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溺爱剥夺了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溺爱孩子的父母喜欢包揽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情愿自己多累点,也不愿意孩子辛苦。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有“只有你们会做,我不会做”的自卑感,另一方面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应该为他做一切,不懂得感恩,如果父母或别人做得哪里不如他的意,就会很不满,结果就不快乐。
(3)溺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溺爱孩子的父母多数是专制的父母,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大到怎样安排前程,大事小事都替孩子做主。孩子感觉自己就像父母手中的木偶,做什么都得顺应父母的意图,没有自主权,但由于能力不足,又不敢自作主张,因此对父母既抱怨又依赖。
(4)溺爱剥夺了孩子认识规则的机会。溺爱孩子的父母常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对孩子的哭闹让步,不能有力地禁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孩子的内心就无法建立遵守规则的意识,在遇到外界要求他遵守规则时感到愤怒,无理反抗,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这样他也就享受不到友情的快乐。
溺爱之下的扭曲亲情
作者:且听风吟
韩平生,男,44岁,个体医生。2004年5月24日下午,因不堪儿子的暴打和持斧威胁,与儿子互殴,最后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将儿子杀死,并于第二天凌晨抛尸黄河。在警方的调查过程中,韩平生因心中愧疚前去认尸,结果被警方识破,当场被抓归案。
迟到的悔恨
在审讯室里,我们见到了韩平生,完全是一个搞学问的知识分子模样。仅看外表,我们绝不可能把他同一个手刃亲子的“恶父”联系到一起。
韩平生从外貌看比实际年龄还要小一些。他原在某工程公司上班,靠自学取得医学大专学历后,买断工龄,自己开着一个诊所,做着救死扶伤、为民治病的人道工作。
据办案民警讲,在调查案情的过程中,周围群众对他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大家都说韩大夫这个人很厚道,为人谦虚,待人友善,医德也不错。
办案民警对韩平生的印象是:这人书生气浓,说话不多,性格很少外露,是个搞学问的人。
儿子从小失去母爱
韩平生自己讲,自从前妻有了外遇后,他就生活得很不顺心。在前妻面前,他显得很懦弱,可以说是逆来顺受。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前妻与他经常吵架,还曾唆使人对他进行毒打,使他险些丧命。虽然那时儿子还不懂事,但对孩子的心灵也是有一定的影响。
在儿子4岁时,他们离了婚。自那以后,前妻就从没来看过一次孩子,母子俩从此也就从未见过面。儿子从懂事开始就没有得到过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母爱。这对韩平生来说也是一种折磨,对儿子,他总是怀着一种愧疚的心情。那段时间,他还在工程公司上班,又经常在外出差,不能照顾到儿子。没办法,他就把儿子放到奶奶那里。
奶奶孙子隔着辈,加之孩子没有了母爱,做奶奶的自然就对孙子十分宠爱,基本上是要什么给什么,什么事都顺着他。韩平生由于经常不在孩子跟前,每次去看儿子时总是带些吃的和玩的东西,却很少与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
父子间难以填平沟壑
儿子刚上小学时也是跟着奶奶。每天上下学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接送,而他却一次也没有接过儿子,就更不用说与儿子有心理上的更多交流了。
孩子的心里没有母亲的概念,对爸爸的印象也很淡薄。慢慢地就显出一些劣性。有时即使韩平生给儿子送去好吃好玩的东西,儿子也是一副漠然的表情。这时他既失望又生气,有时免不了要呵斥几句。年龄小时,这种方法还管用。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儿子对此越来越反感,脾气变得怪异暴戾。随后,就有不断打骂奶奶的事情发生,奶奶实在管不住了,儿子就转了学,来到了韩平生跟前。
儿子虽然与他生活在了一起,但由于长时间的分离,父子俩在感情上的距离却一时无法拉近。儿子和他之间很难有亲情间的沟通和交流。
儿子从没认过第二个家
韩平生说,为此,他一直拖到1995年才再婚,一直等到儿子14岁时才与现在的妻子生了女儿。这样做只是想让儿子在年长懂事一些的时候能够从心理上接受这些事情,理解他。
然而,在这样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中,一家人对儿子的不同态度使他变得很叛逆。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儿子的身体也强壮、结实起来。这时,他已在身体上能够完全与韩平生抗衡了,也就发生了经常在家里砸桌子、摔东西这类事情。而且动辄就是说出“你们一家如何如何”的话语。在儿子的眼里他压根就不是这个家庭的成员,而且心情不好脾气上来时还动手打人。韩平生自己就被打了很多次。有一次,儿子还拿啤酒瓶子砸了他的头。这一切都给韩平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阴影。在一种既爱又恨的矛盾中,他一天天地过着日子。
无奈的父杀子
出事的这天下午2点多,儿子向他要450元钱,说是请朋友吃饭。他说没有那么多,就给了400元。晚上他到诊所后,见儿子已经回来了,他就问儿子下午干什么去了。儿了说他管得多,一句话把他顶了回去。听到这句话,他一下子就火了,就对儿子说:“我把你养这么大,你怎么像畜生一样,我算白养你了。”
这话使儿子暴跳如雷,拿起斧子就向他扑了过来。他一手抓住儿子的手,一边说:“你连你爸都砍吗?”没想到儿子却大吼着回答:“我要杀你们全家。”他一听就急了,顺手夺过斧子,用斧背砸向儿子的头顶,一下,又一下。想起儿子平时打奶奶、打他、砸家的事情他气愤至极,怒火中烧。面对慢慢倒下去的儿子,他又连续用斧背砸了几次。
迟来的觉醒
韩平生说,其实儿子很可怜,虽然从表面上看他生活得还不错,实际上他的内心却十分孤独,他需要亲情的温暖、理解和爱。而这一切,我都没能给他。
在看守所里,韩平生给现在的妻子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儿子是我杀的,女儿还小,在以后教育孩子、对孩子讲话时一定要注意口气和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你还年轻,要改嫁,我随时同意。诊所租的房子退了,药品处理掉,把行医许可证给我留下。凄凄之言,使人伤感。
现在的孩子,能否被感动?答案是肯定的。而感动他们的应当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如何把这些东西恰当地给孩子,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父母过分的爱太沉重
作者:许冬雨
其实,关于“学生开学,忙坏家长”的现象,实在是有些见怪不怪了。不要说是中小学生了,就连已经长大成人的大学生们在开学时不也是让父母绞尽脑汁、忙得团团转吗?诚然,家长疼爱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亲情无价嘛!但是,这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过头了,就会物极必反。疼爱孩子也一样,过分地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由父母事必躬亲,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出息吗?
应该说,作为父母多去照顾和关爱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孩子也必须在父母的呵护下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不过,父母要学会帮助孩子独立自主地生活,正确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这比什么事情都替孩子代劳的做法高明多了。不久前,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复旦大学一个上海籍的本科生居然在从家回学校的途中迷路了,后来由巡警把他送回了学校。据他父亲说,他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由父母接送的,迷路那天是他生平第一次独自“出远门”!不知道大家听到这样的事情有何反应,我觉得这件事情无疑是对那些在生活中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最好的教育。人们常说“玉不打不成器”、“惯子如杀子”,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但是这样的经验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严厉和宽容是要相辅相成的。“爱子之情,人皆有之。”爱孩子是父母的正常心态。但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宠爱,会使孩子从小养成娇生惯养的性格,总认为只要我要什么,父母一定会答应。这样时间长了,会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从而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而由于父母过度溺爱孩子,而不是采取理智教育的方式,处处庇护孩子,甚至把孩子的缺点也看做是“长了本事”的优点,把孩子随意的“红打黑闹”也视为聪明的表现,久而久之,孩子便会盛气凌人,缺乏必要的同情心。
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曾经说过:“我不给孩子留财产,我给他们留德。”这实在是至理名言啊!一味盲目地溺爱孩子,实际上等于害了孩子,但愿家长都能够明白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爱,也是需要方法的
作者:佚名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郑板桥一生艺术成就很高,他的诗多关心民间疾苦。书法“板桥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前无古人。他的绘画常以兰、竹、石、松、菊、梅为题材,尤工兰、竹,擅长水墨,极少设色。他的治印艺术虽不及书画艺术影响大,却是他书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特定形式。郑板桥的诗书画印,一般赞之为“四绝”。
郑板桥3岁丧母,生活贫困。50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做了12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著。他到52岁时才有儿子,取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心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弟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当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52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让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立即给弟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6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12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来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神看着他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她。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对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了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