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3684600000066

第66章 清朝卷清朝卷·封建王朝的终结篇目(4)

年羹尧自恃功高,在官场中总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他还经常结党营私,很多混迹官场的拍马溜须之辈竞相奔走其门下,他的权力日益膨胀。另外年羹尧贪赃受贿、私吞钱粮,当时正赶在雍正整治吏治的节骨眼上,怎能将他轻易放过。雍正便开始对年羹尧进行惩处,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雍正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务,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军印。这年的十二月,雍正赐年羹尧在狱中自裁。年羹尧家族中所有任官者都被革职,他的嫡亲子孙被充军,家产被抄。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就这样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少年戏笔,老年得祸”

裘琏,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字殷玉,号废莪子,人们都叫他衡山先生,是浙江慈溪人。裘琏非常有文才,早年时跟随黄宗义学习,他的诗作十分有名。但他科场失意五十多年,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他参与篡修《大清一统志》,主篡《三楚志》,在15天内完成,完成得又快又好,总裁徐乾学阅后连连称奇。康熙帝南巡的时候,裘琏向他献上自己的《迎銮赋》。在康熙帝60岁大寿的时候,又献上《升平乐府》,康熙帝看后命令自己身边的侍者将他的名字记上。裘琏直到72岁才中进士。不久他便以年纪太大要求归乡。

归乡之后,裘琏流连于山水之间。可是在他85岁那年,也就是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他突然被捕。原来是有人告发他年少时候写的一篇文章《拟张良招四皓书》,书中有“欲定太子,莫若翼太子;欲翼太子,莫若贤太子”、“先生一出而太子可安,天下可定”等语句,说他是替废太子允礽出谋划策。这本是他少年时一时兴起,戏笔之作,没想到却在老年招致杀身之祸,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次年六月,裘琏死于北京城狱中。

雍正帝的死因之谜

据清朝史料记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日,雍正皇帝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但他依然接见大臣,批阅奏折。到了八月二十二日,病情突然恶化。八月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在圆明园猝然去世。整个过程只有三天,雍正就这样死去。关于他的死因,史书和清朝档案中都没有记载。雍正之死,给民间留下了很大的遐想空间。他的死因,就像他的继位一样,充满了悬疑色彩。

关于雍正的死因,有五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雍正因为文字狱积怨太多,被民间武林高手吕四娘杀死。吕四娘的祖父是吕留良,当年吕家因为文字狱遭到抄家,而吕四娘是被民间高人救出。她隐名瞒姓苦练武功,最后潜入圆明园砍下雍正的人头,为全家报了仇。这些传说不过是民间传说,有学者认为,吕留良一案,吕氏一门,无论男女老幼,均被严加监视,吕四娘不可能逃脱,所以这一说法不可信。

第二种说法是雍正是被宫女勒死的。有书记载,说雍正皇帝身边的宫女想偷偷勒死他,差点被勒死之时,雍正被救了出来,所以留下病根,最后很快死去。这其实也是无稽之谈,绝不可信。

第三种说法更为离奇,说是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被雍正霸占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混入宫中,和竺香玉一起,用丹药将雍正毒死。

第四种说法是一些中医学者提出的,他们以为雍正死于中风。而且根据清朝史料分析,雍正驾崩之前的症状和中风类似。不过这种说法也都是分析和推测。

第五种说法是大部分史学家共同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也就是雍正死于服食丹药。像中国历代的皇帝一样,雍正很想长生不老,他长期迷信方士道人,在圆明园内还让他们铸炼仙丹以图长生。服用这种含有有毒成分的丹药很容易暴死。乾隆皇帝继位后,对圆明园中的道士非常严厉,可能与他的父亲死于服食丹药有关。

“改土归流”是怎么回事

改土归流就是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是原民族的首领,流官则是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同时也促进了边远地区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初往往是趁土官犯罪、绝嗣的时候,中央将其辖地划并其它州县而取消土司统治权利。到了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朝平定贵州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之乱后,便废除了土司制度,设立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

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他们更是加紧实施在云南、贵州的改土归流方针,废除土司地区,实行同内地相同的政治制度。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建城池﹑设学校等,土民所受的剥削有所减少。当时改土归流的地区有滇﹑黔﹑桂﹑川﹑湘﹑鄂六省,其中贵州省改土归流的地区最广。

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顶峰

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开始,也就是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为止,这段时间在历史上叫做“康乾盛世”,也称为“康雍乾盛世”,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有历史学家认为“康乾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是: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以及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趋势。

虽然“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辉煌的,但也有人称它为“悲歌落日”。因为首先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当时盛世的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的横向来看,当时中国的经济生产总量高于西方,但生产技术以及文化科技都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是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未曾出现过的情况。而且盛世之下的清朝有不少弊端:经济上,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文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严重制约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外交上,闭关锁国,“贸易繁荣”无法实现;科技上,轻视热兵器和科技,所以科技自然不发达。马克思曾经表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不过,康乾时代的贡献依然很显著,比如康熙时代统一台湾、平定三藩、抵抗沙俄侵略以及三征噶尔丹,从而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使疆域空前扩大。雍正朝时广泛实行“摊丁入亩”税制,使经济人口迅速发展。乾隆朝继续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使人丁更加兴旺。经过康乾一百多年的发展,大清的人口超过三亿,是明朝最多人口数的两倍,也比清初增长了十多倍。“康乾盛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康、雍、乾三位君主非凡的个人才能,但他们只是延缓了封建社会衰败的过程(同时也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却改变不了其衰败的命运。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

乾隆皇帝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他还作了《御制十全记》,并下令用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他觉得自己统治期间“国家的正统宏大、疆域的幅员辽阔、臣子的恭顺敬服、百姓的安居乐业,无人可比”。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各异,性质也不尽相同:有平息叛乱,有镇压民变,有耀武扬威,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有得不偿失,有小题大做等。这“十全武功”分别是:两平金川,两平准部,征讨回部,平定台湾,降缅甸、征安南以及两平廓尔喀。合计为十次。

平定大小金川之后,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了土司制,改置州县,这样一来就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成果,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跟准噶尔的两次交锋,虽然维护了大清的威严,制止了准部的分裂活动,但也造成蒙古厄鲁特四部的损失非常严重,有些部落生还的人数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平定回部叛乱一次。这次战斗其实有官逼民反的因素,但清兵表现得很出色,并且这次战斗标志着清朝统一了新疆,并大大巩固了西北局势。还有平定台湾,这次起义依然有官逼民反的诱因,也包含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意图。不过乾隆的军队确实勇敢善战,不怕死,所以起义军阵脚大乱。

收降缅甸、安南各一次,这两次是大清对藩属国发起的战争,都吃了大亏,人员伤亡惨重,也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胜利,只是到了最后,这些国家觉得惹不起清朝,所以一个个服软,因此也不了了之。最后两次是对廓尔喀用兵。这两次战争是名正言顺的,并且巩固了我国西南边陲,团结了藏族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还狠狠地教训了素称强悍的廓尔喀人。

“二皇帝”:贪官和

和珅(公元1750年-公元1799年),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和珅生于乾隆十一年,曾兼任多职,封号为“一等忠襄公”。他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要职。和珅甚至还是皇帝的亲家翁,他的儿子丰绅殷德曾被指定为皇帝最宠爱的十公主的额驸,相当于前代的驸马。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驾崩。第二天,嘉庆帝便将和珅逮捕入狱,最后赐和珅狱中自尽。经查抄,和珅财产的三分之一价值两亿两千三百万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更是不计其数。民间有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在文治方面毫无建树之才,也不会治国统军,没有什么功业。但他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还会玩弄权术,并且能为皇上聚敛钱财,以便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所以深受皇帝宠信,成为乾隆帝的唯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数职,位及人臣。他几乎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大权,于是便放肆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他聚敛钱财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员索取贿银。当时几乎每级官员,除了他的亲戚,不向他纳银献宝,是很难做官的。他聚敛的财富之多,在历代大臣中绝无仅有。至于他有多少财产就很难知晓了,据有人估算,他的财产有十一亿,当时清朝的国库每年才有七千万两收入,而他当政达不到25年。因此,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贪官,乾隆五十五年到六十年的税收被他贪掉了一半。

《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下旨搜罗购买民间的遗书,并提倡对古籍进行整理和考据。他任命军机大臣为总裁,挑选翰林等官,选定员数,并详细制定条规,专司查校,编纂《四库全书》。第二年,《四库全书》开始正式编修。

经过刘统勋的极力推荐,纪晓岚担任了总纂官。纪晓岚尽心尽力,招揽了许多当时有名的学者参加编修,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纪晓岚被补为翰林院侍读。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历经近十年时间,第一部《四库全书》告成。后又陆续缮写六份。《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气势宏伟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丛书,它囊括了乾隆以前几乎所有的重要著作,许多珍本秘籍也因它的编修而得以保存。编修《四库全书》是一项极为浩繁的工程,素有“千占巨制、文化渊薮”之美名。

《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公元1724年-公元1805年),自幼便以“神童”著称,他21岁中秀才,24岁为顺天府乡试解元。然后母亲去世,便在家服丧,闭门读书。31岁考中进士,然后入翰林院庶吉士,授任编修。后来他受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花费三十年的心血,才将《四库全书》完成。在主修期间,他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接着升为左都御史,深受乾隆皇帝的恩宠。

《四库全书》修成那年,乾隆皇帝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在他80岁大寿的时候,皇帝还派人为他祝贺,并赐给他上方珍物。纪晓岚死后,朝廷特派官员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给他做了碑文,说他是“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为什么乾隆朝有那么多贪官

乾隆年间贪风盛行,上至部院督抚,下至胥吏衙役,几乎无官不贪,即使乾隆皇帝多次兴大狱,但贪风依然更盛。为什么乾隆朝有那么多贪官?从根本上来说,贪污是封建官僚政治日趋腐败的产物,但乾隆朝处于清朝盛世,当时社会的奢侈之风也为贪官提供了不一般的条件。另外,乾隆皇帝本人就好大喜功,他的醉心盛世也对时政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乾隆皇帝执政过程的执法不一。他虽然明确规定:凡官员犯有侵贪、亏空、苛索、贿赂、欺冒、挪移、盗库等贪污行径,一经发觉,严惩不贷,强调“不可为贪官开幸生之路”,并以“斧锁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未止”,实施严刑峻法。但他的个人权力和意志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乾隆经常会袒护下面贪污的官员,甚至会以他个人的意愿立法。他在统治前期,执法还算严厉,但到了后期,对贪官则“多从宽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