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3682700000011

第11章 正确的爱,才能真正保护孩子(3)

在那些溺爱孩子的家庭里,常常会看到类似的场面。许多父母都会为自己辩护说:“我只是希望让孩子得到最好的。”但事实却是:过多的爱只会害了孩子。专家有时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称之为“甜毒品”,虽然表面上看去似乎香甜可口,但其实它就像毒品一样,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溺爱的“三宗罪”

(1)使孩子软弱无能。很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如果父母溺爱孩子,任何事情都帮孩子做,就会使孩子软弱无能。同时,通过帮孩子做事情,父母也向孩子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因为我对你不放心。

如果孩子一直接受这样的生活观念,对他的心灵成长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强。而且,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为父母为他解决了一切阻碍他成功的障碍。

(2)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因为父母的溺爱,常常会让孩子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并在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为他在家里被当成了小王子(小公主),到了幼儿园里,他就希望能够得到同样的待遇,但老师和其他孩子并不把他当成小王子(小公主)看待,这就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影响他与他人的交往。

(3)不受别人的欢迎。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他没有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不仅是他有需求,其他人同样也有需求;有获取,也必须要有付出。受到溺爱的孩子往往只知道过多地获取,却很少给予,所以往往不受同学、同事的喜欢。

我们为什么会溺爱孩子呢?

理由一:只有一个孩子,不对他好对谁好

专家指出,现在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更宠溺自己的孩子。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很自然的原因就是,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及其他家人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并很自然地认为,反正只有这么一个孩子,不对他好还对谁好?!而在一个有4个或5个小孩的家庭里,孩子受到溺爱的机会就要比独生子女要少得多。

理由二:补偿自己童年的不足

有的家长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管教得特别严厉或者生活不是很富裕,所以到了他们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对孩子完全放任自由,有求必应,并认为:我孩子的生活当然应该比我小时候好。

理由三:已经没有时间陪孩子了,总要对他好一点儿

有一些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经常陪伴孩子,于是,这些父母常常无止境地为孩子购买贵重的玩具,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以此来弥补他们无法经常陪伴孩子的遗憾。

如果特别溺爱刚出生的宝宝还不是非常有害,因为他有理由得到格外的关怀,比如吃饱穿暖、有人抱、有干净的尿片等。但是几个月后情况就不同了,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只要他一哭闹,爸爸妈妈就会马上跑到他的身边嘘寒问暖。从这一刻开始,父母站在了溺爱孩子的边缘,比如在半夜里几次从床上起来,把哭闹的孩子抱在手里不停摇晃;或者每过几分钟就跑去照顾孩子、陪他玩等。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了在家里享受特别待遇,稍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而父母也习惯了一切都顺着孩子。

前面提到的安安就是这样的例子。刚开始的时候,安安能很乖地与大人们一起坐在桌子边上吃饭。但是妈妈为了能让他快点吃完或者不让他把桌子弄脏,就越来越顺着他的意思,最后安安就变成了饭桌上的捣蛋鬼。最后,他不仅在吃饭时表现恶劣,而且也习惯了在家里,无论是做游戏、讲故事或者看电视时,一切都要按他的意愿来进行。

儿童专家认为:“被溺爱的孩子会越来越没有节制,要求也会越来越多,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溺爱满足的仅仅是一种替代和补偿的需要,而绝不是孩子对爱、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的追求。所以,从现在开始,扔掉你手中的“甜毒品”吧!

学会对孩子说“不”

要想改掉溺爱孩子的习惯,第一步就要给孩子定出一个界限,让孩子能够接受你说“不”的时候。比如孩子已经有了20辆玩具小汽车,当他缠着你再买一辆,或者临睡前已经讲完了第三个故事,孩子还要你再讲的时候,就一定不要再对孩子让步。

有时候做父母的会觉得很难拒绝孩子的某些要求,比如在超市里,孩子吵闹着一定要买糖果,你马上就会觉得其他顾客的眼睛都看着你。这时,你一定要将政策贯彻到底,告诉孩子如果他要这么闹下去的话,下次就不带他一起出来买东西,如果孩子继续闹下去,你下次就一定不要再带孩子一起去买东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你所讲的话都是当真的。

不要怕如果你对孩子说了“不”字,孩子会不喜欢你。任何人都不会因为你对自己的孩子说了一次“不”,而觉得你是坏妈妈或坏爸爸。

不要忽视自己的需求

不要认为孩子是你全部的生活内容,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牺牲品。你也有自己的需求,请你不要忽视这一点。如果孩子的要求越来越过分,你就一定要及时制止,让孩子明白:在家里,在获取的同时也要付出,爸爸妈妈和他一样,都有自己的需求。

接受孩子发怒或者提不起兴致

孩子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精神抖擞、表现出色,任何孩子都会有发怒哭闹、调皮捣蛋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当孩子发怒或者对一些事情提不起兴趣的时候,你不妨坦然接受,不要过于紧张。如果孩子一出现问题,你马上就跑去安慰他或者满足他的一些无理要求,那么孩子就会习惯于用吵闹来解决问题。

让孩子独立

你是孩子的妈妈(爸爸),并不是家庭文娱委员,所以不必每时每刻都陪着孩子玩,你完全可以让他独自玩一会儿。即使他是你的心肝宝贝,也不一定要时时刻刻都处在你生活的中心位置,总是围着他转或抱着他。

相信自己的孩子

不要帮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相信没有你的帮助,他也能把一些事情做好。如果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将水倒进杯子里,那就让他自己做。小事上的成功,也能让孩子有成就感,变得坚强和自信。就算失败了,孩子也能从中学到如何面对挫折。

不要用玩具“淹没”孩子

不要让孩子的玩具堆积成山,过多的玩具并不代表孩子会从中获得乐趣。告知你的亲戚朋友们,到你家里来做客时,不要送贵重玩具给孩子。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能够陪他一起多读读故事书、多点时间陪他一起玩,比任何的玩具都要好。

正确地表扬孩子

在表扬孩子时,请你遵守这个黄金规则,即:表扬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比如,你的孩子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纸和笔,那么你就不必对他每一次的随手乱涂都拼命表扬,而应该只是在他画得好的时候表扬他。

不溺爱孩子的教育并不代表是没有爱、特别严厉的教育。比如,在孩子生日时,你可以让他的多个愿望都得到实现;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满足孩子某些特别的愿望。关键在于,在这种时候,你要让孩子知道,这是因为有特别的原因所以你才会这么做的。

不溺爱孩子还意味着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立能力,这包括孩子要能够完成和承受与他年龄相称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能够完成这些任务,他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增加他的自信心。如果孩子没有做好,那他也能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爱孩子要智爱不要溺爱

作者:佚名

大教育家高尔基说过:“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为了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溺爱是低层次的爱,真正的爱是理智、高尚的爱。专家有时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称为“甜毒品”,虽然表面上香甜可口,但其实就像毒品一样,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家长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一些理智,要智爱不要溺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成才。

娇生惯养把孩子宠“废”

8岁男孩聪聪(化名)的家庭条件极为优越,有3个保姆专门照顾他,其中两个是专门陪他上学的。由于聪聪反应迟钝,语言表达不清楚,身体运动不协调,被家长、老师认为是“智力低下”的孩子,所以要保姆帮助他记录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

聪聪从小就受到极度“关怀”,只要一哭就有人抱,只要出门就有车代步。可是让父母着急的是,聪聪两岁多还不会说话,3岁才会走路,而且脾气很坏,学东西总是记不住。父母一直以为这孩子是低能儿,然而经过测试,孩子的智商是116,达到中上水平。

教育和心理研究专家卢稳子教授说,溺爱之下哪有高智商?近年来,“发育迟滞”的孩子很多,他们大多从小娇生惯养,不用多说话,吃的、喝的随时送到面前;不用多走路,经常有人抱着;不会与人交流,因为家长基本上不让他们出门和别的孩子玩。而且,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总感觉孩子发育有问题,在家长的这种“暗示”下,孩子也认为自己有问题。这样的孩子智商其实并不低,但语言、运动、社交等能力的发育水平普遍比同龄孩子晚两年以上。

过度放纵导致孩子叛逆

刚完成新书《儿童溺爱综合征》的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麦琪·玛蔓指出,欧美国家家长的过度放纵,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近乎极端的叛逆行为,这些孩子被定义为“儿童溺爱综合征”患者。

今年只有13岁的加拿大女孩玛丽曾长期服用毒品类药物,并且她每次离家出走都会长达几天。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玛丽并非出生在充满暴力、辱骂和低教育背景的家庭,而是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她的父母曾受过良好教育,对玛丽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对她的行为更是非常包容与理解。却不料,这种做法使玛丽变得极为叛逆。麦琪·玛蔓表示,这是“儿童溺爱综合征”的典型表现,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放纵正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在英国,类似的问题也很严重。家长的纵容使青少年过早地习惯于我行我素,进而做出许多有悖社会传统的过激行为,如吸毒、自杀、聚众斗殴、破坏公共设施等。

麦琪·玛蔓认为,与其责备这些家长,不如帮助家长重新夺回在家中的控制权,实现家长的教育初衷。家长必须明确在家中的“教父”政策,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有权利在不征求孩子意见的情况下做些决定,因为年少的孩子在很多事上并不具备正确的判断力。

玛蔓还建议父母应当向孩子说明自己做决定的理由,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否则只会让孩子大发脾气,有时还可能导致他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必须认识到,过分溺爱、放纵将可能造成孩子精神混乱,并对任何规定都存在逆反心理。

过多的爱和关注让孩子不知感恩

48岁的孙女士最近有了寒心的感觉。

孙女士夫妇生活并不富裕,丈夫10年前做了换肾手术,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的经济非常拮据。即使这样,女儿小盈初中毕业后,孙女士夫妇还是倾其所有将她送到日本读书。今年,小盈终于在日本读完了语言学校,就在她即将准备上大学的时候,签证出了问题,她只能回国。

看着经过历练而显得成熟许多的女儿,孙女士盼望着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地过几天舒心日子。可是没想到,才回来几天,女儿便开始抱怨:家里没有达到自己在日本的居住条件,不能24小时上网……于是孙女士为女儿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还买了加湿器放在女儿的房间里制造湿润环境。

但是不久后小盈又提出,家里房子太小,自己没有专门的练琴房,如果父母不能改变现状,她希望父母能再准备些钱,让她到新加坡生活。

“我们已经为女儿花了那么多的钱,现在我们没有力气去挣钱了。本想女儿能担负起这个家,没想到她不但不担这个责任,还嫌我们做得不够,我们还要怎么做?”孙女士说。

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不少家长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但家长们是否想过,你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教会孩子感恩?独生子女在教育上具有天然的缺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更多的关爱,而当他们有问题时却又缺少适当的排解渠道。因此,孩子们身上出现的问题,更多是由于家长、老师教育不当造成的。

赵老师认为,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失败,他们就不会知道成功的美妙。“是过多的爱和关注剥夺了他们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要让孩子感恩,首先要教育他们如何感恩。”

父母的溺爱让孩子忧郁

作者:佚名

小亮是个16岁的男孩,今年上高一,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变得越来越沉闷,这一年来更是整日愁眉不展,有时还唉声叹气,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大着嗓门跟父母发火,有一次还摔了杯子。

小亮处于抑郁状态,之所以这样,原因是父母溺爱的抚养方式,剥夺了孩子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

(1)溺爱剥夺了幼儿的运动机会。发展运动能力、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身体,是孩子最初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而溺爱孩子的家长常担心孩子摸这摸那不卫生、跑东跑西不安全,限制孩子的活动,致使孩子运动游戏的能力差,和同伴玩不到一起,内心因此自卑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