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3682700000026

第26章 错误的爱,会伤了孩子(5)

案例二:林波,15岁,心理问题为考前焦虑症 林波从小学习自觉,邻居常常拿他给自家的孩子树立榜样。上了重点中学后,父母更是以他为荣,为了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林波放弃了很多业余爱好,一心扑到学习上。但是随着考期临近,林波出现了反常行为,失眠、消瘦,最奇怪的是上厕所的时间明显加长,有时候一进卫生间就是两三个小时。

专家分析:林波的反常行为与考前的焦虑有密切关系。由于父母视儿子为荣,林波幼小的双肩承担了过重的升学压力,因为没有业余爱好调剂,林波的焦虑无处排遣,洗手间成了他暂时卸下重压的空间,所以林波上厕所的时间才会越来越长。林波的父母应该及时舒缓儿子的心境,指导林波合理调配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劳逸结合。周末及晚饭后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找回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林波的成绩和身体都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三:菲菲,14岁,心理问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菲菲长得很漂亮,上中学后父母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将她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傍晚,菲菲从学校返家搭乘出租车时,被司机绕路到郊区进行调戏,幸遇路人才没有受到更大伤害。但是经历这次“突发事件”后,菲菲受到很大刺激,晚上不敢单独入睡,见到男性会出现恐慌甚至昏厥现象,哪怕是过去喜欢亲近的爸爸也让她感到害怕。

专家分析:菲菲遭遇惊吓后,由于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理辅导,导致她一直沉浸在创伤的心境里,身体和情绪随之出现多种应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家人应该尽早将她送到专业的心理医院,通过催眠和暗示治疗,医生可将“无须害怕,你现在很安全”“虽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可是你的纯洁没有受到破坏,你还像过去一样美丽可爱”这样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菲菲,让她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溺爱的罪过

作者:佚名

在如今的家庭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于是父母便百般疼爱自己的子女,生怕他们受一点伤害,但是过分地溺爱自己的孩子,有害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下面我就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

那是在3年前4月份的一个星期天,阳光明媚,天气很好。我的邻居王某带着侄儿王小明(化名,王小明也是我大外甥女的儿子)开车去石化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看病。看完病后,叔叔给了侄儿20元钱,让他自己去买点早点吃,叔叔自己顺便看一下牙医。孩子吃完早点,叔叔还没有轮到看牙。于是,孩子急着要自己乘车回家。虽说孩子已经13岁了,但他从未一个人外出过,每次都是父母或叔叔带着出去,甚至连每天的上学、放学都有家人接送。这次他要回去,叔叔坚决不同意,可孩子还是一个劲儿地跑了……

由于家人平时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分不清回家的路,他乘车走错了方向,去了金山朱径,使孩子一夜无法回到家。却逢这一夜刮风下雨,孩子只得在桥下过夜。孩子一天一夜的“失踪”,使家里乱作一团……第二天,孩子幸好回来了。

可以想见,类似这样的事每天在生活中都会发生,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也时有所闻。当然,这都是极端的个例,但在我们的身边,性质一样的事太多了,经常看到有的孩子一点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对父母发脾气、使脸色、不说话,仿佛父母是仇人。还有的孩子,不管家庭是什么条件,一味地要这要那,过着奢华的生活,全然不管父母是怎样节衣缩食、牺牲自己来满足他的。

想来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却是不能忽视的,就是最简单的一个原因——溺爱。我的一个女友经常对我抱怨儿子能花钱,还不满足,不体贴她,我就不客气地说:“都是你惯的。”她承认。承认是承认,可事情还是在老路上转,儿子要什么,头拱地也要去做、去买。我们这一代父母就是这样,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式多半是打骂,现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又是溺爱,总是想自己小时候没得到的,都要补偿在孩子身上。结果教育出来的往往是不孝之子,甚至是“逆子”。怎样才能让这些父母明白呢?那些看起来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满足,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不负责任。等到问题严重了,管不了了,就听天由命,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成都有个12岁孩子的母亲说:“平时他要什么我们大人就给他买什么,都是我们把他宠坏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了。你们把他关起来算了,最好是抓到少管所去。”孩子的父亲也说:“这孩子毁了!能抓你们就抓吧。”看看,这能说是对孩子负责吗?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即将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青年写了11条“寄语”,被传媒称为“11条黄金准则”。

对于那些自以为是、看不起父母的人,盖茨提醒说:“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

所以,在你对父母喋喋不休之前,还是先去打扫一下自己的屋子吧。”盖茨这话虽然是写给年轻人的,做父母的也应该读出点味道。

这一代孩子中出现的一些普遍的毛病,有不少的确是由父母的溺爱造成的。所以天下父母也该从盖茨的话中受到启迪,改善一下对子女的养育方法,这才是真正对子女负责。

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也就是对民族、对国家负责。

父母对子女的爱犹如“波涛汹涌”,不可衡量。古有孟母为了儿子学好而三度迁徙,现在,有父母为了子女宁可放弃一切。在他们的心目中,儿女犹如稀世珍宝,他们会不惜一切,为子女付出任何代价。父母的这种爱,世上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这种爱是无价的。

但是,要知道,过分的爱,很容易形成溺爱,溺爱是很危险的,它可以害了孩子的一生。虽然,父母溺爱孩子是出于一片好心,是出于父母对子女的一种难以形容的疼爱。但是,父母在给予子女过分的疼爱时,可曾想到,这种疼爱会导致子女对父母的过分依赖,长此以往,子女会缺少自己的主见,甚至连很简单的事情也应付不了;而对子女过分溺爱,也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恶习,难以与其他人融洽相处。

当父母溺爱子女的同时,可能会以一种“爱子心切”的心态去保护子女,为了不让子女受到伤害,而限制子女不能做出所谓的“危险活动”,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甚至规定子女不能走出他们的视线范围。这种过分的溺爱和约束,会令自己的儿女不能一展所长,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孩子是很难健康成长的。

所以,每位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放开胸怀,让自己的儿女尝试和接触每项新事物,不要过分溺爱儿女,要训练他们独立和自主的能力,给他们多一点空间,多接触世面,多接受磨炼。这样,子女才能从中吸取经验,不断丰富和校正自己的成长历程,活出精彩的人生。

“我”不要溺爱的幸福

作者:郑学志

孩子的可爱,让我们做父母的不知不觉就陷入了溺爱的状态里,不仅没有觉察到不好,相反还有很多家长以此为自豪。

有一次,我在一个幼稚园和家长们座谈,有一位家长说:“儿子一天花在冷饮上的钱比我吸烟的钱还多。”语气中透着几分自豪。我问怎么花那么多钱,他说:“上午一根,中午一根,下午接的时候还得一根。一根一块五毛钱,你算算得多少?”“不买不行吗?”“不行,他会又哭又闹。再说,又不是买不起。”

是啊,虽说现在经济还不是很富裕,可也不能委屈了孩子。这么一想,这一根雪糕算什么,买!

在一般人的习惯里,认为溺爱孩子往往是母亲的专利。其实不然,很多做爸爸的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一位朋友说:“孩子的要求提得这么小,小小的一个要求都不能够满足,岂不是太苛刻了?”一副无法拒绝孩子的慈爱模样。我知道他这哪里是无法拒绝孩子,分明自己心中还有一丝怂恿的味道。

有很多年轻的父母,经历了孩提时很多愿望没有实现的遗憾。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自己那时强多了,孩提时的那一点点遗憾就可以补偿了。心理学家说,溺爱孩子的父母中,有一半想法来源于自己孩提时没能够实现的愿望。看见遥控汽车,想起自己当年的渴望,孩子还没有提,他们倒主动说了,买还是不买?结果就买下来了。看见高档玩具,心里毛毛痒的父母还提醒孩子,你说孩子怎么不想要呢?于是,玩的高兴,掏钱的自豪,丝毫没有觉得实际上这就是在溺爱孩子。

这种溺爱,究竟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幸福呢?

一些调查显示,在回答“你是否感到幸福”时,有47%的小朋友说了“不”。这也许会让我们做父母的惊讶:我们都这样竭尽全力了,孩子居然感觉不到幸福!是的,孩子并不觉得幸福,因为我们大人的溺爱把他们感觉幸福的能力都爱掉了。所有的一切来得太容易,所有的一切来得太简单,孩子们反而没有了幸福的感觉。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幸福感和他愿望实现的难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越难实现的愿望,实现时越能够给人以强烈的幸福感。一位作家朋友告诉我,他小时候就渴望得到一支自来水笔。可是那支笔要七角三分,当时相当于一斤肉的价钱。家里很穷,很难买到。结果在意外得到之后,时隔23年,他仍然记忆深刻,就是因为这种幸福来得太不容易——那可是用全家一年难得吃的一斤肉换来的啊!

可是,你让现在的孩子为一支廉价的笔高兴,简直不可能。在工作中,我问孩子,你们什么时候感觉到最幸福呢?答案五花八门。父母闹矛盾的家庭,爸爸妈妈不吵架,全家人和睦相处,孩子觉得最幸福;从小多病的孩子,发现自己一年没有进医院了,感觉最幸福;下岗职工的孩子,能够吃一次肯德基他们觉得幸福;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够上学就是幸福……幸福感原来是和自己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的,生存状态越艰难的孩子越能够感到幸福。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里要在孩子中间开展“吃苦教育”“磨难教育”。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世界顶级富豪,他们要将自己的子女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甚至是去西点军校接受皮肉之苦的折磨。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你们的生活不是只有阳光、雨露,你们的生活中还有痛苦和磨炼。在日本,幼儿园里有很重要的一课,就是在冬天的时候,要求孩子们穿着短裤到雪地里跑。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中还有一种叫做苦的东西在衬托着幸福。

父母之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有爱,但它需要理智,只有理智的爱,才是最深沉、最博大的爱!一些爱子心切的父母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爱了,下面三个方面,尤其值得家长们反省:

一是为孩子包办一切。很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承包了孩子的一切劳务:上厕所、穿衣服、洗脸洗澡、吃饭……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不需要做什么。以至到了现在,孩子长大了却什么也不知道做。

很多家长对我说过,他们的孩子十三四岁了,还不知道自己洗衣服。妻子告诉我更惊讶的一件事:她们班上一个读九年级的男孩子,现在还需要妈妈给他洗澡!九年级多大了?按照现在6岁入学的时间,九年级就已经15周岁了!我简直不敢相信,15岁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居然还不知道羞耻!

二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我们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竭尽全力满足。小到吃的火腿肠、烤鱼片,喝的各种饮料,大到数百元的时装和高档玩具,几乎要什么给什么,逢年过节还要送上一份丰厚的礼物,或者一把钞票。

现在我们还能够给孩子提供相对好的生活条件,孩子要吃雪糕,我们任何一位家长都买得起;孩子要买遥控汽车、飞机,一般的家长也能够做到。可是,如果要的是你买不起的东西怎么办?你会说,可以不买。但孩子从未遭过拒绝的心理能否承受得起?是否会有什么过激的反应呢?

这种担忧不是多余的,我从网络上看到,一个9岁的小男孩,因为妈妈没带他去滑冰,结果跳楼自杀了。一位年轻的男大学生,因为从未遭过拒绝,追求一名女生被拒绝后,竟然把那个女孩残忍杀害,还企图焚尸灭迹……理智的父母,应该要让孩子知道并学会克制自己一些不适当的要求,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有很大益处。

三是给孩子遮丑护短。有这样一句俗语: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我们一些年轻的父母,因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因此孩子什么都好。他们迷信“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显而易见的缺点熟视无睹,当老师对孩子加以管教时,或自己主动“承担责任”来帮助孩子搪塞,或以“孩子还小,应当原谅”为遁词来帮助孩子避免受到责罚。这些父母不自觉地充当了孩子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坏毛病的“保护伞”。

慈母多败儿,讲的就是溺爱之害,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也剥夺了孩子应有的生活能力,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孩子爱劳动、爱学习、自强自立的意识;“有求必应”会使孩子不懂得爱惜物品,不利于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作风;“遮丑护短则势必越护越‘短’”,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有这么一句话,形象地解释了溺爱的“溺”字:“溺”就是三点水加一个“弱”字,祖孙三代都溺爱在一个人身上,孩子怎能不“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