂;最后绞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老百姓甚至认为,天下只有吴三桂没有造反的资格。

不久,杨起隆自称朱三太子,在北京放火起事,情况一时非常危急。康熙帝马上拉拢三藩中的另两位以及广西的孙延龄,但是吴三桂的旧部在各地响应,四川、湖南很快陷落。不久,三藩和孙延龄尽叛,康熙非常信任的陕西提督王辅臣不久也叛变了。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引发的三藩之乱此时达到顶峰。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察哈尔部趁八旗都调至南方之际,发兵威胁北京。康熙帝命信郡王鄂礼(多铎孙)为主将,以图海为副,率领八旗家奴沿途肆意抢劫,以充军饷,6个月荡平蒙古叛乱。

为适应战事的需要,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掌票拟谕旨,加强皇权。满洲八旗的军事优势很快就发挥出来,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了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姚启圣、施琅为将,攻陷台湾,首次明确地将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版图。自此,中原地区的军事行动结束,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开始。

康熙帝还亲自三次率军出征,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巩固国家统一;又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侵略势力,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康熙帝一生苦研儒学,提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辞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同时,他又屡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反清思想。就在康熙二年(1663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庄廷,私自主持编辑《明史》,不仅攻击清朝统治者,还使用南明年号。这时候,庄廷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开棺戮尸,他的亲属和参与作序、刊刻、印刷、出售的人以及当地官吏,分别处死或充军。康熙晚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明朝表示同情,又用了南明年号,戴名世被腰斩。这个案件又牵连300多人。

5.皇位之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帝率诸皇子出塞西巡行围。7岁的皇十八子突然夭折令康熙帝悲痛不已,众皇子也十分悲戚,唯有皇太子胤礽若无其事,毫无悲痛之意。康熙帝为此指责他,不料胤礽竟当面顶撞父亲。而且,胤礽总是在晚上从行宫大帐篷的缝隙向内窥视,使康熙帝唯恐“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康熙帝命皇长子胤严密保护自己,迅速宣布废黜皇太子。九月初四,正西巡行围的康熙皇帝突然将诸王和副都统以上大臣召集到行宫前,宣布废黜皇太子,并将其拘禁。

废除皇太子之后,继位人问题成为困扰康熙帝后半辈子的心病。皇长子胤迫不及待地想取而代之,因为康熙帝的信赖和倚重,胤居然要杀死胤礽。康熙帝表面上没有叱责胤,暗中派侍卫保护好废太子胤礽,防止胤下毒手。然后,康熙帝宣布胤秉性躁急愚顽,不可立为皇太子。胤见自己希望落空,权衡一番赶紧倒向皇八子胤禩。

胤禩受到康熙帝的信任,地位迅速提高。从清朝历史来看,皇室内部发生重大事件后,皇帝往往派宠信亲属掌管内务府。内务府是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承办皇室生活具体事务,属皇帝身边的要害部门。康熙帝把内务府交给胤禩颇具意味,胤禩对昔日冤家对头胤礽的爪牙非但没有严加惩处,而是从宽从轻处理,康熙帝却认为他是收买人心。

皇四子胤禛有接班当权的迫切愿望,并将此伪装起来,暗中苦心网罗培养了一批人才。在政治上逐步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与略懂一些医药知识的胤祉、胤禩一起审检方药,为皇父精心治疗护理,使康熙帝日渐恢复健康。胤禛对政敌胤禩等人表面上十分友善。胤禩遭皇父大骂时,只有胤禛出来为其说好话。这样既能赢得宽厚的好名声,又令胤禩顿生感激。康熙帝喜欢住畅春园,胤禛得到的是离畅春园很近的圆明园,并且“圆明”二字也是康熙亲笔所书。康熙帝初次见皇孙弘历,当即下令送其到宫中养育。在康熙帝考察选拔继位人的视野中,胤禛绝对是一个重要角色。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进犯并控制了西藏地区,西北战局一触即发。康熙帝决定派皇十四子胤挽回西北战局。胤在西北征战四年,击败准噶尔部,战功赫赫。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丑刻,康熙帝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对选择继位人的问题仍不释怀,皇四子胤禛继位。根据现存的遗嘱,康熙帝交代将废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继续拘囚,废太子第二子特封为亲王。

雍正帝的继位虽然疑团重重,但是他的政治热情和治理的结果,使康熙之后的中国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6.雍正王朝

雍正帝即位时已45岁,他比较了解世情,具有丰富的统治经验。即位后,首先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皇位。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消除异己,将胤从西北军前召回。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