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3682700000003

第3章 错误的爱是一种软暴力(2)

“起床像战争”的并不止这一个孩子,在这场战争中与孩子“并肩作战”的也不止这一位家长。宿舍楼里装有电铃,铃响了,热被窝里的“懒虫”却舍不得起来,再“眯”一会儿是因为心里有指望——5分钟后,冷酷的电铃不响二遍,温柔的电话却会准时响起——亲爱的爸爸妈妈会打来电话,唤宝贝起床。偶尔一次叫得不及时,误了早操,老师批评学生,学生批评父母,父母只有乖乖听着的份儿。

“赖床”只是一个小小的毛病,但是,“赖床”的孩子大都善于怜悯自己、迁就自己,不愿意直面困难、迎接挑战。在起床这场战争中屡战屡败的人,连太阳都不懂得去迎接,又怎么可能拥有朝阳般的辉煌人生呢?

不要用“母鸡之爱”误害孩子

作者:佚名

即墨某职业中专女生李雪感冒后,给远在东北的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妈很心疼就和外婆带着药从哈尔滨坐飞机来到学校。李雪说,自己感冒都是母亲看着吃药,自己从不乱吃药。

女儿是娘的心头肉。远在异乡的女儿有个伤风感冒之类的,做母亲的自然寝食难安,这种殷殷牵挂之情无可厚非。然而为孩子的一次感冒便不远千里坐飞机前来送药,却大可不必。

且不说这种送药的成本过于高昂,就是李妈妈的这种母爱就缺少理性。时下的感冒药之类,各种大小药店都有,既使孩子“从不乱吃药”,也完全可以通过电话沟通和解释该吃哪种感冒药。作为已开始学会独立生活的中专生,如此简单之事非要母亲呵护,其今后的人生之路怎么走,实在值得担忧。

00面对李妈妈的做法,全校师生也是议论纷纷,有同学十分反感地表示,小小的感冒就让家人坐飞机来送药,这也“太离谱了”。而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李老师称,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专程坐飞机来给孩子送感冒药是过分溺爱孩子的表现,既不利于让孩子养成自理能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师生的议论都揭示了一个同样的话题,那就是时下父母对子女之爱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从过去的“关爱+教育”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处处哄着、护着,以至于孩子高分低能,出现技能上的严重“营养不良”。

而正由于家庭理性教育的欠缺,孩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面对立足、生存和就业的压力,往往弱不禁风、不堪一击。中科院博士生自感压力大从7楼纵身跳下;北大研究生“无能力”面对未来选择离校出走;大学新生因不适应新生活而自杀。大学生想吃馄饨要妈妈坐飞机送、不会洗衣服便邮寄回家,更是见怪不怪。

高尔基曾将父母一味的溺爱称之为“母鸡之爱”。显然,父母对孩子的爱倘若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母鸡之爱”上,受害的必定是孩子。

其实,注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比简单的生活呵护重要得多。

不要让“爱”误了孩子的一生

作者:佚名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的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他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精神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的父母对记者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每当想起这个由“爱”而酿成的悲剧,我不由得联想到,在今天有多少孩子像这位大学生一样,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中?又有多少孩子,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也会重演类似的悲剧?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那位大学生的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不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依赖之后,一旦需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因此,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为孩子保留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具备适应今后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和理性的爱。

因此,每一位家长在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时,一定要注意充分认识并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孩子主动发展和适应的能力,这要求家长做到:

(1)要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家长的附属物或单纯的接受者。

(2)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

(3)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主动适应和发展的能力。例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独立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实际生活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和技巧等。

(4)为孩子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孩子日后发展结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关,而要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从小注意挖掘和培养孩子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与品质。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发展能力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心理品质,让孩子发展一些终身受用的素质,而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一些知识。

总之,每一位家长在爱孩子时一定要立足于未来,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着想,要留给孩子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逐步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当然,允许孩子自主发展并不是说父母和教师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适宜的教育与孩子充分的主体性相结合,孩子才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

请家长们不要太“爱”自己的孩子

作者:孔令中

请注意,我这里的爱是有引号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谁不想多给孩子一点爱呢?但是爱也分正确的爱和错误的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发现大多数网瘾青少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极端的自私,没有爱心。很多父母给我打电话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孩子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没有亲情,甚至有的家长说“即使我现在死在他面前,他连眼泪都不会掉一颗”。这一点我能理解家长的感受,确实我接触过的很多网瘾青少年都存在着猜忌心强、小心眼、自私等性格特征。而且我们具体也做过相应的调查,可以参照我以前的文章“网瘾青少年与性格缺陷”。可是我们家长有没有思考过,孩子的自私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太多了?!

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辛苦、最节俭、最劳累、最操心的父母。人人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古代我们的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地一次次搬家,现在的父母更是如此,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父母就开始了无私的爱,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走来,我们的父母无不是时刻在奉献着自己,甚至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还在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着自己。我治疗的一个河北的网瘾患者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这种“无私”的爱。这个患者已经三十多岁了,孩子都会喊爸爸了,但是他整天不回家,在网吧一待就是一个礼拜甚至更长时间,父母的眼泪、妻子的柔情、孩子的呼唤也不能让他走出网吧、离开游戏中的那些人物半步。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父母是怎么“爱”他的。他的父母跟我描述了他的成长历程,他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不算富裕,但还算得上是小康家庭。因为是独生子,理所当然成了掌上明珠,父母从来没有动过孩子一根手指头,有好吃的父母舍不得吃也要先满足孩子,要什么给买什么,同龄的孩子该有的他都有,没有的他也有,玩具、名牌衣服、手机、电脑一个都不能少。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北京的大学,父母包办了孩子所有的事情,家里的活从来没让他动过一个手指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目的就是让孩子多抽出点时间学习,可是他并没有把时间都用来学习,相反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打游戏。有一次母亲病了要到北京做检查,因为父亲不在家,让孩子一起过来帮着照顾一下,得到的却是一句冰冷的话:“没时间,我正忙着呢!”即使对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依然“不抛弃、不放弃”,考不上大学也不能让他跟父母一样吃苦吧,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前途,就凑了钱办了个小商店,可是他根本就不闻不问,依然玩他的游戏。不知道听哪个亲戚说的,孩子只要娶了媳妇就会“收心”了,不会再玩游戏了,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他结婚后依然不知道对家庭负责任,有了孩子后,闲孩子吵耽误了自己玩游戏,就干脆跑到网吧里,妻子终于忍无可忍,提出要离婚,直到这时候父母才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找到了我。

以上只是我遇到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类似的故事在我们戒网瘾中心还有很多。虽然爱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给予了太多的“爱”,我们真的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了:我们到底应当给予孩子怎样的爱?!我本人也才疏学浅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我想我们最起码可以吸取一些教训,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你发现你的“爱”跟以下我列举的有相似的地方,那就请注意了。

第一种:过分的爱

表现形式:关怀过度,导致孩子能力欠缺。

有一位北京的母亲打电话跟我说她女儿上网成瘾了,她说她的女儿在单位不好好上班整天上网。我仔细问了情况才知道,原来,她女儿到了西昌,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不会洗自己的袜子,更不知道怎么面对没有母亲在身边的生活,也没人帮助她,感到生活很无助、很苦闷,一开始只是到网络上消闲时间、摆脱烦恼,结果最后导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能力是需要靠实践培养的,是需要机会锻炼的。然而,现代的父母往往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平时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了,需要孩子思考的由爸爸思考了,需要孩子动手的由妈妈做了,孩子的锻炼机会都被大人剥夺了,这样怎么会培养出有能力的人才呢?

第二种:片面的爱

表现形式:物质给予过多,精神上太贫乏。

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而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只要孩子吃好、穿好、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从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不愿意抽时间跟孩子进行交流,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花钱上没有节制,殊不知,很多孩子上网成瘾就是从物质满足开始的。

第三种:自私的爱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各种培训班一个不能少,家庭私人教师也不能缺。可是家长从来没有跟孩子商量一下,孩子是否喜欢上这些培训课程,表面上看是为孩子好,其实里面夹杂了父母的私心,就像一个网瘾青少年的父亲跟我说的那样:“我们在社会上混,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呢?”你看,在这里孩子成了他装点面子的产品。

第四种:强加的爱

“我快疯了,我恨不得她早点死!”这是一个沉迷于网恋的小女孩跟我说的话。我问道:“你为什么这么恨她呢?”她的回答是:“我快受不了了,我吃什么、穿什么、理什么样的发型、交什么样的朋友她统统要管,甚至我的日记她都要看,我接个电话,她都要问对方是谁,我快疯了,我喘不过气来。”

是啊!父母觉得自己是过来人,经验比孩子丰富,总想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告诫孩子不犯自己当年的错误。他们语重心长、苦口婆心,说起来头头是道,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自己的并不相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孩子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自己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孩子,不能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孩子头上。

第五种:贪婪的爱

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都不嫌多,孩子得了95,希望得100分;孩子得了100分,希望得双百;孩子得了双百,希望孩子永远保持住。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不高兴了。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作为可以与别人比较的筹码,对孩子抱的期望过高,逼迫孩子去学这学那,不理会他的兴趣,也不管他是否做得到,在给孩子订的目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是一种更不可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