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态比能力更重要
3681300000028

第28章 要有诚实敬业的心态(肖智媛)(3)

工作中没有“不关我的事”

那些以诚实敬业的心态对待工作的人,总是能够尽职尽责,即便是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情,只要对公司有利,他们也会积极参与,主动认真地去做好;反之,那些仅仅把工作当成挣钱工具的人不会有太强的责任心,消极的心态总是让他们说出“这不关我的事”、“这不是我的错”之类的话语,他们常常这样推卸责任,甚至为自己找替罪羊。 利小伊应聘到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当工程部经理。他的口才很好,又极懂得周旋,上班不久,就多次得到上司的夸奖,公司决定好好培养他。之后,上司为了进一步锻炼利小伊的能力,安排他去处理公司在外地的一桩工程收尾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发生的纠纷。临走之前,上司还特意找他谈话,说明这件事对公司的声誉有很大的影响,希望他能够与外地公司的几位负责人共同协调,把这件事处理妥当。

其实利小伊很不情愿去,因为他觉得,这些善后的事务根本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上司不应该让他去处理这种棘手的纠纷。因为一开始就带着这样消极的心态,所以他根本就没想要做好这件事,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他自恃是总裁派来的人,所以总是一意孤行,不与分部负责人积极配合。他不了解当地的民俗民情,也不向人请教,随意做决定,导致分公司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可想而知,最后,公司与当地居民的纠纷没有处理好,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当总裁责怪利小伊时,他却把责任推到分部负责人的头上。总裁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调查后,终于了解了事情的全部过程,不但给了利小伊罚薪处分,还对利小伊的人品和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但是,利小伊心里一直很不服气,他私下里向同事抱怨说:“这本来就不关我的事,却偏要我去处理,我看老板是看我不顺眼,所以故意给我难堪。”

事隔不久,利小伊又因为公司业务与分部那几位负责人进行了工作方面的交接,大家都记恨他当初嫁祸于人的做法,于是借机报复他,导致利小伊业务上的重大失败。无奈之下,利小伊不得不辞职,离开了这家极有发展前途的公司。

分部的那几位负责人借机报复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利小伊之前把错误责任推卸到他们身上的行为更加不可取,如果没有他之前的行为,就不会导致工作失误,也不至于失去这个工作机会。而追根溯源,是利小伊不敬业的心态造成了公司的损失和他个人的失败。

假如在一个公司内部,有许多人都不敬业,互相推卸责任,互相埋怨,出了错误就找替罪羊,CEO责怪副总裁,副总裁责怪经理,经理责怪员工,员工责怪客户,甲部门责怪乙部门……这样必然会形成一种奇怪的“责怪链”,人人都会说“谁又把这个弄错了?”、“不知道谁在上一个工序没有按时完成!”、“这件事究竟谁负责?”,但是人人都不会主动去把工作做好。这样的一个公司,以及在这个公司中工作的员工,他们的未来绝对不会乐观!

推卸责任不仅对问题本身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团结,形成内耗,甚至造成人人自危的气氛,在人与人之间筑起高墙。自然,推卸责任也极大程度地摧毁了个人的创造力,因为如果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总是认为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没有必要去做的话,就会失去很多锻炼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样,个人价值也就永远没有可能得到提升。

阿翔从一家名牌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他担心自己能力和经验不足,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了事,丢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于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阿翔什么事都要征询主管的意见,主管说做什么事他就去做什么事,主管没有说的,他绝对不会去做。

有一天,经理让阿翔和主管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一个房地产销售方面的广告。接受了这个任务,阿翔更是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向主管请示,等主管做决定。这一天,主管终于不耐烦了,训了阿翔一顿,说:“你就不能自己动动脑子吗,这么点的小事也要我来做决定?”

阿翔有些闷闷不乐,心想:“做决定本来就是主管的事,我又不是主管,如果出了什么差错,我可承担不起。”所以,他还是按兵不动,不敢擅自做主。不巧的是,这时主管有事请假三天,阿翔更是无所适从,每天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什么也不敢做,在办公室里对着材料干耗时间。

这天中午经理找阿翔谈话,问他:“阿翔,那个广告策划方案做得怎么样了?”

阿翔说:“主管不在,所以有很多问题都不能最后决定下来。”

一个星期的期限已经到了,这个广告策划方案没能及时完成,经理只好把它转交给另外一名员工去做。另外,经理觉得阿翔总是推脱责任,工作态度不积极,任务迟迟不能完成,于是他找了个事由,解聘了阿翔。

阿翔害怕在工作中犯错误,所以采取事事请示的办法。而实际上,过多的请示,并不意味着负责,相反,这样往往会给人不负责任、缺少独立工作能力的印象。其实,阿翔的心理根源,还是出于对个人利益的患得患失,他缺少的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负责。

其实还有很多人也像阿翔一样,他们事事都向上司请教,听从上司指令行事,他们只做看似不会给自己带来困扰、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疵漏的事,以为这样做自己就可以躲开犯错误的机会,从而躲开惩罚;他们总是很胆怯,不敢做任何决定,因为做出决定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如果自己决策失误,那就要承担责任,影响自己的利益。

这种缺少敬业心态的人,通常不会把工作当作一种充满激情的事业,而只把它当成混口饭的一种手段,他们总是事事从个人利益出发,置公司利益于不顾。但是他们不知道,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就好像船与船员,当个人的自私影响到公司的健康发展时,个人的利益也就无从谈起了。

还有比薪水更可贵的东西

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普通办事员晓静在谈到她破例被派往国外公司考察时说:“虽然我也是研究生毕业,但是刚开始我的待遇也比别人低。我没有因为待遇不如人就心生不满,仍是认真做事。当许多人抱着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时,我尽心尽力去做每一项工作,甚至会积极主动地找事做,了解主管有什么需要协助的地方,事先帮主管做好准备。我在上班报到的前夕,父亲就告诫我三句话:‘遇到一位好老板,要忠心为他工作;假设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你的运气很好,要感恩惜福;万一薪水不理想,就要懂得跟在老板身边学功夫。’”

晓静将父亲的这三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并始终秉持这个原则做事。正因为有这种敬业的积极心态,所以她才会放弃对薪酬的计较,默默地去为公司做更多的事情。在后来挑选出国考察学习人员时,她是唯一一个资历浅、级别低的办事员,这在公司里是极为少见的。

很多年轻人未必有晓静这样的积极心态,他们过分计较薪水的高低,却忽视了利用工作本身去发展自己的技能和提高经验。

只为薪水而工作,看起来目的明确,但是如果被这种心态控制,往往会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心智,使我们看不清未来发展的道路,结果使得我们即便日后奋起直追,振作努力,也无法超越。

那些不满于薪水低而敷衍了事工作的人,固然对公司和老板是一种损害,但是长此以往,也会让自己的激情冷却,将自己的希望断送,最终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会被埋没,一生只能做一个庸庸碌碌、心胸狭隘的懦夫。

有两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一个名叫西尔维亚,一个名叫辛迪。她们是最要好的朋友,甚至拥有同样的梦想。

西尔维亚长得很漂亮,她出生在一个有着优越条件的家庭中,父亲是波士顿最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而母亲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良好的家境,使西尔维亚顺利成长,她对自己的前途也十分乐观。她的父母曾经对她说过,无论她有什么样的理想,他们都会尽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她。

西尔维亚一直就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那就是成为美国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她相信自己一定有机会实现这个理想。她对自己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能力充满了信心,因为她感到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她交谈,愿意对她说出内心的想法。西尔维亚经常对别人说:“只要有人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上电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她憧憬着那个机会能够早一天降临。

大学毕业之后,西尔维亚幸运地进入了一家著名的电视台工作。但是因为她没有什么实践经验,所以职位很低,工作内容也只是协助编导查找一些资料而已,甚至还要负责办公室里其他一些特别琐碎的杂务。当然,她的薪水也比那些老员工低了很多。

西尔维亚心里很不平衡,她不甘心只拿到这么点工资,更不甘心有才有貌的自己只负责一些杂务而不能当主持人。她的心情越来越苦闷、烦躁,渐渐地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在连续出了几次差错之后,西尔维亚被解雇了。

她又去别的电视台应聘,但是对给出的待遇标准都不满意,她十分失望。“我该怎么办呢?”她自问。“一定会有机会来临的。”她只能不断地安慰自己,并虔诚地乞求上天能赐给她一次成功的机遇。可是,无论她如何虔诚祈求,如何苦苦等待,那种机会始终没有光临。后来,西尔维亚甚至有点绝望了。

而辛迪的情况却和西尔维亚的截然不同。

辛迪长相普通,她的家庭条件很差,她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人,每个月的工资刚刚够他们一家吃饱穿暖。他们每天为生活奔波,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女儿辛迪。辛迪中学毕业后,她的父母无奈地告诉她:“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再让你上大学了。如果你想继续学习的话,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辛迪与西尔维亚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她们拥有相同的理想。辛迪也很想成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即便家境困难,她也从来没有过放弃这个梦想的想法。如果想成为节目主持人,首先一定要拥有足够的知识。辛迪很清楚这点,所以她决定,靠自己的打工来继续读完大学。

此后,辛迪白天打工,晚上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去读夜校。这种辛苦的生活她坚持了四年。大学毕业以后,辛迪不愿意无休止地等待下去。为了谋得一份符合自己愿望的职业,她跑遍了洛杉矶的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没有经验又没有突出外貌的她在每一个地方得到的答案都令她失望:“对不起,我们只雇佣有工作经验的人。”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是个很现实的要求。可是,对于刚刚从大学毕业的辛迪来说,这个要求实在太不合理了。“你们不给我机会,我又怎么能获得经验呢?”辛迪和每一位接见她的人辩论。

虽然辛迪遭受到了无数次的拒绝,但她却没有像西尔维亚一样陷入不切实际的等待之中。她苦苦思索,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她每天都要仔细浏览广播电视方面的各种报刊杂志,她还委托许多认识的人去打探各种可能的工作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辛迪在一份报纸的报缝中发现了一个令她激动不已的广告: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正在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人员。

这个电视台在美国的北部,那里非常寒冷,经常下雪,而且,招聘条件里说得很清楚,因为地处偏远,这个职位的待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