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3684600000067

第67章 清朝卷清朝卷·封建王朝的终结篇目(5)

其次,乾隆皇帝宠信重臣和珅,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和珅极其贪婪,受贿就是他聚敛钱财的主要方式。和珅的贪赃纳贿直接导致两个结果:第一,官员们在政治目的以及利益的驱使下,上面索贿,下面就搜刮民脂民膏,还有的官员是监守自盗,亏空国帑。第二,和珅恣意贪婪,下面的官员便争相效尤,上行下效,于是贪污成风。所以,乾隆当政后期的情节严重的贪污大案多与和珅有关。

第三,就乾隆皇帝的性格而言,他虽“日励自心强不息”,但好大喜功,醉心于盛世的享乐之中。他不但大量收受贡品,还以各种摊派的形式强征。另外,他曾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在他巡游的过程中,供需之侈,费耗之巨,也是人所共知的。乾隆的浮夸骄奢之风,必然会影响时政和时风。

秘密的“立储”制度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召见朝中大臣于西暖阁,宣布秘密立储方法。他将选定的继承人的名字亲笔书写后密封,藏于匣中,然后放在乾清宫正中由顺治亲笔所写的“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以防不测。另外一份相同内容的传位诏书放于圆明园内。自此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这样,皇帝死后,顾命大臣共同取下那个匣子,取出密诏,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那份相对照,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这四位皇帝都是按照立储制度继位的。只是到了清末,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都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制度才失去意义。

雍正为什么要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呢?在他继位之前,清朝皇帝的继承人问题一直没有制度化。努尔哈赤死后,由于皇位的继承问题造成大妃生殉的悲剧,害得多尔衮从小失去母亲;皇太极死后,还没有入殓,就要演出兵戎相见的惨剧;顺治皇帝死后,仓促地让一位8岁的孩童继位,好在康熙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而康熙帝死前储位未定,便演出了雍正兄弟骨肉相残的闹剧。所以,大清建朝一百多年来,接班人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雍正想出了这个秘密立储制度。这算是建储制度的一项重大创革。秘密立储制度积极的方面是:有利于皇帝在皇子中选优,也避免了皇子们争夺储位,相对地保证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这样便减少了政治混乱,有利于政局稳定。

乾隆为何选择了平庸的嘉庆

爱新觉罗·永琰(公元1760年-公元1820年),也就是嘉庆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五代帝王。永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母亲魏佳氏地位不高,自己排行也不靠前,而且他本人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才华,所以没有什么继承皇位的优势,可偏偏是他继承了皇位。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这位平庸的皇子最终成为皇帝继承人呢?

其实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也就是永琰出生之前,乾隆帝曾立嫡出的永琏为太子,永琏聪明伶俐,气度不凡,但在乾隆三年,他就死了。接着又立皇后的二儿子永琮为太子,但没几天,他也死了。从此,乾隆就死了“立嫡”之心,决定从庶出的诸子中选择,这也很难选择,他因此寝食难安。

随后,乾隆的打击接连不断,先是他的皇长子死去,他想立皇三子,但这个皇子也很快死去。他又想立皇五子,结果皇五子也死了。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这时乾隆已经63岁了,还活在人间的皇子只剩下六人了,但有两个过继给了兄弟。所以,供选择的只有四人。这四人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这四人全是庶出。所以,乾隆要在这四人中选出最理想的人选。

不过,这四个皇子都不是最理想的人选。乾隆只好采取排除法。先说皇八子永璇,他虽然在兄弟中居长,且又聪明绝顶,但他俨然一副“公子哥”派头。再看皇十一子永瑆,他算是个“艺术家”,书法很好,但他吝啬得出名,而且怪癖极多。再看皇十七子永璘——乾隆最小的儿子,他算得上是个“游侠”之类的人物,经常出宫溜达,所以乾隆就不想管他了。最后就剩永琰比较本分一些,永琰肯用死功,行为举止也称得上端庄大气,虽然乾隆不想把江山交给这个并不十分出众的儿子,但也别无选择。

“维新变法”为何说垮就垮

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向光绪帝提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大幕,这就是光绪年间的“维新变法”运动。但这次运动很快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囚禁,并杀害谭嗣同等六人,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那么,维新变法为何说垮就垮呢?

光绪帝从颁下《明定国是诏》开始,便遭到守旧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而且他们纷纷到慈禧那里告状。变法开始没几天,慈禧便免去了光绪的师傅翁同龢的军机大臣及其他职务,随后又任命自己的亲信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令人惋惜的是,此时维新派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到来,他们还鼓励光绪帝剔除更多的守旧高官,如此一来,便关系到许多老臣的切身利益。另外他们的变法中有废除科举考试这一项,这项也触及了天下读书人的心痛。慈禧对此不管不问,但很快她就发动政变镇压这次运动。最后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

其实这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次变法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该阶级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另外,他们依靠的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也不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他们的变革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清宫之凤“求”凰:慈禧

慈禧太后(公元1835年-公元1908年),叶赫那拉·杏贞,满族,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她是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光绪帝的养母。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六年,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十一年,载淳继位,她同慈安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同年,她与恭亲王奕忻发动“辛酉政变”,并从此和慈安皇后一起垂帘听政。后又在外国列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苗民起义。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病逝,她立5岁的载恬为帝,两位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并依靠洋务派李鸿章等官僚,开办军事工业,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二月,名义上是由光绪帝亲政,但大权仍在慈禧手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光绪帝和改良派发起维新运动。同年,慈禧将光绪囚禁,并杀害谭嗣同等六人。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和光绪逃往西安,并和八国联军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她立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第二天,她也病逝。

光绪宠妃被慈禧处死的内幕

珍妃(公元1876年-公元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光绪18岁,13岁的她和15岁的姐姐一起被选入宫中。据说,在她初入宫时也十分惹慈禧喜爱。她貌美如花,加上她很小,还不失孩子的天真和可爱,所以光绪很宠爱她。他们经常在一起互换服装,嬉戏玩耍,这给长期精神压抑的光绪带来了许多温暖和快乐。

珍妃喜爱打扮,常穿些时髦衣服。除了吟诗作画,她还爱摆弄照相机。这些自然是保守的慈禧看不惯的,为了制约珍妃和她姐姐,还为了打击帝党,便将她降为贵人,同时要求姐妹二人要谨慎言行、注意穿着。另外要求隆裕皇后对她们严加看管。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再度独揽大权。此后,她便把珍妃关在景棋阁后面的小院里,禁止她和光绪见面。珍妃的冷宫在皇宫东南角的一个小院里,与世隔绝,连吃饭都是让人从门缝里给她送些食物。有时是她的姐姐瑾妃偷偷给她送几件衣服或是捎几句话,珍妃才感到一丝温暖。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挟持也曾被单独软禁的光绪逃往西安,临行前将珍妃害死。她命二总管将珍妃放出来,以“洋人入城,免受污辱”为由,让她投井自尽。二总管人称“催命鬼”,他来到小院,向珍妃下达了慈禧的旨意。珍妃不服,吵到慈禧那里。慈禧便恼羞成怒,下令说:“赶紧给我推到井里!”“催命鬼”二总管将珍妃架到八宝琉璃井旁,铆足力气,把她推下去,接着找了块圆石压在上面。办完珍妃的事情,慈禧太后出了神武门,逃往西安。

珍妃死后,尸体在井里泡了一年有余,是她的姐姐瑾妃四处求情,才将她的尸体打捞上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珍妃,便把这口井叫做珍妃井。

虎门到底销毁了多少烟

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1839年6月3日),林则徐正式在广东虎门集中销烟。从四月廿二至五月十日(1839年6月20日),一共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合计2376254斤,其中部分鸦片被送往京城作为样本,然后再销毁。由于销烟是公开的,加之是在端午节前后,所以人人纷纷前往观看。

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大大增加了中国人民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认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也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思想。经过这次销烟事件,林则徐被人们尊为民族英雄。他的清廉及刚正不阿的品质也被后人传颂。但是,这次销烟却直接损害了英国的利益,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清政府的腐败:北洋水师覆灭的根源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清廷花费数百万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和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全军覆没。虽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清朝政府的腐败。

甲午战争时期,统治中国的满清政府闭关锁国,体制陈旧,被远远地抛在世界潮流后边。当时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而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更是斗争不断。慈禧太后在内斗中颇有成就,但在对外抵御方面,实在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当时全国的军队,虽然数北洋海军最优,但北洋海军也存在严重的纪律涣散、贪污腐败、精神不振等问题。而且在治军方面,李鸿章对军队的思想教育更是漠不关心。虽然海军的待遇不菲,但他们只知升官发财,不知爱国主义为何物。如此一支缺乏精神支柱的军队,在强敌压境时,能指望他们克敌制胜、保卫国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