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是一条路,叫做心路,心开,路就开;心卡死,路就卡死。其实最好的心灵治疗师就是我们自己。而生命的承受能力实际上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想象。无论遭遇了如何不幸的事情,最可怕的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遇到不好的事情,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把自己逼到了死路,那时才是真的没有出路了。当生活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会为我们打开另外一扇窗子。但是,如果我们钻牛角尖,就会忽略这扇可以打开的窗户。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它就会还以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是豁达的,生活自然对我们就豁达;我们是温暖的,生活自然会回报给我们温暖。你若容不下生活,生活也会容不下你。所以,要想幸福,就要原谅生活有那么多的阴差阳错,学会坚强、学会珍惜。
退一步,海阔天空
现实生活中,看不惯的人和事有很多,即使日日祈祷、夜夜念诵、事事小心,我们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更不可能真的万事如意。
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到矛盾和分歧时,包容、忍耐、谦让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不仅是修养的体现,而且往往就是因为这后退的一小步换来了长久的平安,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后福。而争执不休,却多半会令大家都得不到甜头。
《六度集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长寿王一向慈悲为怀,勤政为民,他统治的国境内风调雨顺、财富民丰。这样祥和、丰饶的景象引起了邻国贪王的嫉妒心,于是,贪王便出兵攻打,意图侵夺长寿王的王权。
在敌兵压境之际,长寿王不愿看到自己的国民受到战乱的侵害,便主动放弃王权,带着自己的儿子隐藏在一片山林中过日子。贪王轻而易举地夺得了王权之后依旧不肯罢休,悬赏重金捉拿长寿王父子。不久,长寿王被抓获,残暴的贪王故意公然火烧长寿王,以此警示大众归顺自己。
临死前,长寿王在混杂的人群中看到了乔装为樵夫的儿子,儿子双眼冒着怒火、满怀仇恨。长寿王担心儿子为了自己而做傻事,便仰天大声喊出了自己以仁为诫、以德报怨的家训。虽然儿子亲耳聆听了父亲最后的遗训,但看着父王惨死的景象,他还是不能释怀。一心想着寻找机会为父报仇。而贪王也希望能够永绝后患,派人四处打听王子的下落。
后来,这位年轻的王子扮成一位大臣的家仆,在贪王到大臣家中做客之际,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得到了贪王的赏识,进而成为贪王的贴身侍者。
一日,年轻的王子陪同贪王外出打猎,王子故意带领着贪王四处游走,使他渐渐脱离了随行的队伍,迷失在山林之中。随后,王子假意伴随贪王寻找出山的路线,直到天黑,贪王筋疲力尽也没有找到。于是,贪王便决定先在山里休息一晚,次日再想办法。为求一枕好眠,贪王将自己随身的佩剑卸下,交由年轻的王子保管。
不一会儿,贪王便沉沉地睡去。王子心想,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正好可以杀掉仇人为父报仇。于是,拔剑而出欲偿宿愿,但剑刃落下之际,他忽然想起了父亲临死之前的遗训,不禁犹豫了。最终,父亲在耳畔的叮咛软化了他以牙还牙的固执,他将剑缓缓地抽回。这时,贪王突然从梦中惊醒过来,不安地说:“我刚才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杀我,怎么办?”
“大王莫怕,有贱民在此护卫,没有人能害得了您,您放心安睡吧。”年轻的王子安慰道。
听了这话,贪王又睡去了。年轻的王子决心遵循父亲的遗训原谅贪王,还主动向贪王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劝诫贪王:“现在快杀了我吧,以免我日后再燃气报仇的念头!”
贪王听后十分震惊,没想到自己一直在苦苦寻找的仇人就在自己的身边。转而又被王子的宽容大度深深地打动,当下翻然悔悟,自愧不及豺豹。为了感激王子的以德报怨,贪王将国土归还给了他,两国义结为兄弟之邦,从此再无侵犯。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顺心的事,如失恋、未被晋级、财物被盗等。如果这时我们执意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仅不能成功,反而是自寻烦恼,以致使自己情绪消沉,生活无趣,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
正如圣严法师所说的:“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对于别人的过失,虽然必要的指正无可厚非,但在遇到分歧和争执的时候,如果其中一方凭借自己位高权重或是本领高强,想要欺压另外一方,或者是两个奇虎相当的人想要硬碰硬,一较高下,恐怕最后谁都没有好结果。
其实,就算是在与别人的争执中取得了一时的胜利,我们又真的能够获得什么呢?我们的声望不会增加分毫,年岁也不会减少半分。反而会失了和气、失了情分,何苦呢?在非原则的问题上或在自己应得的物质利益上,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之过,就能得到“变寒霜为春风,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精彩。
一个觉得世态炎凉,对生活颇有不满的人来到寺中向方丈求教:“大师,这世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不是尔虞我诈就是虚伪狡猾,一点真诚都没有。行走在这样的世间实在是太辛苦了。我该怎么做呢?”
还没等方丈开口回答,恰巧一只鸟飞过,一泡鸟粪正好落在了那人的袖子上。那人顿时气恼不已,抬起手来指着鸟儿骂道:“你这不长眼睛的东西,哪里拉屎不好,偏偏拉在我的新衣服上,真是该死!”
“阿弥陀佛,施主,你刚才问的问题,道理就在你这只伸出的手里。”方丈说道。
那人看了看自己的手,十分纳闷地问道:“大师此话怎讲?”
“你瞧,你指责鸟儿的时候,是一只手指指向鸟儿,一只手指伸向天空,却有三只手指指向自己。这就意味着你指责别人的手指是一只,而指责自己的手指是三只。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指责别人,那么先要用多于三倍的责任来检讨和要求自己。如此做,那些所谓的人情世故就不再是你看到的这个样子了。而指向天空的大拇指,则说明有一些事情是说不清也辨不明的,只好由上天来判定了。”大师解释道。
听了大师的话,那个人低头沉默不语。
接着,大师又说:“这辽阔的天空本来就是鸟儿的飞翔之地,既然有鸟飞过,那么鸟粪落下来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所以,鸟儿遭受你的指责是无辜的,只能怪我们自己站错了地方。而你凭白因为一泡鸟粪而毁了新衣服,心中不快也是难免的。如此看来,谁对谁错就不好分辨了。实际上,这世上万事万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是非,我们也不必凡事都分出个高低胜负,不如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让和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是沟通心灵的金桥,它在消除怨恨的同时又让我们获得了爱与快乐。
有一位智者曾说过: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平复自己的心境。一是改变周围环境以适应自己,二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前一种方法需要很多外因作为辅助,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费时费力,收效甚微。
而后一种方式就简单多了,只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及原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就能轻松完成。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于是就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既然如此,生活中的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做那个时常欢喜之人呢?没有必要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伤了别人的面子、自己的人缘和双方的交情。“经路窄处退一步”,这样做才是聪明的办法。在矛盾纠纷中,忍让是宽容,一个有涵养的人,不会因为枝节问题与人发生争吵。
我们能采用“退一步”的方法,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改变一下思维方式,或许就能心平气和地使那些不顺心的事很快消失,感受到阳光普照的明媚与温暖。
把毁誉置之度外
有时候将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或赞美放在心上,且一直耿耿于怀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
因为无论人们怎么努力,总也无法被一些小人们所认可,这就是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反过来说,这样的小人无需迎合,对待这样的毁誉之言也就不必太过认真。
唐朝大将、汾阳王郭子仪,一生戎马,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总有一些人看不惯他,故意在他背后制造流言,在皇帝面前重伤郭子仪。
为此郭子仪很长一段时间被废置在家,后来虽然因时局关系,被予以重用,但始终经受着各种谗言的诬陷。
最爱说郭子仪坏话的就是得宠的宦官鱼朝恩。他常在皇帝面前诋毁郭子仪,说他拥兵自重,意图谋反,又说他生活奢靡,行为不端。
但每次郭子仪回朝时,都一切从简,丝毫看不出对朝廷有什么不恭不敬之处,对于他生活骄奢的流言也不攻自破了。
一直找不到郭子仪破绽的鱼朝恩心怀怨恨,竟然派人趁郭子仪在外征战的时候,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
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很快此事就被传到了郭子仪耳中,他的旧部们义愤填膺,要杀了鱼朝恩这奸佞小人,但却被郭子仪制止了。
此时正值叛军作乱,唐朝可谓命悬一线,全都的希望都在郭子仪身上,代宗皇帝生怕郭子仪就此“撂挑子不干”,遂宣他入朝觐见,亲自安抚他。
没想到郭子仪却一直隐忍,一切从大局考虑,还对代宗皇帝说:“我常年在外领兵作战,手下的士兵们不知道毁了多少别人的坟墓,我无力管教。如今家父的坟墓也遭到了破坏,这真是我的报应啊,我不怪任何人。”
郭子仪如此大气的举动,连代宗皇帝也深受感动。
后来鱼朝恩摆宴席宴请郭子仪,其他大臣都劝他小心这是一场鸿门宴,不如不去,郭子仪却不为所动,坚持赴宴。
他手下的将士们也担心郭子仪的安危,纷纷请命要跟随他一起去,也被郭子仪拒绝了。郭子仪赴宴仅带了几个家仆,这让鱼朝恩本人也感到十分诧异,于是他就问郭子仪:“将军您怎么只带了这么几个随从就来赴宴,您不怕我对你不利吗?”于是郭子仪将别人告诫他的话全盘托出。
鱼朝恩听后又惭愧又感动,他泪流满面地说:“将军的宽厚仁慈,非一般人可比。今日要不是您如此大度,恐怕你我之间又要生出许多是非了。”
郭子仪为人坦荡,自认无愧于天地君王,对得起天下百姓,但仍然惹来一些无耻之徒的非议,可见毁誉这种东西的出现根本不遵从人的德行。
即使是尽善尽美的人,也有被指责的时候,反之,即使自己看来一无是处,但有时同样能够得到赞扬。
毁誉之词皆出于人口,而人是一种时常情绪化的动物,有时人言难免沦为世间最不值钱的东西。要不怎么说“沉默是金”呢。
这种东西来无影去无踪,连追究起来都难,大家说起来也常常口无遮拦,如果一个人非要在这种事情上较起真来,也只能是苦了自己。
所以达观禅师开悟李端愿时,才会一直告诫他抛弃所有的世俗之念,全心全意感受生活的真谛。
宋仁宗时期,出身显赫的太子太保李端愿常到寺庙中与高僧参禅,有一次他又到达观禅师处听禅。
达观禅师对他说:“佛祖在本无意义的生命中,发现了人生的意义,进而摆脱了凡尘俗世,一心问道,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其实,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会生出烦恼,要想在俗世之中求得灵魂的平静,简直就像是痴人说梦。只有真正参悟一切,在心中求取答案,才能够得到想要的一切。”
李端愿听后问道:“那么心又该何去何从呢?”
“将所有的善恶成败,都别放在心上即可。”
李端愿又追问道:“怎么能不想呢?如果不想又怎么可能明白呢?”
“所有的一切都只需想到好的一面,不要去想那些不好的,你的就心可获得平静了。”达观禅师解释道。
“那人要是死了呢,心又在哪里呢?”
“连生命都不存在了,死又是从何说起呢?”
李端愿却说:“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你的生命又是从何处来呢?”
“这……”李端愿一脸茫然。
达观禅师顺势拍了李端愿的胸口处,然后说:“已经在这里了!你还往哪里想?”
李端愿被达观禅师这一下吓了一跳,等到缓过神来随即恍然大悟:“我懂了,我懂了。”
大千世界,每个人的品行都会因各种不同际遇而有所差别。每个人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由此一来,每个人又都有一些特别偏爱或诋毁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满意,都竖大拇指称好的人根本不存在。
做人根本无需太在乎别人说了些什么,将毁誉置之度外,埋头过好日子才是最真实的。
折中处世,人生不必太执著
“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恶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