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这父母心已经完全成为孩子发泄愤怒的目标了!孩子完全有理由为这些事情哭闹不休、大发脾气,因为正是父母的这种溺爱将孩子推入了陷阱。
父母溺爱孩子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不敢给幼儿吃稍硬的食物导致孩子上幼儿园后不能和小朋友一样正常饮食;怕孩子在外面有危险就把孩子整天关在家里导致孩子患自闭症;担忧孩子长不强壮就狠狠地将孩子喂成大胖子;从小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长大后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甚至于危及将来的婚姻生活……这样的事情我们见得太多、听得太多,难道就不能警醒?
子女的教育,对每一对父母而言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课题,父母只有在孩子的成长期付出心血,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人。但付出心血绝不意味着要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要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先做人,再为学,这个极其重要。我认识的一个人的小女儿自杀了,他告诉我最沉痛的教训就是:“要先教会孩子做人。”中国传统读物《三字经》也教育孩子要“首孝悌,次见闻”,就是要求孩子首先应学会孝亲尊师亲同胞,然后才是学习各种知识。但如今父母的溺爱,更多表现在把孩子当个宠物养着、保护着,忽视了孩子是一个在将来必须走上社会的人、一个必须自食其力的人,结果,父母的溺爱成了孩子走不出的牢笼和深深的陷阱。
对孩子究竟应该怎样去教育?我想推荐父母们去看看湖南卫视的“以孩子影响孩子,以人影响人”的《洞穴之光》节目。湖南卫视的这档节目制作得非常好,让大城市的孩子到老山区去体验生活,去感受原来自己的生活在怎样的温暖与幸福之中,去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这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父母固然不可能将每个孩子都放在特别坚苦的环境中去,但父母是完全有条件学会放手,把属于孩子的天空还给他们,让他们的小手去劳动、小脚去行走,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知。
过度溺爱,让孩子不能正确认识挫折
作者:朱伟光
某日,哈尔滨某大学的数学学院大四学生小李,走进了该校的心理咨询室,讲述了自己的烦恼:从去年7月找工作直到现在,她的工作还是没有着落,而她周围的同学许多都已经找到工作了。眼看着6月就要毕业了,4月就是自己最后的希望。她现在感觉压力特别大,“老师,我快要承受不住了,一想到我爸妈这么辛苦供我上大学,我心里特别难受。”小李说。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一例例事件至今仍然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曾指出,分析一个人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其实是很难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不期望的结果,遇到了挫折,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产生偏差。而东北林业大学一项针对大学生遭遇挫折频率及强度的调查问卷则显示:约85%的学生有时会遇到挫折,有1356%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有较强的挫折感。
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学生的抗挫能力下降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曾说过:“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我们那一代生活条件不好,赶上上山下乡,吃了不少苦,现在物质条件优越了,不想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而且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只要他安心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用他管。”在谈到挫折教育时,一位学生家长这样对记者说。据记者了解,现在一些大学生在读书、找工作甚至出国时都有陪伴自己的“家长团”。
对此,哈尔滨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温恒福教授认为,一方面,中国的部分家长过于保护孩子并代为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务,使这些从小被抱大的一代因失去体验真正生活的机会而导致独立生活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时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又使学生时刻面临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因此,这些孩子在长大后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法承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真正缺少的并不是挫折,而是面对挫折或失败时来自家长、教育者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学校对挫折教育尚不够重视
“我的孩子突然要退学,怎么劝都不行,我该怎么办啊?”4月2日,一位学生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请求帮助。心理咨询老师经了解得知,原来,她的女儿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但因高考发挥失常,无缘自己理想的大学,只考取了这所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此事对她打击很大,上了大学以后开始厌学,最近干脆提出退学。
首都经贸大学有20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杨眉老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大学,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之下被压抑或掩盖的问题,通常都会在进入大学后来个“总爆发”。换言之,如果只是从大学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失之片面了。杨眉认为,我们在大学心理咨询室所见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学生的中小学时期,由于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之下,青少年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计,这使得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完全集中在分数上,分数好就自信,分数不好就自卑。部分成绩好的“好学生”因此积累下许多问题,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现了质变,最严重或极端的表现就是自伤或伤人。
一份针对浙江省内4所高校大学生“如何评价学校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实际体现程度”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只有17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和“较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10%的人认为本校教育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和“较好体现”了这方面的工作。而记者在走访了哈尔滨市的一些高等院校后发现,目前几乎还没有专门针对如何面对挫折的课程。
部分大学生对挫折不能正确认知
哈尔滨某高校的小张,性格内向,不爱交际。刚上大一时,对高等数学专业课程感觉很难,听着特别吃力,看着周围的同学好像学得都挺轻松似的,上高中时数学很好的小张一下子觉得自己变笨了,而家里对他的期望又一直特别高。所以那段时间小张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后来在心理咨询老师那里,他才知道,每年都有不少新生到这里抱怨高数课难,听不太懂,这其实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慢慢适应就会好了。
哈尔滨一位从事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指出,大学生往往认为,挫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往往会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充满欢乐的,大学学习应是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应是和谐的,未来应是一片光明的,因此对于实际到来的挫折,他们缺乏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还有些学生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指出,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往往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对挫折的认知。理性的挫折认知能够让大学生对所经历的事情做出恰当的反应,而不合理的挫折认知则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王丽敏建议大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学会求助。“有很多同学都是‘当局者迷’,这个时候应该找同学、朋友或老师聊聊,有时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或转不过弯的事情,别人一句话,就会让你豁然开朗。”王丽敏同时提醒大学生,在求助对象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否则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对于如何正确解读挫折教育的问题,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学校的曲伟杰校长认为,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感。挫折教育应该是教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在失败后如何尽快调整好心态,从而提高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金宏章教授则指出,我们所倡导的挫折教育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吃苦教育,也并非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设下绊脚石,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在挫折的历练中重新振奋,快速成长起来。
遭遇挫折,积极应对
小赵是黑龙江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每当遇到困惑自己无法解决时,他都会找到心理咨询师。
在与导师的交流中,他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该校校长魏兆胜教授指出,黑龙江工程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都能得到精心的呵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有一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设置了“心理联络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还有的专家认为,在加强心理疏导的同时,要重视挫折教育,防患于未然。同时应考虑建立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挫折教育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无论在任何年龄段出现问题时都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
父母的溺爱会“淹没”孩子的独立性
作者:佚名
孩子过分依赖他人,就不容易融入社会,会妨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凡事都依靠父母解决、越俎代庖的孩子,永远长不大。父母应适时地纠正孩子过分依赖的习惯,尽可能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孩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独立性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许多孩子都有依赖心理。在家里,没有大人一口一口地喂饭,孩子就不肯自己吃;没有人陪着睡觉,就又哭又闹怎么也不肯上床;就连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也要人陪;早晨起床后总不叠被子、吃完饭也不懂得帮忙洗碗;上学忘了带文具也要责怪父母没有提醒他。
如果孩子有这些类似的问题,父母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赖性是否太强了。依赖性强的孩子,大多数都缺乏责任感,遇到一点困难就全丢给父母替他们解决,这种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父母感觉孩子站在自己面前,个头甚至比自己还高大,可是依然像个刚出生的小鸟离不开父母,更谈不上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
一般来说,父母包办的事情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相反,父母如果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将会大为减少。孩子的潜力其实很大,他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
譬如,孩子的学习也是他们自己的事,靠自己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作业,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大人陪读陪写甚至帮忙写作业,都是在帮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地培养懒惰的孩子。当然,如果孩子很勤奋却仍不清楚课题,一起讨论或者请家庭教师都可以,但必须以孩子独立学习为前提,切忌包办所有的事情。孩子从小独占父母给他的爱,也就是中国父母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制造了一个个家庭“小皇帝”“小女王”。当孩子渐渐长大,毛病突显时,弄得父母焦急万分,其实只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开始。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无法重来,因为已经吞进肚子里了,它们的影响是终生的。
一般任性、有依赖心理的小孩,在日常生活中,心情时好时坏,反复无常。父母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同时要有耐心、毅力、信心,不能表现出无可奈何、唉声叹气的模样,另外还要制定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执行。
人非草木,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只要能根据孩子各自的特点,教导有方,“成龙”“成凤”的愿望也能实现。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提出:“凡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符合教育原则的至理名言。有依赖心理的孩子,首先是娇气,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不会做。父母发现孩子过分依赖时,就要采取行动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教导孩子一定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