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力胜过学历
3690100000015

第15章 Sony不等式:人才不等于职位(5)

自我调节能力是人类个体与动物界的显著区别,它是人格发展的核心结构,是一种高级反映形式。自我调节能力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只有不断地经过社会的洗礼,才能对自己的能力、特点做出进一步的认识。积极主动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功能,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个人的情绪和身心健康是密切关联的,任何情绪活动都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变化,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必然会对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生活中,有人对如何保持健康概括为4句话:“饮食合理、适度运动、限烟限酒、心理平衡。”前3句话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可操作性强,但是后一点就难做好了。一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前提。

王小兵是一个重点大学的学子,曾经是理科的高考状元,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的医学专业毕业。

本以为顶着重点大学的“光环”,找一份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当王小兵第一次在人才招聘会上将简历递给一家招聘公司的主管时,对方却并没有对他表现太多的关注,只是简单地聊了几句,然后就跟旁边另一位应聘的小伙子交谈起来。

看到对方如此冷落自己,王小兵几次想重新上前介绍自己,但始终都没好意思开口。最后,看到没人答理自己,他只好悻悻地走开了。

第一次求职的失败,让自尊心极强的王小兵感到心灰意冷。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常常一个人在宿舍里躺在床上发呆。

可是,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为了给自己赚得足够的生活费,他不得不重新去找工作。但每次都被招聘单位客气地拒绝了。迫不得已,王小兵只好来到了另一个城市找工作。然而,情况也差不多: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接受他。

带着失落,王小兵做了一个决定:和乡下的父母一起去卖糖葫芦!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怎么能去卖糖葫芦呢?然而,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王小兵第一次出去卖糖葫芦的时候,就引来了众人的议论:“这不是王小兵吗?他不是考上国家重点大学了吗?怎么卖起糖葫芦来了?”

别人异样的目光,就像芒刺扎在王小兵的身上,他连头都不敢抬。一些好奇的人围了过来,有的还掏钱买了一支。就这样,他慢慢有了勇气,吆喝声渐渐响亮起来。很快,所有的糖葫芦都卖光了。

就这样,王小兵每天都去卖糖葫芦。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体会了在大学里体会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尽早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带着这样的心态,王小兵再一次进入了职场。这一次前去应聘,他显得很自信,落落大方。招聘方问他:“假如在这次见面会以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你仍然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你该怎么办?”

王小兵回答说:“我会努力拓宽职业发展视野、培养广泛的职业发展兴趣。我相信凭着我的智慧和才华以及乐观的心态,我终究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得丰富而厚重。”

现在的王小兵已经找到了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并且也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类似于王小兵这样的“光环”,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可是,面对新的环境,如果一味地强调过去的“光环”,那么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并不会为你的过去买单,而只会为你现在对公司的价值买单!

不管你是来自名校、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还是拥有辉煌的业绩,在进入新环境、转换新角色前,它们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为你提供了一块外表“漂亮”的敲门砖。如果只有“漂亮”的外表,而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无法促进公司的发展,那么即使是顶着“博士”的头衔,在职场上也不可能获得发展。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角色的转换和环境的改变,有时是从学校到公司,有时是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这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过去的成功和经验用于新的角色和环境中,这样做,只能让自己处处碰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大的障碍。

要想迅速在新角色、新环境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放下过去,做好自我调节,一切从零开始,重新学习,培养自己对新角色、新环境的适应力。

在面对新环境、新角色的时候,要主动丢掉过去的“光环”,适应现在的角色和环境,将过去的学识转化为现在的能力。即使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要先放在一边,有必要的话,完全将过去的经验倒掉。

不要觉得这样委屈了自己,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说:“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学会适应它。”作为将世界带入信息社会、改变世界的人,连比尔·盖茨都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又何妨多向他学习?

其实,培养适应新环境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于彻底放下“我曾经……”时时想着“现在我该怎么做……”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最快地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最大的发展。

有些中年人的城府比较深,喜怒哀乐可以不形于色,但是如果不能内在消化心理冲突,也会导致结郁罹疾。自我调节能力和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评价有关。善于掌握自我、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适应社会发展情况,对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为了做好自我调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换一种方法思考。

(2)不做无谓的联想。

(3)有时,要学会“难得糊涂”。记住:要想健康些,有时只能糊涂些!

(4)要学会及时释放压力,及时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可以有效抵抗抑郁。

(5)多结交朋友,及时将心中的郁闷宣泄出来,取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6)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因为,种花养鸟、书法绘画,有助于释放压力。

(7)读好书,可以有效稳定一个人的情绪。

(8)任何人的情绪、心理、体力都是有周期性变化的,身心疲惫的时候,应该告诫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走出“谷底”。

(9)适度减慢生活节奏,学会休息。

(10)必要时,可以脱离工作一段时间。

(11)当别人无意冒犯你的时候,“以牙还牙”是不可取的。要努力减少自己的“敏感”和“防范意识”。

(12)不要试图同时做许多事情。

经典故事马一清的故事

马一清从少年时就开始经商,100岁之前共经历过3次创业,83岁隐退颐养天年。2008年,100岁的他再度出山,开始人生的第四次创业。

马一清,1908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幼年丧父,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12岁便被送到杂货店当学徒。他住的那条街上有个富商,生意做得很大,外人都传说他家里有个活财神,这让马一清非常好奇,就问富商活财神是怎么请来的。

富商说:“我自己没有活财神,但是有个经商的秘诀。”一天傍晚,富商背着满满一袋子钱,拉着马一清走到了城边的大庙里。那时候大庙里都是些要饭的穷人,富商就把钱分给他们。

富商告诉马一清:“我没有活财神,就是天天把钱撒出去,才有钱的。”马一清不明白,富商说:“明去暗来,好善必昌,如若不昌,祖有余殃,殃尽还昌。”富商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要多做好事、多吃亏,生意自然也会有好的回报。马一清一直牢记在心。

后来,马一清在老家进行了第一次创业,办了一家卷烟厂。从那时开始,他就时常救济穷人,在经商中也坚持自己吃点亏,让别人多赚钱。

1946年,马一清在上海第二次创业,开办了一家烟草商行,很快便拥有了50间商铺。在此期间,马一清经常在商铺里向穷人提供馒头和粥。那时,很多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老家人都受过他的帮助。

马一清的儿子从事股票行业,2008年初他听到一个消息,西安市郊区有个农庄对外转让,他有心投资实地去进行考察。

这个农庄距离西安市区20多千米,只有21亩,里面有个鱼塘设施很破旧,之前曾有两个人承包都赔了钱。了解到情况后,儿子很失望,他把这事告诉了父亲。没想到老人一听却来了劲头,让儿子带他到农庄看了看,立即拍板。

包下农庄后,马一清带着儿子前前后后看了几天,决定对农庄进行全面整修。在儿子的帮助下深挖鱼塘,修建围墙,养殖鸡鸭,还在农庄的内外墙甚至马路边上都写了广告牌,有时还亲自指导工人们干活。

但是,来农庄的游客却一直不多,生意萧条。原本就持怀疑态度的村民觉得,老人家肯定干不下去了。谁都不看好农庄的生意,但是马一清老人后来却再次创造了财富奇迹。“好善必昌,多做好事、多吃亏”,马一清老人就是用这个秘诀,让农庄的生意起死回生。

2008年10月,马一清的100岁生日快要到了。儿子经过建筑工地时,突然有了一个灵感,把父亲的百岁生日挪到工地上去过,请100位农民工同吃长寿面。与西安市一个工地联系后,双方把时间定在了2008年11月1日,这天马一清和家人来到工地,并带去了一个厨师现场制作长寿面。

这件事吸引了西安市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也让马一清引起了西安市媒体的关注。很多人慕名来农庄看个稀奇,这也带动了农庄的生意。

老人说:“现在旺季节假日,农庄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到5000元。”原本是谁都不看好的生意,百岁老人马一清却能经营得这么好,当地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从100岁高龄开始了人生的第四次创业,马一清老人乐在其中,他说自己会一直干下去,用好他一生的法宝。

刘平的故事

1984年农历正月初五,当许多人家还沉浸在访亲拜友的春节欢乐气氛中时,在四川南充的一个村头,17岁的女高中毕业生刘平一步三回头地向不断流泪的父母挥手告别。

家里实在太穷,高考落榜失意的刘平不忍心再让年近花甲的父母借债供她复读,听说新疆钱好挣,便不顾父母的再三劝阻,怀揣着从亲友家借来的2000元钱,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走出乌鲁木齐火车站,刘平一身蓝棉衣、肩扛铺盖卷的形象,连旅店拉客女都抛来鄙夷不屑的眼光。繁华的乌鲁木齐没有像她这样贫穷“盲流”的立足之地,举目无亲的刘平只好连夜搭车赶往石河子,投奔一个远房亲戚。

可是,在石河子转悠了6天,却找不到赚钱的合适生意。刘平不愿意拖累表舅,不顾表舅母的再三劝阻,又独自向西行了200多千米,来到边陲小城博乐。落下脚之后,她便做起了摆地摊生意。由于缺少资金,刘平只能从贩卖小东西起步。她卖过拨浪鼓、头花、耳环、钥匙链、打火机、塑料小玩具等,虽然每件只能挣一角钱左右,但她绝不放过任何一次细微的赚钱机会。在别人满口“盲流”“无业游民”的讥讽声中,在被别人以“妨碍交通”“影响市容”为借口的随意驱赶中,刘平牢记“和气生财”的古训,学会了忍让和宽容。很快,刘平敦厚诚实的人品逐渐得到当地人的认可,买她东西的人越来越多。就是靠着这一分利的积攒,第一年她居然赚了9000元。

初次经商的小小成功,激励起刘平图谋发展的壮志,她不甘心再在地处边陲的小城里摆地摊赚小钱。第二年秋天,刘平怀揣两万元血汗钱,闯入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学着其他老乡做起了商品批发生意。那年秋末,刘平从南方服装商手里批购了300件羽绒服运到乌鲁木齐,可是由于缺乏服装商品质量鉴别意识和经验,结果上当受骗,一番辛苦折腾不算,用心血挣来的一万多元全赔了进去。刘平为此大哭了一场,但她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做生意时不仅要考察对方的商德,对商品的质量也要格外重视,对选购商品品种也分外慎重。

几年的观察思考,几年的商品更换,几年时赚时赔的摸爬滚打,使刘平不仅积累了数百万元的生意资本,而且大大开拓了商业眼界,广交了许多商界朋友,丰富了经商经验,为她日后的事业发展筑起了一座跳台。

刘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扭转了某些人头脑中“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特别是扭转了不少新疆人对外地人的不雅偏见。对非常重视资金周转的商人来说,一般是不愿意无偿向外借钱的。但刘平却不以为然,她把帮人解困作为做人的崇高美德。1995年5月,有一个她认识不久的山东商人洽谈成了一笔生意,急缺20万元的预订金,情急之中举目无亲的山东汉找到了刘平。刘平不顾表姐的再三暗示劝阻,马上把钱如数借给了这个山东商人。感动得山东汉子热泪盈眶,拉住刘平非要认干姐不可。山东人拿着钱走后,表姐则埋怨刘平心太实诚。表姐担心她上当受骗,借出去的钱打了水漂。刘平微笑着对表姐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做人的原则是:宁让别人负我,我绝不负别人。危难之中以诚待人,帮人一把,才能广交四海之友。”

不久后,那位山东商人如数还给刘平借款,并把自己的一笔大生意转让给了刘平来做。正是刘平的这种诚心和热心,使她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商界朋友,也使她的生意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