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3684800000033

第33章 经营与管理(4)

要点回顾

执行计划的人员在一开始做计划的时候,就应考虑得全面一些,比如在计划实施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只有这样,那些非常好的计划目标才能够在我们周密的考虑和合理的安排中得以实现。

木桶定律:别让短木板成了棺材板

木桶定律是指想让一只木桶盛满水,每块木板都要一样平齐且无破洞,一旦这只桶的木板之中有一根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木桶就盛不满水。因此一只木桶的盛水能力,不取决于长的那块木板,也不取决于平均值或者大多数,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有时候也说成是短板效应。

作为一个团队,很多时候决定团队战斗力的,并不是那个能力最强、勇气最佳的人,反而是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那个落后者。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论,让员工保持能力均衡,团队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木桶效应”被用来解释在经济活动里,导致整体效率低下的是整个流程里最薄弱的那个环节。道理很简单,要想使资源配置达到最理想的状态,那么就必须在薄弱环节上多用点心思。木桶效应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创业和日常工作之中。如果把个人的成功比作木桶,那么构成木桶的木板就是一个人的先天条件、爱好、特长、思想、个性、机会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因种种原因会出现或强或弱的特点,就像长短不齐的木板。

也许易建联被NBA选秀选中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中国的“追风少年”会因很强的实力超越姚明,坐上中国男篮老大的位置。这样说是因为易建联的弹跳、奔跑、技术等各方面看起来都比姚明要好些。可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恰恰相反,易建联在球队里并没有打得风生水起、叱咤赛场,甚至很多时候得不到教练和队员的信任而只能坐冷板凳,得不到上场的机会。而当年的姚明在同一时期已经和弗老大联手成为火箭队的领袖人物。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易建联之所以遭遇这样的处境,是由他的软肋决定的,那就是他的力量和美国球员相比非常弱。这就是他的短板。当年的姚明和他一样,也是因为体能不好而在中锋对决中屡屡失手,但是姚明为此花费了很多时间在训练房里增强力量,直到能和奥尼尔之类的顶级中锋过招。而人们普遍给易建联的评价是努力得还不够。

2009年夏天,为了能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辉煌,易建联终于发愤图强在刻苦的训练里拔高了自己短板的长度。在接下来的赛季季前赛里,他的表现可圈可点,相对来说进步巨大,终于在人们的期盼中展露了自己NBA巨星的潜力。

个人取得成绩的多少和盛水的木桶相似,能盛多少水得看他身上存在多少“短板”。他的“长板”有时候只是一种昭示,他有这些能力,但是并不决定他能以此大展手脚,而决定其成绩优劣的恰恰是那些“短板”。木桶效应很明白地告诉人们“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的不变真理。这就需要每个人或公司都要重视那块短板。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看看自身哪块板子是最短的,你需要在短时间内把它修好补齐;而在所管理的队伍里哪里又出现了一块短板,你千万不要忽略,因为它可能带来最严重的后果,所以还是在事情出现前把它修补好吧。

木桶效应还可以做更深入的解释。我们从资源优化配置出发来看这个问题,长短不齐的木板做木桶,那些长木板高出短木板的部分是纯粹的资源浪费,因为它们在盛水过程中没起到任何的作用。我们换个思维,利用长木板做一个桶,再用短木板做一个桶,那么这些资源就可以发挥最大程度的作用。这个道理和“鞋底鞋帮同时坏”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一双新鞋,把鞋底和鞋帮分别比作长木板和短木板,如果鞋底坏了,那么鞋帮也相应的失去了存在价值,如果鞋帮坏了,鞋底也没有意义了。由此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我们使用长木板来做一双鞋,那么这双鞋质量上乘,一定可以高价出售;如果都用短木板来做一双鞋,质量次些,用低廉的价格也能卖出去。总而言之,相比弃之不用,它们还是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集体还是个人,都会存在他们的长板和短板,而把长板和长板组合,短板和短板组合做木桶,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最大效益。

要点回顾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各部分都会存在长短不齐的状况,取长补短,把最矮的那块木板拔高,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组织或一个人提高活力。作为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对每一个员工的职业培训,唯有这样,才能使团队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大容积“木桶”。作为人事管理者,对劣势个体的激励,往往能带来让人惊讶的效果。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少数服从多数有变数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定理是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阿罗提出的。

假如有一个非常民主的群体,或者说是一个希望在民主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所有决策的社会,对它来说,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要求都是同等重要的。一般而言,对于最应该做的事情,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偏好。为了决策,就要建立一个公正而一致的程序,能把个体的偏好结合起来,达成某种共识。这就要进一步假设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按自己的偏好对所需要的各种选择进行排序,对所有这些排序的汇聚就是群体的排序。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脑海里都还有当年班级选干部的场景。填选票,然后用“正”字统计谁的票数多,即为当选者。在这里,少数服从多数发挥了大的作用。历任的美国总统也是这么选出来的。很久以来,如果某个组织团体碰到了难以下定论的问题,就会采取这样的方式由所有人一起投票决定。这个方法被广泛地使用了很多年,从来没人质疑这种方式有什么问题,因为起码它代表了大家的意见。

但是在一些不一般的情况里,“投票决定”这一招却不大合适。有几个人出资开一家花店,大家投入的资金差不多少。既然大家都是股东,花店管理怎么进行呢?当然,在投资额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大家都有做决定的权利。从人数来看,投资者的总人数正好是奇数,如果做某个决定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也不会出现赞成和反对一样多的情况。但是几个人没有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只要一个人不同意,议案就不通过。这就恰恰相反地用了多数服从少数的方法,很显然,这种做法是明智的。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会被人弃之不用也是有原因的。以刚才那个花店的例子来说,一个企业的一个重要决定往往会让该企业处在风口浪尖的危险之中,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是相当危险的。各个环节能得以完成,是企业运营的关键,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也来源于此。如果一个决定在有至少一个人不同意的状况下被执行了,那么这个不同意的人就是花店最危险的一个环节。因为既然这个人不同意该决定,而这个决定被大多数人认同而且执行了,那么这个不同意的人在不得不参与的时候,他的情绪和干劲将会很差。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就是在某项决定里,一小部分人并不同意,但是决议通过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这下,“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被提出了: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偏好,同时又要在多种方案之间做出选择,那么仅仅依靠民主制度,将不会得到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

中国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美国也一样,所有美国公民必须完成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但是美国的阿密绪族的人们却无视这一法律规定。因为阿密绪人也有自己的族规,他们民族的孩子过了15岁后就要去农田里劳动,而不能去读书。由于法律和族规的冲突,还发生了警察抓该族小孩去学校的暴力事件。这个民族的人求助于法律,要求国家保护他们不接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少数民族和一个庞大国家的法律相抗衡。按很多人的想法,这个民族的力量太小了,不足以打赢官司,而美国一向强调法律代表了大部分美国民众的意愿。事实出乎意料,在10年的官司判决后,法官判了这个少数民族胜诉,他们不接受教育的规定受到保护。法院方面认为,多数民众的利益是没有影儿的事情,它不能用来抹煞一小部分民众的宗教信仰自由,而该少数民族不接受教育的规定并没给社会带来什么损害。他们也找不到足够的理由去证明美国接受教育的做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阿密绪人不接受教育就是不对的。这个震惊世界的奇特官司到最后采用了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它展示了一种值得赞美的可贵品质:“尊重多数,同时保护少数,不要求少数绝对地服从多数。”多数与少数一样重要,正是现代民主所追求的境界。

聪明的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发现了一个事实:有时候,少数人手里掌握的才是真理。尤其是少数人寻找到的科学文明,如果在它的身上推行少数服从多数,那么我们的科学发展肯定会止步不前甚者出现倒退。假如艺术发展也实行这样的原则,那么它将没有一点空间可以使自己进步。在企业里,很多人都是平凡的人,而那些充满智慧的人只占一小部分。在这样的状况下,再实行少数服从多数无疑是让那些能力强的人去服从平庸的人,这个决定也是多数的一般人做的决定,在竞争势头猛烈的市场中,这样做决定是件危险的事情。事实上,在很多成功的企业和成功人群里,大家已经很认同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必须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说的少数是指那些对市场变化了然于心、视野开阔的少数人。

但是,在企业做决定的时候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少数和多数都是精英人士。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判决的。第一,我们要注意那些提出的反对建议,着重来辨析这种意见;第二,如果时间许可,就不要急忙现在做决定,而是暂时缓一下,在后来的时间里慎重讨论该意见合理与否。

要点回顾

经过讨论还是没有让所有人都觉得可行的计划,那么决策者宁可先放下这件事情一段时间,也不要盲目做决定,直到商议妥当以后再决定。

晕轮效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当你第一眼见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它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将影响你对它各方面的判断。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电视上、网络上,忽然看到关于某个明星的负面新闻,甚至有时是一些丑闻,这时会非常震惊。因为,在最初的印象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是那样的健康、明朗、阳光,突然面对这些负面消息,人们一时间觉得难以接受。其实,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会知道,在我们心中对这位明星的印象是由他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而他的真实人格是不为人知的。无形中,人们在关注那位明星的时候,他的身上其实披了一圈美好的“月晕”,正是这层月晕掩盖了明星的真实情况。

这个现象叫作“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那么他就会被这层光圈笼罩,并且还会被赋予许多其他的好品质。这种强烈的认知心理就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住其他的一些品质或特点。显然,晕轮只是月光的扩大化而已。从认知角度来说,晕轮效应仅仅是抓住并根据事物的某些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这是非常片面的。

人们常说“一好遮百丑”,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身上有着一项非常明显的优点时,往往人们就会对他身上其他不优秀的地方甚至是缺点视而不见或者忽略不计,给予他很高的正面评价;同理,如果一个人有个很突出的缺点,那么这个缺点也会将其身上的优点抵消,形成“一丑遮百好”的局面。客观一些来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是在人们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夸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会退隐到光圈的背后让人视而不见,严重者甚至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会赋予他一切好的品质,就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非常不错。虽说歌星、影星与他们代言商品的质量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导致明星代言的商品很显然会比那些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拍广告片的商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