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3681100000014

第14章 不拘小节聚人才,知人善任做事业(1)

“将军额头能遛马,宰相肚里可撑船”,从古至今,凡是青史流芳、受人敬仰之人一定是胸襟宽阔、博爱仁厚,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的“长者”。职位越高,就越是要有包容的气度,如此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事业越大,就越是要有宽厚的风范,如此才能“周公吐噗,天下归心”!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佛经上说:“君子宜净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成就一番事业是每个胸怀大志的人都共有的心愿,为此,我们努力奋斗,费尽心机,希望梦想能够早日实现。欲要做一番事业,不仅需要超群的才能、良好的机遇、充足的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个宽大的胸怀。

一个人若度量宽广、性格豁达方能处处契机应缘、和谐圆满。若度量狭小、整天纠缠于无谓的鸡虫之争,非但有失儒雅,终日郁郁寡欢,而且他人唯恐避之不及,自然难成大事。

东周时期,楚王命令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必须先打败楚国。晋文公身边的大臣们也都说:“楚国总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建立霸业,扶助有困难的国家,现在正是时机。”

于是,晋文公便扩充自己的军队,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地去救宋国。不久之后,晋军便打下了原本归附于楚国的卫国和曹国,并俘虏了两国的国君。

楚王见此状,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一听到晋国出兵的消息,便立即下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自信满满地觉得自己一定能将宋国拿下,便让部下回禀楚王,称自己一定要拼一拼,不肯就这样轻易退兵。

此举已经让楚王感到很不痛快,结果,成得臣不幸兵败,惹得楚王大怒。

为平息楚王的怒气,成得臣自刎身亡,致使楚国失去了一员大将。晋国得知此事,额手相庆。

后来,秦国大将孟明视率领各将士袭击郑国,途中遭到了晋国军队的伏击,导致败军而归。

对此,秦穆公非但没有怪罪孟明视,反而更加重用他,授权其主管军事之职。

孟明视对秦穆公的宽宏大量十分感激,从此更是像对待父亲般地尊敬秦穆公。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报当日被晋国打败之仇。秦穆公便派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率军去攻打晋国。但由于晋国做了充分的准备,秦军又打了败仗。孟明视觉得无地自容,十分惭愧。

然而,秦穆公仍然没有加罪于他,而是对孟明视勉励了一番,继续让他统帅军队。

经过两次失败以后,孟明视变得沉稳了许多。他不再像过去那样轻敌,开始注意国家政治,关心百姓生活,重视对每一个士兵的运用。

同年冬天,晋国一再挑战,孟明视都不予理睬,还是按部就班地训练自己的兵马。

后来,晋国人把秦国的两座城都夺去了,孟明视仍然按兵不动。很多秦国人都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多次要求秦穆公撤换掉胆小的孟明视。

然而,秦穆公却没有这么做,依旧对其委以重任。

公元前624年夏,孟明视请秦穆公一起去攻打晋国,立誓:“此战不胜,绝不苟活。”他带领将士勇敢冲杀,没几天就夺回了之前被晋国夺去的城池,另外还打下了晋国的几座大城。秦国军队所向披靡,终于得以雪耻。

凡是有才学、品德的君子,无论遇到什么事首先要保持冷静的态度,细心观察,万不可随便表现出自己性格强硬、刚直的一面,以免功败垂成。

在努力奋斗的路上,遇到一些波折的时候,不妨一笑了之,显出一些大家风范;即使别人的冒犯关系到了我们的事业和命运,忍之,也是大将风度。

隐忍和宽容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态度,更是一个人的涵养和远见。学会隐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和成事机会,唯有隐忍者,才能谋大事。

范仲淹一生从政都为人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他在任吏部员外郎时,恰逢宰相吕夷简执政,朝中很多官员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为了使朝廷的江山更加稳固、政律清明,范仲淹上奏了一个《百官图》,依次说明哪些人是贤德之辈,提拔得当;哪些人庸碌无能,提拔完全是出于私心。并向朝廷提议,要任免近臣,凡超越常规的,不应该完全交给宰相去处理。

吕夷简认为这一奏章完全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于是便向朝廷上奏,称范仲淹“指为狂肆,斥于外”。朝廷听信了吕夷简的谗言,将其贬为了饶州知州。

公元1040年,西夏王率兵入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防御西夏军务。

宋仁宗担心范仲淹会因为之前与吕夷简之间的不愉快而心生不满,耽误了正事,于是,便下谕让范仲淹不要再纠缠于往事。范仲淹领旨谢曰:“臣一向关心和议论的都只是国家的事情,对吕夷简本人并没有什么怨恨。”

吕夷简得知范仲淹的此番言论之后,顿时心生内疚,惭愧地说道:“范公的胸襟之宽广,胜过我一百倍啊!”

所谓“让三分心平气和”,事业有成的聪明人,往往懂得忍让,懂得宽容别人的过错,所以他的心胸是宽广的;而迂腐的人,往往会斤斤计较,凡事都要争个高下,吃不得半点亏。

这样的人,到头来还是为自己前进的路上设置了障碍,拖延了自己成功的步伐。做人应该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能忍则忍。你的忍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可以给他人一个缓冲和自我反省的机会;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也可以让自己的头脑永远清醒冷静,何乐而不为呢?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之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其实,我们不但不能与人相争,最好也能学会不与事相争。但是古圣先贤的话所蕴含的哲理,很多人却不能明白,不懂得凡事斤斤计较、与人相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宽和之心面对世界,给自己的生活留一份平静和美好。当心境日益趋于平和时,你会发现,以前很多想得而不可得的好运竟然悄无声息地降临在了自己的头上。

有忍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世人感觉到生活的辛苦、打拼的劳累,并不是生活本身对于我们过度的苛责,而是我们自己太容易被外界的情绪所左右、感染。在努力奋进的路上,如果你因为那些穿心掠肺的目光而苦恼,被飞短流长的冷言扰乱了心智,就说明你正被自己编织的乱麻所束缚。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人会把你长久地留在心上,你追求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给自己看的,你有多大的胸怀就会成就多大的事业。

假使有一天,你登上了人生的某座高峰,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时,更不要忘记那些一路上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以及在你跌入低谷时主动拉你一把的人。

之所以会有人愿意为你提供帮助,正是因为你拥有宽厚的胸襟,愿意与人为善。因此,任何一个想成就一番大事的人,必定要克己忍让、宽容待人。心胸狭隘的人,处处与人计较,往往成不了大器;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

唐朝李林甫非但是一个庸腐的奸臣,而且心胸十分狭窄。只要是经过他培植的后备官都必须符合他的标准。

因此,这些官吏大多胆小怕事,而且擅长逢迎拍马之术,终日碌碌无为,缺乏自己的主见。才使得朝廷因没有可用的人才,而日益动荡,逐渐走向衰落。

无独有偶,南宋时有名的奸臣秦桧也是这样的人。他培养的后备官一定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论个人能力一定不能强于自己;二是一定要对自己绝对服从,不能过多地发表个人意见或有半点忤逆;三是在政治路线上一定要与自己保持高度的一致。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拔官吏,南宋的灭亡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了。

庄子在《庄子·秋水篇》中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纳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无论是谁,要想有气度和容量,就必须吸收来自各个方面的见解和知识,才能成就自己的广博和美好的前景。

做人如果小肚鸡肠,没有包容的胸襟,怎么可能得到旁人的敬重,又如何成就事业呢?没必要总是抓着鸡毛蒜皮的小事让自己的情绪悲愤不已;也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言行和影响限制自己的思路和前进的步伐。

正所谓:“有忍乃有济,有容德乃大。”世界和舞台的大小取决于我们的心。自古以来,很多仁人志士都将宽容大度作为自己的修身原则。开阔的心胸、开放的视野,有助于使我们抓住更多的机会。

宋太宗赵炅是一位很懂得用宽容来笼络人心的君主。一次,宋太宗在北陪园设酒宴款待大将王荣,并命殿前司都虞侯孔守正前来陪酒。

酒过三巡,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竟然在宋太宗面前与王荣论起战功来。两人互相争论,越说越动气,后来连君臣礼节都顾不上了。

最后,一旁的侍臣们实在看不过去了,觉得这样是对宋太宗的大不敬,奏请太宗将二人抓起来交吏部治罪。但是宋太宗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派人将二人送回了各自的府中。

日次,孔守正、王荣二人酒醒之后,忆起了昨天在太宗面前的失仪之举,顿觉惶恐万分,立即一齐赶到朝中向宋太宗请罪。宋太宗并没有表现出半点不悦,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朕昨日也喝醉了,记不得这件事了。”

宋太宗用他宽容的度量原谅了孔守正、王荣二人的失态,也为自己做了一次很好的感情投资,为日后的用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乘义章》中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含曰藏。”

无论何时都不要自恃才高,傲视众人,也不可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可贵之处,都有别人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正所谓“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胸襟宽广、能够倾听和接受不同意见的人,不会被生活中的琐事打扰,也不会因环境的困顿而自怨自艾,使心中的理想永远坚定如此;他们能毫不犹豫地抛弃一己之私,广聚人脉,永立于强者之巅。

欲用人,先容人

《菜根谭》中说:“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对管理者来说,如果只能看到员工们的短处,那么在你的眼里他们难免就会成为一身缺陷之人;倘若你肯换一种眼光来看待员工,包容他们为人处世的不足之处,以他们的所长为己所用,那么你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成功的事业,还有“得道多助”的人脉。

正所谓:“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灭;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世间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又怎么会有毫无缺点的员工呢?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凭借一己之力成功,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欲要做事,先要累积人气,而关键就是要有容人之量,天时地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但人和却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大将都有容人之量,经不起时间的磨炼,承受不了挫折的人,要有所成就很困难。一个人,只有能够包容世间万物,采百家所长,才能有深度、宽度,也才能有广泛的人脉。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被当做是中国古代名士的代表,其中山涛不但是七贤中年龄最大的长者,其宽厚之风在当时的官场上也被人称赞,时人评价山涛“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能名其器。”就是说,山涛这个人就像是还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一样,大家都非常喜欢它,觉得这是极其珍贵的宝物,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估量出它的真实价值到底是多少。

山涛当时在朝廷中负责选拔官员,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长。山涛用人眼光非常精准,没有给朝廷推荐过一个滥竽充数的人。他会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评论,然后再公奏,被称为“山公启事”。更重要的是,他推荐人才关键是看此人能否胜任其职,而不在乎其身上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例如,与山涛同为“竹林七贤”的阮咸,因为好酒如命,所以在官场上一直不被重视。然而山涛知道阮咸虽然好酒却是个有才华、明辨是非之人,当时吏部侍郎出现空缺,他认为阮咸的为人适合担任此职,于是向晋武帝司马炎举荐阮咸:“吏部郎主选举,宜得能整风俗理人伦者……散骑常侍阮咸真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也,若在官人之职,必妙绝于时。”

吏部侍郎这个职位主要是负责“整风俗理人伦”的,山涛认为阮咸表面上看起来不拘礼法,但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深识清浊,无论是什么事、什么人都不能改变他的本性,这一点很适合担任吏部侍郎之职,他能够“正己”,还可以“正人”。

山涛对阮咸的评价极为到位,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阮咸为人确实如此,他并非外表看起来那样张狂不驯,其实他的本性是“贞素寡欲”的,这是真正的名士才具有的精神特质,因此阮咸是“妙绝于时”的人选。

但是,晋武帝却出于稳固朝政的考虑,没有提拔阮咸,可山涛却坚持再三地举荐,直到被司马炎推托了三次,并正式任命其他人选,他才罢休。

不仅对阮咸如此,山涛还推荐许多出身寒门的才子,也提拔过不少不受重视被埋没的人才,他在选择官员的时候能够做到扬长避短、知人善用,成为当时西晋初期极为重要的官员。

人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果丝毫不能容忍他人的缺陷,就会在无形中失掉很多“珍木”。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才干,并不在于他有无缺点,而是在于他在某一方面有无突出的才干。

毕竟人无完人,学会包容他人的小是小非,才能够使每个人都人尽其才,取得突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