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3681100000016

第16章 不拘小节聚人才,知人善任做事业(3)

后来,两人不但成功拿下了这笔大订单,而且还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互通有无,成为京城数一数二的药材供应商,李老板的生意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利润收入。

《菜根谭》上说:“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贪;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哉!”人之交往,君子立德,小人图利。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通常都会努力在品德和礼仪上下工夫,而不是着眼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或是以虚假的简朴之名来掩饰自己的吝啬。对于生活中的竞争对手,更要有以德报怨、化敌为友的胸襟。

如果你是一个成功的人,当你回想之前走过的路就会发现,督促你成长的不单是自己的能力,不单是朋友的帮助和亲人的鼓励,更多的时候是来源于对手的激励。只有做到与对手互惠互利,达到双赢才是真正的赢家,否则难免会掉入两败俱伤的恶潭之中。

包容胜过万般责难

宽容和刻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样也会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心境,并因此影响日后的人生走向。

宽容的人,不但能够让身边的人感觉到愉快、幸福,同样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快乐;而刻薄的人,在给周围的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心里不舒服。所以,古来贤者都说,宽容不但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也是睿智的表现;刻薄不仅体现着狭隘的一面,也是愚昧的象征。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宽容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品质。一味地指责,会打击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的根基。而宽容则能使人的精神环境变得宽松,其主动精神和参与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所以,当你要指责员工的时候,不如用宽容来代替。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后因与其子参与高宗的废后行动,而被武则天所斩,上官婉儿与母亲则沦为宫婢。

上官婉儿14岁那年,为了报仇,参与了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人策划的“倒武”政变。

后来事情败露,上官婉儿再次因为祖父上官仪的关系受到牵连,命悬一线。

当时参与政变的太子被废,裴炎被斩,但是,对于上官婉儿,武则天却没有过多地责罚,因为武则天自从看了她作的《彩书怨》一诗之后,就很欣赏她的才华,对她甚是喜爱。但武则天没有想到的是,上官婉儿居然参加了政变,想要置自己于死地。这是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容忍的,何况她又是皇帝,其罪不可赦!司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即便是念其年幼,也要发配岭南充军。

然而,武则天却认为:念她才十几岁,如果能够多加教育,是可以变好的。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感化天下”呢?

鉴于此,武则天决定对上官婉儿处以黥刑,在她的额头上刺了一朵梅花,然后将朱砂涂了进去。随后,便把上官婉儿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此后,武则天一直对上官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上官婉儿也逐渐了解了武则天的博大胸怀和治国、用人的才能非同一般,继而消除了对她的误解和怨恨,一心拥戴、辅佐武则天,并为她出谋划策、分忧解愁,成了武则天身边最得力的心腹。

“对于懂得宽容与原谅的人来说,他失去的只是昨天犯下的错误,而对于狭隘的人来说,则意味着失去了未来。”

我们常常很容易接纳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却难以容忍他人的错误和缺点。尤其是当自己的下属犯错误时,多数领导都会选择去责备对方。但是,大多数时候,指责就像我们养的家鸽,无论你把它放飞到哪里,它终究是会回来的。对他人的责备,很多情况下都会最终作用在我们身上。

既然没有不会犯错的人,那么作为领导者同样也应该意识到没有毫无缺点的员工。面对已然犯下的错误、失误,与其一味地指责、埋怨犯错之人,不如心平气和地找到解决的办法;相反,如果身为领导者,总是挑剔员工的毛病,就会极大地削弱他们的工作热情,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反感,这样就会影响他们能力的发挥,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佛经中关于佛祖释迦牟尼有这样一个故事:

天地初开之时,凤凰是天地之间的神鸟,它生出了孔雀和大鹏。孔雀与大鹏均为恶鸟,靠吃人为生。一天,转世修行的佛祖被孔雀吞食到了肚子中,佛祖划破孔雀的脊背而出。当时,佛祖因为孔雀和大鹏多残害世人,因此想要将其杀死为民除害。

此时,燃灯古佛出现对佛祖说:“孔雀与大鹏虽然有错,但它们毕竟是上古神鸟,你若是将其杀害恐怕此物会就此绝种。更何况你从孔雀的身体之中出世,孔雀如你生身之母一般,你又怎么能杀害自己的母亲呢?如今,你已经将其脊背划伤,等于让它接受惩罚了。”

听了燃灯古佛的劝告,佛祖不但原谅了孔雀和大鹏,还拜孔雀为母,封它为佛母,封大鹏为金翅明王。后来,孔雀一直生活在灵山,成为信徒供奉的对象;而大鹏则盘旋在佛祖宝座之上,成为佛祖惩恶扬善的信徒。

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作为领导,在面对下属的小过失时,应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面子和企业的利益。

佛经上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很多管理者都觉得自己的下属犯错之后,遭受指责是理所当然的事,却没有考虑到指责带来的后果是利是弊。我们之所以指责对方,是为了有所警示,希望对方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但指责往往得不到这样的效果,甚至还会使你们的关系僵化。其实,枉费心力地指责不如宽恕。用爱心帮助他人改正过错,能比责骂、教训获得更好的效果,因为爱是包容、是关怀,比指责更具有力量。

低头无妨做大事

“淡薄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现实中,总是有些爱“摆架子”的人,他们自以为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不关心其他人的想法。殊不知,“架子”越大,官气越足,自然也就越招人反感。一味的拿腔作势只会让自己的下属敢怒不敢言,表面上恭恭敬敬,心理上与你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为官不要自觉高人三等,而应自觉低人三等。”领导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心。

一次战斗前夕,一位将领在河边散步,迎面走来一位神情沮丧的士兵。士兵抬头看到将军,立刻变得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将军笑容可掬地走到他面前问道:“你的感觉如何?”

士兵直言相告:“将军,见到你我有些紧张。”

“噢,那咱们两个一样,我也是如此。”将军笑着答道。

士兵听到将军如此幽默可亲的话语,立即放松了精神,很自然地同将军聊了起来。

诗中有云:“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一帆风顺地凌驾于他人之上,也不可能永远是站在高峰的成功人士。

对于一个身处高位的人来说,切不可因此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那些受到下属爱戴和尊敬的领导往往是最具亲和力的人,他们不端“官架子”,常常忽略自己的身份,和员工真心地交朋友,甚至打成一片。如果你想与下属融洽相处,并赢得他们的尊重和爱戴,往往需要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低调、大度一些,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尊重。要知道用你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他人,远比运用权势控制他人更有效和持久。

老子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圣人,并因此受到世人的敬仰和爱戴。当时,有一位自认为是博学广闻的人经常听到大家在称赞老子,但是却从未听到有人称赞过自己,于是很不服气,心想:“难道老子真的就比我聪明,比我有智慧吗?我不相信,像我这样博学多才的人怎么会比不上他,我一定要去会会他,让大家都知道我才是真正有才德的人。”

于是,这个人来到老子的住处,刚一看到老子就趾高气扬地说:“我听说大家都称赞你是有大智慧的人,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拜访你。不过,今天我走到你的住处,看你家跟老鼠洞一样狭小,而且杂乱无章,可见你的生活也不过如此,怎么能担当得起世人的赞颂,真是枉费我跑了这么远,你原来是这么糟糕的人。”

老子听了来人所说的话后,毫无反应,任由他大骂一通之后转身走了。这个人虽然痛快地把老子指责了一番,但是心里却总是觉得不对劲,他想:“老子任我辱骂,而且他毫无招架的能力,我应该觉得高兴才是,然而不但没有胜利的喜悦,反而有阵阵的失落感。”想着这些,此人怎么也睡不着觉,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又急急忙忙地去了老子家。老子见到他后依然是面无表情,不生气,也没有排斥他的意思。

来访者坐到老子身边问道:“我昨天说了你很多坏话,但是你却没有生气,而我虽然逞一时口舌之快,但是却没有高你一等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子此时才说道:“在真正有体悟的人心中,众生都是平等的,无论是谁与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差别,我并不觉得你高我一等或是低我一级,因此无论你说我什么,我也不觉得生气。”

此人听后心中有所感触,他把自己的椅子向后挪了挪说:“那么如何才能有所体悟呢?”老子接着说:“昨天你来的时候,两眼露出凶光,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可知你心中心浮气躁。其实,越是自以为很了不起、傲视他人、只喜欢与人辩论的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反之,放宽心胸,恢复纯真的本性,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平等的,一切浑然忘我,体悟无我的境界,则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体,由此就会生出无欲无求的善念。”

放低姿态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尽快胜出的方法不是自抬身架,恰恰相反,放低身架才是成功的捷径。它并不影响你的威望和气节,反而更容易让你攀上成功的阶梯。倘若你总是表现出一副狂妄、傲慢的姿态,平时最爱在下属面前耍威风,说话带着“官腔”,行事端着“官架”,不仅不会让你们之间的交谈更顺利,反而会使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糟糕。

一个人在社会上求生存,即便你有自己的优势,也不可能永远姿态高扬。自古以来,凡成功者都懂得放低姿态,周文王弃王车陪姜太公钓鱼,刘备三顾茅庐拜得诸葛亮为军师……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降低姿态,绝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智慧。你要记住,你谦虚时对方就显得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意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更能与你合得来,愿意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