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3682700000029

第29章 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孩子才能学会爱(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父母给孩子溺爱,孩子自然只会选择被爱,选择被重视的感觉。长此以往,孩子不能学会爱别人,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冷漠。作为父母,应该交给孩子不仅仅是被爱,而且要学会爱别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

教孩子学会真正的爱

作者:佚名

从孩子降生开始,到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父母都带着望子成龙的心情为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但过分的溺爱并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龙这句话应该改为育子成龙,因为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倾向是颇令人担忧的。曾有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不少家长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正是怀着这种想法,父母尽其所能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业、干家务、值日扫地等。他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这种幸福观很容易给孩子带来灾难。

自私自利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无私奉献的爱固然是伟大的,但是只懂辛勤耕耘而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自私的爱与可怕的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情。为什么使孩子过“幸福平安的生活”的想法却成了问题?

4岁的小阳是一个任性、放纵、骄横的独生子,由于父母、姥姥的娇惯,在家里像个“小王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阻挡不了。一天,他用一根尼龙绳拴住家里的猫玩,谁知拴得不牢,猫逃走了。他玩兴未尽,要把绳子套在姥姥脖子上玩,70多岁的姥姥让他拴脚,可小阳不同意,非得套在脖子上。老太太对外孙一向溺爱,迁就放任,百依百顺,这时见小外孙哭闹起来,心疼了,便依他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谁知打的是个死结,小外孙一拉,便紧紧勒住姥姥的脖子。老太太一时感到气闷难忍,便挣扎起来,从床上滚到地上。小外孙见姥姥挣扎,越发觉得好玩,更使劲拽住绳子不放,直到老太太不动弹了,他才松手扔下绳子出去了。孩子的妈妈回来,一摸母亲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这个例子中酿成的苦果源于父母及其他亲人超过限度的溺爱。父母一味地慷慨给予,溺爱孩子,而不教会孩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爱。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向传递的爱造成孝敬的颠倒,使得孩子只知享受别人的爱却不知爱别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纵等不良个性。

其实,爱孩子,可以智爱。放弃用过分控制或纵容的方法对待孩子,用慈爱而坚决的方法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要讲明是非,纠正错误,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示亲昵,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爱他的。这样能激起孩子对父母由衷的爱戴与尊敬,也能使他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养育的艰辛、期望的殷切。

罗马是靠一沙一石来建成的,爱的海洋也要靠一滴滴爱之水汇集而成。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和怜悯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养善良仁爱之心。培养善良仁爱之心,是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他们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

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别人的,对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最好不过了,孩子会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环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你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在公共汽车上,你可以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他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伯年老生病,你可以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伯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你可以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当发生地震、海啸等灾情时,你应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园,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把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

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说法:人如果长期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这种心理疾病的特点一是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二是特别害怕困难,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艰难困苦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谁也没有本事消灭它或回避它。今天,身为家长的你,也许有能力帮孩子铺平眼前的道路,那么将来呢?能让羽毛未丰的孩子永远不离开自己的庇护吗?当父母不能常在孩子的身边时,那么孩子又能依靠谁呢?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的情绪。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感,全世界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作决定,让他们学习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处处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建议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孩子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享受自由的乐趣及尝试成功的喜悦,不要让填鸭式的学习方法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不要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要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以自己的能力完成想做的事。

(2)让孩子体验作决定时要考虑哪些利弊得失,并学习对后果负责任。有过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孩子面对挑战时将会更机智。为了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造成”一些困难,“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碰一碰钉子,尝一尝苦头,感受一下采撷悬崖上的花朵的喜悦。

(3)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如果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事件,不怕困难、不逃避,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比较能模仿及认同如此的生活态度,创造自己积极的人生。

(4)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教育他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的温暖和学习其他人的长处。

爱与溺爱

作者:阎淑梅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三大因素是:遗传、教育、环境。可见,家庭、学校、社会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爱是博大的,它能容纳百川,健康的爱是对别人无私的爱,而溺爱是父母对子女倾注的过分的爱。

事例一:公园里,两个小孩不小心跌倒了,而这两位小孩母亲的做法却不一样,一位母亲的做法是跑过去抱起,一边自责,一边叫孩子打她几下换来不哭;而另一位母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她没有抱起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身边,鼓励孩子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

事例二:有个十多岁的孩子,一次与同学在外面吃饭,当他吃到鸡蛋时,却说这里的鸡蛋不好吃,和家里的不一样。问其原因,他说太硬了,家里的鸡蛋是白皮的,很软,拿着就能吃。原来,他的父母一直都是把鸡蛋剥了壳才给他吃。

放眼看去,生活中的人与事还真不少!也许第二个事例只是个特别,像这位十多岁的孩子,之所以连蛋壳都没剥就往嘴里塞,是因为他的父母太过溺爱他,使他不懂得吃蛋的方法。而事例一当中两位母亲的做法就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的关爱、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关注是好的,但是,如果小小的一次跌倒都给他一份超乎寻常的爱,那么他长大后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最终成为社会的废品。

“举世人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谁。”这句忠言告诉家长们:孩子长大后靠的还是自己,不经过一定的磨炼,遇到小小的坎坷与挫折就会畏缩不前,那么长大后必然遭到失败!请告诉孩子: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不起来,因为每一次爬起,就意味着距离目标更近了!

溺爱给孩子带来什么

作者:席涓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来自家中长者的关爱,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个打一下,那个不乐意;那个骂一句,这边又跟你急。孩子成了掌上明珠。爱,大人们给得很足,但是,这爱一旦成了溺爱,就将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了。

溺爱毁掉一个家庭

近日,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不幸的事:年迈的父亲用榔头猛击熟睡中的女儿的头部,导致女儿昏迷数日。女儿躺在医院里,父亲精神恍惚,剩下一个老母亲,守着一个破碎的家庭伤心操劳。而这不幸的发生与父母对女儿的溺爱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对夫妇中年得女,对女儿百般疼爱,从来都是什么都依着她,她要什么就给她什么。女儿是个较内向的孩子,平时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成绩也平平,但这并不影响父母对她的爱。

高中毕业了,女儿没考上大学,父母将她送到一所大学去读了两年书。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身边的女儿是他们时刻的牵挂,夫妻俩每个星期都要到女儿的学校去看她,生怕她有什么不适应。

大学毕业了,做父母的并不鼓励女儿主动去找工作,他们对女儿说:“你是大学毕业生,可以找份好点的工作。”意思就是不能让女儿累着了、苦着了。于是,女儿也就心安理得地在家过了两年,但是什么工作也没找到,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不得已,做父亲的给女儿找了份很普通的工作。女儿上了不到一个月的班就回来了,说是不适应,而这一回来,就在家待了4年,4年中不出家门一步。

女儿刚回家那阵,父母怕她在家寂寞,给她买了电脑,从此,女儿就生活在了那个虚拟的世界里,再也不出来了。每天,一入夜,女儿就开始在网上泡着,第二天早上才睡觉。她在网上做些什么,父母是一点也不知道,因为女儿的房间从来不要他们夫妇进去。平时两代人之间基本上不交流,女儿也从不跟父母一起上街,她需要什么,也不跟父母说,只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让父母给她带回来。有一次,女儿要父亲给她带东西,父亲忘了,女儿于是大发脾气,把家里的电视机都砸坏了。

对女儿的这些行为,父母十分担心,却并不反对,只是一味地由着她,但是想到自己年纪一把了,这么下去,女儿以后怎么办呢!父亲为此渐渐变得不爱说话了,心中的压抑堆积起来,得了忧郁症。父亲住院了,女儿也不出门,更不去医院看望,而妈妈不得不在照顾了丈夫之后又回家给女儿做饭。

也许是因为对女儿失望,也许是一时的想不开,父亲在出院回家那天早上就上演我们在开头讲述的那一幕。

溺爱让孩子都成什么样了

上面讲述的是一个很突出的事例,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过分娇惯孩子的父母大有人在,他们往往对孩子娇宠有余、管教不足,放任迁就孩子,结果使孩子养成了在家里说一不二的习惯。

在一所小学的门口,我们采访了几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张奶奶每天都来接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并且每天都会先给孙子把他喜欢的蛋糕买好,等着孙子一出校门,张奶奶一边递上蛋糕,一边接过孙子的书包。孙子专注地享受着美食,张奶奶背着书包跟在后面亦步亦趋。

张奶奶说,这样的方式对祖孙俩来说已经成为习惯。如果哪天张奶奶没有给孙子买他喜欢的东西,孙子会很生气,要不就哭,要不就一句话不说,奶奶当然很心疼,就全依着他。实际上,每天放学后回家马上就要吃饭了,孙子在外面吃了零食,回家又吃不了多少东西,对身体很不好。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孙子高兴才最重要。

张女士的孩子已经上初中了。孩子小的时候生过一场大病,差点就丧了命,从那以后张女士一家人就对孩子特别宠爱,什么都听孩子的。孩子在学校成绩还不错,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对吃穿的要求也很多,这对张女士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很成问题。孩子上学较远,张女士考虑给孩子买辆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只要100多元,而孩子偏要一辆名牌的,要500多元,张女士劝孩子选辆便宜点的,孩子于是赌气一天没有吃饭,把自己锁在屋里。后来,张女士和丈夫商量,咬咬牙,给孩子买了一辆他指定的牌子的车,孩子顿时眉开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