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3682500000029

第29章 放弃说教,尊重使沟通无阻碍(1)

尊重是五线谱,用跳动的音符谱出和谐的乐曲;尊重是沙漠中的甘泉,滋润干渴的土地;尊重是酷暑中的清风,给烦躁的心带来一丝清凉。尊重使孩子的心灵不再设防,让亲子之爱更加紧密,让孩子更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解读孩子的视角

我经常听到周围一些家长的微词: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难以和他们沟通。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家长在用他们的视角看待孩子,而这种视角是不对等、不公正的,大人的视角往往带有审视的意味,审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审视他们的生活,从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想想,除了爱,自己还应该给孩子些什么?

明明是爱人同事的儿子,有一次,明明妈妈带他逛商场,自以为明明会很开心,没想到他却烦躁得大声哭闹,他妈妈蹲下一看,终于知道了明明哭闹的原因。原来5岁的明明只能看到许多晃来晃去的腿,而根本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

这就是孩子的视角,只有顺着孩子的视角去看,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我们要注意跟孩子的沟通交流,善于以他们的角度观察他们的快乐与忧愁。

我不禁想起了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先生,他从小就是家长和老师公认的“问题小孩”,对学校非常反感。他在成为父亲以后,把孩子当成知心朋友,非常注重和儿子的沟通。

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说:“我讨厌学校,也不想让儿子去上学,反倒是儿子经常早上站在我床边央求我说:‘爸爸,我要上学。’”现场的人都笑了。

哪个孩子不喜欢这样的父亲呢?分明是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难怪他能创作出《绝对小孩》这样经典的漫画,因为他会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以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感悟世界。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通过这双纯洁的眼睛,能看到很多大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对小孩》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

相比之下,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往往在他们兴高采烈的时候,当头给他一记棒喝,伤害了孩子雀跃的心。

有这样一个镜头:父母带着孩子去公园玩耍,孩子非常开心,不停地在父母面前跑来跑去,快乐得像一只小鸟。这时父亲突然大呵一声:“跑什么跑,我头都晕了!”孩子吓了一跳,然后一声不响地跟在父母身后,保持三四米的距离。很显然,孩子的欢乐情绪受到了影响。

如果这位父亲不是居高临下地大声呵斥,而是很好地利用这个亲子机会与孩子共同欣赏公园的美景,多提问、多交流,不时活跃一下气氛,孩子就不会跟他们保持“距离”了。

亲子游戏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在孩子眼里,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一种游戏,只要家长善于把握时机,适当因势利导,就能从一个游戏的旁观者变成游戏的参与者,成为孩子的好玩伴、好朋友。

要和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有一家国际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做了一项调查,请青少年列出自己崇拜的人。结果,大多数国家的青少年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第一位或是前几位,只有中国的青少年把父母列在最后一位。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崇拜自己的父母?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往往投入了高于其他国家父母很多倍的心血来栽培孩子,但是付出与回报竟成了反比。

因为中国父母骨子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根深蒂固,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无疑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是最大也最直接的,我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约束孩子,于是有了许多“必须这样做”“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语言,却很少有人能扪心自问:孩子能接受这样的提议吗?他会明白吗?他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不得不承认,这种主观上约束是教育的一大败笔。

无论是儿童、少年还是青年,都是有着独立性格的人,有自己的天赋和喜好,也有自己的选择和个性,要真正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我们就应该以他们的视角考虑问题,充分照顾到他们身上不同的特点。

我想父母们几乎都遇到过类似的场面:孩子固执倔强,一意孤行,不肯听从劝告。其实这个时候,不仅是孩子们太任性,也不仅是孩子自我情感的一种宣泄,更包含了一些尊重的需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与孩子进行沟通呢?无疑,对话与提问是很好的方式。

对话,但是不要以家长的口吻颐指气使,孩子不需要居高临下的老师,而是需要了解他们真实想法的朋友。一些父母有很严重的“家长情结”,认为自己是绝对权威,说话如同下命令,不可违背,这样必然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顺着孩子的思路走下去,不失为一条妙计,既能让孩子得到安慰,又能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

以前我和女儿也陷入过尴尬的境地。到了晚饭时间,她还在摆弄她的拼图玩具,我心急地吼她:“先别玩了,吃饭!”女儿马上嘟起嘴,硬是要跟我“顽抗到底”,说什么都不肯乖乖听话。事后我冷静下来,如果我是孩子,正玩得高兴,也不希望被呵斥啊。

有了这次教训,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当女儿贪玩的时候,我会说:“宝贝,先让玩具也休息一下,我们吃过饭一起玩好不好?”她自然很接受这样的询问,很顺从地吃饭了。

跟孩子说话要讲究技巧,委婉一些,多顾忌孩子的自尊心,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着想,教育的成果就会事半功倍。

对话也是如此,如何进行“问”也是有讲究的。孩子排斥“好问”的父母,那种窥探隐私似的追问,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疑神疑鬼,没有信任感。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小天地,那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尤其从学校回到家里,孩子很想要父母亲切的问候,很想感受父母的关切,而不是过多过细的疑问。

聪明的父母会引导孩子主动说出心中所想,这基于家庭中轻松民主的氛围,不要给孩子造成“受审”的感觉,多与孩子商量,适当运用“好不好”“你觉得怎么样”这样的句子,会使孩子乐于跟父母交流。

问的主题是充分尊重孩子,不要采用单向思维的提问方式,认为“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问就怎么问”,却忽略从自身总结问题所在,忘记问问自己身上是不是有不恰当的问题。去掉“家长总是对的”这种观念,与孩子的交流会更加顺畅,教育的效果会提升很多。

像之前提到的朱德庸先生,他和妻子总结出的教育经验就是:“要聆听孩子,要退回到孩子的年龄,真正地去和他做朋友。”他果真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儿子,朱重威在升高中的时候,考上了全台湾最好的建国中学高中部。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理解他的父母,正是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给了朱重威学习的激情,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到。

孩子敏感而简单,又富有创意,多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能体会到孩子多彩的内心,也能看到更为丰富的世界。

亲爱的孩子,我们希望你们健康地成长于柔软的土地,展开双翅,飞向更高远的天空。

借力,榜样在孩子心中的力量

有一段时间,儿子迷上了阅读名人传记,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主人公坚定的信念和付出的艰辛让儿子热血沸腾。之前懒散贪玩的儿子居然变得爱学习了,跟我和他爸爸讲话也不再是不耐烦的表情。

我夸赞他:“很有进步嘛,不错!”

儿子笑了:“我这是向偶像学习,总有一天我要超越他。”原来儿子崇拜上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正努力追赶爱因斯坦的脚步,也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看来,枯燥的教育远比不上一个榜样带来的力量。应了那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人在给予个人指引,对他的成长过程影响深远,不断地激励他勇往直前,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作为社会这个群体的一员,我们不是孤立的,在生命过程中出现过的人,都可能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他们就像标尺,丈量我们人生的准则,又像画笔,为我们勾勒出美好的图形。

一位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在回顾他的成长时深情地说:“我要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他们的言行让我得到人生第一笔财富,也是在他们的指引下,我才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位剧作家坦言:是父母的共同努力,使得他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榜样不一定有多伟大,平凡的榜样更让人感动。

自从孩子出生,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家庭是他的第一个摇篮。孩子的幼小心灵是一片纯净天空,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崇拜,善于模仿,他们很容易崇拜在他们心里有特殊地位的人,进而模仿他们的言行。我们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也就是对孩子开启启蒙教育之门的过程。

我始终都相信,父母的言行举止在不经意间就能影响到孩子的思考、成长,甚至是一生。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指引出一条正确的光明大道,如何成为孩子好的榜样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俗话说:“言传身教”。其实“身教”更重于“言传”。肢体动作比语言还要丰富一些,但在现实中,家长往往不注意“身教”的作用。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修养,没有人能相信一对满嘴粗话、举止粗鲁的父母可以培养出绅士般或者淑女般的孩子。孩子是好奇和单纯的,不懂得社会是什么样的,也分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们需要父母的良好引导。

记得一天晚上带女儿散步,她随手捡起了路边的废旧矿泉水瓶扔进垃圾箱,我很欣慰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女儿回答道:“你不是也经常捡路上的垃圾吗?你还说过,要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在学校,老师也是这么说的。”

从这件事中,我深刻体会了“言传身教”的意义。如果家长经常随地乱扔垃圾,孩子也会跟着学;如果家长随口说出一句抱怨的话,哪怕是无心的,孩子也会放在心上。

每次下班的时候,我都会看到有一个女学生用厌恶的眼神看着在放学的路上沿街乞讨的乞丐,哪怕是从他们身边走过,她也会捂着鼻子,然后拍拍衣服,唯恐沾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我妈妈总说,乞丐又脏又恶心,让我离他们远点儿。”

足以见得,家长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多么重要,一句话而已,甚至使孩子有了“疏远”的概念。

家长的指引作用不容小觑,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尤其重要,如果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互敬互爱,则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这句话说明,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尊重。人渴望得到赏识,从精神层面来说,幼小的生命出生后不是为了得到责骂而生活,而是希望被理解。孩子身上有许多不容易被发现的闪光点,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要不断给予其鼓励和支持。

给孩子鼓励能帮助他们很快地树立信心,对生活充满热情,而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才能更好地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儿子非常活泼好动,不太愿意去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就是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屡屡找到我的朋友“告状”,针对这种情况,我的朋友并没有一味地呵斥和指责,她不断激励儿子,使孩子树立起学习信心,通过这种方法,她的孩子成绩上升很快,能自觉学习了,并且和我朋友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试想,如果这位朋友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她的孩子,说不定孩子更加不喜欢学习,更别提和她成为朋友了。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斥责,是基于不平等地位上的。要想让孩子信任我们,我们首先要做到给孩子同等的尊重。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孩子一般不喜欢教科书一样长篇大论的说教,他们更能接受真实的人物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来传播道理、慰藉心灵的效果非常好。

帮助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榜样很重要,榜样身上折射出的光芒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众所周知的体育名人、科学家,他们之中有很多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不是每个人都天赋异禀,成功者可能仅仅是比普通人多了一些努力,最终站上世界瞩目的位置。

比如郭晶晶,拿过无数金牌,得过无数奖项,鲜为人知的是,她也曾在跳水的比赛中有过畏惧,但是正因为她战胜了自己的心理恐惧,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赢得“跳水皇后”的美誉。

还有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她有着不懈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经历许多次失败,克服掉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使她成为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更是激励了很多人。

这些励志故事,我经常讲给我的孩子和学生听,他们都乐于成为偶像那样的人。

社会是复杂的大课堂,其中不乏一些反面教材,孩子的心智没有完全成熟,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很弱,很容易通过一些“偶像”和所谓的“榜样”而养成不良习惯。好的榜样固然使人进步,坏的模仿对象则值得时刻警惕。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把好和坏区分开来,并帮助他们树立榜样的形象。

我经常跟儿子一起看电影,港台很多电影中有暴力镜头,里面的“江湖习气”也曾吸引了儿子,我就对他说:“这样的人如果在我们身边的话,成天打打杀杀,危害别人的安全,你是崇拜呢?还是厌恶呢?”

儿子认真思考了一会儿,严肃地回答说:“当然厌恶了,我绝对不会像他们那样。”

我很庆幸听到儿子这么说,因为他已经形成了是非观念,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绝对不可以做。

要想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我们必须要以身作则,做合格的家长,教育优秀的孩子。

就用好的榜样给孩子力量,让他们健康成长吧。

退居“二线”,用语言和目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