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3681100000015

第15章 不拘小节聚人才,知人善任做事业(2)

清朝雍正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才,他们各展所长,才使得雍正王朝不论是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名臣之所以能够各展其长,主要在于雍正帝能察贤辨才,不求全责备。他对李卫的大胆任用,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李卫并非科举出身,而是捐资入仕的。这样的身世背景,对于当时极看重出身的年代来说,是不大受人重视的。然而,雍正帝却看上了李卫身上那种敢作敢为,办事一向以国事为重,雷厉风行的劲头。

李卫上任户部郎中的时候,正值康熙末年,盐务废弛,百弊丛生。他一上任就严肃法纪,毫不留情地弹劾和罢免了很多不法官吏,为盐务整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此外,李卫还负责钱粮入库等事。当时,管理户部的还有一位亲王,指令每收钱粮一千两则加收平余十两。李卫觉得此举十分不妥,便大胆劝阻。

但是,没有被亲王采纳。于是,为了阻止亲王继续将此举进行下去,李卫便准备了一个大箱子,内蓄其钱,并在柜子上写着“某王存余”,然后将箱子放于户部东廊下,使其贪赃行径暴露于众。结果把那个亲王弄得十分难堪,才停止了加收。

这几件事都被雍正帝记在心上,他十分佩服李卫的胆量和作风,因此,即位之后就对他委以重任。

实践证明,雍正帝用李卫是正确的,只要是他所到之地,所管之事都能顿见成效。

然而,李卫虽然才能出众,但也并非没有缺点。他生性骄纵,对管理者粗鲁无礼,对人才又十分刻薄。因此,与上下关系都比较紧张,经常有人在雍正面前告他的状。但是,雍正帝并没有求全责备,他曾评价李卫说:“李卫之粗率狂纵,人所共知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洁,勇敢任事,以挽回瞻顾因循,视国政如膜外之颓风耳。除此他无足称。”

古人常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无多苛求。”李卫受到雍正帝的重用,不是因为他没有缺点,而是因为雍正帝能避其短、用其长,才使他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短处是相对存在的,只要善于激活他某一方面的长处,那么他就可能修正自我,爆发出惊人的工作潜能。

正所谓:“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用人的大忌就是吹毛求疵。很多管理者认为要求苛刻一些,能够优化自己的企业结构,对人产生激励作用,实际上这不是行之有效的用人之道。用人如果仅从人的弱点上着眼,就是对人力的错用和浪费。

想要让他人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助力,就要先有容人的雅量。管理者应当重视和发掘人才的潜力,不要总是和员工的短处过不去,而忽视了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

包容细枝末节,方能成就大事

《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回子思向卫侯推荐一个人说:“此人可以统率三万七千五百人,很有军事才能。”卫侯忙问是何人。子思答曰是苟变。卫侯立即表示不同意:“我知道此人,他曾经在向老百姓征收田赋时,白白吃过人家两个鸡蛋。”

子思听后劝道:“君主用人,好比木匠用木料,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如果有一棵很粗的大树,即使烂了几尺,木匠也不会因此而把它丢掉。当下战争纷起,正是用人之际,怎么能为了两个鸡蛋而弃用一员大将呢?”

卫侯听完子思的话甚觉有理,茅塞顿开,便接受了子思的意见。

老子曾经说过:“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世间上的所有事情,无论有多么困难,起初都一定是从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发展而来的;而那些我们看起来伟大的事业也是从细小的事情发展起来的。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容纳细枝末节的小事,这些事无论是好是坏,都能成为成功的奠基石。

成就大事,心中就要包容万事、万人。如果你心存希望,那么快乐就会随之而来;如果你心存真挚,平安就会跟随在后;如果你心存善念,万里晴空必定举头可得;如果你心存坚持,幸福就会常伴左右;如果你心存美丽,总会有温暖环绕着你;如果你心存仁爱,就注定会受人敬仰。

汉宣帝时,有一位名叫丙吉的丞相,待人十分随和宽容,几乎人人都敬重他的品德。

一次,丙吉的车夫因为醉酒而呕吐不止,不小心弄脏了他的帘子,害得丙吉只好走路回家。管家得知了状况之后,将车夫大骂了一通,欲将其辞退出府。丙吉知道此事之后,对管家说:“还是让他留下来吧。假若你为此而辞退了他,估计也没有谁肯再雇佣他了。”车夫对丙吉的大度和包容十分感激,此后,他滴酒不沾,全心全意为丙吉赶车。

车夫不但有决心,还是个细心之人。一次外出的时候,他看到驿站的骑手带着红、白两个袋子从身边奔驰而过。车夫心想:这是边疆的紧急文书,一定是边疆出了什么事。于是,便到驿站打听,得知原来是敌军已经攻入了代郡、云中等地。而那些地方的太守体弱多病,根本就不可能奋起御敌。得知了这些情况,车夫立即赶回府中告知了丙吉。丙吉听过之后,马上就命人对边境的官员进行了审查,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正值此时,皇上召丙吉和御史大夫觐见议事,询问的正是边境的官员情况,御史大夫因为事先没有准备,说起话来自然支支吾吾、不明所以。

而丙吉则胸有成竹,对边疆的情况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并针对现有的情况提出了可行的救援计策。

汉宣帝一看丙吉如此从容干练,甚是高兴,他不但采纳了丙吉的意见,还对他进行了褒奖。而御史大夫因为办事不力,被降了职。

佛家认为,禅心是超越无限空间,遍布于世间各处、恩泽无尽之境;同时也超越了时间上的束缚。

因此,无论是何时、何地、何人,都可以在一切空间、一切时间里得到真正的禅心,如此亦会超越自我。正是因为佛法的无边、无穷,无论何人在何时都有信奉的机会,无论是多么细小的礼佛之心都能得到佛祖的认可。

“爱出者爱返,福出后福回”。世人却往往很难参透这一点,每个企业里都难免有犯了错误的员工,甚至是脾性有些奇怪,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一无是处。一般情况下,怪人也有怪才,体内通常蕴藏着常人所不具备的才能,若是巧加利用,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领导者来说,超常的度量和珍惜人才之心是必备的。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古怪或者行为出格大都是由于其内在的特异禀赋造成的,这种特异的禀赋使他们行事一般不守常规,而是表现出超常性。他们有的苛求挑剔,有的脾气火暴,有的内向深沉、城府颇深……但是没有个性的人,往往也缺乏创造力。因此,深通用人之道的领导往往胸怀宽广,能够包容错误,也能够欣赏他们性格中古怪的成分,这样更容易助自己成就大事。

遇事兼容并蓄,对手亦可是知音

去爱一个值得我们爱的人,不是一件难事;去恨一个让我们厌恶的人,更是容易。但是如果竞争对手是值得尊敬的人,你是否能够给予同样的尊敬呢?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实,正是因为有了竞争对手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勤勤恳恳、动力十足。如果我们能选择互惠共生,各得其所,各退一步,反而可能会赢得更大的利益。

丛林中生活着一种叫“蜜貛”的动物,它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野蜂和蜂蜜。但遗憾的是,它总是没有本领准确而快速地找到蜂巢。

在森林中生活的还有一种名为“指蜜鸟”的小鸟,它最感兴趣的是野蜂幼虫和组成蜂房的蜂蜡。但它要把蜂巢弄碎,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于是,指蜜鸟与蜜貛没有选择各自寻找或者争抢食物,而是取长补短,相互依赖。当指蜜鸟发现树枝上的蜂巢之后,就会马上飞到蜜貛身边。蜜貛按照指蜜鸟给予的情报跟着它来到筑有蜂巢的树下,然后爬上去,将蜂巢咬碎,美美地吃上一顿蜂蜜大餐。而指蜜鸟却安静地停在附近的树枝上,等待着蜜貛吃饱喝足。等到蜜貛饱餐离去后,指蜜鸟就飞到蜜貛咬碎的蜂巢前享受蜂房蜡和野蜂幼虫。

如今,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充满了竞争,这也是世人皆知的事情。生活中,许多人在遭遇对手的时候,不是不住地指责抱怨,就是无所适从,感到失魂落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像指蜜鸟和蜜貛一样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更应该为自己有一个强劲的对手而庆幸,因为正是有了他的存在,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强大。

纵观古今,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他们不但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坚韧毅力,勇于拼搏,不断进取,而且还具有博大的胸怀,能够容纳对方的成功和挑衅,甚至能将对手转变为自己的朋友。

明朝时期,有一个贩卖药材的商人姓李,经常到京城销售自己从各地挑选的药材。当地新开了一家同样是做药材生意的店铺,老板姓魏。刚开张的时候,魏老板经常去李老板供应药材的几家药店诽谤其为人,说他的人品有问题,所卖的药材都有掺假的情况。一时之间,李老板的生意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很长一段时间,李老板都没有想到解决的好办法。这天,他来到城外一间经常去上香的寺庙,恰好赶上方丈在为信徒讲经,今天的内容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为难你的人。方丈教大家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李老板认真地聆听了方丈说的每一句话,并将其记在了心上。

第二天,魏老板又使李老板失去了一大笔订单,但他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怒不可遏。

又过了半个月,李老板有一个合作了十余年的老客户找到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把生意转给侄子做,侄子又兼并了几家药铺想要开一间大的药材行,马上就要开业了,需要大量的药材,希望李老板能够尽快供应。李老板看了一下客户拿来的药材清单,其中有几种药材自己可以供货,但是他知道魏老板是这些药材最大的供应商。

李老板拿着清单踌躇了一会儿,心想:“如果接这个生意,自己很难供应所有的药材,恐怕也不好合作;如果拒绝,这样大的单子,对于目前陷入困境的自己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李老板左思右想,终于下定决心,他拿着单子去找魏老板,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希望两家可以一块合作,一起赚钱。魏老板一时之间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