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3682700000002

第2章 错误的爱是一种软暴力(1)

爱孩子本来不是错误,但是过分了,就容易导致孩子的悲剧人生。孩子也许拥有很多特点,有很多过人之处,但在父母过分的爱和保护面前,多数会变成一个庸人。过分的爱是错误的,是一种软暴力,它会遏制孩子的发展,将孩子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溺爱10种,种种都危险

作者:佚名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被特殊照顾。例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嬉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需求就更轻易得到满足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比如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越扭捏作态。这样做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孩子的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父母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会做任何家务,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能干、上进的孩子。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可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当孩子有病痛时表现得惊慌失措,大惊小怪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了懦弱的烙印。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打滚、不吃饭来要挟父母。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后果是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一种爱,其实是害

作者:佚名

我们怕蛹壳挤破蝴蝶弱小的身躯,于是轻轻把壳剪开;我们怕嫩芽被狂风袭击,于是用袋子一层层把芽包好;我们怕孩子被石子绊倒,于是俯身捡拾地上的石子。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爱,其实恰恰相反。蝴蝶因为体态臃肿不能飞翔,死去了;嫩芽因为没有养分不能成长,萎蔫了;孩子因为爱受到挫折,无力面对,颓废了。就是这种爱,一种让社会变质的爱,它的壮大,并不意味着蓬勃向上,而是把事物从兴旺引向衰退直至灭亡。

我们不需要这种爱。

想去保护他吗?就用正确的方式给予鼓励;想去呵护他吗?就用恳切的教导助他成长;想让他顶天立地吗?就在他倒下的时候给予精神的慰藉,而不是物质上的援助。我们需要这种爱,尽管可能会有些痛心,尽管可能像一粒沙吹进了眼睛,实在难受,尽管可能是亲生骨肉,十指连心,但是无需太多,只要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光,足矣。因为一粒沙吞在牡蛎口里,从没有任何人帮忙,便成了一颗珍珠;几粒草籽撒在地上,从没有人呵护,却长成一片绿地;一个人驰骋在社会上,从没有任何后台撑腰,却自闯一翻天下,顶天立地。我们需要这种爱,一种在举手投足间都能流露的爱,在随时随地都能给予的爱。

我们不需要这种爱。我们犯了错误,父母为我们承担下来,以为这是爱,其实只是给了我们勇气去犯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错误。有一种爱,它给予的太多,多得有些腻,甚至让人怀疑这是一种怜悯。就像一个乞丐死缠烂打跟你要钱,你不得不拿出钱包,扔给他几块,你能说这是爱他吗?这是一种被社会遗弃的爱,虽然你可能抱怨,为什么我做了很多,我们却还是坠落,其实很简单,你的爱太现实了,现实的变了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爱,一种让社会灭亡的爱。

爱,其实无需很多,只要一点点,足矣。正如沙漠中的人们渴望喝到泉水,一口足矣;正如垂危的老人渴望看到夕阳,一次足矣;正如幼小的斑鸠渴望振翅高飞,一回足矣;正如人们渴望拥有幸福,天长地久、一辈子足矣。

爱,无需很多,一点点,只要正确,就足矣。

因溺爱而诞生的种种怪小孩

作者:佚名

开水它不长眼呀

宿舍要求大家轮流做值日,每当轮到这个女生值日的时候,她的老妈就大老远跑到学校来,放下笤帚拿拖把,在宿舍里好一通忙。她到开水房打水时,简直成了学校一景——一手提3个暖壶,像杂技演员一样,被6个色彩绚丽的暖壶簇拥着从水房向宿舍楼走。教导处的老师掌握这一情况后,批评了那个女生,希望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总烦劳老妈来帮忙。女生答应了。但时隔不久,学校里就又开始上演那个慈母的“杂技节目”了。教导处的老师只好直接与这位家长对话:希望您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好她力所能及的事,希望您不要粗暴地剥夺您女儿劳动的权利。这位家长听了之后十分生气地说:敢情不是你们家的孩子!实话告诉你,我们家闺女在家时从来都不摸暖壶,喝水都是我和她爸给她倒——那开水它不长眼呀,说烫了你就烫了你!一个细皮嫩肉的女孩子家,哪禁得住开水烫呀?弄不好出了伤,那可是一辈子的大事啊!

曾经有一位外科医生,手的功能被他开发得令人叫绝,那一双操手术刀的手,擅丹青、长书法、会弹琴、能钩编,68岁时又学会了使用电脑。巧能催生巧,拙也能催生拙。一双连衣服、鞋袜都洗不干净的手,谁能相信它日后可以在实验室里有所作为呢?

B怎么没有来

绰号“小麻”的男生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孩子。因为生他的时候父母年龄都偏大,所以他从小就以有这两个因太老而“拿不出手的家长”(小麻语)感到恼羞。他懒得喊他们爸爸妈妈,平日里与他们你我相称。到了高中,他为父母编了代号——爸爸叫A,妈妈叫B。一次开家长座谈会,本来讲好了是妈妈来的,但因妈妈临时有事,爸爸便来了。小麻一看到爸爸就老大不高兴,劈头就冲他大叫:你怎么来了?B怎么没有来?可怜的老A小心地赔着笑脸,跟儿子说:那什么,我……我待一小会儿就走。

一次小麻与同学闹别扭,同学担心惊动了老师,就对小麻说:现在我不理你,等放学回家的路上看我怎么收拾你!小麻是个胆小鬼,最怕皮肉受苦。他便找到班里一个好朋友,塞给他一个纸团,让他放学前务必转交给那个扬言要“收拾”他的同学。那个同学接过纸团,非常诧异,不知道小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个好奇的脑袋也凑过来,想看看纸团里到底包着什么好东西。纸团在桌面上被捋开——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是一张绘了草图的纸。几个人仔细地看,似乎是学校到一座工厂的线路指示图,在一个十字路口,标着一个醒目的惊叹号,旁边写着:晚9点10分。大家看懵了——怎么?莫非小麻豁出去了,要跟仇人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进行决斗?正猜测间,一个同学无意中翻过那张皱巴巴的纸,只见反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今晚我家A要在9点10分经过这个路口,要打,就去打他吧,别打我。

试想,一个可以如此阴冷卑劣地给自己的老父亲安排“沙袋”角色的孩子,人们还能指望着他去忠诚谁、热爱谁吗?

她当然在家

她是一个喜欢用奶瓶喝水的女生,用她自己的话讲就是:爱嘬,管得着吗?就这样,“爱嘬”成了她的外号。

“爱嘬”喝不惯学校的水,一喝准过敏,于是父母就买成箱的矿泉水给她“嘬”。“爱嘬”特别爱说谎,每次请假都能编出一个“不俗”的理由——我奶奶去世了;我爷爷要结婚;我大爷和我大妈举行“银婚”庆典;我姐姐要到国外去度蜜月……所有的红白喜事她都必须参加,不去绝对不行。其实老师心里明白,这孩子网瘾极大,她每次请假都是“勤奋”地上网去了。

后来老师就不再准许她的口头假,要求必须交上有家长签字的假条才考虑给她假。她轻松愉快地就把有着家长签字的假条搞到手了。老师左看右看,看不出什么破绽,却又满心狐疑,便打电话给她母亲。她母亲说:她是真的有事啊,老师你就准了她假吧……有一回,“爱嘬”没请假就跑了,班主任老师非常着急,一边派人去找,一边给她家里挂电话。那天接电话的是“爱嘬”的父亲。老师说:您女儿没请假就擅自离校了,我担心她又去上网了……不等老师讲完,对方就开口了:我女儿在家呢。老师不相信地追问了一句:您说您女儿在家呢——真的吗?对方有些生气地说:我女儿当然在家!她身体不舒服,刚刚睡下……老师举着话筒,不知说什么好。一扭脸,竟看到两个学生陪着“爱嘬”进了办公室的门!老师气得脸色发白,对“爱嘬”说:你过来,告诉你爸刚才你去了哪里!“爱嘬”接过话筒,蔫蔫地说:老爸,刚才……我去了网吧,老师派两个同学把我找回来了。

中国古代学者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假如家长想让孩子学习您身上的一条优点,对不起,他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学到;但假如您想让孩子学习您身上的一条缺点,恭喜您,您的理想定能百分之二百地实现!

我就想要……

他说他挺爱这个世界——家庭条件那么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疼他,学习成绩也不错,人长得还挺“酷”……小时候的一个晚上,妈妈带他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他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没了。那糖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但是他要!他要!!他一定要!!!他打着滚地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在心疼,便带上手电,倾巢出动,沿着来路进行“拉网式”大搜寻。眼看到了12点了,糖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着因绝望而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他要什么就准能得到什么。后来他长大了,想要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打着滚哭,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在医院,他被抢救过来。但是他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你想把我们急死?不就是一个女孩嘛,你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好女孩多的是。他恨恨地说:但是我就想要她!要她!!要她!!!

是的,从没有过挫败感的心凭什么不可以歇斯底里地疯狂叫嚣“我要”!得到了是天经地义,得不到就自伤自残。从一块无理的糖开始,那个孩子就被无休止的满足温柔地团捏,直至团捏得失去了人形……

起床就像一场战争

孩子上了高中,要住宿,这可愁坏了孩子的家长,不为别的,就为孩子每天起床这件天大的事。家长跟老师说:不怕老师您笑话,我家孩子每天起床都像一场战争,两个闹钟根本闹不醒他,必须得有人去推他,劲儿小了还不行,得使劲推,好不容易推着坐起来了,你这边刚抬脚迈出门去,他那边又躺下呼呼睡着了——你说我家孩子这觉怎么就这么多呢?这位家长还真有办法,自己不能每天跑30多公里的路去把孩子从被窝里拽起来,就把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孩子的舍友,每天起床的时候由舍友推他。那家长也不让人家白推,声称可以“按月付酬”,只是人家舍友境界挺高的,说什么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