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3684600000056

第56章 明朝卷明朝卷·封建王朝的多事之秋(3)

朱棣造反的缘由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他还只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朱棣在17岁的时候,朱元璋为了让他具备到外地做藩王的能力,就把他和他的兄弟们送到老家安徽凤阳体验生活。那段经历,让朱棣体验到百姓的疾苦,对民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来,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北平。他是诸王中势力最强的一个。在抵御蒙古诸部的内扰中,他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初步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朱棣继承了他的父亲朱元璋的霸气,也深受父亲的欣赏。在明太祖朱元璋65岁的时候,太子朱标去世,16岁的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有一天,太祖和太孙在一起对句,太祖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上“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元璋觉得兆头不太好,小小年纪竟然如此低落,便很不高兴。这时候,燕王朱棣正好在旁边,就乘机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听后连声叫好,此后他更加器重燕王,并想更换皇储,但是下面的大臣极力反对,所以也就作罢。

朱元璋死后,朱棣是想当皇帝的,但他不想造反。因为造反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很容易亏本。一旦失败,他所有的一切将都会失去。但随着建文帝逐渐将他的几个兄弟逐渐降为庶民,他觉得自己也终会有这一天。最后建文帝下了“削燕王属籍”的诏书,诏书中明确指出:先皇帝在的时候,朱棣就“包藏祸心,为日已久”,现已祷告太庙,将他废为庶人。朱棣这时早就做好了造反的充分准备,随即领兵南下,发起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夺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靖”是指平息,清除。“靖难”就是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这场战争起于建元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直到建文四年燕王登位,这场战争才结束,历时四年之久。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朱允炆那年21岁,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他像他的父亲朱标那样温和、善良。朱允炆毫无治国的经验,却一心想着实行理想的仁政。

弱君当朝,各个藩王的势力很强大,他们还都是建文帝的叔辈,拥有军政大权。建文帝对此深感不安,他采取了齐苔、黄子澄等人的“削藩”建议,想以此来巩固皇权。燕王朱棣早有异心,但也不敢轻举妄动,当建文帝接连废去了几个藩王的王位后,燕王便私下里训练将士,决心对抗中央。

建元元年,朱棣从北平率军南下,起兵反抗。这场内战持续了四年。建文帝不是他叔父的对手,他曾多次调兵遣将前往征伐,都被他的叔父打败。建文四年,建文帝彻底失败,他也逃落得下落不明。朱棣进入南京以后,杀掉了建文帝的许多亲信大臣,也株连了很多人。后来,他便即位,称为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

建文帝最终的下落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还是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不过,在“靖难之役”以后,他的下落就成为一个不解之谜,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在他叔叔朱棣即位之后,他是死了还是活着?

在民间,有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说法有好几种。有种说法是建文帝自焚身亡,在他叔叔朱棣攻进南京城门的时候,他觉得大势已去,就下令焚宫,他携皇后马氏跳入火种自焚。燕王朱棣入宫后,搜查他的下落,宫中侍从都说他已自焚,并从火堆中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来证明。朱棣看了那具尸体,早已分不清男女,就掉下了眼泪,说称帝后会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

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建文帝本来想一死了之,但少监王钺对他说其祖父临死的时候给他留了一个铁箱子,让大难临头的时候交给他。大家急忙打开来看,原来里面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还嘱咐他从鬼门出去。就这样,建文帝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棣对建文帝的死非常怀疑,就开始寻找他的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还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说建文帝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

也有人说,建文帝自焚是历史事实,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臭名,便故意用心良苦地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留下了这段历史疑案。不过,至今建文帝的下落还是一个千古之谜,还没有人能解除。

历史上的“株连十族”

明朝有“株连九族”的残酷典章,朱棣却将它升级,成为“株连十族”。那么这个“株连十族”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朱棣称帝后,他就要除掉建文帝身边的人。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最亲近的大臣,他也将建文帝视为自己的知遇之君,忠心不二。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他的谋士姚广孝曾经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杀了他“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朱棣答应了他。

方孝孺是方克勤的儿子,自幼聪敏机智,才学过人。他的父亲方克勤曾经在空印案中被误杀。方孝孺满腔的热血和才华,直到建文帝即位后才得以展现。建文帝对方孝孺很是欣赏,他想让方孝孺帮助自己建立一个理想的仁政王朝。方孝孺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只是他没想到他奔赴理想的路程竟然成了一条不归路。

南京陷落以后,方孝孺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朱棣派人让他来见自己,结果方孝孺穿着丧服在朝廷内大哭。朱棣劝他归顺,他不为所动。明成祖想要拟写即位诏书,大家都说方孝孺的文才好,就纷纷举荐他。朱棣就将他从狱中召来,方孝孺仍当众大哭,他不写,朱棣非要他写,他就执笔写下了“燕王篡位”几个字,并且说不怕死。朱棣很生气,就说:“我株连你九族!”方孝孺也愤然道:“十族都不怕!”朱棣命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到耳根,方孝孺依然痛骂不止。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外,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中华门,开始对方孝孺株十族。方孝孺,还有他的弟弟一起被杀。一共有873人被处死,关进监狱和充军的也有数千人。这就是亘古未有的“灭十族”。

最大百科全书的编撰

燕王朱棣篡夺王位后,被方孝孺等文人士大夫们视为“大逆不道”。于是他就想继承他父亲编修一部大型类书的未竟之业,以此来达到笼络士人的目的,还能炫耀文治,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在朱棣即位的同年七月,他下令编篡《永乐大典》,也就是当时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一共编纂了两次,第一次开始编纂于永乐元年(1403年)。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147人参与编纂,并在第二年完成了编纂工作。第二次是在永乐三年,明成祖又在各地召集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人数现在已经无法统计了。

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人员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在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居住,每天早晚提供给酒肴、茗果,还有膏火费。参加编修的官员可以免朝,待遇相当优厚。当时就有人用“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时的盛况。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有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以前所有编纂过的百科全书,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只是后来,它经常遭受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之中,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不到800卷。

《永乐大典》所收集到的书籍除了经、史、子、集以外,还包括佛藏、道经、戏曲、小说、工艺、医药、志乘、杂史等,被编入者达七、八千种之多。永乐五年,它终于定稿,明成祖非常满意,认为它是前所未有的巨著,并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这本巨著不但使中国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名扬天下,也让明成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和27400名船员组成船队开始远航。有人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这只不过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其实,燕王朱棣在称帝之后,为了实现海内外大一统的太平盛世,也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加强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上的友好联系,就决定派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当初命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下诏书说,要他们遵守天道,不要恃强凌弱,大家要共同享受太平之福。他希望通过郑和去宣传他的思想。

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在世界上证明他的经济力量强大,博得尊重,四方都宾服他。事实上,也正因如此,当时的明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很多国家前来朝贡,他们都感觉明朝比汉朝、唐朝都大得多。

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在明朝统治期间,有一段为史家所称颂的仁宣之治。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盛况,这就是可与西汉“文景之治”相媲美的“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由明朝的第四位和第五位皇帝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两位皇帝的共同之处就是实行仁政,他们都称自己是守成之君。守成也就是守业的意思。

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候,杀戮无数,整个明王朝处于高压统治之下。人们都渴望有轻松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条件。这个时候宽仁治国、发展经济便成了人们的殷切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仁、宣二帝适应历史和社会的需求,结束了前两位皇帝所实行的高压政策,继承和发展了建文帝的仁政政治。经过这两位皇帝的不懈努力,当时明朝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百姓安居乐业,蔚然有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

皇族后裔宸濠之乱

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7子宇王朱权的后裔,他是朱元璋的五世孙,封国在南昌。宸濠之乱指是在正德十四年宸濠起兵争夺皇位的叛乱事件。

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亲近佞臣,宠信宦官,沉溺于吃喝游玩之中。这时候,宁王朱宸濠就等待机会夺取皇位。他先后贿赂太监刘瑾还有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人,恢复以前被剥夺的护卫军队,蓄养亡命之徒,随意杀逐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他还劫掠富商,窝藏盗贼,网络党羽,想要造反。同时他又极力讨好明武宗,想要自己的儿子入继为嗣君。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御史萧淮揭发朱宸濠的胡作非为之事,请求皇帝早做处置,以防后患。明武宗马上派人前往武昌,想要收回他的护卫,还下令让他归还所夺去的官民田地。朱宸濠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在六月十四日那天发动武装叛乱。他先是贿赂宴请地方官,说他是奉了太后的密旨,要他们跟随他起兵叛乱,若是有人不听从,就处死。他还分别任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中了十万兵力,亲自率领顺江而下,攻向安庆,计划先占南京,然后攻入京师,夺取皇位。

只是朱宸濠的如意算盘没有得逞。汀赣巡抚副都御史王守仁急忙通知各府、州、县,派兵和他作战,一举攻下南昌。朱宸濠闻讯,回救南昌,两军会战于黄家渡,朱宸濠大败被俘。朱宸濠从起兵到叛变,前后仅43天。此后,明武宗仍想南下游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就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率师亲征,一路扰民不已。直到第二年的闰八月,他才班师回北京,并在通州处死朱宸濠。

俘虏了皇帝的土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的时候,北方的边界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族部族,号称瓦剌,他们经常骚扰明朝北部边境。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军队和明军在今天河北怀来县的土木堡大战,明军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土木之变。

当时瓦剌的首领是也先,他继承王位后,就开始同明朝发生矛盾。这一年,也先派了两千多人给明朝做买卖,为了多得一些赏赐,他就谎报了贸易的人数。宦官王振知道了,就说也先欺骗朝廷,只给了也先五分之二的钱,还下令说不给来做买卖的人吃饭。也先本来就想发兵明朝,这下终于有了理由。于是,他立即发兵攻打山西的大同,当时明朝的守军被打得很惨,于是就将军情报到了北京。

明英宗本来是派了驸马都尉井源带了4万人去增援大同,但是王振想扩大这个矛盾。他的老家在大同附近,他既担心瓦剌人占领了自己在家乡的田庄,又想趁这个机会在老家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威风,就怂恿明英宗亲自出兵打仗。明英宗已经23岁,但他还很不成熟。他自幼就很信任王振,王振要他去打仗,说瓦剌人好对付,他就信以为真。

朝中的大臣们也都知道皇帝是什么样子,听说他要亲自出征,吓得在午门外跪了一大片,都说御驾亲征不是闹着玩的,要皇上三思。可是,这位皇帝依然只听王振的,根本不听那些大臣的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