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黄石公语录:素书
3681600000009

第9章 正道章(1)

【原典】德足以怀远。

张氏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点评: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己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译文】

高尚的品德足以让身处远方的人,也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

【解读】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称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几句话说的是,孔子的品行和思想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虽然隔了很多年,自己对孔子还是不由自主地生出敬意。由此可见,德往往具备强大的号召力,可以在无形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庄子·德充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卫国有一个人叫哀骀它,品行高尚,但相貌丑陋,男人跟他相处之后就不想离开;而女人见了他就会心甘情愿给他做妾。他没有权势地位,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过人的才能,但是大家都很尊重他,愿意依附他、亲近他。就是因为他品行高洁,让人爱戴。

而在《尚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舜禅让王位给禹的时候,苗国不愿归顺。舜就让禹出兵讨伐,但被一个名叫益的大臣劝阻了。他说:“唯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只有德是能感动上天的,无论多远的地方都能感化,自满就会招来祸害,但谦虚则会让自己受益,这个就是天道啊。于是,禹没有出兵讨伐,而是加强自身德行的修养。不久之后,苗国就来朝贡了。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就是说,君主只要自身的德行高尚,并将它表现在政治理念之中,他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四面八方的人都跑来拥护他。孔子又说,君主只要德行高尚,就会像麦地中的清风一样,让麦苗(此处比喻人民)臣服。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秦穆公驾车出行,视察旱情。刚到岐山,他的马车就坏了,马也脱缰跑了。秦穆公无奈,只好带着下属去找马。最后,终于在岐山的南面找到了。不幸的是,那匹马已经被一群农夫杀死,并架在火上,准备烤着吃。下属们非常生气,准备将这些人都抓起来,从重处罚。秦穆公拦住了他们。他让下属把那些人叫过来,才知道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

秦穆公看着他们,非常难过,说:“吃了马肉之后不要马上喝酒,恐怕对身体不好。”随后,他让属下送给他们一些喝的东西。

一年后,秦晋交战。战争开始不久,晋军攻势猛烈,秦军渐渐支撑不住,退下阵来。连秦穆公的车子都被晋军团团围住了。晋国大夫梁由靡抓住了秦穆公的马,而一位将军则用长矛刺中了穆公的铠甲。看到绵延不尽的敌军,秦穆公心想,我今天肯定是没命了。就在他闭目等死的时候,晋军忽然大乱。原来是几百个手拿各种武器的农民,奋不顾身地击杀晋军。晋军阵脚大乱,他们趁乱救出了穆公。秦穆公脱险后,秦军士气大振,最后反败为胜,全歼晋军,并且俘虏了晋惠公。

战斗结束后,秦穆公打算重赏那些建立了大功的农夫。农夫们却一齐下跪,对秦穆公说:“大王,我们这样做,只是为了报答你去年的不杀之恩,并不是为了来领赏的。”原来,他们就是由那些吃马肉的农夫组织起来的“军队”。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付出呢?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诚心待人,宽以待人。只有这样,大家才会真正信服你,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你。

【原典】信①足以一②异,义足以得众。

张氏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注释】

①信:诚实守信,重视并履行自己的承诺,从而得到他人的信任。

②一:此处作动词用,统一的意思。

【译文】

讲信用,说一不二,就能统一不同的意见;讲义气,诚心待人,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戴。

【解读】

所谓信,就是讲信用。孔子说:“人无信不立。”意思是说,诚信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大家都不会信任他,所谓事业也就无从谈起。古代那些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的人,都是言出必行的。比如一个统军的将帅,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守信用,否则,士兵们就不会在战场上披肝沥胆。守信用,重承诺的人,大家都会很信服他,将一些有争议的事情都交给他处理。这就是“信足以一异”的含义。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言而无信,我真不知道他以后能做些什么。古人非常重承诺,因此才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古话。

在我国卷帙浩繁的史学典籍中,有许多精妙的言辞和栩栩如生的故事,它们告诉我们,言而有信对于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有一天,他准备攻打原国。在正式攻打之前,他跟士大夫们约定,会在10天之内攻下原国;如果攻不下,他就退兵。他带领着晋国大军出发了。晋军的攻势非常迅猛,但是原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第10天到了,晋文公还没有攻下原国。于是,他就准备收兵回国。这时,一个将军说:“再用3天的时间,我们就能够攻下原国了。”随行的大臣们也劝晋文公再等几天。晋文公说:“事先,我已经跟大家约好,在10天内攻下原国。现在已经过了10天,我不退兵,就会失信于天下。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这样的事情我不愿意做。”于是,他毅然领兵还朝。原国人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说:“像这样言而有信的君王,我们为什么不归顺他呢?”于是,原国人就主动出城投降了。卫国人听说之后,也主动归顺了晋文公。

在生活中,信守诺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倘若言而无信,就会受到大家的指责和唾弃。中国古话说,言出如山,讲的就是诺言的重要性。因此,一个人千万不能轻易作出承诺,作出承诺之后,就一定要做到。机遇不会垂青那些言而无信的人。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人喜欢信口开河,随意许诺。因为他们在一些小事上的失信,大家会怀疑他们在大事上的信用。因此,即便有适合他们去做的事情,人们也不放心让他们去做。

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他以仗义疏财,善于笼络人才著称。一次,他用高格的礼遇延请冯谖到府上,并派他到封地薛去收债款。冯谖到了薛地之后,制定了灵活的收债政策。对于那些有能力偿还贷款的人,他就派人去催;对于那些实在没有能力偿还的,他就免除他们的债款,并当场将借据烧掉。当地的百姓因此而对孟尝君非常感激。

冯谖收债的事情被孟尝君知道了。他回去后,孟尝君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冯谖说:“虽然我没有帮你把所有的债款都收回来,但是却给你买来了用很多钱都买不来的东西,那就是‘义’。”孟尝君并不理解冯谖,但也没有怪罪他,只是再也不让他去做任何事了。

一年后,孟尝君受到了齐王的猜忌,被免去宰相职务。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封地薛。在那里,他受到百姓们热烈的欢迎。看到那些在路旁欢呼的民众,孟尝君高兴地说:“原来,冯谖说的‘义’就是这个啊。”他因此非常感激和器重冯谖。

在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冯谖非常明智。他不像别的人一样,采用蛮横无理的方式来帮助孟尝君,而是用恩惠来帮孟尝君笼络人心,用一个“义”字为孟尝君赢得了人心。冯谖真是一个深知“义足以得众”的道理的人啊!

【原典】才足以鉴①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②也。

张氏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点评: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

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注释】

①鉴:借鉴,洞察。

②俊:聪明,才智过人的人。

【译文】

才学能够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聪明才智则足以洞察下属的心思。能做到这样的,真是人中豪杰啊!

【解读】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一个人只要多读书,多观察,多行走,多思考,自然能够洞彻古今。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谓至言。因此,一个人只要在生活中养成观察学习的好习惯,就能够明白古今中外那些名人将相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从中获得经验教训。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就会无往不胜。他们明察秋毫,但是又能够用宽厚的心胸去包容别人。在这样的人面前,小人的阴谋无法得逞,无心的过失则能够得到谅解。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才会在人生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说,人们往往会被世间的表象所迷惑,从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人在生活中,一定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不仅要认清楚世间万象,还要认清楚自己。认清楚自己往往要比认清楚周围的事物更加重要。

一天,寺庙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小和尚对周围陌生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他问方丈:“我刚刚来到这里,应该干些什么呢?”

方丈和善地笑了,他说:“你就先认识一下师兄,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吧。”

第二天,小和尚去见方丈,说:“师父,师兄们我都一一拜过了。下面,我该做什么呢?”方丈微笑着说:“不对,你一定在某个地方有所遗漏,还是赶快去了解和认识吧。”

到了第三天,他对老方丈说:“师父,我这次确实将在寺中生活的师兄们都认识了。”方丈还是很和善地微笑着说:“不对,有一个人你肯定还没认识。并且,这个人对你非常重要。你下去吧,找到他之后再来见我。”小和尚非常迷惑。他见到人就问,寺里还有没有其他的人。在禅房里,僧堂中,他一遍遍地寻找着。但是,他始终都找不到方丈说的那个人。

一天,他在水井边玩耍,不经意间在井水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瞬间豁然开朗。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但是,无论我们的眼睛如何明亮,我们都无法看到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比如说镜子,比如说别人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多和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交往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原典】行足以为仪表①,智足以决嫌疑②。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③财,此人之豪也。

王氏点评: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共与会约;至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

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肯立纪纳,遵行法度,财物不贪爱。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

【注释】

①仪表:人的外表,此处引申为准则、楷模。

②嫌疑:令人困惑难解的事情。

③分:分析,打理。

【译文】

品行足够成为表率,智谋足够解决疑难,诚实守信,总是信守约定,清正廉洁,却又仗义疏财,拥有这些品行的人,真是人中豪杰啊!

【解读】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借孔子的话感叹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随吾所好。”意思是说,金钱名利,荣华富贵这些东西,都是大家想要追求的,我也不例外。如果能够通过合乎道义的方式得到这些东西,即便是跟人家赶马,当一个马夫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够通过正义的渠道得到,还是去做一些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诱惑,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大的方向上着眼,作出最有利于大家的选择和判断,真正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护,从而成就大事业。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许多成就不朽功业的人,但是真正称得上人中之豪的却不多。真正的人中之豪,不仅能够跟辅佐自己的人共患难,而且能够跟他们共富贵。这样的人,不仅能够迅速建立自己的威信,成就大业,而且能够让美名在青史上流传,得到大家的称颂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