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的发展随着宋代废除郡县制基本已经告一段落了,而堂号的规模却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的堂号能达到数千乃至上万个,而郡望则远远达不到这个数量。这主要是因为郡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区分贫富贵贱方面,因此受到了比较严格的限制。而堂号的功用则更广泛,除了能够起到区别姓氏、地位的作用,堂号还有教育家族子弟的作用,人们可以根据家族的需要随意立下堂号,所以数量之多难以统计。故而郡望可以用来直接当做堂号,而堂号则不能作为郡望使用。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名
名就是个人的称呼,是一种带有指向性的符号。对一个人来讲,姓氏是属于家族共有的,名则是属于自己的。“名”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中,它既是人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人们逐渐在群体中发现自我的体现。在古代的不同阶段,人们的命名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不过女性一般是没有正式名字的,而只有乳名等非正式的名。在女子出嫁后,连这些非正规的名也会被废止,只是冠夫姓和父姓称“氏”而不称“名”。
一般来讲,单名出现较早,在两汉及其以前的时代,单名十分盛行,而双名则是在唐宋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的。
在起名的习惯上,商朝人喜欢以天干或出生日的干支作为个人的名,例如太乙、盘庚、武丁等。到了西周人们对起名一事则更为谨慎,产生了一些特殊的起名礼节和规范,因此起名的方式也和商朝有了很大的不同。相比之下,战国时期的人起名则更重视占卜的作用。
如果说在奴隶制社会中,人们起名更重视天道,那么到了封建社会,人们起名时则多了一种世俗的禁忌,不断强调着王道的尊荣。例如有些朝代的人开始避讳用那些带有王者寓意的字为名,如天、君、龙、圣、皇等。
除此之外,各个朝代都有其富有个性的命名法。如魏晋时期,人们崇尚用“之”字命名,比如王羲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播,开始有人以“僧”字为名;而唐宋人喜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名等。
然而最有影响力的命名方式还是按照字辈谱命名,比如当代著名翻译家查良铮与著名作家查良镛为同族叔伯兄弟,他们名中的“良”字就是他们属同一辈分的象征。这种命名方式兴起于宋朝之后,在明清时期尤为兴盛。至今仍有部分地区用这种方式为新生儿取名。
综上可见,人们的命名习惯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个人的名往往能够体现出其生活时代的潮流指向及特有的文化气息。不过那些富有吉祥寓意并简洁易记的名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字
字与名一样,都是用来指代人的称谓。人们普遍认为,字是从名中分化出来的,它对名有解释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又称“表字”。相比“名”的普遍,只有古代身份地位显赫的人才能有“字”。所以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人们一般不直呼对方的名,而是用字代替。
古人取字与命名还有一些不同。据《礼记》记载,古人命名一般是在孩子三个月时进行,而取字则要等到孩子成年之后。
另外,古人取字一般会遵循几种规则,一种就是与名同义,如张衡字平子,陶渊明字元亮,秦观字少游等。还有一种就是与名反义,如晏殊字同叔,朱熹字元晦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名、字连义,相辅相成的取字法。三国时期的著名蜀将赵云就属此类,赵云字子龙,其中“云”“龙”相连,即成云中之龙,有富贵不凡之意。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字乐天,古有“乐天知命,故不忧”一说,因此乐天必能居易,也是运用了这种连义取字法。当然,在这三种取字方式外,也存在其他的形式,古人的字有时也来源于典故,或起到表示行辈的作用。
从古人丰富多彩的取字方式中其实不难看出字与名的紧密联系,字与名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因此更容易表达出亲人对孩子的期许。
号
如果说“字”相比“名”来说有尊称的含义,那么“号”则比“字”更尊贵。号是古人在名和字之外的第三种称谓,又称别字、别号、别称。
“号”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古人自己取的“自号”,另外一种则是人们为了纪念那些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而为其奉上的称号。其中别人赠送的称号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生者送上称号,这种一般称为“尊号”“雅号”,还有一种则是为了纪念逝者而追封的号,世称“谥号”。
古人取自号时,一般会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就是居住地。有些人喜欢用生养自己的故土之名而取自号,借此表达自己的归属和乡情,如五柳先生陶渊明、青莲居士李白等都属此类。第二种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情趣取自号。以此种形式取自号的古人也比较多,如号称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的“六一居士”欧阳修即是如此。最后还有一类就是依照年龄、体貌特征等取自号。辛弃疾就是从自己的年龄出发而取的号,所以他的自号为“六十一上人”。
别人送号给生者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以人们的事迹取号,李白就是因为写了《蜀道难》这篇文章才得来了一个“谪仙人”的赠号。据说年过古稀、德高望重的四明狂客贺知章见到李白写的《蜀道难》后赞不绝口,称颂说这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篇,直称李白是谪仙人。后来这个谪仙人的称呼不胫而走成了世人称呼李白时的一种共称。
另外,还有人用官职称谓或任职地点作为赠号的依据。例如王羲之又称王右军,杜甫又称杜工部,都是别人根据他们的官职为其送上的称号。
据学者考证,号的起源较早,但一直不太流行,直到唐宋时期,号才发挥了它第三称谓的作用,大肆盛行起来。相比名与字要受限于姓氏、家族行辈,号则显得自由奔放多了,因此尤其受那些古代的“文学青年”们所喜爱。由于号的这种特殊性,有时也会导致一个人身兼数“号”的情况,不过这恰恰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因而号在唐宋时期兴起后,一直流传至民国时期,甚至当代的许多文化界人士,依旧有取自号的习惯。
五、起乳名
现代社会生活中,为新生儿起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讲求计划生育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将给孩子起名视为一件家庭大事,会让所有的家庭成员列席参与意见,而且给孩子起名的工程往往在孩子还没降生之前就已经启动了,这些既表现出了长者对孩子的疼爱和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也体现出了姓名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这一点上,古今无异,古人对给新生儿起名一事的重视程度丝毫不比如今的人逊色,相比之下,甚至更谨慎。现在可能有的家庭已经没有了起乳名的习惯,但古人在孩子生下来后一般都会先为其起一个乳名。
乳名的由来
乳名即小名,是孩子的长辈亲人对孩子的爱称。在我国,乳名制度由来已久,作为一种民间习俗,起乳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颇为盛行。由于古代的医疗卫生条件差,不少孩子并没有成年就夭折了,然而古人却认为这是因为有妖魔鬼怪作祟,将孩子的魂勾走后又让孩子的肉体染上了各种疫病,因此才导致孩子夭折。对此古人的应对办法是请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新生儿起乳名,相传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得到长者保护,鬼怪不敢近身。也有的古人会在起名之前到庙里求签问卜,然后将问卜的结果和神佛之名相联系,然后得出孩子的乳名。由此可见,古人为新生婴儿起乳名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据说小名或乳名在很早以前就是如今的大名,不过到了秦汉时期,人们觉得这样的名字有失文雅,于是就逐渐废止了以乳名为大名的习俗,逐渐将乳名与大名分化,形成了新的姓名制度。
民间起乳名的讲究
古人在给孩子起乳名时,还有很多讲究。民间常可看见那些以“狗剩”“石头”“铁蛋”为乳名的孩子,据说这样起乳名就是为了防止孩子的名字太过喜庆会使孩子折福减寿,不好养活。
也有些人家在给孩子起乳名时颇费周折,还要请算命先生为其看相、批生辰八字,然后再根据命中盈亏起名,如有的孩子命里缺水,就会起“水根”一类的名字。
如今一些地方的人依旧有给孩子起乳名的习俗,不过现在起乳名一般不会再有辟邪驱灾的含义,而只是为了让孩子的名字好听、好记,便于交流而已。这类乳名的起名方法一般是在正式的名字前加一个“小”字或在名字后加“子”字,另外也有一些地区喜欢用叠字,比如“小贝”“庆子”“佳佳”等。
古人在给孩子起乳名的时机上也是有说法的。例如明清时期给孩子起乳名要在“洗三”或“满月”时进行。所谓的“洗三”是古人很重视的一个诞生仪式,据说在新生儿出生三天后,要举行为孩子沐浴的活动,一是为了洗去孩子身上的污垢,防止疾病;二是为了消除灾难,保护孩子平安。而满月就是指孩子出生满一个月,中国人一般都有摆满月酒的习俗,为的也是让孩子大吉大利、一世安康。因此给孩子起乳名也要等到举行了类似的仪式后才能进行。如今已经很难再看见类似的起乳名的习俗了。
少数民族地区的乳名习俗及礼仪
乳名在很多国家当中都曾经盛行过,不过很少有人会为了乳名而举行专门的仪式。而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却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礼仪活动是为了给孩子起乳名举办的。
1.哈尼族叶东支的习俗
哈尼族中的一个支系——叶东,就有着类似的习俗。据说叶东人在孩子出生时,会让家中的老人将孩子抱到外面,一边给孩子裹上柔软的布,一边对其说祝福的话,同时还要说出孩子的乳名。而负责接生的产婆此时要在房门外点起火堆将孩子的胎盘和胎膜放入火中烧掉,并将胎衣灰收入容器中保存起来。
在孩子出生三天后,家人就会为其举行盛大的起名仪式。在仪式开始前,孩子的父母要杀鸡煮饭,制作美味的糯米团,然后在院中摆上桌椅和糯米团。仪式开始后,村里人就会拿着鸡蛋来换食糯米团。如果新生儿是男孩,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手拿锄头做锄地状的童男,其寓意是将来这个孩子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勤劳朴实的男人。如果生的是女孩,则出现一个手提竹筒饭,拿劈柴刀做劈柴动作的童女,这主要是表达女孩将来会成为一个贤惠孝敬的女人。
诸如此类的仪式完毕后,这家的主人就会邀请村中男性长辈聚餐。其间,同一家族中辈分最高的男性长者会将一块嚼烂的鸡肉放入新生儿的口中,然后说出对孩子的祝福,并用孩子父亲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为孩子命名,其中父亲的字要排在第一位(新生儿如果是女孩则一般没有这个步骤)。据说这主要是为了彰显叶东人的父权即男权。
一般来说,叶东人家中的五六岁儿童会同时拥有几个不与祖先重复的乳名,直到七八岁后孩子就会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了,而其他的乳名则不再使用。据说这种换名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驱除疾病和灾祸。
2.彝族的习俗
彝族人也有因为孩子起乳名而举行的仪式。彝族人一般会在孩子出生五天后举行一场由巫师主持的起名仪式。
在仪式当天,巫师除了要驱邪捉鬼,还要兼任厨师一职,杀鸡宰羊宴请宾客。在宴请宾客的同时,巫师还要为新生儿修剪胎发,查看相貌命格起乳名。如果婴儿的母亲或婴儿自己命不够好,巫师就会给孩子起一些卑贱的名字。有时候也会用官职名称为孩子命名。
3.瑶族的习俗
如果新生儿降生在瑶族人家中,瑶民就会为其举行一种很有意思的仪式。在给孩子命名前,家中年长的女性会采来柑橘等植物的叶子放入水中为孩子洗澡。之后,这家还要杀一只大公鸡,请祭师、神婆一类的人到家中为孩子驱邪祈福,将添丁之事通禀自己的祖先以及诸神,请求他们的庇佑。而孩子们的乳名也不能由父母起,而是要让祭师、神婆来起。
六、取名常识
在古人看来,姓名不仅记录着血缘关系,是个人的一种符号,也是关系到人一生命运的东西。它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也能左右孩子一生的吉凶祸福,因此必须被谨慎对待。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着许多取名的常识。在《周易》中还专门讲述了严谨的取名规则。后来,人们对姓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还发展出了姓名学。
一般来说取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就是要重视数理,数理的选择是取名中最重要的一步。所谓的数理选择就是指通过五行八卦,先算出取名者的五行喜忌,然后在名字中调整五行盈亏,平衡命理。另外还要避开那些不吉利的数字。
第二点就是要重视字音的选择。姓氏与名字的声母或韵母重复是不吉利的,因此应该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另外还要重视谐音,即使字形优美、寓意深刻的字有时也会有谐音不好的情况,故而要十分注意,不然起的名字也不会很好。除此之外,如果姓名的声调相同,读起来会很绕口,也应该尽量避免。
数理、字音都兼顾到了,还要考虑字义。在字义的选择上要注意三点,第一就是尽量不使用生僻字,第二是要注意字义的圆满,不要用一些寓意不好或过于俗气的字词作为名字。现代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因此很容易将西方的那一套搬到中国来,因此在取名字时应该注意这种不良倾向。如果实在喜欢可以起个英文名,但最好不要将洋化名与中文名混淆。一般来说就是要符合互补原则,命柔则应该取个刚强一点的名字,命刚则应该选择柔和一点的字词作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