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3681100000025

第25章 人情冷暖需看淡,放下计较享清闲(3)

这看似简洁的一句话,道出老子为人处世的观点,那就是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立的,人们应该持折中的观点看待世上的事情,不要过于执著。

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有个真善美的天堂,便有丑陋、罪恶、虚伪的地狱与它对立。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所以,太过执著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限,人就容易变得极端,倒不如洒脱一些为好。

倪云林,字元镇,是元朝四大画家之一。此人自小在长兄的抚养下长大,生活倒也极为舒适和无忧无虑。或许是长期耳濡目染的结果,他养成了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变得不问政治,只沉浸于诗文书画之中,而且颇为清高孤傲。倪云林有一个世人皆知的癖好,那就是极爱清洁。

据说有一次,倪云林的朋友来到他的家中探访,恰巧看到他的仆人担着两桶泉水回来。

最让这位朋友感到奇怪的是,倪云林用前桶煎茶,后桶洗脚,于是禁不住问:“两桶泉水皆是清澈无比,非常纯净,你为何用前桶的煎茶,后桶的洗脚?”倪云林说:“我之所以用后桶的水洗脚,是因为这桶水被童子的屁气弄脏了,只能用来洗脚。”由此可见,他爱好洁净已经到了常人所不能达到的至极境界。

这位朋友和倪云林相识很久,而且对他的洁癖也早有耳闻,例如:倪云林使用的笔砚,每天都要有专人负责擦洗。就连庭院里种植的梧桐树也要每天派人挑水洗净,以致梧桐树最后因此死去。朋友心中不禁暗笑道:“泉水源头距离他家的路途有五里多地,而且又是崎岖不平的山路,担水童子中途又怎么能不换肩呢?这两个水桶又如何分得清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

不过,他并没有将心中所想告诉倪云林,从而给这位有洁癖的朋友带来心理阴影。

接下来,这位朋友就参观了倪云林的卧室、书房、厕所、客房等地方,发现他的家里收拾得洁净高雅,就连本应该臭气熏天的茅房都一点臭味也没有。

这位朋友看到如此清雅的地方,就想在此留宿一晚。倪云林不好拒绝,但又怕朋友不讲卫生,来来回回检查了好多遍,才放心离开朋友入住的客房。晚上歇息之后,他侧耳细听,如果朋友咳嗽一声,他就再也睡不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倪云林就急忙命童子在朋友的客房中寻找痰迹,但是童子们找遍了整座房子也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倪云林在树下找到一片颜色稍深的树叶,并把这片树叶当成朋友晚上咳嗽吐痰的“罪证”,接着他紧紧捂着鼻子命令童子把这片树叶拿到三里地外丢掉,然后再让童子担来水不停地擦洗树干。倪云林的这一系列举动弄得朋友羞愧不已,只得慌忙打一声招呼就急急离开了。

倪云林的洁癖不但表现在日常生活习惯上,对待权贵、金钱亦是如此。有一次,起义将领张士诚的胞弟张士信派人给倪云林送来了大量的绢和金币来请求他作画。倪云林看到这些,当场就把绢撕裂,并义正词严地说自己不能作王门画师。张士信听说后心中十分恼怒,命人将倪云林抓来,要杀了他。后来经人说情,张士信就决定只用鞭子打他一顿。倪云林挨打时一声不吭,死咬着牙不松口。事后,有人就对他说:“打得痛,喊叫一声也好!”倪云林却说:“一出声,便俗了。”

倪云林虽然不怕挨打,但却怕别人利用他的洁癖整治他,所以后来他再次入狱的时候,别人就故意把他捆绑在粪桶的旁边,令他痛不欲生。至于他最后是如何死的,后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临死前患了痢疾,屎尿满床,恶臭熏天,无人可以靠近;另一种说法就是他被朱元璋扔进粪坑淹死了。总之,有洁癖的他最后不洁而终。

人们常用“糖衣炮弹”来形容那些看起来美好,其实包藏着危险的东西,其实这四个字和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包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人要学着守中庸之道,学会折中处世,不要太过执著于某件事情或某样东西,否则很容易把自己带入“假聪明、假清高、假理智”的旋涡中,到最后只能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算来算去算自己”的下场。

宠辱不惊,看淡世态炎凉

老子说:“得到宠爱和侮辱都要像受到惊吓一样,看重大的忧患要像看重自己的生命一样。”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境界,那么此人便可以称为真正的圣人了!

据《史记》记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由此可见,世态炎凉,本就是当然道理,所以人们不如凡事看淡、看开一些。

民间流传着一个前清时代的笑话,说的便是“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道理:

前清有一个老童生,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但是岁月无情,他的年纪已经渐渐步入了中年,这一次他正好和儿子一同参加科考。到了放榜那一天的时候,老童生的儿子欢欢喜喜地从外边跑了进来,因为他刚刚看榜归来,并且已经知道自己榜上有名,所以急忙赶回家来报喜。这时候,老童生正关在房门里洗澡,儿子一边大力敲门,一边大声喊道:“父亲,我已经榜上有名了,现在是一名秀才了!”这位老童生在房中一听,大声呵斥道:“区区一个秀才,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怎么这么沉不住气,如此大呼小叫!”门外的儿子一听父亲严厉的叱责,顿时吓得不敢大叫了,只是轻轻地对着门缝说:“父亲,这次科考您也考中了秀才!”儿子话音刚落,就看到父亲猛然拉开门,从里面一冲而出,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儿子见父亲光着身子,当下傻愣在那里。

古语有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以那些真正宠辱不惊的人,是不会被世间的功名富贵、挫折打击所打扰的,他们有着自己处变不惊的处世智慧,有着“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的从容淡定。汉朝大将卫青就是这样一个人。

卫青原来只不过是平阳公主的一个家奴,后来因为其姐卫子夫受到武帝的宠幸,并诞下龙子,在三千佳丽中地位直线上升,成为皇后,卫青也跟着沾了光,并且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胆识,成为汉武帝最宠爱的大臣之一,后来更与平阳公主结为夫妻,成了大汉朝的驸马爷。

卫青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他七次征讨匈奴,战果卓著,更在漠北一战一举歼灭了匈奴的主力,敌人对其是闻风丧胆,汉军将士对他敬重有加,他手握兵权,又是皇亲国戚,尊贵的地位除了当今皇上无人能敌。

或许就是因为他太过耀眼的光芒,让汉武帝的心中很不是滋味,而且武帝一向疑心病很重,他看卫家的势力越来越大,似乎有夺刘家天下之势,于是就趁机将卫青的军权分解开来,封霍去病为大司马,位在将军之下,实际上武帝就是给卫青一个闲置,然后将军国大权都渐渐归拢到自己的手中。

后来,英勇善战的霍去病屡立战功,汉武帝就独宠霍去病,此时很多卫青的门客在他失去恩宠后就纷纷离他而去,投奔了霍去病。但是卫青却不以为然,依然过着自己清闲的生活,不被外界所打扰。他对汉武帝忠心耿耿,也并不因为失去恩宠就起了不平之心,他只是更加小心谨慎地行事,不多言,不妄言,即使被怀疑、被猜忌,他也选择淡然以对,平静地过自己的生活。

诸葛亮曾说:“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人生在世,难免会被名利欲望绊住了手脚,假如能做到宠辱不惊,看淡世态炎凉,那么自己的生命中势必会多出一份澄净和真实,还原一份自然和悠然的心境。

常释怀,做人何必太较真

庄子有言:“假于异物,托于同体”,这是在借用人的肉体作为比喻,来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事情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必太过计较,凡事释然总归是好的。所以,做人应当常释怀,事事不必太较真。

佛家讲缘来缘去都是福的因果循环,这和庄子说的“反复终始,不知端倪”有着相通之处,都是在讲一个“圆”的道理,万世轮回,都有自己的运转规律,世人又何必执著太多呢!

从前小镇上有一个书生,他原有一个青梅竹马、美丽娴静的未婚妻,并且两人约定三年后结为夫妻。很快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书生等到与爱人相约结婚的日子,她却成了别人的新娘。万念俱灰的书生自此一病不起,家里想尽一切办法也都无能为力,眼看他就要魂归黄泉。正巧,有一位远游的高僧路过他的家门,知晓了他的情况,便决定点化此人。

于是,高僧来到奄奄一息的书生的病床前,从怀里掏出一面镜子叫书生仔细看,书生看到镜子里竟有一片茫茫大海,一位遭人杀害的女子正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此时海风潇潇,海浪无情地拍打着礁石,有一位路人正巧走过,但他只看了那名女子一眼,惋惜着摇摇头离开了。不一会儿,又有一名路人经过,他好心地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盖在女子的尸体上,然后也离开了。等到第三个路人经过时,他费劲挖了一个土坑,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掩埋了。

书生正在疑惑间,突然镜子里出现了自己的未婚妻,此刻正在红烛帐内坐着,她的丈夫正慢慢掀起她的红盖头。书生终于忍不住了,没好气地问道:“大师,你这是何意?”

高僧解释道:“你还记得刚才镜中那具海边女尸吗?她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而你就是第二个经过的路人,前世你曾经给了她一件衣服,所以她今世与你的相恋只不过是还你一个情。但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是前世最后把她掩埋的那个人,也就是她现在的丈夫。”书生恍然大悟,猛然从床上坐起,自此身体也痊愈了。

人们要学着常释怀,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你不能放下的,没有任何心结是解不开的,只要你懂得放手与舍弃,就会发现放下心中沉重的负担,整个人就会轻松敞亮起来。北宋朱敦儒曾写道:“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所以,当你被烦恼俗世郁结了心胸,不妨学一学古人的“洗尽凡心,相忘尘世”,给自己一片“云卷云舒”的清净天空。

禅宗史上,有一位很知名的金代禅师,他非常喜爱养殖兰花,所以人们在他住持的禅院里总能看到品种繁多的兰花,有些兰花更是难得一见的稀有品种。兰花盛开的时候,香客游人来到禅院听法礼佛,就会看到满架的兰花清幽甘畅,暗香四溢,纷纷赞叹不已。因此,人们就叫这位喜好兰花的金代禅师为“兰花和尚”。

一日,金代禅师应老友之约去寺外的禅院讲经说法,临行前,他对一位弟子说:“这两日我要去寺外讲经,你要替我好好照看这些兰花,千万不要忘了浇水。”弟子知道禅师最钟爱兰花,一点儿不敢怠慢。自金代禅师离去后,弟子看护兰花极为仔细,浇水、捉虫,不敢马虎大意。谁知,就在禅师快要回来的当天,他一个不小心,脚下一绊,竟将一个兰花架子撞倒,整架兰花轰然倒地,瓦碎花落。看着一地的残花烂泥,这位弟子吓坏了,呆立当场不知如何是好。听到声音的弟子们赶快跑过来帮他收拾,大家安慰他说:“今日师父回来,你就照实认错吧,想必师父是不会责难你的。”话虽是这样说,但是大家心中都在惴惴不安地打鼓。

晚上,金代禅师回到了寺院,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看他的兰花,这时那位打翻花架的弟子忐忑着说出自己毁了兰花的事,并请求禅师的责罚。

没想到金代禅师平静地笑道:“你既不是故意,现已知错,我又怎么会怪罪你呢。我种兰花是为了香花供佛,美化禅院和大众心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的啊。人间世无常在,一切转瞬即逝,再美好的东西也不是不灭不坏的,执著生烦恼,计较患得失,这不是我禅门家风啊!”弟子听后,犹如醍醐灌顶,瞬间顿悟。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生有时就像一条锁链,你挣脱开了,便会轻松顺畅,一旦你计较太多,那么这条锁链就会越来越重,你心中的烦恼也会越来越多,一旦掉入生活无止境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到最后只能在痛苦中轮回。所以,常释怀,安乐才能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