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女儿创造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在这个阶段,女孩大多都希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她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父母的干涉。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要尽量给女儿一间单独的房间,并且在女儿的房间安装单独的电话,允许她与自己的朋友联系。2不要去偷窥女儿的秘密,如果她不说,就不要追问父母不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女儿的秘密,比如偷看她的日记,偷听她的电话或者私拆她的信件等。要记住,敏感的女儿一旦发现父母偷窥自己的秘密,就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把本来想对父母说的一些心事也隐藏起来。3相信女儿的能力,大胆地放手让她自己去解决一些事情长大的女儿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此时,父母应该相信女儿的能力,放心地让她自己去面对困难。即使不放心,也不要直接去干涉她,只需要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分享女儿的喜怒哀乐每个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体会:自己的喜怒哀乐,总希望和别人一起分享。而那个能够分享你喜怒哀乐的人往往也是你最信赖的人,你若是有什么心事和问题,总愿意和他沟通。同样的道理,女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也需要别人与她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果父母能够适时地与她分享喜怒哀乐,女儿就会把你当成她的知心朋友。一方面,分享会让女儿感到父母在关心、爱护她,从而体会到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她会感到自己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并乐于向父母倾吐心声。有一天,张娟下班回家,感觉很疲惫,就坐在沙发上休息。这时,6岁的女儿芊芊从冰箱里拿出一盘樱桃递给妈妈。樱桃是芊芊最爱吃的水果,酸酸甜甜的味道总是让她吃不够。张娟其实也很喜欢吃樱桃。不过,此时樱桃刚刚上市,价格昂贵。所以,虽然她也很想尝尝樱桃的味道,但还是轻轻地摇了摇头,慈爱地对女儿说:“乖宝贝,妈妈不要,还是你吃吧!”“妈妈,你真的不吃吗?可好吃了!”女儿好像很坚持。看着女儿懂事的样子,张娟很感动,她说:“妈妈不吃。芊芊喜欢吃的话就都吃了吧。只要你爱吃,妈妈明天还给你买。”听到妈妈这么说,女儿就抓起一颗樱桃吃了起来。看着她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张娟心里也很欣慰。这时,芊芊的姥姥从厨房里出来了。女儿把盘子递到姥姥面前,懂事地对姥姥说:“姥姥,吃樱桃。”芊芊的姥姥是一个节俭的人,从来不舍得随便花钱。像樱桃这样稍贵的水果,她是不会买来吃的。但是,姥姥今天竟然一反常态,她蹲下来,从盘子里抓起一颗樱桃细细品尝起来,然后笑着对芊芊说:“嗯,酸酸甜甜的,真好吃,姥姥想再吃两颗行吗?”芊芊高兴地说:“当然可以!”她挑了两颗最大最红的樱桃送到了姥姥的口中。姥姥边吃边夸奖芊芊孝顺。芊芊高兴得乐开了花。吃完樱桃,芊芊又拉着姥姥去看她刚画的画。一老一少讨论得不亦乐乎,这让一旁的张娟很羡慕。她不禁感叹:芊芊好像还是与姥姥更亲近,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会跟姥姥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有时候芊芊跟爸爸妈妈闹别扭,只要姥姥一和她说话,她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天晚上,张娟特意向母亲请教了这个问题。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就像白天吃樱桃的事,难得芊芊一片孝心,你怎么能不接受呢?你知不知道,如果你一再拒绝芊芊的分享,以后她再有好东西都不会给你吃了。芊芊会认为,妈妈不喜欢吃她的东西,妈妈不认同她的喜好,长此以往,她会习惯性地拒绝与你分享其他的一切,包括她的心事。”张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难怪芊芊总能够与姥姥无话不谈。看来自己以后也应该学会与女儿分享了。是的,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父母与女儿一起分享点点滴滴,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还可以教会女儿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样,在女儿孤独或受委屈的时候,父母若能及时出现,与她一起分担烦恼和痛苦,并引导她、帮助她,就可以更快地使她从痛苦中走出来,快乐健康地成长。学会分享女儿的喜怒哀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尽量增加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不要总以工作忙作为借口,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和女儿相处的时间。也要注意,物质上的满足不能等同于精神上的关爱。只有经常与女儿在一起交流,才能让她真正感觉到父母之爱,而这种真诚的关爱是她愿意向你敞开心扉的前提。2丰富和女儿交流的方式,让她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有些父母虽然很关心女儿,但是他们只会简单地询问她“吃饱了吗?”“还想要什么?”这显然是不够的,根本无法触及女儿的内心世界。要学会用“今天你感觉怎么样”“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昨天那个同学后来怎么样了”等比较形象的提问。这样女儿才会滔滔不绝地把所见所闻说出来,当然其中也会有她自己的想法。3在分享女儿心事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分享女儿喜怒哀乐的过程中,父母要掌握并扮演好3种角色:(1)做女儿忠实的倾听者,倾听她的诉说和见解,成为她最信赖的亲密朋友。(2)做女儿的引导者,以平等公正的姿态随时随地地给女儿提醒和建议,循序渐进地引导女儿做出正确的判断。(3)做女儿的帮助者,帮助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利成长。总之,在与女儿的交流中,父母要灵活把握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够让沟通取得最佳效果。倾听女儿对事物的感触女儿懂事以后,便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思考她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说明她有了独立的思考意识,标志着她逐渐成熟了。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忽略和压制女儿的想法,即使她说得不对,即使她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击她。同时,也不要总是以你的思维来要求她,而应该让她说下去,允许她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表达出来。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时问道:“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引擎都熄灭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都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现场的观众听到这里都笑得东倒西歪。而林克莱特则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个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继续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孩子的回答表达出了他最真挚的感情:“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也像那些观众一样,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发表评论,女儿的话也总是被打断,使她根本无法完整地表达一件事。而且,他们的评价总是站在一个成人的立场上,以致有些评价对孩子来说不太适合。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有一天,她郑重其事地对妈妈说:“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倾听我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笑的,而是让你听的,否则我不会原谅你。”还有一个上二年级的小女孩,她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跟妈妈说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而她的妈妈总是喜欢在她还没讲完的时候就急着做出评价。有一天,这个小女孩对妈妈说:“妈妈,请你别打断我说话。有些事你听着就是了,别急着评价。”可见,女儿是非常渴望父母能认真倾听自己说话的。而对父母来说,倾听女儿说话不仅是在对女儿进行平等做人、平等对待别人、平等对待自己的教育,也是走进女儿心灵最有效的手段。在倾听女儿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一定要认真专心。女儿在对你诉说的时候,希望得到家长的重视和尊重。所以,这时候你要全神贯注,尽量注视着她的眼睛。如果你不时地看手表或者打哈欠,就会影响她倾诉的心情。其次,一定要有耐心。父母要知道,女孩的心思比较细腻,哪怕对一件小事都可能会有很多想法,而且如果年龄较小,在表达上也不会那么简练。这时候你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她的话语过长而感到厌烦,要控制情绪,听她把话讲完。特别是在女儿发表见解或有火气的时候,你更要耐心倾听,要给她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第三,在女儿还没有充分地把意见表达出来之前,你不要随意表态或妄下断语,更不要随便批评。此时作为倾听者的你,一定要表现出足够的真诚,否则会让女儿产生一种距离感,从而影响沟通效果。即使你不同意女儿的看法,也不要轻易打断她的话,如果真的有必要纠正她不妥的观点,也要等她把话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做,才能增强女儿的信心,让她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第四,在女儿的诉说中,可能会有很多令你不高兴或失望的事情,这时候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一次,6岁的小女孩艾尼尔跟妈妈闲聊。艾尼尔兴致勃勃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我怎么对付老跟我开玩笑的男孩吗?我掀起裙子把他们都吓跑了。”妈妈听了大吃一惊,反问了女儿一句:“真的?”艾尼尔马上察觉到妈妈愕然、生气的表情,然后就像小乌龟钻进了壳一样,无论妈妈再怎么问也不肯开口了。当然,控制情绪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艾尼尔的妈妈,尽管她已经努力控制了自己的语气,然而脸上的表情还是出卖了她。所以,父母在倾听女儿说话之前应该做好思想准备。无论女儿诉说的事情在你听来有多么不可思议,都要尽量保持平静。否则,女儿会因为惧怕你而再也不跟你说这些事情了,你也就失去了引导她的机会。第五,即使你很想知道,也不能刻意问女儿太多的问题。女孩的心思都比较敏感,问太多的问题会让她们怀疑你的真实目的。她们很可能会觉得你在管束她们的行为,限制她们的自由。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因为这个词往往会激发她的逆反心理。比如,女儿告诉你,放学后她要晚回来一会儿。这时,你不要马上问一句“为什么”,因为这会让她感觉不自由。相反,如果你说“我知道了,你们有什么活动吗?”这样效果就会好很多。总之,做女儿忠实的倾听者是需要付出时间、耐心和宽容的。否则,没等她说完两句话就不耐烦了,只会伤害女儿的自尊心。给女儿发泄情绪的机会许多父母看见自己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脾气发作”,就会感到难为情。这时他们首先想的是自己的面子,却很少关心女儿此时的心情与情感需要。于是,他们便会呵斥女儿,不让她发脾气。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女儿虽然还小,但是她和成人一样也会有情绪变化,诸如愤怒、哀伤、失望、害怕等。只是她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可以自如地控制情绪,所以才会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发脾气。要保持女儿的心理健康,就必须让她适度宣泄。宣泄可以让她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从而获得心理平衡。适度地让女儿宣泄不良情绪,对她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好处。如果一味地压制她而不让她发泄,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她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所以,父母要明白,发脾气是女儿正常的情绪宣泄,要找到她发脾气的原因,安慰并鼓励她。6岁的静静是一个固执的小女孩,她对自己认准的事情从不轻易回头。一旦感觉到不如意,她就会发脾气,找理由哭闹。她的妈妈对此十分头疼。有一次,妈妈向幼儿园的老师请教:“我家静静脾气一上来,无论我们怎么劝都不行,真是软硬不吃。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师对静静的妈妈说:“静静在幼儿园的时候很乖,从来不发脾气。她在家发脾气肯定是有原因的。”听了老师的话之后,妈妈留心观察了几天。果然,她发现静静总是在父母不耐烦或有恼怒表情后开始“发怒”,而且纠缠不清。妈妈有些醒悟了:也许是静静看到父母生气,会联想到他们不再爱她,因为这种害怕的心理,所以才会发脾气。找到原因就好办了。有一次静静又闹起来,这回妈妈没有训斥或表现出厌烦,而是和颜悦色地抱着静静说:“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能不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难过呢?”妈妈这样和颜悦色地问了几遍之后,静静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妈妈听了,赶紧安慰她:“乖孩子,妈妈怎么会不喜欢你?刚才妈妈情绪不好,所以对你的态度也就不好了。可妈妈是喜欢你的,你要相信妈妈。”听妈妈这么一说,静静就破涕为笑了。在这个案例中,静静的妈妈发现静静发脾气是因为担心妈妈忽视了自己。她找到了女儿发脾气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让女儿少发脾气的办法。让女儿的情绪得到正常的发泄有助于她良好性格及情绪的发展。如果在女儿发脾气时横加干涉,用权威的压制来让她把不好的情绪收回,那么,女儿的不良情绪在内心长期积压,很可能会发展成一个胆小或者有双面性格的人。所以,父母要适当地给女儿发脾气的权利。如果女儿的坏脾气已经形成,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方式让她发泄出来。美美7岁那年,每天都要练习书法,在重复性的书写练习中,她变得越来越烦躁。而且妈妈经常在一旁催促她努力学习,这更增加了她的负面情绪。这天,妈妈又在一边唠叨。美美终于忍不住了,她停下来,在纸上用粗线笔画了一个怒发冲冠的女人,又在一旁画了一个流泪的小女孩,然后写下“我好烦!”几个字。妈妈见此情景后愣住了,她也意识到自己给了女儿太多的压力。她觉得应该让美美发泄出愤懑的情绪,于是忍住了训斥女儿的冲动,用一种开玩笑的口吻指着画中怒发冲冠的女人说:“美美,这是我吗?噢,画得还真像。”妈妈这句轻松的“评论”不仅收获了母女间的平和,也让美美的注意力从郁闷中转移出来。从此,妈妈专门买了块纤维板供美美张贴涂鸦作品。后来,美美虽然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脾气反而慢慢变好了,不会再把不愉快的事情一直闷在心里。也有专家建议,如果发现女儿较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忧郁、愤懑的情绪中,切忌反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候,父母不妨佯作不知,然后带她去有山有水的地方游玩。父母可以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工作上的压力。这时候,女儿一般也会跟你提起她的心事。这样,良好的沟通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女儿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那么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会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父母当众宣布子女的过失,子女就会感觉无地自容,而子女越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那种设法维护别人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不要当众批评孩子”这句话对许多父母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一个舞蹈培训班上,有一位六七岁的小女孩不知什么原因,在舞蹈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坐在地上不想跳了。老师走过来询问原因,小女孩却低着头一声不吭。小女孩的妈妈和许多孩子的父母一样一直等候在教室外面。她透过玻璃窗看见了女儿的反常行为,于是忍不住走进教室询问女儿。可是小女孩还是一句话也不说,在妈妈的训斥之下还哭了起来。妈妈急坏了,只好把哭泣的女儿拉出教室。妈妈连哄带劝,说了很多道理,到最后是又急又怒,忍不住大声地骂了起来。而小女孩的哭声却越来越大,任凭妈妈怎么骂,始终都不说话。这个小女孩妈妈的初衷是为了女儿好,希望女儿能好好上课,所以心情比较急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在没有了解女儿为什么不上课的情况下就在众人面前训斥女儿,这种不爱护女儿自尊心的做法又怎么能够让女儿听她的话呢?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前教子”,其初衷大概是觉得孩子还小,不会有什么面子问题,所以无论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可以现场“问罪”,这样可以得到“家教严明”的美名。事实上,这种做法大错特错。女儿虽小,但是她与大人一样具有不可凌辱的独立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会越来越强。在众人面前呵斥责备她,就会让女儿感觉抬不起头来。如果这种事情频繁发生,就会导致女儿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或者滋生逆反心理而我行我素。所以,“人前教子”的做法并不可取。即使女儿真的有过失,父母也应该在维护她的自尊、尊重她的人格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用温和的方式批评她。这样才能既维护了女儿的面子,又激发了她的自愧、自警和自戒之心。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位妈妈曾经说起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女儿五六岁的时候,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后,总是喜欢拿着识字本和粉笔蹲在家门口的公共平台上练习写字。过往的邻居看见了都会夸奖说:“这孩子真懂事,写的字也很不错!”女儿听到这样的赞美之语写得更起劲了。然而妈妈并不是很高兴,她担心女儿会因此而骄傲自满。因此,当邻居再夸奖女儿的时候,妈妈便会谦虚地说:“这孩子刚刚学写字,总是歪歪扭扭的。”同时,妈妈还会跟邻居们说起女儿在很多方面都不懂事,让父母操心担忧。正在写字的女儿听到妈妈向邻居们说自己的不足,便没有了再写下去的兴致,一扭身气呼呼地回家了。后来接连几天,女儿都不再去平台上写字了。有一天女儿跟妈妈出去玩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把心里话说了出来:“妈妈,请不要当着外人的面说我的缺点。如果我有错误、缺点,请您回到家里再批评我,好吗?”女儿的话震动了妈妈的心灵,她没想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伤害了女儿的自尊心。她终于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尊,谁也不愿意自己的缺点被人当众揭露。意识到这点后,妈妈便处处注意维护女儿的自尊。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也很愿意听妈妈的建议,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看来,当女儿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多理解她,多站在她的角度上看待问题,要心平气和地听听她的想法,帮助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必要的时候,父母还要对女儿的某些错误加以保密,使女儿在承认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在时间上也有一个缓冲的余地。这样,才会让女儿觉得你是真正爱她的,是她最信赖的人。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女儿每个成年人都渴望被人欣赏。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欣赏,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其实,未成年孩子的心灵深处也有这种强烈的需求: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欣赏。有一位母亲讲了这样一件事:“我的女儿经常淘气,所以我不得不常常责骂她。但有一天她表现得特别好,没有做一件惹人生气的事。那天晚上,我把她安顿上床后正要走出房间,突然听到她在低声哭泣。我不禁问她出了什么事,她一边哭一边问道:‘难道我今天不是一个很乖的小姑娘吗?’”这位妈妈的讲述告诉我们,即便女儿年龄再小,她也渴望被关注、被重视。如果父母能够以欣赏的态度去肯定她的良好表现,就能激发她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日本著名的幽默作家佐藤爱子小时候并不是文学爱好者,几乎没有读过什么小说。她之所以对文学产生兴趣是因为她的父亲。有一次,她的父亲——日本著名作家佐藤看了她的信后说:“这孩子写东西很好。”成名之后的佐藤女士在一部书中回忆说:“父亲的这句话成了我写作的支柱。”这句欣赏的话语鼓励了当时的佐藤,使她最终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作家。人的能力一旦被认可,进而就会产生发挥能力的心理。特别是当被自己所敬仰的人赞扬之后,其效果就会更大。曾在日本著名电视台任妇女少年部部长的评论家江上藤女士,小时候就经常被人批评说“这孩子气量小”“这个小女孩怎么长得这么丑”等。因为这种评论,江上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逐渐变成一个很自卑、很内向的小女孩。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江上藤的爷爷从乡下回来后。慈祥的爷爷很喜欢江上藤,有一次他当着家里许多人的面说:“这孩子招人喜欢,非常可爱。”爷爷真心赞扬的话语把江上藤从自卑感中解救了出来。她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不断地努力以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成年后的江上藤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当时祖父的那句话,她可能永远摆脱不了自卑感,那么无论她有多大的才华,也不可能成为成功女性。从佐藤和江上藤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肯定的话语常常会在女孩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有可能影响她的一生。另外,小女孩都比较在意自己的外貌。如果父母贬低她的容貌,说“你鼻子矮”、“皮肤黑”等,她就会丧失自信,甚至对以后的人生也感到灰心。著名教育家周弘老师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往往不肯轻易改过,而且还会不喜欢父母,甚至怨恨父母。父母应该认识到,年幼的女孩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还是依据他人对她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情绪和行为。一句鼓励的话可以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生,而一句斥责的话则可能毁掉一个天才。赏识是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而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积极动力。所以,父母一定要多以欣赏的态度倾听女儿说话,多用鼓励性的话语肯定她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她的自尊心,让她对自己、对未来拥有足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