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1723年),新皇帝接受山西巡抚诺敏的建议,施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限制、减少官员的贪赃舞弊和横征暴敛。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的情况,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抄家追赃。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征随笔》案和查嗣庭“维民所止”试题案。雍正七年(1729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借此大兴文字狱,以作为控制思想和提高皇权权威的手段。
在制度创新上,雍正帝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屡次出现因争夺皇位继承权而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为适应西北用兵之需,始设军机房,后又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使皇帝更加集大权于一身。他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封疆大吏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的控制。雍正四年,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取消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的土司制度,委任官吏,加强了中央对上述地区的统治。
在经济上,雍正帝采取了一些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传统措施。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实行直隶巡抚李维钧提出的“摊丁入亩”的赋役制度。为了解决人口日益增长所需粮食问题,鼓励垦荒,强调粮食生产,更加严格地执行传统的重农抑末方针,并反对开矿和发展手工业。由于黄河连年大水,雍正帝十分注意兴修水利,除治理黄河、建筑浙江海塘外,命怡亲王胤祥在直隶开展营田水利,在宁夏修筑和疏浚水渠。雍正元年,下令山西、陕西乐籍、浙江绍兴惰民、安徽徽州“伴当”、宁国世仆、广东蛋户、江苏常熟丐户相继开豁为良,打击了残存的蓄奴制度,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对外关系方面,雍正帝同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中俄边界及处理两国通商问题,维护了国家主权。
雍正帝大力清除康熙统治后期的各种积弊,勤于政务,取得一定成效。君主专制制度在他统治期间达到顶峰。但他统治严酷,刻薄寡恩,猜忌多疑,后世颇有非议。尤其到了民国初年,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对其多有抨击。
7.“十全武功”
清高宗乾隆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在位60年,继承了康熙帝和雍正帝的政策,在内政和外交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人们把他们当政时期叫“康乾盛世”。
弘历幼年天资聪颖,康熙皇帝特别喜爱他,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康熙帝逝世后,雍正帝继位,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帝留下一份由弘历继承皇位的密诏,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雍正帝逝世后,大臣们从匾后取出密诏宣读,25岁的弘历即位,是为乾隆皇帝。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诗作竟达4万余首。他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他同时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山,祭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围,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乾隆帝60年的皇帝生活中,打了不少次仗。每次打仗,他都非常关心前线的战况,就是在深夜,他也要派太监在门外等着军报,有时候自己干脆不睡觉等待军情报告。到了晚年,乾隆帝想起自己一生中打的仗,自称“十全老人”,就是打了十次大胜仗。在这十次大仗中,有的是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
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生,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予其子嘉庆帝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
8.嘉道守成
乾隆帝退居太上皇后,嘉庆帝有什么事都要托和珅转告父亲。和珅弄权,欺上瞒下,聚资敛财。在他的影响下一时敲诈勒索贪贿成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逝世。正月初五,和珅被人劾奏。正月初八,嘉庆帝将和珅革职查办。正月十七,公布查抄清单,随即赐和珅自尽。和珅通过贪贿勒索,聚得家产共合白银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多年的财政总收入。与此同时,社会上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西北爆发回民起义,白莲教起义也在中原腹地爆发。
嘉庆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守成君主,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的衰落之势。嘉庆帝个人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土地高度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农民们大量破产、流亡,政治腐败。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防备,但一个日趋衰弱的帝国不可能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加之川、楚白莲教和鲁、豫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纷纷爆发,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走向灭亡了。
嘉庆帝当政时遭逢两次宫廷事变。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从圆明园返回大内,到顺贞门时,平民陈德突然冲出行刺,100多随从一时受惊呆住,只有几个亲王卖命格斗,才将刺客擒住。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离宫北去木兰狩猎。京郊林清领导的一支天理教农民起义军决定趁王公大臣外出迎接时攻占皇宫。起义军扮成商贩,暗藏武器,混进京城,和皇宫内的部分太监取得联系后,于十五日中午发动起义,冲入西华门,直扑隆宗门,转而从养心门对面南墙外,攀援树木,爬上墙头。皇次子旻宁率领清军火枪队击败起义军。后来,嘉庆帝下令将宫内树木全部伐掉,以防止类似危险再次发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皇帝病情日益严重,连忙宣召大臣赛冲阿、托津等入室,宣布立即传位于皇次子旻宁,道光帝即位。
道光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冀图实现中兴。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时代的背景使得他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着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由于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致战守茫然,毫无方略。中华帝国正面临严重的内外危机,清王朝“康乾盛世”已是明日黄花,因此史称“嘉道中衰”;吏治腐败,武备废弛,国库空虚,反清斗争频频爆发;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殖民主义者已经磨刀霍霍了。
9.两次鸦片战争
1838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于翌年3月10日赴广东查禁鸦片。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共19179箱、2119袋,总计约2376254斤,在虎门当众销毁。为此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一再向英政府请求对中国出兵。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爆发。
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7月英军攻占浙江定海,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罢免林则徐,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英方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
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1841年1月7日,英军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沙角、大角炮台。道光帝派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对英宣战。英军又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英军炮击广州城,奕山被迫接受英方条件,纳银600万两,英军撤出广州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广州城北郊三元里一带民众自发武装起来进行抗英斗争,大大挫伤了英军的锐气。
英国政府对义律在广州所获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1841年8月,璞鼎查率舰船37艘、陆军2500人离香港北上,先后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旋北进浙江,攻陷定海、镇海、宁波、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1842年8月初英舰队驶抵南京江面,8月29日清政府授命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共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为通商口岸。继又与美、法两国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之后,道光帝只能力保和局。国内以天地会、白莲教等为组织的民众起义风起云涌。陷入内外交困之中的道光帝,于1850年愁死于圆明园,咸丰帝继位。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日益加剧。1854年和1856年,英、法等国驻华公使向中国提出“修约”要求,企图攫取更多特权。1856~1860年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因其性质与鸦片战争基本相同,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在美、俄支持下,恃其海军的优势,以军事实力胁逼清政府同意“修约”。
1856年10月23日,英国以清军到持有过期港英执照的中国船“亚罗”号上搜捕海盗为借口,挑起事端。英舰闯过虎门,攻占珠江沿岸炮台,集中炮火轰击广州城。
同时,法国以潜入广西进行非法活动的天主教马神甫被判死刑为借口,也决定派出侵华远征军,英法组成联军。两广总督叶名琛奉咸丰帝“息兵为要”的谕旨,未切实加强战备。英法联军攻入广州城,叶名琛被俘,囚死于印度加尔各答。
英法联军侵入广州后仍未能迫使清政府屈服,军舰直抵天津大沽口外,附近炮台相继失守。英、法、美、俄公使威逼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同时英、法政府坚持进京换约。大沽的防务在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等谋划下已有所加强,给予侵略者以沉重反击,联军惨败。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天津,咸丰帝认为英法两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决心与敌决战。联军袭击清军,僧格林沁逃跑,各部纷纷败退,咸丰帝逃往热河。联军先后在圆明园等处大肆劫掠焚烧,胁逼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俄国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受重大损失。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延续4年,清政府正忙于与太平军作战,对外国侵略实行消极避战以和为主的方针,战局结果毫不意外。
1883~1884年,法国又发动对华战争,清军海战失利,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陆战中,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取得辉煌战果,清廷趁胜与法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