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活学妙用心理学
3679000000039

第39章 蝴蝶效应(20)

然而,最令他愤怒的莫过于外界有关于他服用禁药的传言,每次比赛后的药检数据都显示了他的清白。

1996年,年仅24岁的阿姆斯特朗再度受到重创,他患上了癌症,而且已经扩散到脑部和肺部。当时,医生断言他只有不到30%的幸存率。但是阿姆斯特朗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经过切除手术、化疗等一系列治疗后,1998年阿姆斯特朗的病情基本痊愈了,他又返回了自己热爱的自行车比赛中。

面对那段生不如死的痛苦经历,阿姆斯特朗没有抱怨,他说:“我能生存已经是个奇迹,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胜利。”他在自传里提到:“患上癌症可能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事情。因为经历了痛苦,就能使你变得更加坚强,而自行车运动需要坚强。”阿姆斯特朗正是凭借着超人的坚强意志,不断超越自我,使得他成为大众眼里的传奇英雄。

面对挫折,我们常常没有尝试就已经放弃,那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更不敢超越自我。凡人与英雄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真正认清自己,挖掘出自身潜藏的超我,不断提升、不断超越,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测试一:你的自我部分是否成熟?

一般来说,自我认识的透明度与自我的成熟程度是成正比的,对自我认识得愈清晰,其自我的成熟程度就愈高,反之则低。

下面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将测出你自己是否会被“苏东坡效应”牵着鼻子走。如实回答这些“考题”,可使你对上述问题得出基本的结论,掌握你的自我及你对它认识的实际状况。

1.你的情绪是否时常变动?

A.是B.否

2.你与别人的友情能持续很久?

A.是B.否

3.你购买廉价或处理商品,是否常超出自己的需要?

A.是B.否

4.你守信用吗?

A.是B.否

5.你是否轻率地结识异性朋友和定下约会?

A.是B.否

6.你对自己购买的东西常能满意吗?

A.是B.否

7.你是否轻率地对人或事下定论?

A.是B.否

8.你工作中是否常有失误?

A.是B.否

9.你是否有你已不再喜欢的老朋友?

A.是B.否

10.你的生活习惯正常吗?

A.是B.否

11.你是否常凭初次印象判断人?

A.是B.否

12.你能认真地写信给他人吗?

A.是B.否

13.你是否因做错事而感到不安?

A.是B.否

14.你平时遵守交通规则吗?

A.是B.否

15.你在阅读书刊或文件时,对注解常常会忽略过去吗?

A.是B.否

评分标准

以上问题答案的计分规则是:1、3、5、7、9、11、13、15题,否定计1分;2、4、6、8、10、12、14题,肯定计1分。

测试分析

5分以下:说明自我是相当幼稚的。

5~7分:说明自我是不够成熟的。

8~10分:说明自我是部分成熟的。

大于10分:说明自我是比较成熟的。

测试二:你能否发掘内在的超我?

人们内在超我的实现一般都是面对挫折时所持有的态度,下面的测试将测验你内在潜藏的超我部分究竟有多少得到了释放。

这里所说的“挫折”是指心理学上的挫折,是指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

1.在过去的一年中,你自认为遭受挫折的次数?

A.0~2次。

B.3~4次。

C.5次以上。

2.你每次遇到挫折,会如何解决?

A.大部分都能自己解决。

B.有一部分能解决。

C.大部分解决不了。

3.你对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

A.十分自信。

B.比较自信。

C.不太自信。

4.你面对未来的态度是什么?

A.知难而进。

B.找人帮助。

C.放弃目标。

5.有非常令人担心的事时,你会做出什么反应?

A.无法工作。

B.工作照样不误。

C.介于A、B之间。

6.碰到讨厌的对手时,你如何对待?

A.无法应付。

B.应付自如。

C.介于A、B之间。

7.面临失败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A.破罐破摔。

B.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C.介于A、B之间。

8.工作进展不顺利时,你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

A.焦躁万分。

B.冷静地想办法。

C.介于A、B之间。

9.碰到难题时,你会如何解决?

A.失去自信。

B.为解决问题而动脑筋。

C.介于A、B之间。

10.工作中感到疲劳时,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待?

A.总是想着疲劳,脑子不好使了。

B.休息一段时间,就忘了疲劳。

C.介于A、B之间。

11.工作条件恶劣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A.无法工作。

B.能克服困难做好工作。

C.介于A、B之间。

12.产生自卑感时,你会怎么办?

A.不想再做工作。

B.立即振奋精神去做工作。

C.介于A、B之间。

13.上级给了你很难完成的任务时,你会如何处理?

A.顶回去了事。

B.千方百计完成好。

C.介于A、B之间。

评分标准

1~4题,选择A、B、C分别得2、1、0分;5~13题,选择A、B、C分别得0、2、1分。

测试分析

8分以下:你的抗挫折能力很弱。面对挫折要先冷静下来,尝试激励自己树立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而不是先选择放弃或回避。

9~16分:你虽然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对某些挫折的抵抗力薄弱。

17分以上:你的抗挫折能力很强,你能够正确地看待挫折。在内心深处,你内在的超我部分正激发你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你成功的概率会很大。第二十四章齐加尼克效应

在一个实验中,所有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在接受任务时都表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是志愿者在顺利完成任务后,紧张状态也随之消失;而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志愿者,紧张状态却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也总是被那些没有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也难以消失。这种现象就可以用“齐加尼克效应”下解释。

什么是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是指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它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实验。

实验者将志愿者分成2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期间,实验者对其中一组受试者进行干扰,使他们的工作不能完成,而对另一组则保证他们顺利地完成。实验结束后,实验者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在接受任务时都显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是在顺利完成任务后,紧张状态即随之消失;而不能如期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却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没有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

“齐加尼克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情绪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紧张情绪持续不变。

鉴于“齐加尼克效应”中的这种负面效应,人们应该学会在工作中高效地完成任务,或者选择合适的时间来完成工作,而不应该把这种负面效应带到生活中。

1888年,本杰明·哈里森参与了美国第23届总统竞选,当日,哈里森很平静地等候竞选的最终结果。他的主要票仓在印第安纳州,当印第安纳州的竞选结果宣布时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当哈里森的朋友兴冲冲地给他打电话祝贺时,却被告知哈里森早已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上午,这位打电话道贺的朋友跑来问哈里森,面对“竞选”这种大事怎么还能睡那么早。哈里森解释说:“熬夜并不能改变结果。如果我当选,我知道我前面的路会很难走。所以无论怎么说,休息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哈里森清楚地明白:休息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工作会带来压力。但是,他也许不知道,自己所要对付的正是因为工作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的存在会严重困扰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人并不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工作,而是在没有完成前一项工作的情况下接着开展另一项工作,这就导致很多项工作重叠在一起去完成。有时他们看起来是在上班,但实际上他们还在思考自己前面没有完成的工作,因此大脑并没有集中处理眼前的工作。比如,搞攻关项目的科研人员会在研究的课题没有解决时,脑子里持续出现课题的影子。

尤其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阶层来说,他们从事的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他们紧张的工作状态也是持续存在的。

根据“齐加尼克效应”可以得出,这种因未完成工作的紧张情绪的持续存在,不仅会影响接下来的工作或生活,更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影响工作或生活。

27年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第二轮比赛中,“神奇小子”丁俊晖以1∶5的大比分输给了苏格兰名将多特,无缘八强。按照常理来说,丁俊晖输给拥有26年世锦赛冠军和27年中国公开赛冠军等头衔且世界排名第二的多特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纵观比赛的全过程,丁俊晖的失利就不单是输掉一场球那么简单了。

第1局虽然输了,他的表现还算正常,仅有8分之差。而第2局他不仅输了球更输了士气,此后他的情绪持续低落,进攻和防守均不断出现失误,虽然第5局扳回了一局,但仍然改变不了失利的命运。

是什么让丁俊晖一输再输,不再神奇呢?相关评论说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的问题。在温布利大师赛决赛之前的一切情况都比较顺利,丁俊晖顺利地拿下了3个世界性大赛的冠军,但是当决赛中出现进程不顺、球迷挑衅等一系列问题时,丁俊晖心理素质的脆弱便表露无遗。在他身上表露出“齐加尼克效应”,导致他心理状态的持续紧张,让这位曾经“神奇”的人物一输再输。

“齐加尼克效应”还表现在军事战争上,因为一场战役的失利常常会使军队的士气持续处于低迷状态。

19世纪的土耳其可谓是一个“常败国”,它先后被俄罗斯打败了3次,第一次是1812年,第二次是1829年,第三次是1878年;在1912~1913年间,土耳其在与意大利、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及阿尔巴尼亚的战争中也全都失利;同时,土耳其于1832年、1839年、1840年先后3次败给埃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站到了德国一方,成为同盟国的一员,结果也被协约国打败。土耳其接连失败固然有一部分客观原因,但主要是因为它摆脱不了持续失败的负面情绪的影响,以至于成为一败再败的“常败国”。

当然不可否认,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良性的,它可以使我们振作,但更多的却使我们感到自己无力控制事物,而这种压力导致“齐加尼克效应”,使我们更加疲劳甚至畏惧。

视工作为乐趣方可成功

人们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齐加尼克效应”,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你想成功,那就尝试着把手头的工作看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情。如果做不到,那就尽快放弃,重新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与其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上不停地耗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样成功的概率会更大些。

旋车工萨姆尔·沃克莱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旋螺丝钉,看着那一大堆等待自己去旋的螺丝钉,萨姆尔·沃克莱满腹牢骚,心想自己干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来旋螺丝钉呢?他想过找老板调换工作,甚至想过辞职,但是出于种种考虑,这些决定都被否决了。最后他寻思能不能找到一个积极的办法,使单调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起来。

就这样,沃克莱从工作中找到了乐趣:他和工友商量开展比赛,看谁做得快。他的这个办法果然有效,他们工作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乏味了,而且效率也大大提高。不久,他们就被提拔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后来,沃克莱成了著名的鲍耳文火车制造厂的厂长。

同样一份工作,用不同的心态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洛克菲勒在给儿子写的一封信中说道:“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这句名言里同样反映出“齐加尼克效应”对心态消极的人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只有心态转变,工作的压力才能成为你向上的动力,也才能够将“齐加尼克效应”降至最低。

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谈论学术态度和创新精神时,多次提到“快乐学术”的观念。虽然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并日复一日地从事科研工作,但是他丝毫不会感到有压力。他认为,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喜欢这种工作方式。他还说,只有你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快乐的才可能成功。

与之有相同观点的是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副总裁卓以和,他成为29年入选美国专利商标局国家发明家名人堂唯一的华裔科学家。卓以和表示,这次获奖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在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他说:“成功的秘诀在于80%的努力加上20%的机会和灵感。要把每天的工作当成乐趣,才有成功的希望。”

做什么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只要你喜欢而且擅长做的,就可以将你的热情与事业结合在一起。无论工作中有多少成功、多少失败,你都要视事如常,只有摆脱“齐加尼克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才能始终以良好的状态突破自我,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