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3687600000004

第4章 踏入社会,要懂点人情世故(3)

特别是在刚工作一年的时候,前半年因为有个项目做出好成绩,王先生被领导表扬,甚至被誉为领导的“接班人”,同事对本来人缘很好的王先生都更生好感。可是后来因为胆大包天,王先生曾与当时一位炙手可热的红人“争路”,并指出过对方的错误,结果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莫名其妙地打成了“反革命”。在这期间,他受到自己未曾想过的冷遇,每天上班的时候,他都像一个“不可接触者”一样。即使是在路上,在他“辉煌”时曾和他关系要好的同事们视他为路人,没有一个肯上前和他说一句话的。即使是王先生主动找别人说话,别人都爱答不理的。这时的王先生似乎异化为“非人”,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

后来,“红人”因为在公司犯事,被辞退了。没有阴云的笼罩,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王先生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有成为红人的可能,人们又开始对他热情起来。果真,仅用了一年的时间,王先生又开始另一段辉煌了。原本门可罗雀的场景不见了,同事们也都待王先生如上宾一般。

王先生的感觉是先从天上掉到地下,再由地下回到天上。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怎么能没有什么想法呢?不过,他忍了下来,毕竟,同事还是要来往的。又过了一年之后,他为自己的忍耐而庆幸,因为此时他的想法变了:世态炎凉、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任何一个人,从本能上来看都是趋吉避凶的。他庆幸自己没有怪罪任何人,包括曾经伤害甚至嘲讽过自己的人。不仅是因为这些人还对自己的前途有些影响,更多的是因为他明白这是一种自然道理,就像刮风下雨一般自然。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度量非常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因为他想到了,如果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上,他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其他人好到哪去。

社会是残酷的,如果你不明白它的规则,它就非常乐意把你耍得团团转。可是无论怎样,我们都该坚强地面对。即使是世态炎凉,冷嘲热讽,只要我们的心不死,就还有一鸣惊人的机会。社会是个大熔炉,在你没进去的时候,一切是棱角分明,可是一旦进去,棱角就不能那么明显了,太过明显的棱角只会让你体味更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而这时也不要怪这个社会过于世态炎凉,也不要怪周围的人是“墙头草”,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除了真正的朋友之外,免费的施舍与帮助都是一种奢望,而在社会中,真正的朋友永远只可能有那么几个,而不是所有的人。

人生诸多事,终难事事如意。既已明了世态之炎凉,人情之世故,我们又何必独自惆怅,暗自伤怀?或者埋怨别人是“白眼狼”呢?这些怨天尤人的话都无济于事,只是徒惹伤心和是非而已。生活毕竟还在自己手中,虽然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态,先向社会低头,再图以后成功。对于世态炎凉的感受和认识的程度,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人的感受都一模一样。这里面有一条定理:年龄大小和处境坎坷与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虽然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对世态炎凉的感受越肤浅。但是尽早明白社会中的这条道理,不苛责别人,不抱怨,选择积极地自立自强,对年轻人来说总是件好事。

也可以这么说,只会抱怨世态炎凉的人是无能之人。其实人只能怪自己不够强大和谨慎,才招致了冷遇,错在自己身上,何必去怪别人。

你要记住,自己本就处于炎凉之中时,更应该收敛锋芒,低调处事,莫抱怨,莫伤人。即使别人有意无意地挑衅,最好也不要理会。毕竟如果在前行中遇到了阻碍,让你不能顺利度过前面的障碍时,你能走的路只有两条。一是放下你的尊严和身份,暂时选择一个较低的起点重新开始。此时,只需忍耐一时,你可能有很大的机会实现自己远大的报复。另一个就是你只能“昂首挺胸”地被淘汰出局,因为已经处于弱势的人非要高调的话,免不了被人雪上加霜。那么,你将终身与自己的远大目标无缘。

人人都在掂量着那点“好处”

玲珑是海南人,她是个心思很活的姑娘,上了两年班后,就自己经营了一家鲁菜馆。刚开始的时候,来店里的客人不是很多,玲珑在上街时无意中发现,很多来本地观光的游客常常在买完东西后问老板餐厅在哪儿。于是玲珑找到一家看上去生意不错的服装店,跟老板商量,想让老板在游客来时推荐她的餐馆。

老板似笑非笑地看了看玲珑,玲珑马上明白了老板的意思,毕竟两个人根本谈不上认识,无论在哪方面都不该有交集,人家自然没有必要白白帮忙。于是玲珑立刻对老板说:“当然,您看您的衣服都这么时尚,我也会极力向客人推荐您的服装店的,相信这样一来,我们两家的生意都会更好的。”老板想了想,答应了玲珑的要求,两家店互换了名片。

一次,有位游客来海南旅游,逛到这家服装店时,他感觉到有点饿了,于是问老板:“除了这条街以外,附近有哪个饭馆的菜好吃呢?”

虽然游客并没有买他的东西,但老板仍然热情地告诉游客:“过了这条街,有个蓝天鲁菜馆。不远,差不多走10分钟路就到了,而且那里是全城最好吃的鲁菜馆。”当游客抵达时,餐厅里挤满了人。可是,服务员还是为他找到一张不错的桌子,这位游客在那里消费了100元。

当这位游客用完餐结账时,服务小姐热情地对他说:“先生,谢谢您的光临,难得来一次这里,如果您想带一套衣服回去送给您的女朋友,我推荐您去这家服装店,它可是全城最物美价廉的时装店,这是他们的卡。”说完,服务员就递给游客一张名片。后来游客才发现,服务员说的这家服装店就是自己刚走出来的那家。事实上,当然有些人不会去,但一定会有人因为服务员介绍了就去光顾的。这样一来,两家店的生意都非常好了。

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说过:“在商言商,人生是一场交易,只有赢利或亏本,没有其他东西存在。”事实上,并不只是生意人如此,朋友间也是如此,在替人做一件事情前,谁不会掂量一下自己将要得到的好处呢?只不过朋友之间可能没有那么赤裸裸地说出来罢了。有人说,中国人凡事都讲感情,其实,这是不对的。中国人是讲人际关系,并不是说为了感情就不顾其他了,精于处世的人知道一个道理:感情之中也是有所计较的。

每种人际关系其实都是一场交易,只不过交易的东西不同而已,有的人是以感情交换感情的,而有的人则是以利益交换利益的,不管是哪种交易,大家都是在乎好处的,不可能说我帮了你,既不求报答、不求结交你这个朋友,也不求心理上的满足,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们在做每件事时,在潜意识中都是有所图的。毕竟,人际交往讲究的是互惠互利。有句话说:帮助他人其实是在自己的人情信用卡中储蓄,特别是在他人患难之时伸出援手。救落难英雄于困顿,一旦对方翻身之后,他必定会回报你的。如果你认同这句话,又岂能说自己无所图?

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指出:互惠互利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互惠互利原则,既是指物质方面的,也是指精神方面的。因为很多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交往时喜欢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可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它可以粗略地分成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像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感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指为了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也就是说,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但人们最初的动机还是希望从交往对象那儿得到自己需求的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满足。按照人际交往互惠互利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不然人际交往极有可能中断。

有些年轻人经常抱怨别人不够意思,不讲交情。事实上,这种抱怨也是因为别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所致。所以,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谊”是非常不现实的,我们大可不必轻率地抱怨别人“不够意思”,因为互惠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你想在交往中得到帮助,要本着这条基本原则,在交往中积极付出,这样才能满足交往对象的需要,毕竟在你衡量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衡量你的付出。就像一句古话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只有这样才能交到对我们有帮助的朋友。

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点在社会中表现得很明显。也许有人帮了我们,图的就是余香,这就是“好处”所在。所以在接受帮助或者请人帮忙时,不要忘记给人一些互惠的承诺,让对方知道,你是值得帮助的。“怎么去就怎么回来”,这是待人接物亘古不变的道理。

没有点资本,别人怎会对你感兴趣

一块砖头有立起来的可能,可是一坨泥巴无论怎样也站不起来。人也是一样,自己有自立的愿望和资本,别人对你的帮助才有作用,不然一切都是白搭。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一无是处。

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都在抱怨,自己在社会上没有用武之地,在大学校园里的佼佼者出来就默默无闻了,朋友不好相处、公司环境不好、工资太低……于是整日哀叹命运不公,满嘴牢骚却不思进取。然而他们忘记了,如果自己连一点让人看中的资本都没有,别人怎么会对自己感兴趣呢?

没有人愿意成为他人的一枚棋子,自尊总让人期待他人的仰慕和尊重。抱怨的人总会把厄运或责任推到命运或者其他人身上,却从未想过让自己拥有改变厄运的资本。

一位总埋怨得不到老板重用的职员对朋友抱怨老板的不公正,决定愤然离开公司。朋友就问他:“如果你离开公司将会对老板有多大影响?”职员说:“没有影响,老板根本不重视我。”朋友故意说:“你就这样离开公司,也太便宜了老板。倒不如这样,你继续在公司干下去,并尽可能多地掌握公司的技术和业务等各方面的信息,等到你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你再向老板提出辞职,这时公司的损失就大了。”这位职员觉得朋友提出的建议很有道理,就听从了朋友的建议,留了下来,并私下学习了很多东西。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天朋友遇见他,问起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还在原来的公司。朋友奇怪地问道:“难道这么长时间了你还没有完全熟悉公司的业务吗?”这位职员回答:“你说的恰恰相反,我尽最大的努力掌握公司的技术和熟悉公司各方面的业务,可问题是老板他已经给我升职加薪了。”朋友听后哈哈大笑。

这个人最终没有离开,主要是因为不再抱怨和发牢骚,而是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当人们只会报怨,却不是积极地投资自己,提升能力时,本身的资本也就退化了。而当你不再给自己充电的时候,很可能过不了多久就有人来替你站岗了。另外,除了有资本之外,还要想办法让别人看到我们的资本,现在好“酒”太多,巷子太深毕竟不是件好事。

赵先生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始终没有为自己的满腔抱负赢得机会,始终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他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在老总面前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赵先生的同事李先生也有同样的想法,但他做的更多一些。他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几点几分进入电梯,然后他也跟上去,希望在电梯里能够遇到老总,可以有机会打个招呼,加深自己在老总心中的印象。他们的同事马先生则比李先生又进一步。他做了更多的功课,详细地了解到老总的奋斗历程,他弄清了老总是从哪个学校毕业的,老总日常交往的人际风格,老总日常关心的大大小小的问题,还特别细心地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分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里去乘坐电梯的时候,在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套近乎后,终于在一天有了跟老总长谈的机会,这次的长谈让老总认识到马先生的能力,不久之后马先生被升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