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3681800000011

第11章 施劳的英雄与受累的圣贤(1)

南怀瑾说:“英雄能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不想征服天下,而想征服自己。”这就是英雄与圣人的区别。英雄在自己的领域尽可能地完成征服天下的梦想,可以把自己的理想或者信念加诸于人,让别人去烦恼。就如过去征得天下的皇帝们,他们是改朝换代的英雄,但他们却把治国的方略交与臣子。英雄是天下的英雄,是施劳的英雄,而圣人却是自己的英雄。圣人不想去征服天下,但却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就是受累的圣贤。

英雄征服天下,圣人征服自己

南怀瑾说:“英雄能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不想征服天下,而想征服自己。”这就是英雄与圣人的区别。自古以来,英雄与圣人似乎可以归纳为同一种人,但事实上英雄与圣人是有本质区别的。

英雄能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是将自己征服天下后的烦恼交与众人去挑。就如三国里的刘备和诸葛亮一样,在世人眼里,刘备就是夺取天下的英雄,虽然没有统一中原,但也使他所管辖的地区百姓生活得安乐祥和。但众人也知道,真正挑起天下的却是诸葛亮。刘备的“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足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但他也是将烦恼扔给了诸葛亮,一个三顾之情就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为刘备效忠了前半生。一个托孤,让本已疲劳不堪的诸葛亮更是劳累不已,为了刘备的江山而吐尽最后一滴血。诸葛亮一生都是尽心尽力地为刘备的天下奔波。刘备是征服天下的英雄,诸葛亮是为民操心的圣人,能够挑尽天下人的烦恼。

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完成圣贤的责任,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但是真正的圣人却是身体力行的执行者,他们有着纯洁的灵魂,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保持圣者的心境。

印度有为女圣人叫拉比娅,她年轻的时候非常漂亮,后因为一起绑架案而被卖入青楼。在青楼里她被迫接客。

第一天晚上,一个男人被带到她的新居。看到走进屋里的男人,她立刻与他聊天。拉比娅说:“真的非常好,能在这里看见年轻的男人让我觉得很好。但是请你等一会儿,我想做个祈祷,如果你喜欢的话可以跟我一起做祈祷。”年轻人很惊讶,但是看着拉比娅虔诚地做祈祷他也跪在拉比娅身边,做起了祈祷。接下来的事情很明显,在青楼里做祈祷的男人是没有心情做别的事情的。

拉比娅就是这样感化那些走进他屋里的男人们,事情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那些走进青楼与拉比娅有过交谈的男人们没有再次踏进青楼。时间久了,便引起了青楼老板娘的怀疑。她不知道为什么与拉比娅有接触的男人们没有再次光顾,她决定一探究竟。

一天晚上,有个男人走进拉比娅的房间。与此同时,青楼的老板娘也走进了拉比娅隔壁的房间。男人被带进房间后,拉比娅依旧是马上问候:“您好先生,在这充满罪恶的青楼里我总是会记得上帝的,上帝是无所不在的,他就在人们身边,我想你也会如我一样记得上帝吧?”

男人看着拉比娅觉得惊讶,但还是怯怯地说:“是的,牧师教过人们这些。”拉比娅继续说:“这里被邪恶围绕,但我要做的就是使正义伸张,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少的人因为一时欢愉而坠入青楼,这样就会遭遇痛苦的折磨。人生应该珍惜身边的拥有,不是去浪费上帝的心意。”

男人被拉比娅的话感动了,他被拉比娅虔诚、单纯而真诚的话所打动。这时躲在隔壁的青楼老板娘也走了出来,她对拉比娅说:“人们对不起你,你是真正的圣人,人们知道该怎么做了。”

美丽的故事,动人的结局。拉比娅不惜牺牲自己的清誉,在青楼那种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地方依旧普度众生。这是真正的圣人,不管身在何处都心忧天下,想的是天下人的烦恼,用自己的品行去感化众人。

拉比娅是英雄,然而她更是圣人。因为英雄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但却可以把理想和志向建立在别人身上,这样可以袖手天下。而圣人却不但挑起时代的责任,更是任劳任怨地担起众人的烦恼,普度众生。

英雄之所以被后世瞻仰和景仰,是因为英雄所做的事业是千秋万世的事业,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所以英雄会受到他人的敬佩。英雄是天下的英雄,而圣人是自己的圣人,圣人不但要牺牲自己而为人类谋得幸福,更重要的是懂得为人类解决眼前的烦恼,所以说英雄是天下的英雄,而圣人是自己的圣人。

自古圣人与英雄都是有分别的。英雄成就的是某个时期自己的志向,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成就了天下的事业,例如迫于压力而改朝换代的英雄们。圣人是为了天下的事业而劳碌奔波的,例如孔夫子,在四分五裂的国土上宣传天下大同的思想,呕心沥血地为了天下的事业而四处奔走、四处碰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坚持自己的思想到油尽灯枯的那一天。圣人是为了天下的事业而忙碌的。

南怀瑾说英雄可以在成为英雄以后把自己的理想施加在别人的烦恼和痛苦之上。而圣贤不会那样做,他们不会给众人施加烦恼和痛苦,反而会担起天下人的烦恼和痛苦。

撒下为后人开花结果的种子

《荀子·子道》里说:“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这其中的“耕耘树艺”大致的意思是种植树苗并培育它们。耕耘现在更多的是被引用到育人方面,是那种只求耕耘的付出,就如辛勤的园丁一样,无私地传播知识于学生,不求回报。

南怀瑾说耕耘就是那种一心只为国家和社会的人,而不去考虑眼前的后果,这样的人今天播下种子,不去考虑哪天能否结出果子。因为他们深信,既然播种了,那么终会有收获的那天。

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人拥有牺牲自我的精神,他们更多的去考虑如何耕耘,在耕耘的过程中想尽办法,只要能够让后人得到播种者的种子,纵使千难万阻,那么在播种者的心里也会开出耀眼的花骨朵。

一个年轻人听说深山里住有一位禅师,听说他悟道很深。于是,年轻人决定去拜访那位禅师,跟他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年轻人来到禅师的住处,刚准备开口说话时,从外面走进来一个凶神恶煞的人。看见禅师,来人就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是一个强盗。我的罪过太大了,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食之无味。因为我难以摆脱内心心魔的困扰,总是在过去的罪孽里挣扎。所以我特意来找您,希望您能为我洗涤心灵。”

禅师微微颔首道:“我想你可能找错人了,与你相比,我的罪孽就更深重了。”

强盗疑惑地看着禅师说:“你都不知道我做的坏事有多少,说起来简直就是骇人听闻。”

禅师点点头说:“我可以肯定地说,我曾经做过的坏事要比你多得多。”

强盗哭泣着说:“禅师,你知道吗?我杀过很多人,只要我一闭上眼睛就仿佛看见那些留着鲜血的尸体,我罪孽深重。”

禅师轻轻地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死在我刀下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留着鲜血的尸体。”

强盗低着头伤心地说:“我做了很多没有人性的事情,我简直就不是人。”

禅师闭着眼睛,悠悠地说:“我都无法去想那些以前的事情,我之前做过的没有人性的事情我都不敢去想。”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突然不哭了,也不跪着了。他站起身来,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了看禅师说:“原来你也是这样的人,那你怎么能够自称禅师呢?你简直就是骗人。”说完他就转身走下山去了。

站在禅师旁边的年轻人一直没有说话,直到那个强盗走了以后,他满脸疑惑地问禅师:“据我的了解,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且一生中从未杀生。可是您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一个罪孽深重、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您没有看出强盗对您失去信心的眼神吗?”

禅师微微笑着说:“我当然能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他对我的不信任,但同时我也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如释重负的感觉。这难道还不能使他弃恶从善吗?”

年轻人激动地抓住禅师的手说:“您太了不起了,我终于明白美德是什么了。”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了那个强盗欢快的声音:“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我以后要做个好人!”他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山谷。

禅师为了感化强盗不惜丑化自己,一颗慈悲之心令人佩服。人之初,性本善。人心都有善的一面,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也有一颗从善的心。所以,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只要送给他一轮明月足矣。

人生难免会有失误或者错误,对于寻求帮助的人就应该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像培育幼苗一样地去耕耘,只求耕耘。因为既然种下了善意的种子,那么不管时间的久远,终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耕耘,可以是一种行动,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一种默默耕耘的精神,它为后辈留下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美丽结果。“名言千古,万世千秋”是一种思想的耕耘,就如提出日心说的布鲁诺一样,他虽然为了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给后人留下的是真理的花朵,而且永不凋谢。

耕耘是一种付出,懂得付出的人就不会在付出的时候祈求别人给予付出相等的回报。人生其实是一种付出,人生在世懂得为别人着想就会生活得快乐。人生最富有的事情不是自私地占有人生所拥有的东西,而是懂得施舍给别人,让别人也能体会到自己的富有,不管这个富有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一种贡献。

前世之人为后人剥下幸福的种子,这种行为就是一种贡献的精神。贡献是一种真心的付出,这个来不得半点虚假,就像播种一样,好的种子收获的果实肯定也是硕果累累的,但如果播种的种子不好,那么结出的果实也是可想而知的。人生在播种的时候是真心实意地付出,这样的播种才会有丰厚的收获。

南怀瑾说只求耕耘的人,他们愿意为后人撒下开花结果的种子,就如孔子的思想一样,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国家文化的中心,它的确有自己千古不灭的价值。孔子给世人耕耘的是一份思想,也只有这样的思想才能万古千秋,不被世人所遗忘。

学问越深的人越懂得低调

古语有云:“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意思是说人生有低才会有高,往往那些能够成大事的人,成为真正的王者的人,他们就是不与天下人争胜的人。老子曾经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中国有句古话说:“竖起桅杆做事,砍倒桅杆做人。”意思是说在海上打渔的人,竖起桅杆,可以让船的速度加快,在遭遇暴风雨的时候,就应该砍断桅杆以降低船的重心,尽可能地保住人的生命。这是人们在海上经历了暴风雨后的经验总结。今天来说这句话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南怀瑾说:“一个真正的大圣人,绝不会自己当教主,绝不会把自己的言行、态度,做成教主一样,那样不足以成为一个圣人。”南怀瑾还说:“学问深时意气平。”南怀瑾的意思很明白,越是学问深的人越懂得低调,因为当他们的学问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觉得自己很平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季羡林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世界著名作家老舍不摆架子……”这句话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季羡林刚高中毕业,要到清华大学去读书。他认识老舍先生也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老舍当时正在济南的齐鲁大学教书,而季羡林也是济南人,并且季羡林的好朋友李长之也是济南人。李长之也是唯一一个陪季羡林读完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同学。一年的暑假,李长之告诉季羡林,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并且邀请季羡林作陪。

旧社会的大学教授的架子一般非常大,而且教授和学生之间是两个阶级。李长之的邀请让季羡林受宠若惊,虽然心中有猜测,但直到见到了老舍先生,季羡林才发现,老舍先生完全不像他原来心中所想的那样摆架子。老舍先生一点架子都没有,而且谈吐自然,和谐可亲,仿佛与相识很久的故友交谈一样。

老舍的平易近人给季羡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回忆录里季羡林还描述了一件他记忆犹新的事情。那是50年代初期国家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会议邀请了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

会议期间的一天,老舍突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欣然同意。老舍先生对北京的居民生活非常熟悉,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吃饭的时候,大家发现了一个现象,老舍先生结交的朋友可谓三教九流的都有,有洋车夫,有警察局的小警员等,他能与他们开怀畅饮,亲密无间。没有人能看出来他是文明世界的大作家、名教授,能够做到这一步的,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因此,有人称老舍是“北京土地爷”。

中国有句古话说:“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意思是说君子的内心就像青天白日一样的明朗,没有丝毫的阴影与黑暗,光明正大。但君子的才华和能力却像珠玉一样深藏起来,不会轻易向人炫耀。这也跟南怀瑾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