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力胜过学历
3690100000016

第16章 让知识做能力的“靠山”(1)

评价一个人知识的多少,重要的一条是看他能否学以致用,能不能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即使拥有深厚的知识,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教条主义。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与强弱,不仅要看其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还要看其知识的运用率。能力不能离开基础知识而独立存在,只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提高能力。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的人经常会通过书本、光盘、互联网、培训班等途径来学习知识。

这些人不是期望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就是期望在社会上能够拥有更好的地位,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可是,结果呢?在实际工作中,有多少人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呢?

他们只知道不断地吸收新知识,而以前学到的几乎都忘光了。

“知识满脑子,用时方恨少”,说的就是知识在于运用,在于转化为能力。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运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不能用,只能做个“书呆子”。

李晓和张志是同年出生的小学同学。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李晓只读到初中就出外谋生了。

从餐厅服务员到保健品业务员什么都干。8年以后,李晓已经是某企业的大区经理,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张志由于学习比较好,一直读到了大学本科毕业,可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社会上闯荡了半年之后,只好在一家贸易公司担任送货员,月薪2000元。

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能说明读书没用,只是说明:仅初中毕业的李晓,因为没有张志那样的学历条件,知识储备也不能跟张志相比,正是这样的差异使李晓内心缺少依赖,为了生存,他对工作条件不计较,只求有收入就可以。

这样的拼搏精神激励着李晓,使他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越了有本科学历的张志。

评价一个人知识的多少,重要的一条是看他能否学以致用,用得活不活,能不能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即使拥有深厚的知识,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本本主义,或者教条照搬书本。照搬书本上的文化知识,不看自身的现状,生搬硬套,只能落个“对牛弹琴”被人耻笑的地步。

知识,既有来源于书本的直接知识,也有来源于生活的间接知识,而且往往间接的比直接的多。

当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知识的时候,说明知识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与强弱,不仅要看其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还要看知识运用率。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拥有知识未必有能力;有了能力,可以判断他有一定知识。

但是,能力不能离开基础知识而独立存在,只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提高能力。

实践是检验能力的准尺,又是能力训练与提高的最好途径。真正有能力的人,会在实践上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一面学习,一面实践。对他们来说,知识与能力是同步发展的。

战国时期,赵括是个夸夸其谈,理论知识高于能力的人。在长平大战中丧失兵力几十万,他成了历史上“纸上谈兵”的笑料。可见,能力是知识的效应,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的大厦只有建筑在知识的基石上,才经受得起风吹雨打,才能闪耀出知识的光芒。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也容易得到;往往了解新信息的兴趣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大得多;大量的信息充塞大脑,使我们没有精力去整理出有用的知识。

有些人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习惯于对那些积极的、有益的信息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接受。获取知识的时候,这种思维会起阻碍作用,削弱学以致用的能力。

有的人对已学到的知识缺乏必要的跟进,缺乏有效的间隔性重复温习。久而久之,学到的知识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丢一个,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库。

爱因斯坦说过:“当我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能力,就是素质。”

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优雅或提高身份,而是为了提高能力与素质,比如对人性的认识、理解人、懂得他人的需要、对事情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掌握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技术等。

读书是为了运用,运用又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能力。华盛顿说:“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

一个人如果经常能把自己在学习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那么他会在学习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从而衍生出快乐感和满足感。

这些成就感、快乐感和满足感,才能最有效地使一个人将自己的学习行为持续下去,最终内化成一种个人习惯。

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受过高中、大学的教育,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

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分工很细,公司的工作项目也越来越繁杂,所以年轻人具备高程度的学问知识,在一方面来说,是必要而且是很好的事。

但重要的是不要被知识所限制,也不要只用头脑考虑太多,要决心去做实际的工作,然后在处理工作当中,充分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这样,学问和知识才会成为巨大的力量。

最近,天翔已经顺利完成了专升本考试,但他依然觉得挺苦恼。天翔虽然深知拥有知识的重要,也不能说不努力,4年间,他把技校文凭换成了大专文凭,最近又好不容易考上了本科。可是,就在继续攀登知识高峰的路上,他却发现自己高兴不起来,甚至还产生出不想去继续深造的念头。

原来,天翔除了拥有抽屉里那几张文凭外,在生产岗位上,却依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工人,还是给别人打下手,当小跟班。他困惑:不是说知识就是力量吗?可是为什么有些看似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人却在工作上难有建树,甚至难以胜任;而有些看似学历不高、“没文化”的人却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让人喝彩。这究竟是为何?对那些拥有“高深”知识的人,知识怎么就不是力量了?

现在,很多企业的员工都在追求文凭,兴起了一阵“考证热”。可是,很多取得文凭的人,个人的实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发展的主导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当今,许多企业管理者对这句话深有同感。

对企业而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能够把知识、技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利润的“能人”。对员工而言,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智力,把自己塑造成“能力人”,是一种职业追求。

可是,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重文凭、轻能力的倾向导致企业里出现了一些员工一味地追求文凭的现象。

结果是文凭到手,成长却未兑现。其问题症结就是没有摆正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考学是为了学知识,学知识是为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但提高自身能力的途径并非上学一条路,正常的判断和选择应该是:哪条路最好走就走哪条。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量。

知识是人认识能力的体现,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工作实践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样,由知识到智力再到技能,最后到实践创新能力,就呈现出一种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发展过程。

人生的一切追求、一切活动首先应该围绕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而转变,还要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同组织的需要统一起来,使之有利于发挥自身的能力,并让自身的能力与岗位要求、企业需求相匹配,成为创新创效的力量,并从中获取让自身成长的强大支持。

将学习的知识变成职业能力

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变成巨大的财富。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知识变成职业能力,变成精神的成果和物质的财富。如果不懂得学以致用,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就好像一只不酿造蜂蜜的蜜蜂,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

一个人,祖祖辈辈都是靠打猎为生。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学到了很多打猎知识,最后他自认为关于打猎的知识世界上没有谁会比他更丰富了。

一天,父亲带着他去打猎。结果,他总是纸上谈兵,满嘴的理论,不但一只猎物也没打到,反而因为高谈阔论把猎物们都吓跑了。父亲嘲笑他说:“尽管你知道了一切打猎的知识,可是你却没有将其转化为职业能力,是打不到猎物的。”

狩猎如此,在职场中更是如此。作为一名职业化员工,不管你拥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如果不知道学以致用,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职业能力,就会像那个打猎者一样,既不会获得任何猎物,更不会取得任何成就。

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只有灵活运用,把它们转化为职业能力,才能创造出大量的财富。这也是每一名职业化员工所追求的目标和必备的工作技能。

韩华在法国留学期间,看到法国人对葡萄酒情有独钟,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无论是大宾馆还是小商店,到处都在销售葡萄酒。

韩华想:“为什么不能把中国的葡萄酒推向国际市场呢?中国葡萄酒的质量也相当不错。”韩华开始冥思苦想,为了将中国的葡萄酒打入法国市场,他想了很多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总算有了一些进展。

国内的葡萄酒打入法国市场,必须经过香港口岸。但是,港方却将国内的葡萄酒按洋酒征税,而洋酒的征税额度要比葡萄酒高四五倍。

为了尽快将葡萄酒打入法国市场,韩华与港方税务局经过几次谈判,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心烦意乱的韩华回到家里,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那是李白的诗集,他坐在沙发上胡乱地翻了起来。

看着看着,那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引起了韩华的注意,他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这不正是说服港方的有力证据吗?

第二天,韩华又回到了谈判桌前与港方税务局官员开始谈判,经过几番唇枪舌剑后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时,韩华说出了那句话:“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在场的官员都愣住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其中一位官员很礼貌地问道:“请问韩先生,你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刚才你所说的那句话的含义呢?”

这正中韩华下怀,他解释说:“这是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句,从这两句诗中就可以看出,中国早在唐朝以前就开始生产葡萄酒了,这比美国和法国生产葡萄酒的历史要早得多。所以,无论从生产工艺还是从生产技术及质量上来说,中国葡萄酒都应属土酒范畴,而不应该按洋酒征税。”

韩华的这番话说得港方心服口服,痛痛快快地承认了中国葡萄酒属土酒范畴。最后,葡萄酒在韩华的努力下以低廉的税率、优质的口味进入了法国市场。

一个人拥有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迅速转变为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职业能力,不断将其应用到工作当中去,才是一名职业化员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学习的过程就好像是从葡萄园里采摘葡萄,只学习不实践就好像是只采回了葡萄而不加工任其腐烂一样,原来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全部白费了。

知识的运用,就好像是把葡萄酿造成酒的过程,有些人酿造出来的酒芬芳扑鼻,有些人却只酿造出一般的酒,这就是是否能灵活运用知识的问题。

从书本上学到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把它转化为工作的技能,不转化成为物质财富,那么知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不但要善于学习知识,更要善于灵活运用知识,要把最有用的知识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价值,创造出最高的效益。

积累知识是将其变成能力的前提

成功是什么?

成功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们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当然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同。成功,既包括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也包括心理需要和身体需要,比如金钱、名誉、地位、爱情、财富、健康、自由、成就、快乐等。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呢?怎样才能达成自己既定的目标呢?

成功在于积累,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遵循因果守恒定律。千万不要心存侥幸,期望不劳而获。成功不仅仅追求结果,更需要学会享受过程。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上,屹立着一块高大坚固的礁石,每天海浪都会不停地向它发起冲击。自傲的礁石对海浪不屑一顾,它嘲笑着说:“你这小小的浪花,怎能把我击倒?真是白费工夫。”

小浪花并没有因此而动摇,还是日夜不停地击打着礁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年后,巨大的礁石竟终于变得疏松了。当小浪花再次向不堪一击的礁石发起冲击时,奇迹出现了——礁石一下被击倒了。

小浪花能够击倒礁石,依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它的成功是日积月累换来的。正如鲁迅所说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其实,学知识也同样少不了积累的过程。学习不是一种一次性的行动,而是一次长途跋涉。

知识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日久成多,就将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而平日不注意积累,却想在一天的时间里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要想掌握知识,只能依靠不断的积累。