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3682700000027

第27章 错误的爱,会伤了孩子(6)

年轻的父母应该走出“溺爱”的误区,亲之有度,教之有方,让孩子健康成长。

溺爱,让孩子经不起风雨

作者:佚名

“妈妈,让我安乐死吧!”15日晚,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化名)给母亲发去短信。今年元旦,小伟与同班初恋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后,曾两度割腕自杀未遂。昨日,心力交瘁的母亲向心理医生寻求最后的帮助。

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的极力反对。

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

15日晚,王女士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短信,吓得脸色苍白。其实,儿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晚上,小伟在外婆家吃完年夜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个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个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自小伟第一次自杀后,他自闭在屋里,和母亲的交流全靠短信。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称,“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妈妈把工作交代完后,陪你一起去。”

王女士说,自己从小伟出生至今都对他百依百顺。而且小伟一直由外婆带大,在家简直就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洗过。“他从来都是被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失恋应该是他长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

昨日,受王女士委托,仁格心理咨询所赵所长亲自上门开导小伟。刚开始,小伟倔犟地拒绝交流。赵所长耐着性子,对着小伟“自说自话”近3个小时,一直用被子蒙头的小伟渐渐揭开被子倾听,并不时点头。到谈话结束时,小伟主动伸出手与赵所长握手感谢。

赵所长认为,小伟不能遭受失恋的挫折,是因为长期以来他在家中获得太多溺爱。

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永远都是他对别人说“NO”。一旦有人对自己说“NO”,他就很难接受。“怕受挫折是如今独生子女的普遍弱点,家长少些溺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父母太溺爱,骄子难“断奶”

作者:郭静

在早报网论坛上,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找不到工作,吃穿住行还依靠父母,被网友戏称为“没断奶”。网友讨论认为,部分大学生迟迟断不了“奶”跟父母溺爱有很大的关系。

工作辛苦产生“啃老”想法

11月9日,一名进入社会工作两年的女网友发帖说,面对职场的激烈竞争、快速的工作节奏,精神上的压力使她对工作产生了倦怠。每每遇到挫折,她就会想起那些衣食无忧的日子,甚至产生了辞职回家“啃老”的想法。

这个帖子发出后,关于大学生“断奶期”的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同样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网友“yut111”说:“这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以前她上大学时,经常逃课去上网、逛街,总是嫌弃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好吃,现在出来工作了,才发觉外面的快餐更难吃,价钱又贵。

还有不少网友跟帖反映,虽然已经毕业离校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有机会还是会经常回母校转转,有的甚至每个月都要回去一趟,还有的经常给以前的老师和班主任打电话,诉说心中的苦闷。在南宁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小梁说,前不久是他跟同学毕业一年后的重聚,大家都说很累。工作上的种种不如意,使有的同学产生了辞职再回学校读书的想法。

毕业4年都没找到工作

对父母的依赖成了大学生“断不了奶”的原因。网友“果冻”形容他的哥哥就是一个“没断奶的孩子”。“当初他读大学时每年花费了上万的学费,但是毕业4年了一直没找到工作,有时父母还亲自陪着他一起去面试、选单位。”他说哥哥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惯大的,父母帮找工作还帮找媳妇,真不知道哥哥何时才能“断奶”。

目前在南宁某县级市工作的广西民族大学毕业生小杨说,毕业一年多,他每月有1500元的工资,但仍是“月光族”。

不仅每月的房租让老妈帮着交,他还要抽烟、喝酒,常常去电影院、进KTV。“明明有了很好的工作,为什么还不想‘断奶’?”

小杨回答说,他很恋家,父母和哥哥姐姐平时都很照顾他,每周要看见父母才安心,所以才回他们那个县级市工作。

早“断奶”早成长

用人单位对尚未“心理断奶”的年轻员工也是抱怨连连。东葛路上一家私营企业的行政主管王先生说,现在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心理依赖现象严重,遇到挫折就想退缩。

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更愿意把一些重要项目交给至少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

网友“酒醒无牛肉巴”说:“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原因都会或多或少地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网友“哇啦啦”说:“有些人很想‘断奶’,可是父母太溺爱,恨不得天天给他们好‘奶’喝。早一点放手,让孩子早点出去摸爬滚打,他们才能更快成长。”

宠爱不是溺爱,把握尺度最重要

作者:佚名

传统教育说,严厉出骄子;现代专家们也重复又重复:孩子不能被宠坏了;新派的父母又振振有词:好孩子是宠出来的……初为父母,面对宝宝温柔的笑容,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总是忍不住要宠爱小宝宝,要满足宝贝所有的愿望。到底宝宝要不要宠?宠多久才不会把他们宠坏?

正方观点

对宝宝来说,妈妈的爱和呵护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营养素。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尽量让他们多感受来自父母的爱,对他们有要求等长大后再实行也不晚。

典型事例

妈妈:张小远宝宝:小树,10个月

我自己就是独生子女,小时候,爸爸非常宠爱我,早上不起床,他从来不会采取强制措施,中午在幼儿园不睡觉,爸爸会专门到学校看我。我觉得我并没有被宠坏,我身上也没有大家认为的娇气的缺点。

有小树以后,我就想宠着他,希望把我爸爸当年给我的爱全部给他。自从知道自己怀孕开始,我就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安胎,小树出生后都没有离开过我,每次他哭,我都会立刻抱着他。婆婆常说我抱得太多,可我一直觉得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是特别需要宠爱的阶段,长大以后,可以跟他讲道理,规范行为,但小时候,一定需要享受父母的爱。

我要宠爱孩子。我有能力宠爱孩子,也有心情宠爱孩子,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我不想看到小树留下爸爸妈妈没有给他买心爱玩具的遗憾,看见他满足的样子,我也特别开心。

反方观点

坚决不宠孩子。规矩是从小养成的,坏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以后再要纠正就非常难,从小严格要求,长大才能明白事理。

典型事例

妈妈:CoCo宝宝:小西瓜,2岁

我觉得孩子是坚决不能被宠的,爱应该在心里,无原则的宠只能让孩子变得任性和霸道。有句名言说得好:“溺子如杀子!”小西瓜1岁后,一直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最近回到我身边。我发现孩子被老人宠得不成样,老人面对任性的孙子总是一味地迁就,怕孩子受苦,小西瓜一点要求没被满足就要闹。那天大冷天没有买冰淇淋,小家伙居然哭到嗓子哑。如果有机会重新来过,我坚决不会再这样,把孩子宠坏了,对父母、对孩子都没有什么好处。

现在小西瓜回到我身边,我对他开始严厉管教了,做什么事情“不行”就是“不行”,“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任凭他哭闹。我觉得真爱孩子的话,就要从小严格要求、训练孩子,不要让他养成任性的毛病。在我的严格管教下,现在小西瓜的坏习惯慢慢在改了:知道吃东西要和大家分着吃,对人要有礼貌了。

中立观点

孩子应该是艘双桅船,宠爱与严格并不矛盾,理性的宠爱可以伴随孩子一生。

典型事例

妈妈:王晓玉宝宝:好好,1岁10个月

也许是出于私心,我一直觉得女儿是特别要被宠的,但宠不是无原则,而是理性的、不过分的。

平时在家里,好好合理的生活要求,我们基本都会满足,不喜欢吃的饭菜绝对不会强迫她。她和一般的女孩有点不同,特别喜欢车,爸爸出差回来总是会送她一辆小车模;早上起来要穿什么衣服我们也都让她自己做主。但是我们的宠爱一直都是理性的,在情感上满足她,但是不会毫无底线地满足她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吃饭前要吃零食肯定不行,只是我们比较讲究技巧,不会强制性地要求她。

宠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而享受父母的宠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其实最大的失误不是简单的溺爱和宠爱,而是缺少相对独立的启蒙、反思和自我成长过程的教育。

正确的宠爱多久都不过分

如果把宠爱理解为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满足,那么1岁以后所有的孩子都不应该再被父母宠。但是如果把宠爱理解为对孩子的悉心照料,对孩子的温饱、健康、娱乐、教育等需求的关注,以及给予孩子更多做主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宠爱应该伴随孩子的一生。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最重要,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关系,将会影响孩子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待和反应。

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得到足够多的来自父母的健康宠爱,那么将来他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开朗、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相反,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注,长大后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上的症状,例如孤僻、自闭。

事实上,健康、正常的父母关爱应该伴随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精神的家园。

宠爱≠溺爱

宠爱孩子绝对不是毫无原则,一味地顺从与粗暴对待一样不明智,让孩子了解规则并且遵守规则是父母宠爱孩子的第一课。“顺着孩子的天生气质发展”不代表“完全放纵”,宠爱孩子的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判断是非。在制定规则时可以稍微宽松一些,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和满足。对已经被宠爱惯了的孩子的要求,要逐步严格,一项一项地慢慢改正,不能操之过急,让孩子有个适应的过程。

阶段不同,宠爱也不同

1岁以前,对孩子的情绪需求应该无条件地满足,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而刻意不满足孩子的情绪要求,这个时期情感关怀和交流应该放在第一位。父母应经常拥抱宝宝,逗他玩,与宝宝一起睡觉,建立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依恋。

1岁以后,宝宝经常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哭闹不止,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哭闹的任性行为是他们内心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父母,要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不是单纯地将孩子的某个不合父母期待的行为看做是任性并加以忽略或遏制。

对于更大一些的宝宝,父母对他们的宠爱应该表现在给予他们更多的个人空间上,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自己做主,不用再事事为孩子包办。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宠爱方式已不适合,会导致孩子胆小怯懦、不自信、自闭等负面性格。

父母的溺爱是孩子的陷阱

作者:佚名

有个孩子在高考中落榜了。前前后后数十天,全家上上下下三亲六戚几乎就没有安宁过,为的是给这个孩子想办法找个学校读书,孩子的父亲一脸铁青,形容消瘦,到今天还在为这不争气的孩子奔波。让我深感诧异的是,这个孩子其实就是被父母的溺爱害的。比如,孩子高三时想旷课就旷课,父亲还在老师那帮他请病假遮掩;孩子的分数明明只有300多分,还要剥夺了孩子的知情权,告诉他考了400多分;孩子填写报考志愿等一切事宜全部是由父亲一手包办;孩子有复读的想法,做父亲的居然担心复读的一年太苦而想方设法帮他找路子希望能让他进入大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