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3681800000032

第32章 修身养性,最难莫过于改变自己(9)

南怀瑾还说人在老了以后,接触面广了以后就更加喜欢去谈论政治了。这是根据老人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来的。南怀瑾说科学家不适合议论政治,因为国家需要的是政治通才,但科学家的头脑是“专”的,容易犯错误,如果让科学家去治理国家,那么国家会陷入很糟糕的状态。

贫穷是人生最好的考验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的意思是只有君子才能够安守住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南怀瑾说贫穷也是要有资格的,只有君子才有受穷的资格,因为君子虽然处在贫困之中,但能够坚守住信仰而不动摇,所以说只有君子才可以贫穷。

君子能够做到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达观知命。就如孟子所说的,虽然“无恒产”,但“有恒心”,所以君子能够安守于穷困,做到“贫贱不能移”的境界。小人既没有“恒产”,又没有“恒心”,所以,一旦遭遇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已”,做一些有违道德和常理的事情。

中国有句成语叫“苦尽甘来”,意思是说经历了苦难达到尽头了就能获得甜的机会。另一句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是说只要能吃苦,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有机会成为人上之人。这些都是鼓励人在面对苦难的时候要忍耐,这个苦难大都是来源于物质的贫乏,但强调的是精神的丰富,这样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君子具备坚守贫穷的品质,能够承受得住贫穷带来的苦难,人生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经历苦难,因为贫穷的困苦是人生的最好考验。

纵观古今中外,能够在贫穷的时候志向不移的人都成了世人敬仰的大人物。中国历史上最早成为贫穷之子寒门求学的典范的恐怕要数说出“君子固穷”的孔老夫子了。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那个年代没有父亲是要受到歧视的,他的族人因此总是欺负他。世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今天这么好的条件,连纸张都没有,当时流传的经典文字都是依靠手头传抄。

春秋时期的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竹子上面的,然后把刻好的竹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最后用牛皮之类的东西穿起来,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易经》便是孔子用竹简刻的。孔子好读书,所以经常翻阅书籍,时间久了,就把穿竹子用的牛皮都翻断了。这也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韦编三绝”。

贫穷是人生的必修课。有人利用贫穷开垦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虽然物质贫乏,但精神世界丰富;有人固守贫穷,一辈子都是穷困潦倒,不但物质贫乏,而且精神空虚。利用贫穷的人是了不起的智者,懂得经营贫穷的人就是君子。君子能固守清贫,人穷志不穷。君子能在贫穷的岁月里固守本分,安于自己的清贫之道,用努力的汗水去开垦自己的良田。

孔子成功了,所以他发出“君子固穷”的感慨。孟子成功了,所以他发出“无恒产,有恒心”的喟叹。这就是君子,能够在逆境里不屈不挠,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和初衷的人就是顶天立地的君子。

君子跟小人是不同的,小人是经受不住贫穷的考验的。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为了物质所求而卖国求荣、卖主求荣,为了贪图物质享受而牺牲自己的名誉,牺牲他人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秦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大奸臣之一,因“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遗臭万年,受世代人的唾骂。秦桧出生于一个小的地主家庭,在当时那个家境不算很好,所以秦桧想要在仕途上展露头角几乎是不可能的。秦桧做过乡村教师,但他感觉那很辛苦而且很贫穷,发出了“若的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的感慨,这句话是秦桧当时的心理写照,也是这句话为他以后的祸国殃民埋下了伏笔。

在北宋末年,秦桧担任御史中丞,与宋徽宗、钦宗一起被金人俘虏。南宋的时候他任礼部尚书,两次官居宰相之位,前后执政十九年,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陷害同僚,滥用酷刑,大兴文字狱。秦桧对于对他有异议的人,即使是平民百姓也不放过。

一次,秦桧在家里举行家宴,宴请族人。请了当时有名的戏班子来家里演戏。演戏当中一个扮演小官的戏子,他的头发上的大环跌落在地。其中的一个戏子问:“这是什么环?”小官爽快地回答:“二胜环(二圣环的谐音为‘二圣还’,二圣指‘靖康之耻’的徽宗和钦宗,均被金俘去)。”戏子说:“你坐太师(无意中涉及秦桧,当时的秦桧被人称作秦太师)椅,为什么把‘二胜环’丢在脑后!”简单的意思就是说坐上太师椅的秦桧却把二圣南还的事丢在一边。戏子唱完听众顿时都失色,秦桧听后大怒。第二天就把唱戏的戏子都关在牢里,有的还被折磨致死。

世人对待贫穷有不同的态度,有人选择君子固穷,有人选择富贵荣华,也可以说是人各有志,但还是不要危害别人的利益比较好。南怀瑾说受不了穷就不是君子了。

做事不苛求,做人懂迂回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简单的翻译就是孔子杜绝4种做法,他提倡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专断;不任性妄为,可以久坐,不可以就算了;做事的时候脑子要灵活,不死板;任何事情都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地感觉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与周围的人共同完成任务。

南怀瑾说一个人要在一生的行为修养上做到孔夫子说的那4点,那他真的是一个很难得的人。南怀瑾说孔子做到了这4点,然后南怀瑾就这4点逐一作了解释。

南怀瑾说“毋意”就是说孔子做人处世的方面,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一个人可能本来想这么做,但是遇到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别人的意见,而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南怀瑾在这里强调的是做人要懂得迂回,不要固执己见,听不得别人的半点劝告。

这里所说的改变自己的主意不是说人不坚持自己的原则,做没有原则的事情,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改变策略或者方法。有个词语叫做集思广益,说的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人更多的时候应该多听听别人的建议或者意见,这样就不会死守着自己的思想而一条胡同走到黑了。

南怀瑾说的第二点是“毋必”,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求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必然的事情,有人经常会高吹“我要做到什么样的地步”,其实事情往往是半途,废而没有任何的结果。中国人经常说的两句名言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常常有八九件是不尽如人意的,人生一旦遭遇了不如意的事情,就会感到无处哭诉,对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没法说,这也是人生的经验得来的。人生的事情是没有定数的,没有人可以肯定地说人生一定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或者避免什么样的事情,凡事也都是有定数的。只有在知道事情不好的时候能够改变策略或者方法,就可以避免一意孤行而减少损失。这也是孔子要求的“毋必”的行为规范。

南怀瑾说的第三点就是“毋固”,南怀瑾的意思就是作为人要懂得适变,适时地改变自己,能随机应变而不固守陈规。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要求人应该懂得做人做事的迂回,而不是那么的死板固执。

历史上最有名的固执己见的恐怕就属蔡桓公了。扁鹊见蔡桓公是史书上记载的很有名的事情。在这里要提及的不是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而是说他的不听劝告。蔡桓公在听到扁鹊的劝告时根本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任由病情恶化而不加以治疗。这种行为就是固执己见的行为,也是孔子所反对的行为。

南怀瑾说的第四点就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做人做事都要想着多为别人着想,这样的行为才会得到世人的称赞,这也是君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